熟读深思自知前一句(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啥)

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啥“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这两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熟读深思自知前一句(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啥)

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啥

“熟读深思子自知”前一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这两句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意思是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体会

苏轼这两句诗原是安慰勉励考试失败的安敦秀才的话,劝他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固然经典值得“百回读”,但是这里着重的还在那读书的人。简化成“百读不厌这个成语,却就着重在读的书或作品了。

原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译文

经典文字简短,意思深长,要多读,熟读,仔细玩味,才能了解和体会。将来做官恐怕是免不了如果今日只闲散游息,不再读书上进,将来名宦也将追求不到。为了一心读书,连亲友都不太来往了。写作时候专心,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我为什么想做官而出川东来呢?只是抛开所学,和儿童嬉戏这般做事认真

狂妄错误谋划却不被采纳,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家乡自己手植的松柏已经长大了,想走不能走,一再拖延,何时能回去。如果每件事早知道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其结果是参加贡举考试未中。

苏轼写这首诗给他,旨在劝慰鼓励安惇,希望不要过分在意考试的成败,而应当回家安心读书,要去追求知本身价值先贤典籍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

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惇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慷慨悲凉送别诗。本诗即在外放地所作远大的济世理想残酷现实人生之间的巨大矛盾使苏轼产生了满腹的悲愤牢骚于是便借送别失解西归的安惇之机倾泻出来

诗歌开头四句为宽慰安惇之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劝其多读“旧书”,熟读深思之后自然能明白许多有关人生进退道理,这里化用了三国董遇之语。因此今日的失解虽然已经无可追悔、无可补救了,但是只要坚韧不拔锐意进取,他年功成名就仍然是有可能、有希望的。

这是苏轼对安俘的宽慰,意在勉励遭受失解打击的安惇振作起来,再谋进步,而不要一服不振、自攀自弃。这种宽慰既切合特定对象和特定的情景同时又流属出了作者本人命运无情播弄中的旷达洒脱之情。

开头两句从上下文的关系上来看是有特定的所指的,“子自知”实际具有领起下一联的作用但是,如果找们将它从该文境中剥离开来,可以发现它是具有普遏性的哲理意义的。即读书时不能搜艳猎奇、无所用心,而须一边阅读一边思索。

这徉,才能取得对其内容的理解然后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再反复地阅读、反复地思索,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这样,在多次的重复阅读和重复思索之后就会深刻地领悟到书的内涵,便对这种内涵作出自己的补充发挥创造

身处逆境中的作者虽然发出了“他年名宦恐不免”的旷达豪迈之语,但是他自然不会忘记自己“今日栖迟”的窘境。理想与现实的悬隔压迫着他、折磨着他,使他产生了沉深的苦闷与巨大的心灵创痛。这种巨大的痛苦促使他不再故作豪爽,故作潇洒,而是将自己辛酸的血泪如数地抛洒出来。

于是诗歌转入对其坎坷遭遇的倾诉之中,向安惇秀才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式的心灵歌哭。“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是说自己在家出仕之前断绝了与他人的来往,聚精会神,闭门著书。“不暇窥园葵”用董仲舒之事,借指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苏轼闭门谢客发愤著书、本为研求学理,以期学有所成;但是,为了实现其济世的宏愿,他毅然抛弃旧学,离家东游,以求仕进,哪知从此陷入“从儿嬉”的尴尬境地

“从儿嬉”一语是苏轼对这个庸俗的社会和这群庸俗的世人抨击和控诉,其中蕴含了这位具有旷世奇才的大诗人的多少辛酸、多少泪水。在这个儿嬉般的社会环境里,作者高超志向、远大的理想既无从施展,也无从实现,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了一个个虚幻泡影而迅速地破灭了。理想没有预期实现,而两鬓的白霜却如期降临了。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一联用鲜明对比展示了理想未遂、年岁已老的人生悲哀,这是英雄暮年叹息,虽悲却壮,虽哀亦雄。搜趣网苏轼出仕以后岁月,都是在激烈政治斗争中度过的。岁月无情催人老,他深感这种严峻政治斗争空耗了自己的青春浪费了自己的生命

于是不由得萌生了归家的念头:“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他从自己两鬓飞霜中看到了岁月流逝迅疾,于是便想到当年自己在故乡山头亲手栽种的松柏现在已经长得很粗大了吧。时间飞逝树木已拱,而自己归却不知何时才能归家。这里作者深深流露出了因理想破灭所造成的失落感和由政怡斗争所带来的疲惫感。

在这样复杂的情结中,他终于发出了“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的沉痛忏悔和呼告。表达了作者对命运的无奈和浪费“十年”生命的悔恨要是早知万事皆有命那我就不会在外徒劳奔波而会在家闭门读书了。

作者用现身说法手段通过对自己坎坷际遇回顾确证了仕进人生的虚枉和淡泊人生的价值。这里固然有与安惇秀才之间的痛苦的心灵感应,但也因此起到了劝慰的作用。

读书著书不仅是求知、创造的方祛,同时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在无道如儿嬉的社会中,如何坚守节操、实现自我的价值,苏轼以其血泪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人生体验无疑是会给人们人生观方面的哲理启示的。

最后,作者又以“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暖咨”两句从形式上回到了“送别”话题中。虽然从白己的切身体验中,苏轼在情感上是倾向淡泊明志的佛老人生观的,但是在理性上他又是一直服膺儒家入世学说的这种入生观方面的矛盾在上文搜趣网已有表现

这种矛盾是苏轼杂揉儒、道、释三家思想的结果,它根深蒂固存在于作者的思想深处。这就使他无从比较起以书为业的淡泊人生和汲汲干进的仕途人生的得失,因而在与失意之人临别之际,他只能发出充满帐惘、困惑迷茫的长长的叹息。

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上一句

“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上一句是“旧书不厌百回读”,意思是经典的书读百遍也不会厌倦,熟读仔细思考之后其中的深意你自然明白了。出自《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是宋代诗人苏轼所作的诗词。
全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这是一首慷慨悲凉的送别诗。本诗即在外放地所作远大的济世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人生之间的巨大矛盾使苏轼产生了满腹的悲愤和牢骚,于是便借送别失解西归的安惇之机倾泻了出来。诗歌开头四句为宽慰安惇之语。“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劝其多读“旧书”,熟读深思之后自然能明白许多有关人生进退的道理,这里化用了三国董遇之语。因此今日的失解虽然已经无可追悔、无可补救了,但是只要坚韧不拔,锐意进取,他年功成名就仍然是有可能、有希望的。

“熟读深思子自知”的上一句是什么?

旧书不厌百回读

故书不厌( )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52q_q - 大魔法师 八级 9-5 17:22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年代:【宋】 作者:【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年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
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
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解读]古人所著的书不要满足于反复地读,熟读了,再加上深入地思考,你自然会领会其中的意思
回答者: 刘会计啊 - 童生 一级 9-5 17:29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我知道,许多名人都爱读书。而且,他们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独特方法
读书方法:
1.毛泽东“三复四温法”和“不动笔墨不读书”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他在青年时期就熟读了《史记》、《汉书》等古籍。到了晚年,他对喜爱史书还是反复研读,读过一遍就在封面划上一个圈作记号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中,都留下了好几个圈记。毛泽东读书时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经常边读边做摘录、写批注、写读书日记、在原书上改错纠谬,还在重要地方划上圈、杠、点等符号
2.鲁迅的读书法
鲁迅的读书方法也很独特。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消闲的时候“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门类,深入地研究下去。四是活读。他认为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实践,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3.华罗庚的“厚薄法”和“推想法”
华罗庚是靠刻苦自学成长数学家,他的读书方法有独到之处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他认为,当一个人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后,书就由厚变薄了。懂得愈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华罗庚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开始闭目推想:这个题目如果自己来做,该怎么办。待一切全部想好后,再开始阅读。凡是已经知晓的内容,很快浏览而过,专门去读书中那些新的独到观点,这样,他博采众长,得益很多。
4.王梓坤的“抄读法”
数学家王梓坤的读书方法也很有风格。他先后抄过林语堂的《高级文法》,抄过英文的《英文大全》,还抄过《孙子兵法》。王梓坤说,人们只知抄书之苦,未知抄书之益。抄一遍书,胜读十遍。
5.钱钟书的“笔记法”
当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钱钟书的读书之道是:多读书,下工夫做笔记。许多人认为钱钟书的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也不断添补。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用时,大约是读一本书所用时间的一倍。
其实,每一个人对不同的书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适合他的,不一定适合你,正所谓“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从上面介绍的这些读书方法中,你会找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离不开熟读、多读和思考。
回答者: 冰仙绿儿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9-6 18:05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粉铯girl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7 13:03
故书不厌百//www.souquanme.com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神天兵7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8 17:44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
苏轼
回答者: ntdsyw - 助理 三级 9-8 19:33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紫芳月 - 试用期 一级 9-8 19:36
故书不厌( 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hailanxuebai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9-8 19:44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仁将赵云 - 试用期 一级 9-8 20:00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小雪花Z - 魔法学徒 一级 9-8 20:06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123451818 - 秀才 二级 9-8 20:52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答者: YUNKNOW123 - 助理 二级 9-8 20:54
百回
回答者: 坏孩子气o0 - 试用期 一级 9-9 18:53
百会
回答者: 729821806 - 试用期 一级 9-9 19:49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自知.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啥意思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意思: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这句话出自《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原文:《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宋 苏轼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

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复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従儿嬉。

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翻译:

读过的经典要一遍遍的再去诵读,读熟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深思明了其中的含义。

你以后肯定成为一个有名望的大官,今天的飘泊失意你也不要去介意

曾经在家里断掉一切的交际应酬,著书到了连院子里的花草都没空去看一下。

离开家后东游求官,抛开旧学,同从儿辈们胡闹

算计百出却事事成空,到现在只有头上的白发如期而来。

想起在故乡手种的松柏,到我还乡的时候怕搜趣网是要两手合抱了。

如果每件事早知道是命中注定的,那我十年来的浪迹求官行为不是极度无知。

现在我和你说千万别去计较一时的得失,在这临别时和你说这些又让我感慨长叹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神宗熙宁三年(1070),二十八岁的安惇,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了乡试,其结果是“失解西归”。这首虽是宋朝苏东坡赠给安敦的诗,但内容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原诗旨在劝慰、鼓励安敦莫以中举为念,而要去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先贤的典籍中蕴藏着的无穷学问,“熟读深思”自能领悟。失解:参加贡举考试未中。苏轼这两句诗语气委婉,劝慰安惇秀才回家再去安心读书,不可急于求成,只要“熟读深思”,自然会理解经典的奥妙,他日定能科场得意。

后来由此演化出成语“百读不厌”。苏轼的诗本是强调读书的方法,而成语却着重于所读的书或作品本身的价值了。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搜趣网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