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中才下眉头的后一句(一剪梅 才下眉头的下一句)

一剪梅中才下眉头下一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

一剪梅中才下眉头的后一句(一剪梅 才下眉头的下一句)

一剪梅中才下眉头下一句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才下眉头的下一句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下一句是什么

是什么
出自北宋诗人李清照的《一剪梅》。但是这句是最后一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下一句是什么?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全文

北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全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为:

已是秋天了,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仍散发残留幽香,睡在竹席上,已有了一些凉意。轻轻地提着丝裙,独自登上那精致的小船,想去散散心排遣掉相思的苦情。仰望长空,白云悠悠,谁会将书信寄来?排成“人”字形的雁群飞回来时,清亮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我们个人呀,患着一样的相思//www.souquanme.com,却两地分离牵动各自忧愁。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刚离开了微蹙的眉梢,却又隐隐地涌上了心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作于婚后不久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搜趣网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兴趣爱好搜趣网

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代表作。

整体赏析:

此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搜趣网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搜趣网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

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此词的艺术魅力,也主要在于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