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且兰古国的描写(战国时期且兰国的风俗习惯 建国 灭国时间)

且兰古国在哪里且兰古国在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等市县一带。战国楚顷襄王遣庄蹻入滇,攻克其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伐南越,发南夷兵,《史......

对且兰古国的描写(战国时期且兰国的风俗习惯 建国 灭国时间)

且兰古国在哪里

且兰古国在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等市县一带。战国楚顷襄王遣庄蹻入滇,攻克其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伐南越,发南夷兵,《史记西南夷列传》载:“且兰君恐远行,旁国虏其老弱,乃与其众反,杀(汉)使者及犍为太守。”汉以击南越之军还诛且兰君,平西南夷为牂柯郡,于且兰地置故且兰县。
且兰国(古国名),2000多年前与夜郎同时存在的部落酋长国。且兰始见于《后汉书》:“初,楚顷襄王时,遣将庄乔从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琢船于岸而步战。既灭夜郎,因留王滇池”。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且兰置牂牁郡。现且兰黄平,主要指古且兰国范围内的疆,辖现今黄平全境,县治四屏镇,且兰古国都治所旧州古城,且兰黄平是黄平对外宣传的品牌,已注册国家商标。

中国四大古国有哪些

楼主说的是中国的四大古国,这就限定了地区(现代中国境内),时间(古国),数量(四),影响力(大),这是我的理解。所以我的回答是,
1,www.souquanme.com最古老的四大国,<夏商西周东周>(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256年,够长吧。其实夏的时间待考,以上)
2,疆域最大的四大古国<汉唐元清>(元的地位待考,但是好歹现在正史也都承认,也的确出现在我国境内,也就列上了)
3,最具影响力的四大古国<汉(让一个民族都随了他的姓)唐(到现在有华人聚集的地方大都叫唐人街--有想嚼字的请去百度华人不谢)宋(我现在打的字就叫宋体,还是秦桧写的)清(我们现在除了关内18省,内蒙,东北,新疆,西藏等地都是从清继承来的)>
还有很多分类,楼主问得太笼统,就不一一细打了。

描述古夜郎国的来源

夜郎是我国秦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一个国家。西汉以前,夜郎国名无文献可考。夜郎之名第一次问世,大约是在战国时期,楚襄王(公元前298年一前262年)派“将军庄跃溯沉水,出且兰(今贵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且兰既克,夜郎又降”。 这时,人们方知西南有一夜郎国。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夜郎王兴同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被汉使陈立所杀,夜郎也随之被灭,前后约300年。
“夜郎自大”这句成语典出自《史记西南夷列传》:“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说的是公元前122年,汉武帝为寻找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通道,曾遣使者到达今云南的滇国。期间,滇王问汉使:“汉与我谁大?”后来汉使途经夜郎,夜郎国君也提出同样问题。因而世人便以此喻指狂妄无知、自负自大的人。 出现“夜郎自大”的原因:
其一,古夜郎地广数千里。《史记西南夷列传》称:“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这表明夜郎确实是当年中国西南最大的国家。大约在战国时代,夜郎已是雄踞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君长国。“夜郎”的本名应该是“耶朗”(林河《中国巫傩史》),“耶朗”即唱诵,是在祭祀活动中以半朗诵半咏唱的形式,宣读氏族盟誓。因而“耶朗”是一种口头立法。凡是参加“耶朗”的氏族都是“耶朗”大团体的成员,相当于今天的欧盟成员国。“夜郎国”实行的这种“耶朗制”,形成了一个以经济与文化为纽带的庞大社会组织,整个“夜郎国”就是由大大小小的“耶朗”组成。由于翻译的原因,汉人让“大耶朗”变成了“大夜郎”。古夜郎文化波及范围甚广,《后汉书南蛮传》说“永初初年,九真徼外夜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当时的夜郎甚至包括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古夜郎的核心虽在今贵州黔西南一带,但它东至湖广,西及黔滇,北抵川鄂,南达东南亚各国,地广数千里,与西汉初期的版图不相上下,可谓泱泱大国。故“汉孰与我大?”并非“夜郎自大”。
其二,“夜郎国”国富兵强。《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余万”。夜郎能拥有精兵十余万,可见其国力之强盛。长年养十余万精兵,给养、武器装备便是一笔巨额开支。《史记》上还提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枸酱是当年蜀地出产的驰名商品,蜀人不顾禁令,偷偷走私到夜郎高价销售。由此可见夜郎人很有钱,消费水平很高。有史书说在夜郎“居其官者,皆富其十世。”这夜郎国对官员实行的是“超级高薪制”,一人做官,居然能保其十代子孙的富裕。
其三,“夜郎国”是外贸大国。《史记西南夷列传》有载:“元狩元年,博望侯张骞使大夏来,言居大夏时,见蜀布、邛竹杖,使问所从来?曰:从东南身毒国(今印度),可数千里,得蜀贾人市。”“大夏”即古代的波斯帝国,这四川的商品是通过夜郎国转口印度,再由海上商船运抵西亚波斯等国的。据考古证实,中国古代有两条“丝绸之路”,其中的海上“丝绸之路”便是从夜郎国转运到东南亚、印度等地,再转往地中海沿岸各国。夜郎国与南越国并无臣属关系,但当年两国间的商品交易却十分频繁。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 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古代且(ju)兰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古代且ju兰国在现在的什么地方?它是个什么样的古国?
  在黄平县的旧州镇。
  这是我第二次到旧州才知道的。
  人生第二次重游一个地方,总是有缘故。第一次当是一九九九年的这个季节,刚在天柱县开完全省创作年会暨99金山笔会,这日子印在会上发给的一件白汗衫上。一散会,我和伍略老师就随潘洪波匆匆赶到旧州。来旧州的诱因是据说这座城池将被当作文物整座地保存下来。另僻一处新所给居民和政府部门去住。我的思绪腾地以光的速度投到千里之外的另一座远古国都——云南大理城——那里早就这要做了,他们把党政机关及所有与之相关的因素都搬到了下关,让大理古城以纯粹的历史文明之光专注放射,因而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熠熠生辉,独树一帜。
  在九九年秋那个短暂的行程里,旧州的古庙、宫观、会馆祀祠之多,令我惊诧。我们曾匆匆走过舞阳河,看到消瘦而冷寂的河水在细语呢哝,以为这河水自古就是女儿身,永远是那样的羞涩腼腆;我踏上一片枯黄的杂草掩盖着的旧飞机场时,我以为已体验了这块土质的历史。
  二
  旧州在公元1687年(清康熙二十六年)之前还不称旧,还是“在线”的政权。就在这一年,清朝当政者将黄平州治移到“兴隆卫”,也就是现在的县城,并将兴隆改为“新州”,将原州治所改称旧州。政治中心搬迁的原因现已无藉可考,我想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行政区划的改变,随着清王朝的统治逐渐向苗疆深处的扩张,政权向东南移;再一个原因是陆路交通开始取代水路交通,发展陆路交通是满清统治者这个马背民族的思维方式。既使政治中心已飘移,但旧州仍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甘退出县级机构的政治舞台,还以“分县”的身份顽固地倔立着。这一切都皆因它身后有一个深厚的历史背景,www.souquanme.com它的搜趣网地底下还潜藏着一脉巨大的根系。
  司马迁的《史记》里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夜郎国的国君问汉朝的使臣:“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于是千古流传了“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实最先向汉使臣发问“汉孰与我大”的是滇王,可却没有形成成语典故流传开来。不过夜郎因这历史的一讽而千古传名,倒也值得了。但是除了一些专家学者,世上有多少人知道另一个同夜郎一样远古,同生同灭的王国——且兰国。
  如今在贵州,在黔东南的许多志书上都出现“牂牁”这个地名。在汉文献中,“牂牁”最早出现在《管子小匡篇》里。说的是齐侯南伐楚西时,曾“南至吴、越、巴、牂牁、大庚、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这个“牂牁”就建立在且兰国的国都里。《史记》、《汉书》、《华阳国志》以及清代的《黄平州志》、王传玺先生的《中国古代史纲》都记载着这么一件史实: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98年左右,楚顷襄王派遣大将庄�带兵伐夜郎国,“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系船,因名且兰为牂牁。”庄蹻乘船溯沅水而上,军至且兰,椓船于岸而步战,遂灭夜郎,以且兰椓船牂牁处,就改且兰为牂牁。《黄平州志》说:“且兰、湄、瓮、黄、施之交,今舞水源于旧州都凹山,故且兰即黄平旧州,牂牁江即舞水。”那么,庄蹻取的“牂牁”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呢,《史记、西南夷传索引》解释:“牂牁,系船也”,《贵阳府志》也解释说“盖牂牁本系船之两种橛,牂似羊头,牁如斧柄。故《异物志》云:“牂牁,系船杙也。”原来,这个在古史上赫赫有名并成为一方国威代名词的牂牁,却是一段左右伸出两个枝角很象羊角的系船木桩子。这个庄�的心性是够傲慢的了,把这么若大的一方国土视为一个中途系船登岸的羊角木桩,由此也窥见庄�的勃勃雄心。潘洪波指着旧州城边老里坝石码头上一座存旧不堪的石拱桥告诉我,那里就是古人登岸的地方,桥也是那时候建的。
  三
  且兰国址就静静地躺在旧州镇美军飞机场覆盖着的地底下。不用谁去考证,这一带的苗族居民们搜趣网谁都知道这里掩埋着一个且兰国,这是他们的祖先创造的国家。你到旧州周边的寨子里去问一个苗族老人,“到旧州去”的苗语怎么讲,他就会告诉你:“木王且背兰”。意为“去王城平坝”,在苗语里,“且”是城的意思,“且”音应读为“j ”(据)音。这个汉字的创字本意为男性生殖器,可见庄�选用这个字来代音是具有恶意的污辱性的。细想之,这正是数千年来中原王朝对边地各少数民族的一贯作法,实在找不出可以丑化的字来代音,还可在那个代音字上加“犭”旁。“兰”是王。现在称“嘎兰”一般泛称官员,但“兰”的古意是王者。
  在距且兰国遗址不远的台地上的天官寨,还有“苗国古都”之称,苗族人都亲切地称为“王且”。意为“苗王城”。这个“王”的读音与意思与汉字相同。但并不是苗语借用了汉词,固然,在现代的苗语中有不少借用了汉词,大都是现代科技的名词,这正如汉语也借用了许多西方语词一样的无需赘述。而“王”是苗族上古语音,在苗语的古词中,有不少与汉字同音同意的例子,应是两个民族在上古时期共同创造的文化孑遗。
  天官寨即苗族古时的“王且”,它处在台地上,在这里可以俯视旧州万亩大坝,实在是建王城的好处所。“王城”上还有人居住着,数千年来房屋的不断改建清除,那么古迹的存活系数就相当小了。所幸的是,我们还是在一处房前找到了四块打磨于上古的条状长方形石块,每块上方都凿有碗口粗的圆孔。据说是拴城门用的,有一块还载在一条小道中不动,其余三块已被挖出来倒放着。大概是它又妨碍了哪位子孙建家园了。
  我用手去轻轻地叩问那块还伫立着的老人,他默然不语,那只千古之眼是那样的深不可测,他已洞察了这块土地上的苍桑之变,现在又洞察着我的内心世界。我向黄平县县长刘玉成建议,将他保护起来。
  四
  过去一般认为,苗族到贵州的时间为秦汉以后。那么鉴于且兰国是苗族的祖先建立的这个史实,苗族中部方言迁徙到贵州的时限恐怕要向前推移得多了。夏禹治水成功后,腾出手来向“左洞庭、右彭�”的“三苗”发起进攻,从而造成苗族的历史上第二次大迁徙。一般认为主要逃到江西、湖南一带,因为若干年后这一带又倔起了史料上称为“南蛮”“荆蛮”“荆楚”的“三苗”子孙。且兰国的这一支应该是逃得最远的,至少在西周期间沿着武陵地区“五溪”之一的武溪(古时称沅水,今为�阳河)上溯,到旧州大坝登岸。开僻了这上天赐给的万亩田园。并AQCTal在周朝时期就发展成了“且”。不然,到战国时期就发展不到“国”的程度。
  苗族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创建的且兰国该是个什么样子的呢?《史记》说:“耕田,有邑聚”。在秦代,把小村落归为聚,小城市归为邑,大城市归为都,那么庄�把且兰称为国,想来也就有城了。不过这种城,大概也就象栽竹篱笆一般的简易,经不住庄�大军的一击。因此在史书上对付且兰国连个战字都不值一提。《黄平州志》记载说元以前的古城在天官寨处,有“颓垣”,我想,这个城垣应该是庄�以后建造的。到东晋时,征东大将军李奕在公元340年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拒者积日,不拔,令奕粮尽引还。”在冷兵器作战的时代,能够况久地拒敌强悍的中原大军的,恐怕得依赖坚固的城墙了。
  苗族先民主要把精力投放在开创这块土地上。《华阳国志南中志》说:“汉且兰国邑,在今贵州黄平县西之老黄平,系贵州东部最大之一湖迹平原,农业发展在黔东地区为最早,故秦汉时已建成且兰国。”早在尧舜时期,苗族先民们就在洞庭湖创造了农耕文明。苗族的先民们以自己传统的农耕文明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将这块贵州东部最大的湖迹平原改造成鱼米之乡。
  既有国家,必然就会产生政治组织,且兰国的国家政治是什么呢,这是没有典籍可查的。但从黄平一带苗族民间的遗留来看,苗族社会在中原统治没有来到之前,曾经有过一种比较昌盛的制度——议榔。黔东南的苗族社会在古代存在着两种制度,鼓社制和议榔制度。鼓社制度是规范有血缘关系的宗族内部的行为的,每个宗支有一个鼓社;而议榔制度是规范一个地区(联盟内部)各个村寨、宗族的共同行为的,称为“一方自治的规约”或者“农村公社组织”。这种议榔制度在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称谓,所规范的条款的不尽相同,一般地说,越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方越细至周到,反之人口越稀少经济落后的地方所订的榔规条文就粗略些。
  苗语中,“榔”为定下的“桩”。有的是木“榔”,有的是石“榔”。订桩为“榔”杀牲畜以祭之,使之神化,然后全体立下榔规款约,宣誓让“榔”见证。尔后有谁违犯规约,便按规约在“榔”下处罚。罚也杀牲畜“议”榔。这里的“议”意思是“喂”,通“祭”。去参加惩处活动的人都称为去“农榔”,即吃榔。明为祭榔,实为向社区内的全体公开陪礼道歉。这种丢面子又破钱财的事,在苗族的观念里是十分可耻的。这种制度看似简单却十分切合苗族社会的实际,切合苗族忠厚诚实、信神的心理特征,因此畅通了上千年。从庄蹻大军到来的那一天起,这种制度就开始被迫向更偏僻的山野里败退。随着中原统治制度的不断扩张,这种制度就躲进了或美丽或悲壮的诗化传说里。在黄平,遗留有《议榔词》、《理词》,旧州的苗寨里就流传着一首被誉为苗族最美丽的歌《仰阿莎》,美丽的仰阿莎嫁给太阳,后又和月亮私奔,于是太阳和月亮打官司,请天下的理老去评判。这个“理老”,就是从“议榔”制度产生的主持司法的职务。另一方面,在深山密林处,这种制度还顽强的延续着,与统治制度对抗。比如在清咸同年间的苗族农民大起义,张秀眉在台江倒栽杉树召上九鼓和下九鼓的苗族农民议榔,举旗反清。既使在苗族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的今天,这种议榔制度还演化为乡间的一种民间规约,辅佐着国家的大制度。历史上是苗族的祖先九黎集团最先创造了刑法。后来黄炎集团才学习过去的。黄帝战败蚩尤后,用他的“德”去统治人民,人民不服,无奈黄帝才又画了具有刑法象征的蚩尤的头像到处张挂,说蚩尤没有死。于是人民才臣服。具有刑法传统理念和思维方式的子孙很快就在和平的时代里恢复和发展了祖宗的刑法。
  现在我们来猜度一下庄蹻为什么用牂牁来取名,自然,泊船需要桩的,但庄蹻不可能因此而将一个且兰国改为牂牁,任何一个码头都会有系船的牂牁,是什么引发了庄蹻的注意力——他看到了有兰国那棵神圣的“议榔”树桩,那多么像一棵系船的蹻!于是,灵感触发了,这是一个战胜者很容易产生的优越感——将战败者神圣的标志当作系船的蹻。蹻,这个名称对战胜者来说是多么的满足,多么的具有深刻意义的。可惜的是庄蹻自以为得意之笔,随着他离楚的一去不复返而使这个名称成了个悬迷。
  五
  苗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自古与水有太深的渊源,有些迁徙到大山深处居住,与江河隔绝了上千年的宗支,至今还沿用船的名称为女儿取名,还用“船头”作为危险词形容那些太张扬、太爱出风头的姑娘。在古歌、古理词上出现的就更多。比如“白水河”“稻花香河”“海的边边”是他们永远怀念的水,而“浑水河”(黄河)则是他们噩梦之水,凡死人的阴魂都要归到那里。�阳河也在苗族的感恩之例,早在三千年前苗族人就借它之力乘船到了旧州这块万亩大坝上,获得了家园。苗族人将这条河称之为“欧王且”——王城之河!
  苗族的巫文化与楚文化有着太深的渊源。在先楚时期,苗族被称为“三苗”。三苗被打败之后,新倔起的后裔又被称为荆蛮或楚蛮,意思为荆地之蛮或楚地之蛮。不论“如蛮如髦”“如蛮如苗”、“蛮髦音变”、“变苗音转”等等在历史文献中出现,实际上所指的都是苗族。对此,《楚文化志》指出:“所谓楚蛮,荆楚地的蛮族,其主体是三苗的遗裔”。早在商朝末年,髦人曾参加了周武王伐纣。之后周成王封髦人的后代熊绎于楚蛮地建立了楚国。在《史记楚世家》里,楚国君也公然宣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左传》里也说:“楚虽大,非吾族也。”这些记载都说明,“荆楚”与华夏即不同族类亦不同国号,楚国虽人多地广,但不属华夏族。在秦代以前,西南的各少数民族还没有分划得象今天这样清楚。因而“荆楚”不仅仅是苗族,但苗族曾是它的主体民族,苗族文化曾是它的主体文化。
  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支,这说明苗汉两族的语言在远古时本是同根生。今天的汉文化在古代也经过了从八百诸候到“七雄”“五霸”,直至秦统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统一度量衡的文化兼并统一过程。其成份里也包括了过去称为部落或诸候国,现在的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分子在内。楚国建立后,楚地的苗夷民族先进的部分断续与华夏文化交流融汇,并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而秦汉以后,聚居在武陵山区、雪峰山以及九疑、五岭南北、黔东、川东南、鄂西偏僻地区的苗族先民和其他部落却进一步向各自单一的民族发展。
  史学家曾经把扬雄著的《方言》和杭世骏著的《续方言》两书所列的江汉楚语与湘西苗语比较,发现它们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相同。在中华古文化中光焰夺目的《楚辞》,便是一部典型的“事鬼神,富于想象力”的巫文化经典。现存的苗族古歌与之几乎是再版。那么,公元前298年楚国派庄�对且兰的统治从文化意义上讲应是本族的统一,甚至那时候语言是相通的,因此且兰国民在心理上抵抗的情绪是十分薄弱的。在这层薄弱的隔膜里缀附着重重的认同水露。因而三千年前的统一之战并没有给且兰国的国民们带来大的灾难,且兰国归属汉(楚)文化的统治呈现出苗族历史上少有的软着陆现象,实事上史书上记载楚曾统一了荆楚大地上的许多国家,大都属于这种现象,那是经过苗文化的先进分子们整合重组过的新型文化,虽然具有一副新鲜的面孔,但却似曾相识,体内流着相同的血脉。文化的认同是最根本的因素。这之后,政权更替,且兰国民成为继楚国之后最早一批归属中原集权统治的古三苗后裔,也因此成为最早一批中原统治者所谓的“熟苗”。且兰国被庄�改为��之后,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在清代以前基本上没有与中原政权发生过大的冲突。至于清咸年间发生在黄平这块土地上的黄飘大捷、鼓岛洞、太平洞等的战斗与起义事件,那是全苗疆范围的反剥削压迫的斗争。
  旧州是贵州历史上中央集权建政最早的地方。汉族在各个朝代都有迁入。《黄平县志》在“汉族”部分里专门设了“迁入和影响”这一栏目。从秦汉开始,就有汉族迁驻黄平,随后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汉族迁入,汉族形成了苗族之后的又一大的黄平县主体民族。并没有记载过这之后有苗族的迁入。从苗族几千年的迁徙经验来看,他们都是逃避中原的统治或被中原统治者赶去的,有政权统治的地方,苗族不会选择而统治者也不会容忍。但今天,在旧州这块归属中原政权三千年的原郡、元帅府、州、县、区、镇所在地上,以《黄平县志》截止到1987年的统计,原旧州区辖下的区所在地旧州镇(不含外围的石牛、红梅、石板河、团坡、上塘、一碗井等六乡)汉族为9955人,而苗族也有6097人。这种历史的大宽容得益于苗文化与楚文化的亲情交接,而后是与汉文化(政权)的再衔接递进。我们与在且兰之后,于唐代建政的古思州,今岑巩相参照,也许史家没有记载那么多苗汉对抗事件,但那里的乡间,留下了许多镇压苗族的地名,流传许多残杀苗民整万整万的传说。在岑巩的大有乡,有古城遗址,面积达三、四千多平方米,全部用人工凿石铺地,有24套楼阁基石迹地,干沏石墙、巷道等。这样浩大坚固的建筑,竟然没有一个汉字,有石雕牛头出土,似是苗族的文化物,相传为西汉夜郎国都。显然,那里也曾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可是如今到那里的城镇走一遭,就看不到少数民族服饰,听不到苗音侗语了。
  在旧州城镇上,一方面有古香古色、雕梁画栋的古建筑庭院楼台,寺庙宫馆,西洋教堂。可谓秦砖汉瓦,随唐杰构,明清终结,西风东渐。中国几千年的建筑发展艺术几乎都占全了。另一面呢,身着苗装的妇女们自如地在大街上忙碌着,满耳传来苗语的大声交谈。我们很随意地进入旧州镇老里坝街上一户苗族家庭。这个家庭的母亲,一个慈祥的苗族老人接待了我们,还用苗语和我交谈。这个家庭是旧州镇街上普普通通的老住户,这一家人祖祖辈辈都操持着地道的苗语,唱着苗族古老的古歌,悠扬的飞歌。但是这一代,这位苗族老人养育了三位非凡的女儿,她们用美妙无比的歌喉唱着苗族的飞歌,唱出了苗岭深山、荆楚故地,响彻洞庭湖畔的三苗古国,漫过中原大地的逐鹿蚩尤古冢。——她们就是在中央电视台频频亮相的苗族三姊妹,阿桑、阿多、阿依。她们分别被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少数民族治自州的歌舞团居为台柱。
  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统一是历史的必然,了是历史的进步。文化的认同和统一是统一手段中最文明最先进的方法。这种方法,进入十八世纪后,普遍被西方社会所使用,1889年,法国传教士穆甫将天主教带到旧州,这是一种与汉文化格格不入的文化,更谈不上与楚苗文化接轨了,万能的上帝拯救不了苗家人的灵魂,到今天只剩下一座破败的天主教堂在风雨中沮丧。唯一让世人记住的是1934年红军长征时,肖克将军在天主教堂里发现了一张法文贵州地图,请了一位名叫勃沙特的传教士翻译为汉文。据说这张法文军用地图为红军在转战贵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勃沙特一直被留在红军中,直到1936年3月31日红军到达云南时才离开。据说勃沙特回国后写了一本叫《回力之手》的书,有很多赞扬红军的文章。黔东南话剧团曾用此题材创作了《红星与十字架》的大型话剧。这是灰色版块中的一个红色感叹号。也算是文化的高光点了。但在这一方天地的三千年时空里,是日晴亦苗色,雨来带楚声的。
  六
  我站在古且兰国的废墟上闭目驰神,古且兰国,��郡何时搬出这里的呢?搬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从古籍只得知元代的元帅府设在天官寨。从秦到元,中国历史又经历了汉晋随唐宋的巨变,从公元前246年到公元后1368年,历时浩然1614年……
  且兰国是被深埋在美军的飞机场下了,元代的元帅府也荡然无存。当年强盛的楚都呢?庄蹻灭了且兰国之后,恰好二十年,秦国大将白起攻陷了楚国都城郢都,就是今天的湖北省江陵,楚王室迁都到陈(今河南淮阳),后又再迁到巨阳(安徽省太和县),最后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三迁都城,又一败二败三再败。最终还是在公元前223年被秦将王剪攻破而亡国。
  秦统一中国后,当世人鉴于华夏与楚夷(或叫“楚苗”)两种文化的恩怨纠葛,就断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果不出所料:时年才二十几岁的楚国人项羽就成了这个预言的实施者。当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游会稽,渡阴山的时候,项羽和叔父项梁在一旁观看,项羽就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荒忙捂住他的嘴:“这是你讲得的?要殊灭九族!”他二十四岁就和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后项梁死,他独当大任,率领八千楚兵破斧沉舟迎战秦军于钜鹿,楚军与秦军杀得天昏地暗时,各国的军队都作壁上观。但楚兵终于打败了秦兵,从此项羽威震天下。而后他九战章邯,直捣咸阳秦都,灭了秦国。也许是天意叫他报复始皇焚书坑儒吧,这位苗气十足的后生一把火烧了阿房宫。这座“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形制巨伟的阿房宫就是秦始皇朝宫的前殿。在杜枚的《阿房宫赋》里,它可谓精美绝伦“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辨西东”……它是建筑吗?它应该是艺术。是文化!华夏文化之精华!它在项羽这个不知天高地厚,也无所谓天高地厚的后生哥的大火中悲绝了整整三个月。
  作为物质,再坚固的建筑也将被荒废,再优秀的人也逃避不了自然寿命的限制。唐朝大诗人李白早有定论:“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邱”。
  那位派庄蹻远征且兰、夜郎、滇国的楚顷襄王,就是楚怀王的大儿子熊横。他父亲不听屈原联合齐国抗击秦国的主张,贪图小利,加上受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以及宠妃南后的包围蛊惑,上了秦国使臣张仪的圈套,排诉了屈原,结果作了秦国的俘虏,被囚死在秦国。熊横不但忘记了国仇和父仇,而且作了秦国的女婿,把屈原远远地流放到汉水以北。当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都时,屈原正走到湖南通往黄平旧州古且兰国的沅水,湘水之间,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就投到汩罗江里自杀了。时间是夏历五月五日。以后每逢这一天,楚人都包粽子赛龙舟纪念他,将粽子投到河里,是叫蛟龙别吃诗人的尸体;划船竞赛是想将诗人打捞出来。至今,�阳河,清水江上的苗家人还在每年这个时节隆重地举办着这个“龙舟节”。
  诗人死了,然而当诗人溯沅水,入枉陼、到辰阳、溆浦这一带被史称为“武陵蛮”的住地时:“屈原放逐……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作《九歌》之曲。”精通当地语言的诗人,就一路采风,经过提炼加工,创作出了与世永存的《九歌》。屈原的《九歌》,据专家考证,有许多地方用汉文献知识无法解释,但若用苗族的礼俗现象及古词汇来对照,就可以澄清,况且历历在目,栩栩如生。
  若是你走到黄平县的苗族村寨里,你会看到在屈原的《楚辞》中描绘的那些风俗祭俗,那些笙曲鼓舞依旧风行着。黄平县有苗族古歌、苗族大歌(长诗)《议榔词》、《理词》、《巫词》……这些都是古且兰国先人们创造的文化遗存。这些文化已被世人所公认。
  大约在97年,我接待了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的苗族同胞,他们先祖是从云南迁到泰国后才到美国的,充当翻译的是云南省清远市民委的一个苗族同志,但这位云南同志并不懂英语,却用苗语的西部方言为美国苗胞翻译。有些单词双方也能听懂,有时我有意撇开这位云南同志,用苗语单词与两位美国苗胞交流,竟也能基本了解对方的意思。为此使我深深地感触,苗族语言竟也能成为与外邦朋友相互沟通的工具。人类,正因为创造了相互沟通的语言了才把自己的生存提高到生命的文明阶段。而语言质量也即文明程度的高低,又往往取决于你拥有抽象语言的多寡,能不能把这些抽象的语汇构造成深层心理意境,或者用音乐表述出来。苗族文学显示出自己独有色彩的是:什么都用诗来记,不仅用诗来记载历史,还用诗来表述宗教、哲学、约法规章和风俗仪礼等等。所有的诗既能朗诵又能歌唱。古往今来,这个诗的民族,将诗运用到他们生活的社会的所有领域。诗化了历史、诗化了时空、诗化了生活!
  我为地底下的且兰国感到欣慰,你们创造了独立于世的完善的文化体系,你们就永世长存了。你们要城邦做什么?城邦仅仅是营造五光十色的梦,满足人的灵与肉的需要而已!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