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闪流水下一句(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流水长的下一句“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高闪流水下一句(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流水长的下一句

“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腰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赏析:
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www.souquanme.com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中所反映出来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知己”,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公元1194年(光宗绍熙五年),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于是感伤世事人生不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作者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作者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老来”二字是特指,说明作者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排斥壮志难酬老年搜趣网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作者也以平静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作者心中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作者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者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相通的。“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作者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coBcl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很显然,从作者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作者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头》),“道男儿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绝不是作者的本意,而是作者对现实政治失望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词牌介绍
【水龙吟】
调名出自李白诗句“笛奏水龙吟”。此调句读各家不同,《词谱》分立二谱。起句七宇、第二句六字的以苏轼词为正格,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一句五仄韵。上下片第九句都是一字豆句法。起句六字、第二句七字者,以秦观词为正格,双调一百零二字。上片十一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后结作九字一句,四字一句。此调气势雄浑,宜用以抒写激奋情思。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卓越军事才能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高山流水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作者] 辛弃疾
[全文]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有别、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高山流水 琴曲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两www.souquanme.com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发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而后世琴谱多分段。明清以来多种琴谱中以清代唐彝铭所编《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在《天闻阁琴谱》问世以前所有琴谱中的《流水》都没有张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与《神奇秘谱》解题所说相符,但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琴曲迥异,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现有多种流派谱本。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则是浙江武林派的传谱,旋律典雅韵味隽永,颇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东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也称《四段曲》、《四段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则是取自于民间《老六板》板头曲,节奏清新明快,民间艺人常在初次见面时演奏,以示尊敬结交之意。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成语 高山流水(gāoshānliúshuǐ)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乐曲高妙示例清袁于令《西楼记病晤》:“清商绕画梁,一声一字,万种悠扬,~相倾赏。” 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得遇知音。★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近义词知音难觅典故传说先秦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表现对各种事物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朋友

“高山流水”的下一句是什么?

1、高山流水觅知音,明山秀水喜相逢

2、高山流水遇知音,彩云追月得知己。

作 者: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琴曲《高山流水》即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扩展资料

《列子汤问》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春秋战国时代,郑国人列御寇在《列子汤问》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搜趣网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