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候书本上都有一句话(民国时期老书 你能看懂吗)

民国时期老书,你能看懂吗?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来说,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整理:一,物理意义上的整理即对文献载体的物理属性的维护,修缮,确保纸张或其他截......

民国时候书本上都有一句话(民国时期老书 你能看懂吗)

民国时期老书,你能看懂吗?

文献整理角度来说,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整理:

一,物理意义上的整理

即对文献载体的物理属性维护修缮确保纸张其他截至的物理生命延长,且能保证阅读效果亦暨相关文献信息清晰可辨,尤其是有色印刷的信息能保证不因时光发生大面积的变色,褪色等情况

二,语文意义上的整理

即对文献载体的语言文字层面进行疏通,转录,重排,乃至添加索引页码,排序,剔除误字等。这一点需要汉语及相关语种,以及现代历史文化比较熟稔能为之,否则可能发生差以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

历史上的一砖一瓦,都和文一样值得珍视

三、思想意义上的整理

从新时代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精神人民需求出发,对民国文献中记录的历史信息进行真伪甄别深入解析,对其中反映历史规律,反映当时学者认识水平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搜趣网值的内容予以综合编排重新组织形成综合性的新的文化产品形态,确保民国时期优秀的学术文化能得以传承,而对那些有历史局限性已经现在的历史需求相去甚远,违背历史规律的内容只能以存档备查方式予以保存

这三个方面的整理,其功能不一,其目标不易具体来说——

物理意义上的整理,目的是修旧如旧,提供可读的版本;语文意义上的整理,目的是准确理解,确保不会发生语文上的误解;思想意义上的整理,目的是刮垢磨光,目的是推动当下文化发展。物理意义上的整理,主要是图书馆民国文献整理部门事务;思想意义上的整理,主要高校家学者们的事务;语文意义上的整理,是文化爱好者,文史爱好者们可以从事基础工作虽然是基础工作,但意义重大,若基础不牢,则后续的工作地动山摇

那么如何从事好这个基础的语文意义上的整理呢?

www.souquanme.com文,很重要

第一,搞清楚民国时期排版标点符号等各方面的惯例

例如,民国时期很多文献中标识书名,戏剧名的时候没有《》,如果熟悉相关剧目书目,就会把这些名词当成普通名词,容易造成断句错误建议整理任何一个领域的文献史料时,应该根据资料涉及人物特性了解生平撰著或相关作品标题,确保不发生《》漏标的情况;又如当时的引号不是我们现在常见的“”,而是台湾竖版文字中的那种弄法。如果不加变通最后的文字效果是不伦不类的。

同时代文献的排版方向都是不一样的,值得注意

第二,搞清楚民国时期语文表达一些特殊语言文化习惯

例如,民国时期的标点符号可能和现在相比,规范性不够所以需要根据上下适当调整。如当时有的记者新闻有一逗到底的情况。整理者可以适当作些调整,以便符合现在阅读者的水平和习惯;另外,在民国时期,由于各方面的势力冲突,由于意识形态差异,各方面也许互称匪帮甚至会有赤匪之类的污蔑称号发现这种情况,整理者可以保存原貌照录,但必须在文末或当页脚注写清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并表明自己政治立场

第三,对不认识的文字或不清晰的文字应截图为据

不可否认,由于民国建立迄今已近百年部分文献已退出流通领域,发生文字漶漫不清的情况比较常见,若整理者发现某版本某字符不清晰的时候可以截图并做好文献位置标记,并通过网络资源找到同期的其他版本或该文章的其他版本进行比对,确保毫无疑问再把这个字符落实清楚。若不这样比对,可能会疑问越增越多,就达不到整理的预期目的了!

有关民国时期的诗歌散文书籍

有关民国时期的诗歌散文的书籍
XX兄要我和大家一起说说民国散文,我觉得这个题目太大,简直就没办法说,但民国这么可爱,不说点啥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我就想说一点啥,最好是围绕散文说说。关于民国散文,在各种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书中,都说烂了,说透了,我也不会有新的说法在各位面前展示,我只是谈谈一些个人阅读的体会
  就说“散文”这个词语,有人说最早出现在宋代一本称作《鹤林玉露》的笔记中,现在看来,还不能算是最早,因为资料显示,晋代木华的《海赋》以及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明诗》中也有出现,显然要早一些,但不管如何,它们的意思,都不是指的文体,用“散文”这个词语表述一种文体,则是后来的事,晚到“五四”时期。这个概念一度引起相当模糊混乱直至现在也似乎还存在一些较小的争论。但中国人聪明,他自有解决问题方法,他以时代为分野,把问题简单化了,关于“散文”,这样说,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骈文,而把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散体文章,概称散文;随着文学概念的演变和文学体裁的发展,散文的概念也时有变化,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与其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现代散文是指除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之外的其他文学作品,其本身按其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杂文小品随笔等。这样的表述,相信得到很多的人的认可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英文“essay”这个单词,它是西方的一种文体,刘半农把它引入进来,现在译作“随笔”,要以上文对于“现代散文”的表述,这种文体在中国,亦应划作现代散文的序列,但它对于民国散文,对于中华散文文体的流变,却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究竟什么是“essay”,鲁迅翻译说,“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旁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便披浴衣,啜苦茶,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民国时期的大量白话文字,就在“essay”的冲击和影响下,与中国文字结合突破着中国传统散文小品的某些限制,在叙事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西化,欧化,中国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和,美美与共,形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随笔的新的文体。回头再看,民国时期的散文,这样一种文体,几乎成了主流
  我读民国散文,还是启蒙于中学时代,要说也仅仅是语文课本中鲁迅的几篇文章,像《为了忘却纪念》、《记念刘和珍君》、《<呐喊>自序》等,老师要求严,曾让学生们背诵下来,我算是比较老实的学生,当时都是能背诵下来的,几十年过去直到现在也能记着一些很是经典句子譬如时间永在流逝街市依旧太平”之类,是终生受益的。后来买过鲁迅的一些册子,在暑假里还用卡片抄写过,青灯孤影,长夜缠绵,现在回想起来都是十分美妙感觉。在一九九五年的时候,清明前后,买了一册河南人民出版印行的《鲁迅杂文全集》,像是砖头一样厚重,我一直办公室放着,闲暇时就随手翻翻大致已做到了通览,有些篇章,还是反复地看,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觉得入味。读黄裳的文章,知道他终生受益于鲁迅的《病后杂谈》、《“题未定”草》等几篇文字,自己亦是邯郸学步一般吟咏着,乐此不疲。前几年听说鲁迅的文章被退出中学课本了,我心里五味杂陈的,感到人世的一些荒凉,亦体察出一些人事愚氓,但我没有鲁迅的锋芒宁愿做着沉默大多数。
  因为鲁迅,就关注了他周围的人。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等等,甚至还有他笔下的柔石、范爱农辈。其实按照我们接受的文学史的教育,鲁郭茅巴老曹,冰心、朱自清、李健吾等等,还应该是相对熟悉的,因为他们的文章,语文课本中都有选录,书店中亦多有他们的集子,而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张爱玲等人,虽知其名,而作品,却是在所谓改革开放之后,才是慢慢知道的,后来慢慢知道的作家,就更多了,像胡兰成、苏青、文载道、纪果庵等,一经发掘,便为关注了。
  曾经看到有人整理的一份资料,自一九一八年四月《新青年杂志开办“随感录”栏目始,按照十年一个时期,梳理出了三十年时间民国时期涌现出来的作家作品清单,让人为震撼,作家人数在百名左右,且随便拿出一个都为赫赫有名之辈,目睹此景,不得不让人慨然长叹,这实在是一个群星灿烂天空。在那时,散文随笔的出场,大多是以文学期刊舞台的,有人统计,五四时期的期刊杂志数量在四百种左右,有些期刊的影响力是非常广泛的,如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最初发行量在一千册,而到一九一七年发行量迅速增至一万六千册,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散文随笔的影响力亦是假借东风,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在一九九八年二月,天津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民国名刊简金”丛书,凡十册,每册从一种或两种民国名刊中淘金选萃,分类编录八十篇文字左右,放在一起,蔚为大观。这十余种刊物别是,《小说月报》、《语丝》、《现代》、《文饭小品》、《太白》、《论语》、《人间世》、《逸经》、《鲁迅风》、《杂文》、《万象》、《野草》,集中文字,思想意趣、文字风格真是斑斓多姿。舒芜在序中说,这十余种文学期刊上的散文,大致包括新文学史上民国时期的主要散文,与作家的专集和其它选集相较,保持了一种“原生形态”。翻看着这些有如化石一般的文字,许多熟悉而又陌生名字又从历史的尘埃浮现出来,还是让人感到震撼,作者阵容实在是太过于强大了。这种壮观景致,连当时的人物方非也感慨地说:“随笔或小品文之在文坛上,先则只占一席位,到现在,却真是‘附庸蔚为大国’了。”而朱自清则说得更为华彩一些,“但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可见民国的散文,于此时是真正成熟了,作家众多题材广泛,体式风格各异,呈现着一派生气象
  于是我想,民国的散文,真是阔气极了,很是想知道它是怎样化茧成蛹,蔚然成林的,就还是翻了文学史,书上自有专家学者的陈说。后来我想,首要的意义,还是那时,他们迎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时代肩挑着科学民主的大旗,思潮激荡学理纷呈,已不顾别人是用坚船利炮送来的,还是自己出去拿来的,总之恢弘气度热情吸收,思想上迎来了全新的自由脱胎换骨转换从而具备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文学改良理论依据,于是轻装上阵,对传统文学进行批判与重新的审视。更为重要的是找到了好的革命的方法,如陈独秀的以欧化为是,胡适的输入学理,蔡元培的兼容并包主张,等等,无不显露智慧的锋芒。次者,是文学的世界化。因为是外来的,固然新鲜的,即使刻板改造融合,亦是在所不惜。民国的散文,正如前文所述,深受着英国随笔,亦即Essay的冲击,思想上多了些幽默雍容写法上亦变得漂亮和缜密,但它的世界化的倾向分明了。至于日化、俄化、欧化等等的文学上的影响,亦是不能小觑化敌为友,因为是民族//www.souquanme.com化的,因而更是世界化的了。因而周作人说,“我相信新散文的发达成功有两重的因缘,一是外援,一是内应。外援即是西洋的科学哲学与文学上的新思想之影响,内应即是历史的言志派文艺运动复兴假如没有历史的基础这成功不会这样容易,但假如没有外来思想的加入,即使成功了也没有新生命,不会站得住。”再者,是文字上的白话化。几千年固有古文字表述,虽亦因时衍变格局新生,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而文字表述的工具仍然绳子一般,牢牢地捆绑着文学的本体而今思想自由,工具又有了革命性的改变,且与生活有着密切关联一切束缚都没有了,人人都在追求自家面目,人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千帆入海,竞自远航,于是行得疾,走得远,有了千流激湍的繁荣气象。如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所预言那样,“以今世历史进化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亦为历史所证实。还有就是,文学创作事功化。民国散文作者之多,作品之丰,题材之广泛,气象之峥嵘,在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寻找原因,仍然不能脱离人的自身的因素。在那时,似乎在各个领域,都有一种相同现象,就是执著,把事情作为事业干,政治家执著于权术军事家执著于打仗科学家执著于科研,所有领域,世界范围内,都有杰出的人物与事业出现,成就辉煌,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春天。文学创作者似乎都在倾心倾力地创作,个人创作的数量与质地都是无可挑剔的,说是体现着一种民国精神,民国风骨未尝不可。因为他们的执著,才让民国文学史有了出奇风采
  这些年读民国散文,让我感到最深刻感受就是它突出的人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文学体系中,文章是经国之大业,是用来载道的,个人往往微不足道的,即使是一些所谓放得开的小品文字,其中虽有小我个性的展示,而仍然给人以遮遮掩掩的勉强姿态,总是脱不了道统的籓篱,甚至于强迫,自由亦是有限的自由,实在让人不爽。但翻翻民国散文,那真是活泛多了,个人性搜趣网自现,完全是自由的飞翔,陈独秀的激烈畅达,鲁迅的冷峻与深邃,周作人的冲淡与平和,徐志摩的浪漫率真,俞平伯的空灵感伤,冰心的温柔与清丽,丰子恺的淡远与悲悯,郁达夫的坦诚与激愤,林语堂的幽默与潇洒,李广田的纯朴与清醇,梁实秋的博雅与舒徐,钱锺书的机智尖刻,朱自清的敦厚与洗练,沈从文的质朴认真,等等,没有不是显露自家面目的,以自由的思想,毫无顾忌地展示着自我。题材亦是多样化的,并不为任何的约束局限,只是真实而又活泛地与生活贴近畅快淋漓地表达着自我,文字中有着真我的存在,有着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与呈现,是社会的人,亦是自然的人。还能感受到真的一面知识分子都以真诚的面目示人,至诚至真。民国虽是动荡,但人情味却并不丢失,他们在生活中相互帮衬互相欣赏演绎出来的故事,亦能成为人间的美谈。鲁迅与文学青年的交往,林徽因家的客厅,徐志摩的人间四月天,西南联大的防空警报,辜鸿铭的辫子与茶壶茶杯理论,等等,无不展示着人的本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厚意,即使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但仍然亦至性真诚的面目出现,实让人感喟不已。除此而外,还有就是生活的情趣庄严肃穆如鲁迅者,亦有能够创造出生活的情趣的一面,在章衣萍家里做客,周建人对兄长说,花生米小的好吃。鲁迅看着章太太,说,小的好吃,人也一样,小的好。原来章衣萍个头低,大家都笑。一九一七年,徐悲鸿与康有为商议,拟携蒋碧薇私奔,赴日写生。康有为全力支持,私奔前夜,设宴饯行,举杯说:祝贺悲鸿与蒋小姐私奔成功!一九三〇年,傅抱石与罗时慧结婚当日,傅抱石在大搜趣网门两侧张贴对联乾坤定矣,钟鼓乐之。至于林语堂、梁实秋辈,以及太多太多的民国人物,要说生活的情趣,自是逸话不少了。
  正是这些美好的文字一直牵引着我的目光,让我一本一本地读着。有时也想,他们这些人,在那个时代,小时候都接受着传统的教育,对于中华经典的学习,是颇为用功的,甚至在私塾里,练就了童子功,在此基础上,使用着白话文这个工具,才会出现这样一种超凡的表现的力。其实说白了,还是须重视源与流的关系,使用了白话文,并不就说明文言文是一无是处的,只有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造与创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现在的散文作家,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明显是弱化了,现在的散文创作,亦大不如前,是不是有着这方面的因素,我想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另外,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民国时的散文作家,有很多出色的人,他们也同时是翻译家,优秀的通好几种语言,能用好几种语言说话,写文章,这在今天,是不能比的。按说学习外国语言的条件比那时宽松多了,但搞不清是什么原因,现时很多优秀的作家,即使是获得过鲁奖、茅奖的作家,能通一国或者多国语言的人,亦在极少数,亦为事实,现在的散文创作的大不如前,眼界并不开阔,是不是亦有这方面的因素,我想也应该有一个客观上的认知。学习,总还有一个取法乎上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因素,在向民国散文学习方面,是不是应该考虑,是需要探究的。
  关于民国散文,个人有以上这些浅显思考,拿出来与大家探讨。XX兄说给我十分钟发言时间,我觉得太少,恐言不尽意,后来他说那你随便,但我又觉得自己胸无点墨,说着说着就说不下去了,于是,就说这些,以表示对民国散文的缅怀毕竟,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散文,与我们远去了。

民国三十九年告全国同胞书说什么?简洁

  中华民国退出联合国告全国同胞书》#蒋中正:同胞们,“我们国家命运不操在联合国,而操在我们自己手中。国父说:“存在之根源,无不在于国家及其国民不挠独立之精神,其国不可以利诱,不可以势劫,而后可以自存于世界。”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