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莫大于心死上一句是什么(哀大莫过于心死 上句是啥来着)

莫大于心死,的前一句是什么?恶!可不察与!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孔子说:“......

衰莫大于心死上一句是什么(哀大莫过于心死 上句是啥来着)

莫大于心死 的前一句是什么?

恶!可不察与!

这句话出自《庄子田子方》: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意思是:孔子说:“噢!不可不明察呀!悲哀没大过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

解释:

现代意义是:指最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也就是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心死:指心如死灰的灰烬,思想顽钝,对周围的事无动于衷。

古意理解:在这里对心的理解可以是人的思维器官,孟子:“心之官则思”,这里把“心”理解为思想或观念,那么庄子这句话就可CsZChWdtH以理解为:最悲哀的莫过于人的没有思想或失去自由的思想,这比人死了还悲哀。因为庄子主张自由自在的活。

莫过于心死前一句是什么?

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翻译:孔子说:“噢!不可不明察呀!”悲哀没大过心死,而身死还在其次。

全文自然分成长短不一、各不相连的十一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夫魏真为我累耳”,通过田子方与魏文侯的对话,称赞东郭顺子处处循“真”的处世态度。

第二部分至“亦不可以容声矣”,批评“明乎礼而陋乎知人心”的作法,提倡体道无言的无为态度。

第三部分至“吾有不忘者存”,写孔子对颜渊的谈话,指出“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要得不至于“心死”,就得像“日出于东方而入于西极”那样地“日徂”;所谓“日徂”即每日都随着变化而推移。

第四部分至“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借老聃的口表达“至美至乐”的主张,能够“至美至乐”的人就是“至人”;怎样才能“至美至乐”呢?那就得“喜怒哀乐不入胸搜趣网次”而“游心于物之初”。

哀大莫过于心死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而人死亦次之。意思是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出自:战国时期宋国庄子CsZChWdtH《庄子田子方》。

原文:仲尼曰:恶,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是出则存,是入则亡。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郊物而动,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薰然其成形。

释义:

孔子说:唉,这怎么能够不加审察呢!悲哀没有比心灵的僵死更大,而人的躯体死亡还是次一等的。太阳从东方升起而隐没于最西端,万物没有什么不遵循这一方向。

有眼有脚的人,期待CsZChWdtH着太阳的运行而获取成功搜趣网,太阳升起便获得生存,太阳隐没便走向死亡。万物全都是这样,等候太阳的隐没而逐步消亡,仰赖太阳的升起而逐步生长。

扩展资料: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他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认为一切事物的本质虽然有着千差万别的特点,但其“一”本同,安时处顺,逍遥无待,穷天理、尽道性,以至于命。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庄子外篇田子方

哀莫大于心死的前一句

哀莫大于心死的前一句
哀莫大于心死没就是第一句话,没有前一句。这是和别人对话说的。
成语,出自《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身灭亦次之。”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