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一瓮浆水吃半年的上一句(关于歇后语)

谚语中的:本性难移的上半句是什么?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2.,投我以桃,报之以李。,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黑发......

谚语一瓮浆水吃半年的上一句(关于歇后语)

谚语中的:本性难移的上半句是什么

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3.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5.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6. 谦受益,满招损。
7.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8世上难事,只怕有心人。
9.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10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1.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12.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13. 言必行,行必果。14. 吃一堑,长一智
15. 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16.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8.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9.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20. 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21.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22. 海阔从鱼跃,天高任鸟飞。23. 砌墙的砖头后来居上24.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25.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26. 外甥灯笼照旧(舅)27.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28.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29.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30.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31. 飞蛾扑火-自取灭亡32.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33. 竹篮打水一场空34. 兔子尾巴-长不了35.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36. 门缝里看人-看扁了37. 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38.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39. 明珠弹雀-其得不复40.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眼前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金子碎了分量
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屎壳郎知了一步登天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告示鬼话连篇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发财不是人生目的,贫困不是穷人耻辱。 ——柯尔克孜族谚语
汉族
结伴好,起身早;行李少,川资
哪里乡,喝哪里汤
破柴破大头,问路问老头
莫用棍子搅牛屎,莫与蛮汉论道理
席不正不坐,门不正不入
白族
出门莫问人,问人去不成
不怕山高,就怕脚软;不怕人穷,就怕志短
一坡草一样色,一方人一方俗
瑶族
在家不看公鸡卦,出门不听老婆
基诺族
大水淹不死游鱼,山高挡不住鸟飞
彝族
飞出大山的是鹰,冲出山谷的是水
进山听鸟音,进寨看习俗
入乡问俗,出门问路
山中的豹子可以打,路边的东西不能拣
坐在灶前不言情,对着火塘撒尿
傣族
勇敢的人是纹身的人,勇敢的牛是缺鼻的牛
入何方,以该地的竹做绳;离何乡,以该乡的粮包饭
人家帮助,要记着报答;人家伸手,要及时去拉;人家撑船,要帮着划浆
出门遵祖训,在家循家规
寨子要守规矩,串地方要遵勐规
剑在上,脖在下
今日欲怒,忍到明日再怒
莫挡主人道担心头起泡
不要白天睡懒觉,不要在晚上吹口哨
没有源头死水不能洗澡
僳僳族
火镰碰石头不会起火花,男人不敢冒险不是汉子
獐子不走回头路,水獭不在旧水湾
火塘边不能吐唾沫,女人在不能说粗话
哈尼族
没有公牛走不到的山岭箐沟,没有汉子走 不到的地角天涯
猴子没有不上的树,男人没有不走的路
鸟宿枝头,人于法下
苗族
隔条江,不同俗;隔座山,不同腔
走入他人萝卜地,不要弯腰系鞋带
回族
国法,如遵天命
布朗族
进寨居住要先问寨主,登楼借宿要先问主人
娃娃的头摸得,和尚的头摸不得
锅碗动得,铁三脚动不得
拉祜族
过寨无规,人要遭难
佤族
牙硬会落,舌软常在
角断于斗,财损于色
纳西族
云中大雁射得,路上的东西拣不得
舅舅面前走得,火塘上面跨不得
女人不能在火塘边梳头,男人不能在母房里剃头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www.souquanme.com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26、老虎拉车--------谁敢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 →有货
刘备的江山 →哭出来
刘备见孔明 →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 →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 →甭说多高兴
刘皇叔哭荆州 →拿眼泪吓人
刘备杀人 →心慈手软
关张桃园三结义 →生死之交
刘禅小阿斗 →扶不起
孔明弹琴退仲达 →好沈着
孔明大摆空城计 →化险为夷
孔明斩马谡 →明正军纪
隔着门缝看诸葛亮 →瞧扁了英雄
诸葛亮皱眉头 →计上心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关羽放屁 →不知脸红
关云长败走麦城 →吃亏全在大意
关公斗李逵 →大刀阔斧
关云长不杀张文远 →念起旧情
关云长守嫂嫂情义为重
关云长刮骨疗毒 →全无痛苦之色
关帝庙求子 →拜错了神
关公吃酒 →看不出来
关公保刘备 →赤胆忠心
关公当木匠 →大刀阔斧
关公进曹营 →单刀直入
公开刀铺 →货真价实
关公卖豆腐 →货软人硬
关公开凤眼 →要杀人
关公走麦城 →最后一招
关公面前耍大刀 →不自量力
关羽卖肉 →没人敢要
关羽放曹操 →念旧
关羽降曹操 →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失荆州 →骄兵必败
关云长流鼻血 →红上加红
关云长刮骨下棋 →若无其事
关云长说三国 →光说过五关斩六将,不说败走麦城
单刀赴会声势压人
过五关斩六将 →所向无敌
张飞卖刺猬 →人强货扎手
张飞卖豆腐 →货不硬人硬
张飞战马超 →不相上下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烧火 →猛灶
张飞讨债 →气势汹汹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的胡子 →满脸
对张飞骂刘备 →找气惹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黄忠出阵 →不服老
曹操败走华容道 →不出所料
曹操杀人 →乱来一气
曹操吃鸡肋食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诸葛亮 →心思不一
曹操做事干干净净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击鼓骂曹 →现开销当场指责
董卓戏貂蝉 →死在花下
董卓进京 →不怀好意
蒋干盗书 →只知欢喜,忘了中计
蒋干盗书 →上了大当
蒋干访周瑜 →自找麻烦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厢情愿
许褚战马超 →赤膊上阵
徐庶入曹营→一言不发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刘备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思贤心切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访贤——三顾茅庐
刘备招亲——弄假成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曹操败走华容道—————兵荒马乱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
煮豆燃豆萁—————自家人整自家人
猛张飞舞刀—————杀气腾腾
关羽开凤眼—————要杀人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孙权杀关羽—————嫁祸于人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后主降魏—————不知羞耻
关云长放屁—————不知脸红
孔明练琴—————老生常谈
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许褚斗马超—————赤膊上阵
张飞讨债—————声势凶
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操遇蒋干—————倒霉透了
张飞戴口罩—————显大眼
阿斗当官—————有名无实
诸葛亮焚香操琴—————故弄玄虚
阿斗的江山—————白送
关羽降曹操—————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转胎—————疑心
周瑜病倒在芦花荡—————气煞
张飞战关羽—————忘了旧情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蒋干过江—————净干失着
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赵子龙出兵—————回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孔明挥泪斩马谡—————执法如山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
关羽进皇宫—————单刀直入
关羽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羽守嫂嫂—————情谊为重
司马夸诸葛—————甘拜下风
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
赵云大战长坂坡—————大显神威
关羽刮骨疗毒—————无痛苦之色
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黄忠叫阵—————不服老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张飞睡觉—————不闭眼
曹操败走华容道—————果然不出所料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关帝庙里找美髯公—————笃定
孔明皱眉头—————计上心头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孔明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关羽看《春秋》—————一目了然
张飞耍杠子—————轻而易举
刘备编草鞋—————内行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吕布戏貂蝉—————英雄难过美人关
黄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蒋干盗书—————聪明反被聪明误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张飞拆桥—————有勇无谋
张飞拿耗子—————大眼瞪小眼
黄忠抡大锤—————老当益壮
庞统当知县—————大材小用
关羽流鼻血—————红上加红
张飞卖豆腐—————人强货不硬
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孔明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吃里爬外
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关羽走麦城—————末日来临
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刘备三顾茅庐—————好难请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诸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鹅毛扇
诸葛亮的-神妙莫测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要丑--不知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刘备编草鞋--内行
1 贼去了关门——迟了(第5回 周通)
2瓮中捉鳖——手到拿来(第18回 刘高)
3阎罗王面前——没放回的鬼(第21回 阎婆惜)
4花木瓜——空好看(第24回 潘金莲)
5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 郓哥)
6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 王婆)
7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第26回 作者)
8披麻救火——惹焰烧身 (第21回 作者)
9灯蛾扑火——惹焰烧身(第27回 作者)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 作者)
11割猫儿尾拌猫儿饭——自供自(第62回 蔡福)
12佛面上去刮金——刻薄(第83回 军校)
13雪狮子向火——酥了半边(第101回 作者)
李逵骂宋江——过后赔不是
李逵断案——强者有理
李逵敬酒——非喝不可
李鬼劫路——盗名欺世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林冲误闯白虎堂——单刀直入
林冲雪夜上梁山——逼的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搜趣网——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林冲上山—— 官逼民反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天师捉妖——(拿手好戏)。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石迁偷鸡—— 不打自招
宋江的绰号——及时雨
宋江的军师——吴(无)用
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
三拳打死镇关西——痛快
李逵卖煤炭——黑对黑
潘金莲熬药——暗地里放毒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不怀好意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武大郎玩夜猫子——啥人玩啥鸟
武大郎趴在桥底下——瞅空
李鬼的板斧——冒牌
杨志卖刀——英雄末路
老虎扑食——三股劲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
孙二娘开店—— 谋财害命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人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谚语歇后语大全

给我一个谚语、歇后语大全,大概各100句吧。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难以回头/顶大车)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难以回头/顶大车)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难以回头/顶大车)
  纸老虎---一戳就穿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贪便宜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百万雄师江南——兴师动众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 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 --人在心不在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 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比喻来之不易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难以回头/顶大车)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阿拉伯数字8字分家——零比零 按着牛头喝水——勉强不得
  阿公吃黄连——苦也(爷)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矮子推掌——出手不高
  阿斗的江山——白送 矮子爬坡——贪便宜
  案板底下放风第——飞不起来 按老方子吃药——还是老一套
  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矮子坐高登——上下两难 暗室里穿针——难过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安禄山起兵——反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
  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 岸边的青蛙——一触即跳
  按着葫芦挖籽——挖一个少一个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按着脑袋往火炕里钻——憋气窝火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白蜡材结桂花——根子不正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略显其能 白天盼月亮——甭想;莫想;休想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百货大楼卖西装——一套一套的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百斤重担能上肩,一两笔杆提不动——大老粗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百万雄师下江南——兴师动众
  卖草帽的丢扁担——留神。(留绳)
  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哥哥不在家——少来。(嫂来)
  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难以回头/顶大车)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回答者: 灰太狼47 - 二级 2010-4-22 19:47
  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锦上添花--好上加好
  卒子过河--勇往直前
  纸老虎---一戳就穿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回答者: wxh0852 - 一级 2010-4-22 19:53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暗地里盯梢——偷偷摸摸
  暗地里耍拳——瞎打一阵
  暗室里穿针——难过
  暗中使绊子——蔫儿坏
  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鏊子上烙冰——化汤了
  鏊子上烙饼——翻来翻去
  八百吊钱掉井里——难摸哪一吊
  八百年前立的旗杆——老光棍
  八百铜钱穿一串——不成调(吊)
  八宝饭上撒胡椒——又添一味
  八辈子的老陈帐——说不清
  八寸脚穿七寸鞋——别扭
  八斗的小垂缸——装不下一石
  八哥啄柿子——拣软的欺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个钱的膏药——沾上了
  八个钱买碗馄饨——没有面
  八个歪脖坐一桌——谁也不正眼看谁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一律
  八卦炉里睡觉——热气腾腾
  八卦阵里骑马——闯不出路子;出路难找
  八级工学技术——精益求精
  八级师傅学手艺——长到老,学到老
  八角掉进粪坑里——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八斤半的鳖吞了大秤砣——狠心王八
  八斤半的老鳖吞了个秤砣——狠心的王八
  八斤半的王八中状元——规矩(龟举)不小
  八十个人抬轿子——好威风
  八十老汉害个摇头病——不由人愿;由不得
  八十老人吹灯——喘不上气;上气不接下气
  八十老翁练琵琶——老生常谈(弹)
  八十老翁学打拳——越练越结实
  八十老翁学手艺——老来发奋
  八十岁的老绝户头——后继无人
  八十岁刮胡子——不服老
  八十岁老翁挑担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八十岁留胡子——老主意
  八十岁没儿女——老来孤单
  八十岁生儿子——代代落后
  八十岁跳舞——老天真
  八十岁玩猴子——老把戏
  八十岁学吹笛——尽是老调;老调子
  八十岁学摔打——拼老命
  八十岁演员扮孩子——返老还童
  八十岁站柜台——老在行
  八五炮打兔子——得不偿失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八仙聚会——神聊
  八仙桌缺只腿——搁不平
  八仙桌上放灯盏——明摆着
  八仙桌子——有棱有角
  八贤王进宫——好难请
  八月的苦瓜——心里红
  八月的莲藕——又鲜又嫩
  八月的石榴——满脑袋的点子
  八月的柿子——越老越红;老来红
  八月桂花开——到处飘香
  八月里的黄GaVXPqg瓜棚——空架子
  八月十五吃年饭——还早哩
  八月十五吃元宵——与众不同
  八月十五吃粽子——不是时候
  八月十五的月饼——人人欢喜;个个喜爱;上下有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
  八月十五过端阳——晚了;迟了
  八月十五看龙灯——晚了大半年
  八月十五生孩子——赶巧了
  八月十五送月饼——赶在节上
  八月十五云遮月——扫兴
  八月十五蒸年糕——趁早(枣)
  八月十五种花生——瞎指挥
  八只脚的螃蟹——横行霸道
  八字不见一撇——没眉目;差得远;差远了
  巴掌长疮——毒手
  巴掌穿鞋——行不通;走不通
  巴掌上摊煎饼——巧手;好手
  扒了皮的癞蛤蟆——活着讨厌,死的还吓人
  扒了墙的庙——慌了神
  芭蕉插在古树上——粗枝大叶
  芭蕉开花——一条心;紧相连
  芭蕉叶上垒鸟窝——好景不长
  疤瘌眼长疮——坏到一块了
  拔草引蛇——自讨苦吃;自找苦吃
  拔葱种海椒——一茬比一茬辣
  拔节的高梁——节节高;节节上升
  拔浪鼓——两面光
  拔了的闹钟——专做提醒人的事
  拔了萝卜——窟窿在
  拔了萝卜栽上葱——一茬比一茬辣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拔了毛的鸽子——飞不了
  拔了塞子不消水——死心眼
  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跋脚驴子追兔子——赶不上;撵不上
  跋脚马上战场——有死无活
  跋子拔萝卜——歪扯
  跋子踩高跷——早晚有他的好看
  跋子打围——坐着喊;坐地呐喊
  跋子赶马——望尘莫及
  跋子上台——立场不稳
  把鼻涕往脸上抹——自找难看
  把肥料浇到莠草上——劳而无功;有劳无功
  把脸装进裤挡里——见不得人
  把人赶到墙根下——走投无路
  把娃娃当猴耍——愚弄人
  把妖猜当成菩萨——善恶不分
  靶场上的老黄忠——百发百中
  霸王别姬——奈何不得;无可奈何
  白脖老鸹——开口是祸
  白脖子屎壳郎——有特色;与众不同
  白布进染缸——洗不清;洗不净
  白布做棉袄——反正都是理(里)
  白菜帮子——中看不中吃;好看不好吃
  白菜地里耍镰刀——散了心
  白菜烩豆腐——谁也不沾谁的光
  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白骨精扮新娘——妖里妖气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戏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送饭——有野心;没安好心
  白骨精演说——妖言惑众
  白骨精遇上了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鹤站在鸡群里——突出
  白虎进门——大难临头;灾祸临头
  白开水画画——轻(清)描淡写
  白蜡杆结桂花——根子不正
  白蜡杆子翻场——独挑
  白蜡做的心——见不得日头见不得火
  白脸奸臣出场——恶相;恶模样
  白脸狼戴草帽——变不了人
  白脸狼戴眼镜——冒充好人;充好人
  白了尾巴尖的狐狸——老奸巨猾
  白猫钻灶坑——自己给自己抹黑
  白毛乌鸦——与众不同
  白娘子斗法海——精打光
  白娘子水漫金山——大动干戈
  白娘子遇许仙——千里姻缘一线牵
  白日见鬼——玄乎;心里有病
  白日做梦——胡思乱想
  白水锅里揭奶皮——办不到;没法办
  白水下石膏——成不了豆腐
  白水煮白菜——淡而无味
  白水做饭——无米之炊
  白素贞不舍许仙——恩爱难分
(谚语)

农谚谚语及意思

一定要说意思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总结,提醒人们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刀耕火种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蔬菜供不应求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www.souquanme.com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陕西的农谚、谚语

要写搜集过程搜集结
农谚
一、农谚的起源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www.souquanme.com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全国农谚及浙江农谚句类的分配
总 计|15823|100.00|1081|100.00
2由20字构成或由28字构成的句类(类似旧诗中的五绝七绝)在农谚中不占优势(20字句共出现373句,28字句共出现132句),反之,却以20字和28字的半数即10字句和14字句占绝对优势,也是很值得注意的现象
3在占总数四分之三以上的6、7、8、10、12、14字等6个句类中,偶数句占5种,奇数句仅7字一种,这也符合于我国人民口语或书写中常以成双表达的习惯。
在字数相同的每一句类中,其表达的方式还有好几种,例如同属10字句类,表达方式可以是5字加5字的(以5+5代表之,下同),也可以是3+7的,4+6的,6+4的等等。兹就常见的8字、9字、10字、11字、12字等5种句类的句式举例说明如下(表18)。
农谚各句类所包含的句式示例
8字句
句式|例句
4+4|清水下种,混水插秧
3+5|立了秋,在小一齐
2+2+2+2|旱插,早活;快长,快大
9字句
句式|例句
4+5|不怕天旱,只怕锄头断
5+4|七十天荞麦,八十天雨
3+3+3|六月到,卖棉被,买灰料
10字句
句式|例句
5+5|会插不会插,瞅你两只脚
4+6|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
3+7|七月秋,里里外外施到抽
3+3+4|一季草,两季稻,草好稻好
4+3+3|夏至后压,一担苗,一担薯
11字句
句式|例句
5+6|会种种一丘,不会种种千丘
6+5|花草田种白稻,丘丘有谷挑
4+7|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
7+4|立秋前早一天种,早一天收
3+3+5|破粪缸,不用甩,壅田多餐饭
5+3+3|种田不施肥,你骗它,它骗你
12字句
句式|例句
6+6|荞不见霜不老,麦不吃风不黄
5+7|要想多打粮,包谷绿豆两样
7+5|种种甘薯种种稻,产量年年高
4+4+4|头麻见秧,二麻见糠,三麻见霜
3+3+3+3|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
根据上表举例,笔者曾试将浙江农谚农作物之部1081条24句类排比分类,结果共得64种句式。如果就全国农谚来分类,句式当然还要多些。需要指出的是,常见的句式基本上都集中在常见的句类中,其余是比较次要的。而且由于口头传诵或文字记录上的差误,只要有一字、一音的出入,即会引起句式的改变。例如上表11字句类中4+7式“千处粪田,不如一处来粪秧”中,如果去掉“来”字,便属于10字句的4+6式了。因此,从继承遗产创造新农谚的角度看,值得注意的不是问到底农谚有多少句类句式,倒是要注意这许多句类句式中那些最为常用、易记易诵。例如9字句的“扒根的稻子培根的谷”,“打春的萝卜立秋的瓜”,10字句的“立了秋,不论大小一齐揪”,“立了冬,只有梳头吃饭工”,13字句的“立了秋,雨水收,有塘有坝赶快修”,“打了春,立了夏,先种黍子后种麻”,14字句的“头锄皮,二锄泥,三锄四锄花花离离”等都是以短长相取胜容易朗诵上口的好句式,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二)农谚的修辞方法 农谚除了句法结构的错综复杂变化以外,就其表达内容的修辞方法来看,也是丰富多采的。农民群众知道通过各式各样的修辞方法来表达其生产技术经验,兹试举例说明如次
比喻:农谚善用比喻,因而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农谚中的比喻有两种,一种是明喻,一种是暗喻。以明喻较多,如“人无力桂圆荔枝;地无力,河泥草子”,“熟土生土好比病人吃猪肚”,“冬雪是麦被,越压会越长”,“蚕豆盖层泥,好比三九盖棉衣”。暗喻如:“秧草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隐指起身肥。不论明喻暗喻都是常用人的生活来相比,显得更加亲切易晓。
借代:农谚中常多借代手法,以局部代表全体,以具体代表抽象,这样就更其生动。例如“没有泥腿,饿死油嘴”,这里以“泥腿”代表劳动人民,以“油嘴”代表剥削者。又如“隔重山,多一担,隔条河,多一箩”,这是指异地换种可以增产,换种的距离原则很难具体说明,农谚就用“一座山”、“一条河”来代表。
婉曲:这是农谚中应用得相当多的手法。农民喜欢用婉曲含蓄的话本意烘托出来,例如“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其他如“麦田舞龙灯,小麦同样生”是指小麦苗镇压作用的;“小暑不见底,有谷没有米”是指不烤田会引起倒伏及秕谷的;“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是指天旱有利于芝麻丰收的;“立冬种豆一筷长,两粒豆子换一双”是警告不要失时播种的;“田头地角出黄金”是鼓励人们充分利用隙地种植各种作物的;“伤心菜子洒泪收芝麻”是指芝麻和油菜两种作物成熟时极易脱粒遗失很多的。
铺张:这也是农谚中常见的手法,往往用于强调某种措施或某一环节的重要性。例如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遇到这种铺张的农谚,就不可照字面直解,要认识它是文字夸张的手法。
比拟大抵是将物比拟作人,富有感染力。例如:“大豆耳聋,越锄越通”;实际是指大豆需要中耕,根系及根瘤才能生长良好。“麦子屁股痒,越圧越肯长”是指镇压促进分蘖的。
叠字:是农谚中屡见的表达手法。例如:“多掼掼,割稻饭;多抖抖,割稻酒”;“头耘堆堆平,二耘挖挖根,三耘捧捧圆”,“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种种甘薯种种稻,一年两头好”;“玉米结婚,子子孙孙”;“麦岭狭窄窄,一亩还无半亩麦,麦甽宽荡荡,一亩抵当半亩用”;“立夏播种,摘来棉花胖朵朵,小满播种,摘来棉花瘪塌塌”;“白露白迷迷,秋分稻头齐”……等等都是。
省略:为便于口头背诵,省略是农谚的重要手法之一。以省去作主词用的名词为最多。例如:“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对比:有的把两种作物的不同生物学特性放在一起对比。例如“麦粟燥,稻要泡;麦怕浸,稻怕晒”,“红粟田三日落,回家好换锅;芝麻田三日晴,回家洗油瓶”,“稻倒一半麦倒无”,“烂冬油菜旱冬麦”等;有的把同一种作物的不同技术要求加以对比,例如“早稻搭一搭,晚稻插到塥”,“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有的把不同操作技术要求加以对比,如“清水下种,浑水插秧”,“冬至前犁金,冬至后犁铁”等。
农谚中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借主语宾语的互调位置定语的互调位置体现完全不同的意思。例如“田不等秧,秧不等田”,“麦不离豆,豆不离麦”,“麦黄种麻,麻黄种麦”,“苗多欺草,草多欺苗”等等,都是通过主语与宾语互调位置收到效果的。又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九成黄老十成收,十成黄老九成收”等则是借定语互调收到效果的。
从以上对农谚的句法和修辞方法的初步分析来看,可以体会到农谚不但内容丰富,切于实用,就是在表达内容的句法和修辞方法方面也有同样丰富的创造。这对我们以后如何总结农谚,分析农谚,创造新农谚无疑有很多启发
五、怎样正确理解农谚
前面谈到农谚的特点之一是群众性和通俗性,似乎农谚的易晓易懂是不成问题的,事实并不尽然。由于农谚的地域性、概括性加上历史因素,有些情况已经时过境迁,有时要完全正确理解一句农谚倒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例如笔者在某次油菜丰产座谈会上,听到平湖县一位农民说到一句农谚:“冬至月中,香菜打一盅”,他表示不明确是什么意思要求大家解释。另一次,听到一位河南农民介绍孬地小麦克风农谚“参不落,只管种”,也是不明其意。对于农业科学工作者来说,具有现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理解农谚应该不成问题,可是也不尽然。如果不充分熟悉农谚的各种特点,很容易“以今套古”,理解得过了头。例如“小暑不见底,白露枉费心”,原是指单季晚稻排水烤田的,有的同志联系到水稻的群体结构,以为小暑不见底,指此时应该封行了,小暑不封行,到白露就太迟,叶面积系数太小,没有充分利用光能……这是过头之例。“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原是强调腊肥重要的意思,可是有的同志偏偏理解这句农谚只主张施一次腊肥就够了,显然是没有从农谚的特点出发,理解过死了。我们在整理过程中,也曾发生自作聪明,把原来对的改成错的例子。如“三月清明你莫慌,二月清明早下秧”,在整理中把“三”“二”对调一下,变成“二月清明你莫慌,三月清明早下秧”却反而弄错了。怎样正确理解农谚,据我们初步的体会,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意天文、气象、历法、节气方面的常识 在农谚内容分类一节中已经指出,农谚中三分之二是属于气象、时令的东西,因此,要正确理解农谚,必须具备这方面的一些知识,包括常见的星宿,计算年月时辰天干地支以及“九九”、“三伏”、春社秋社之类。这些东西与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关系愈来愈疏远了,如果不具备这些常识,遇到这一类农谚就不容易理解。例如“参不落,只管种”,参是古代二十八宿西方七宿之一,这是以参星不落为标准,来定小麦播种期的农谚。“箕与风,毕与雨”,“月丽于箕,风扬沙”等,箕和毕也都是星座名称。“分了社,满天熟,社了分,没得啃”,这是指春社和春分之前或在春分之后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的,“分后社,晚稻无上下;社后分,晚稻大株根”,这里的社是指秋社,分指秋分,这种说法本身是无稽的,可是不了解分与社的所指,就无从取舍抉择。这类农谚还是不少的。[4]
(二)是要注意注意农谚的省略手法 农谚由于口语的限制常常需要简略,而且所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主词。这在特定地区特定条件下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对于收集、整理、注释者来说,数量一多,常常闹不清楚或者张冠李戴,这就要我们要有较广泛的生物学的、农业的知识。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

一本万利
一毁三不成
一年不收二麦
一分水一分粮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年庄稼两年种
一年生产两年闹
一年西瓜十年歇
一籽入土 万粒归仓
一冻一消 冬浇正好
一个驴粪蛋 半碗小米饭
一月二月挨着做 耙地碾地搭茬子
一年铺沙三年力 三年铺沙地有力
一滴血 一滴汗 收不到家里粮食心不安
一年学个买卖人 一辈子也学不成个庄稼人
二月吼雷墓屹堆 三月吼雷麦屹堆
二月下雪小麦吃苦 早锄两遍可以弥补
七成收 八成
七月十五挂锄
七犁八耙九勾子
七月立秋 早晚都收
七月犁金 八月犁银
七十二行 庄稼为强
七十二行 庄稼为上
月白露种麦早 八月白露种麦迟
七成成熟十成收 十成成熟七成收
七月养麦八月花 九月莜麦收到家
七月草似金 八月草似银
九月草见老 十月草不好
八月有雨好种宿
八月黄金遍地生
八月栽菜 有吃有卖
八月葱九月空 到了十月瓷丁丁
八成熟庄稼十成收 十成熟庄稼二成
八月耕地一篓油 九月耕地半篓油
十月耕地没啦油
入二伏 不种黍
人勤没荒田
人勤地不懒
人怕松 地怕荒
人能兴地 地能兴人
人要吃饱 地要灌好
要不勤 五谷不中
人凭粮养 地靠粪长
人靠血养 地靠肥长
人哄地皮 地哄肚皮
人怕胡混 地怕草混
人怕不动 地怕没粪
人勤地不懒 庄稼凭人管
人勤地生宝 人懒地生草
人误地一时 地误人一年
人怕胎里瘦 苗怕缺底肥
人哄地一时 地哄人一年
人怕老来穷 谷怕老来旱
人怕老来穷 谷怕秋后旱
人靠五谷养 苗靠粪土
人瘦面皮黄 地瘦禾苗
人怕老来穷 苗怕钻心虫
人怕起外导 地怕抓地草
人怕起外号 地怕走近道
人勤地是宝 人懒地长草
人勤地不懒 类多粮囤满
人勤地不懒 大囤坟堆小困满
人胡弄地一时 地朗弄人一年
人不缺地的工 地不缺大的粮
人不吃饭不行 苗不上粪不行
人是铁 饭是钢 地不上粪庄稼黄
人是铁 饭是钢 地不上粪苗不长
人治水 水利人 人不治水水害人
人不吃饭饿肚肠 菌不上娄少打粮
吃粮肚子饱 地有水肥产量高
儿怕缺奶 地怕缺肥
比要亲生 地要秋耕
儿要奶足 地要水足
儿要自养 地耍自种
成年景几成收
九月葱 十月空
九月床上没绣女
九成开镰十成收
九里的葱不死心
九九再九九 麦子快到口
九月雷公必定米粮长
九九复一冻 憋破米面
九月九 养面饺儿咬一口
九儿有风 伏儿有雨 锅儿有米
九成熟 十成收 十成开搬三成丢
十月小雪雪满天 来年必定是半年
三分种 七分管
三分犁 七分耙
三月有雨多种谷
三伏不受旱 一亩打几石
三车明粪 不如一车底粪
三月雨 贵似油 四月雨 动锄头
三分犁七分耙 天旱雨涝都不怕
三分种七分管 十分收成保险
三耕三耙九锄田 一季收成顶一年
三春不如一秋忙 绣女也得下楼房
伏天无雨秋后旱 今年收成减一半
三耕六耙九锄刨 赶不上一犁地好捉苗
干锄浅 湿锄深
干锄谷 湿锄豆
干打豆子湿打谷
干耕干种 强于上粪
干犁不耙 有力白下
干犁湿踏 三年不打
干犁一把刀 湿犁一切
干年粪变土 湿年土变粪
干种湿出来 湿种不出来
干牛粪下地 不如母羊放屁
干牛粪上地 不如大秋羊放屁
干牛粪下地 不如湿母羊放屁
干垫地 湿挖地 不干不湿快犁地
干锄田 湿锄豆 天阴下雨锄小豆
干锄谷苗湿锄豆 毛毛小雨锄小层
干锄黍子湿锄豆 不淋淋雨锄小豆
干锄糜子湿锄豆 泥淋糊渣锄小豆
干锄棉花湿锄麻 不干不湿锄芝扇
工不枉花 地不瞒人
土深好扎根
土有翻身之力
土倒土 九升九
土倒土 二石五
土地深耙如上肥
土里圪虫 土里窜
土垫一寸 强似上粪
土地耕深 赛过上粪
土是摇钱树 粪是聚宝盆
土闲三年如粪 粪闲三年如土
万物土中生
万事农为本
大暑深锄草
大暑小暑 遍地开锄
大粪一季 圈粪一年
大雪雪满天 来年定丰年
大麦芒芒炸 穷汉说大话
大麻种的早 树小实又饱
麦芒芒低了头 穷汉发了愁
大雨淋不死南瓜 太阳晒不死棉花 马无夜草不肥 地无粪土不长
千金犁万金耙
千斤粮食百担粪
千层万层 不如底粪一层
千年草 万年根 几时不锄几时生
门前粪堆大 场上粮堆高
小麦胎里实
小满见麻尖
小满麦定胎
小暑麦断根
小满前后种十谷
小满玉菱芒种谷
小满前后 种瓜种豆
小满接芒种 一苯顶两苯
小黍拉狗蛋 一亩打一石
小暑磕角角 大暑割麦麦
小满见麻尖 急忙点小豆
小满种谷子 立夏种荚子
小满豌豆花 芒种吃角角
小雪雪满天 来年是丰年
小豆地里卧下鸡 不嫌小豆稀
小麦种迟役头 油菜种迟没油
小麦三床被子蒙 来年必定好年成
小麦扬花没有风 光长杆子没收
山黄人忙
山怕白露 川怕秋分
天怕浮云 地伯荒
天旱锄田 雨涝浇园
天旱动锄头 雨涝浇园子
天旱收芝麻 雨涝收豆子
天旱不误锄田 雨涝不忘浇园
天天拔草是好园 三天不拔是草便
不稀不稠 保证丰收
不怕迟种 单怕迟锄
不怕苗小 单怕虫咬
不种百亩 不打百担
不治病和虫 秋后一场空
不怕三月雨 但怕四月风
不犁又不耙 种上打不下
不怕有赖地 就怕没好人
不怕苗苗小 就怕坷垃
不怕伏天旱 光怕立秋十日旱
不懂庄稼脾气 枉费一年力气
不管有福没福 棉花地里种谷
不怕伏天一针高 就怕地里没苗苗
不刮春风地不开 不刮秋风籽不来
不懂二十四节气 白把种子撒下地
不怕头水浇得迟 就怕二水赶不上
不怕坷垃不怕草 只要麦子种的早
不怕没有油 就怕丢了头
不怕不丰收 就怕地里丢
不冻不消 冬浇宜早 只冻不消
冬浇晚了 又冻又消 冬浇正好
开沟挖塘坝加高 常年不伯旱和涝
开步紧三摇 到头慢三摇
不紧不慢当中
今年耕墒 明年耕垅
今年大雪飘 明年庄稼好
今年秋耕早 明年收成好
今年细耕深翻 明年粮堆如山
今年麦盖三层被 来年头枕馒头
木瓜开花种小豆 小豆开花吃木瓜
瓦棱草开花 稻菽回家
见苗三分收
见暑不种黍
见粪不亲穷断筋
见苗三分收 没苗人发愁
中伏养麦末伏
牛马年 好种田
六月六 看谷秀
六月不热 五谷不结
六月立秋 瓜菜不收
六月立秋 晚谷不收
六月立秋 两头不收
六月十五定旱涝 八月十五定收成
六月连阴吃饱饭 八月连阴尽扯淡
五月韭 臭煞狗
五月天龙口夺粮
五月里种葱 一苗半斤
五月小 瓜眉豆角吃不了
五八月大 芥菜收哩着不下
五月里的田 早种一宿高一拳
五月早不算早 六月连阴吃饱饭
五黄六月种庄田 错过一天误一年
五月栽薯重十斤 六月栽薯一把根
五黄六月割麦子 如比女人坐月子
长嘴的要粮 长粮的要肥
水足禾苗壮
水肥土 庄稼母
水葫芦 早西瓜
水地萝卜 旱地
水里有粮 无水不长
四月三 把瓜埯
四月有雨五月早 六月连阴吃饱饭
立冬不使牛
立夏麻节节
立了秋 挂锄钩
立夏花 不回家
立了冬 土不生
立夏忙 混种谷
立夏稻黍小满谷
立了秋 受苦人不圪蹴
立秋雨淋淋 遍地生黄金
立冬不起菜 必定要受害
立冬三晌地 不冻只管犁
立冬不耕田 缝使十日中
立夏拢葱 一斤能长九斤
立秋不带耱 不如家中坐
立夏不种花 种花尽红花
立夏不起尘 起尘饿死人
春天气暖 雨水粪送完
立秋不起蒜 必定分了瓣
立夏种棉花 有苗没圪瘩
立夏不种花 种花不回家
立夏麦挑旗 小满麦秀齐
立冬不使牛 还有十天老迟中
立冬不使中 还有二亩朝阳
立冬若起西北风 来年必定五谷丰
立秋有雨万物收 处暑无雨万物丢
立秋苗苗一柞高 拔节秀穗弯了腰
立秋糜子二寸高 连长带秀满了腰
立夏地里拔根草 秋后就能吃个饱
立秋糜子二寸高 到了秋收没半腰
立夏花 满天拉 小满花 不回家
立秋糜子二指高 连长带秀摸至人的腰
立夏种葫麻 七股八连权
小满种葫麻 到秋只开花
头伏秀谷穗
头伏蔓菁末伏菜
头耕二锄三上粪
头年不秋耕 来年少收成
头伏蔓菁二伏莱 头伏养麦二伏菜
头伏萝卜二伏菜 临秋末伏撤白菜
头伏蔓菁末伏芥 中伏中间种白菜
头伏养麦末伏菜 中伏萝卜用车拽
头伏养麦中伏菜 末伏种的好油菜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