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不净生邪念上一句(可有菩萨能提点我如何做到一心向佛吗)

平江不肖生邪念=要下联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下联:落日无所动春心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下联:落日聪明动春心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下联:枫叶无所动春心上......

六根不净生邪念上一句(可有菩萨能提点我如何做到一心向佛吗)

平江不肖邪念=要下联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无所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聪明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枫叶无所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枫叶聪明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聪明存正气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沧海无所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沧海聪明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无辜存正气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无辜起贼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小楼风流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绿树风流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下流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枫叶下流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碧海无所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风流动凡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碧海聪明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沧海下流动春心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闹市风流入雅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沧海风流有远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无辜有雅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东海流落花愁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朝阳风流入雅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沧海风流动远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落日聪明入雅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绿树风流醉乱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泰山风流入雅思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碧海无辜落花愁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小楼风流醉乱花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绿树风流醉乱言
上联:平江不肖生邪念
下联:绿树风流醉乱花

心存善念,处事不乱;心无杂念,波澜不惊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呢?诸多烦恼又是怎样产生呢?诸如此类问题经常困扰着我们尘世生活的每一个人。佛在说法时,就曾对众生无明烦恼的根源予以深入剖析。佛说,众生的烦恼是由于六根不净而产生的,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四大(地、水、风、火)假合而成的,是虚幻真实的,而我们众生则视此假身为真身,视虚幻为真实,本末倒置,心随物转,因而产生诸多烦恼。这些烦恼归结起来以下六种根本烦恼: 一、贪:就是贪爱、贪恋、贪着,对六境(色、声、香、味、触、法)过分地追求,或对自己财物和所学的理法吝啬不舍,不肯施惠于别人,只为私欲损害别人的利益,因而生诸多贪求之烦恼; 二、嗔:就是嗔怒、嗔恨,对不顺利事情不能包容,生愤怒之心,甚至采用行为佛经中讲:“一念嗔心起,八万业障开”,诸多烦恼便随之一涌而出; 三、痴:就是愚痴迷昧。痴心一起,贪、嗔之心便随之而生,可见痴为三毒之根本,不去掉痴迷就可能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四、慢:就是白高自大孤傲瞧不起别人,对比自己强的人、不如自己的人及和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表现轻视态度,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感到孤独寂寞; 五、疑:对佛教的教理表示怀疑,不相信善恶业力和因果报应,不相信佛法滋生邪见,造就诸多恶业; 六、不:是由于我们的思想偏执而产生的种种错误知见。不有五种: 1、我见:认为五蕴和四大和合而成的身体是真实的,视虚幻为真实,偏执于“我”的存在; 2、边见:不相信有因果,认为人可以胡做非为,执着两边; 3、邪见:不正确的知见,不相信,不相信因果,诽谤圣贤,坏诸善事; 4、见取见:对我见、边见和邪见执以为是,名见取见; 5、戒禁取见:是执持和受持邪戒,错以为是正戒。 六根不净,受六境的左右,使我们陷人诸多烦恼之中,心随境迁,为诸多琐事杂事所困扰,有时不免会感到生活迷茫空虚没有意义。 由于无始劫以来积业成因,造就了烦恼的果,要想重新找回自己的本心,就要在烦恼中磨练自己,体察自己本具的清静快乐的本心。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谈一谈如何驱除无明烦恼。 时时观照自己的心念 以智慧之光驱散无明烦恼 在人的心灵深处,常常若隐若现地闪现一些消极的思想,这些消极的思想就是无明烦恼,是无始劫以来人造就的诸多业障,它们经常有意无意地在幕后操纵我们的思想和举止言行。被无明烦恼所困扰,我们本具的智慧就无法显现记得禅宗这样一则公案。有一次,德山宣鉴禅师到他的老师龙潭崇信那儿,夜已经很深了,德山禅师对老师说: “时候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说罢,德山禅师向道过晚安,刚准备出门见外面一片漆黑,回过头对说: “老师,外面太黑了!” 于是,龙潭禅师点燃了一只蜡烛,递给德山禅师,德山接过蜡烛,刚要出门,龙潭禅师突然口气把蜡烛给吹灭了,就在这个时候,德山恍然大悟,回过搜趣网头来向龙潭礼拜。 德山到底悟到了什么呢?就在烛光熄灭一瞬间,德山禅师抛开了心灵深处的无明,抛开了一切我见、执见,智慧之光从本心升起,照亮了漆黑的夜晚。 我们如何才能去除自己心灵深处的无明烦恼,让光明照亮本心呢?我们平时所以为诸多烦恼所困扰,就是因为我们想问题时缺乏,常常偏执于两边;思考问题时思维散乱,迷失本心;常被诸多妄想迷障心性;缺乏正念和正定力,积累了诸多恶业,要了结诸多恶业,就要依佛的教导,修习八正道,即: 一、--正确的见解、知见。 二、正思--正确的思维。 三、正语--正直语言。 四、正业--端正的行为。 五、正命--正当职业。 六、正精进--正好努力。 七、正念--正净的念头想法。 八、正定--即四禅八定。 就是正确的见解,想问题不走极端,做什么事条理分明有理有据,这是对一般人而言的。 正思即是正思维,就是指平时想问题,不是漫无边际地想,头脑中模模糊搜趣网糊,昏昏沉沉,而是思维清晰见地正确明了,不能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弄得头脑里一团糟。也就是说想问题正直、干脆利落,没有偏见。 正语的含义很广,大致包含以下几方面: 1、不妄语。不胡说瞎说,不蒙骗别人; 2、不诽谤他人发表引起他人不满气愤怨恨言辞; 3、不用苛刻恶毒无理粗鲁的话中伤别人; 4、不要与别人进行无意义的狡辩,话多乱心,把自己平静的心扰得波澜起伏,再回过头来,找不到自己的本心了。 正业是指合情合理合乎道义的行为。正业的标准即是五戒,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地生活。 正命是不从事对他人有害的、而自己从中谋利或损人利己的职业。比如军火、贩毒、开赌场妓院欺诈别人等职业,均属非正业。 正精进就是积极向上,勤修,去恶兴善,正精进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阻止邪恶的念头产生; 2、去除已有的邪恶念头; 3、使尚未生起的善念完善发展; 4、对已有的善念充分发挥。 正念就是对自己的身心活动,(包括情绪活动、思想、观念、见解等心理活动),不断地反观,去除妄念、邪念及偏执的思想、见解。念正则心正,心正则业(行为)正,业正则积善除恶,心地自然光明。 正定即四禅八定,要靠不断地修持方能体会到。 不管学佛的人还是尚未学佛的人,恐怕没有人想让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糟,越过越暗无光日,谁都希望自己每天的生活充满阳光,坦坦然然,光明正大,这种生活不是靠我们想象就能获得的,也不是靠盲目地追求物欲享受就能获得的,过自在快乐的生活,要有一颗光明的心,要积极乐观对待生活,去恶行善,积累功德,以慈悲喜舍之心自渡渡他,这样方能去除无明烦恼,发现生命的意义所在,证得无上智慧。 修习四无量心 自渡渡他 心胸狭窄是烦恼滋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大乘佛法中讲四无量心,四无量心是指慈悲喜舍。即慈心无量,悲心无量,喜心无量,舍心无量。修习四无量心可以了断诸多烦恼。 慈心无量是将无限的爱心普施给一切众生,不分高下尊鄙,一切平等对待,如慈母钟爱独子,无所奢求,无求亦无无求。 悲心无量是对一切身苦难中的众生,发无限无量悲心,使众生从痛苦解脱出来。 喜心无量是对他人的成功幸福、快乐、修习无量、去恶从善生无限欢喜之心,犹如自己的成功、快乐、幸福、修证无上佛法一样。 舍心无量是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对一切众生生平等心,对人生的一切变故泰然自若。 在我们平常人心里虽然也有慈悲喜舍之心,但是这种慈悲喜舍之心的范围有限。我们可能对自己的子女、家人能做到爱的奉献,对家人的苦难能无限同情,对家人的快乐感到无限快乐,可以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一个家庭。但是,这种观念的范围仅仅限于一个小小的家庭,或者扩展一下,把这个范围扩展到包括亲戚朋友即使这样,仍然是很有限。说得再深入一点,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有的是真心实意,有的却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或是出于某种形式等等。甚至有的人连在家庭的范围内都做不到慈悲喜舍,对自己的父母不忠不孝,与兄弟姊妹之间为了二些物质利益而发生计较冲突,这就有点太不应该了。 四无量心是不存在私心杂念的,视一切众生苹等无二,视他人的痛苦、快乐、成功如自己的痛苦、快乐、成功,视他心如己心,人心我心不二。好比我们在街道上看到一个要饭人,衣衫褴楼,神情呆板,很可怜如果你看到这个人,无意中感到这个人很苦,很可怜,生怜悯之心,这就是善念;如果你心生厌恶之情,看不起人家,这就是恶念,还不如什么也不想,他是他,我是我。当然,并不是说心生怜悯之情就是悲心(这只能说是我们一般人所说的“慈悲”,而不是大乘菩萨的慈悲心)。 所以说,四无量心不仅仅是通过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很多时候还是我们的心智活动,就是这种外人很难觉察出来的心智活动,却反应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准,当然对于德高的人是能够从一个人的行为上体察出他的心智活动和道德修养的。 佛法讲修心,修的是什么?四无量心可以说是包含了修心的全部要义。这种修心并不仅仅是要我们专门何如何修心养性,而是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修自己的平常心,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修自己的心,能够每时每刻修自己的心,而又没有修心的念头,那才是真修。如果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心中想着自己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那就不是真正地修心了,那是有为法,心有所求了,至少说修心的大部分功德因为这一念有求而丧失了。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讲“无相布施”。大乘菩萨的慈悲喜舍之心是自发的心智活动过程,无意去做,自然而然地做了,无所求,亦无无求,有所求就是凡夫了,是“有相布施”了。 这里应该指出一点,能做到无所求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要修我们的心性,没有什么根基悟性的话,还是要从有为法起修。所谓有为法就是带着我们世俗的生活观念去修习,因为对于刚刚学习佛法的人来说,不容易做到无念无求,有的是为了求人天福报,求眼前利益。而要获得大智慧,则要逐步地抛开有为法,修习无为法。其中道理只讲出了一点点,其中的要义还要我们自己慢慢去体会。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是相通的,日常生活修我们的心,修习禅定修我们的心,读经念佛修我们的心,持戒布施修我们的心,吃饭睡觉上班工作都是在修我们的心。一切法门最终要修的东西本无差别,差别的是形式。人心性的修养决定了一个人所通达到的修习程度,《道德经》中讲修道修德,道和德有什么差别呢?本来就没有差别。 人的心胸开阔了,烦恼也就自然了断了。 一念阿弥陀佛 诸多烦恼自然了断 佛在《华严经》、《大乘无量寿清静平等觉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中,反复强调念佛法门的重要性,历代祖师大德们对念佛法门也尤为推崇,念佛法门是最简单的修心法门,也是最上乘的修心法门,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称念,能浅亦能深,对上、中、下三种根器的人都适合。所以,清朝的彭际清居士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讲,五种念佛法门都可以了脱烦恼,成就无上菩堤。 平时不管上班,在路-卜,做家务或是其他什么事情,还是遇到了什么烦恼的事情,只要心中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念念不忘,念念勿生疑如此能够坚持下去,定会从中获得微妙受用一旦能从念佛中得到受用,就会增强修习佛法的信心,心地自然清静,烦恼也就自然;了断了。 消除无明烦恼的方法很多,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了脱烦恼,令众生登菩提彼岸,佛法难闻,今生有缘听闻佛法,且勿错失此殊胜的机缘,精进修持,了脱烦恼,成就无上智慧。

可有菩萨能提点我如何做到一心向佛吗?

今天突然感悟只有一心向佛,起贪欲等邪念时念阿弥陀佛,才会让自己感到惭愧忏悔以化解邪念,所以我请教下如何能做到一心向佛。望路过的真菩萨能给予指点。夸夸奇谈,寻章摘句治经典的勿扰,纸上谈兵都会
我们经常//www.souquanme.com说,习以为常其实向佛的心态,也是需要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世人皆有五蕴,真正做到四大皆空又谈何容易,所以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努力营造,多交与自己有共同爱好信徒,多接触大自然,多帮助别人...我每天总会听听经文, 跳绳坐公交车做饭时,你或许说我不够庄严,但是我的生活当中处处见佛, 而且日子长了, 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在物欲前能保持平和清净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色色原无色,空空亦非空。
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
有用用中无用,无功功里施功。
还如果熟自然红,莫问如何修种... ...
出自 吴承恩《西游记》的句子
第一句“色色原无色”
第一个“色”,做动词讲,指的是追求,第二词为女色,“色”在佛学原意不一定是女色,指的是人们缤纷世界中的欲望追求,但西游记中的白骨精蜘蛛精,均是以女色出现。所以这里的意思指的是女色,但后面为什么说“原无色”呢?
这里就带出了佛学修持法《白骨观》,这也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由来,一切色欲令世人难以摆脱,唐三藏迷了双眼,连孙悟空也连打三回,终究乱花迷人,生死无常只是白骨一具。因此“色色原无色”,唐三藏除去了心魔,重踏征途
顺带一句,beyond以乐队名义创作最后一首歌,《长空》中的歌词:笑望长空以道灭道,即有佛学的“苦,集,灭,道”之意。
第二句“空空已非空”,这里先要说一下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的名字由来。
空,能,静(净),正是印证了佛教中的三个境界,也是吴承恩的巧妙安排
空:舍得一切,放下一切,所以能来去自如
能:能容一切,能载宇宙一切万物
净:心无任何邪念,内心纯朴,六根清净
按照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便是这里的最好解释
先说一下“相”是什么意思,这里的“相”指的是“着相”,什么是“着相”?很多人不明白,解释起来也不太容易,大致的意思是“过于追求自己想达到的一个状态失去了本心。”我常用大白话和别人举例子:为了学雷锋而学雷锋,这便是一种着相。
“诸法空相“的大致意为,各种心法你都不要去刻意而为而迷失本心。
“空空已非空”这里第一个空,依然做动词,意为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这句就很好理解了:
“空空已非空”: 你在取经路上去追求一个空相的境界,终于明白这世界并不是虚无的,它在那里不生不灭。
所以引出后面这句:“静喧语默本来同,梦里何劳说梦。”安静喧嚣说话沉默,你醒着,你睡着,这世界不增不减。
由此,我们明白了另外一个佛家偈语“相由心生”。这里的“相”,并不是相貌的意思,而是“着相”的意思。这也是很多人会理解错误的一个用词。

关于《六祖坛经》

定慧品第四)

宣化上人主讲
一九六九年四月二十日至七月二十七日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
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闇。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定是由戒而生,由定才能发慧,所以戒定慧是三无漏学。能持戒也可得到无漏,能修定也可得到无漏,能发慧也可得到无漏。故想要得定,先要持戒。如何做呢?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六祖大师开示一切众生说:各位善知识,我这个顿教法门,是以定慧为根本为基础的。你们各位既然是善知识,就不要执迷不信,不要执著说定慧是分别二个的。要知定慧是一体,定就是慧,慧就是定,虽有两个名相,但它本体是一个而不是两个。怎样讲呢?定是慧的本体,而慧是定的运用。由定能发出智慧来。在智慧现前之时,定就在智慧里包著。在禅定之时慧就在定里。所以若能认识这个道理——l定慧一体,但用途各殊,这就是定慧平等,定慧同体。

各位修道的人,不要说先要有定才发出智慧,或是先要有智慧才发出定力,而说定慧有所分别。心若存此种见解,就会以为定慧是两个的。若嘴里尽说好话
但内却心存不善,尽是嫉妒人、障碍人,贡高我慢、邪知邪见、贪嗔痴——像这样定慧,只是空谈

若内心和口里所说的都是善,内外一样,表里一致,心口如一,这就是定慧均等。要自己明白而自己去修行,这不是在口头上讲争论的话,叫旁人知道我有修行,或者自卖广告,叫旁人知我名誉最好。

争先后,说一定要先定后慧,或先慧后定,凡是争论这种道理,就是愚痴的凡夫,所谓:‘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不能得三昧,就无定,那也就无慧了。

若胜负之心没有断,就会时存著我执和法执。若我执、法执不断,就不能离开四相。因有个我执,就有个人执,有个人执,就有众生执,有个众生执就会生出寿者执来。不能离开这四种执箸,就生出四相来了。

善知识,定慧好像什么样子呢?现举一比喻:定慧就好像灯和光。有灯就有光,有光就有灯,没有灯就没有光,没有光也就没有灯,灯和光虽说是两种,其实是一体的。灯是光的本体,而光是灯的用,灯有什么用呢?即是有光。名字虽然有二个,但它的本体则是一个,定慧这种佛法也和灯光是同样的道理。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六祖大师对大众说:一行三昧就是在所有地方,行是直心,住也是直心,坐也是直心,卧也是直心。所有言行动作,在一切时一切处,时时行直心,不用弯曲心。就像维摩经上说:‘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极乐世界的净土。’切记不要口里说直,但在行为上却谄媚人,怎样叫谄媚人呢?就是看到人有钱讲话就扬起头来,阿谀的笑箸说:‘你来了,我真欢迎你。’其实他心里只是欢迎这个钱,而非欢迎这个人。曲就是心不直,弯弯曲曲。口里说要直心,要一行三昧,但行为却不正直。

要行直心是道场,你要用直心来处理一切事,对一切法不要生出执著来。迷人、愚痴的人著住到法相,生出法执,执著一行三昧,他说:‘我常坐著不动,也不打妄想,这就是一行三昧,这就是定了。’若是这样来解释的话,就是没有知觉性,和草木是一样。这种解法完全错了,而且是障道的因缘。

善知识道搜趣网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谁摩诘诃。

什么叫道呢?道应该通达无碍,州流不息的,为什么把它滞塞停止了呢?你将心停止而变成槁木死灰,那是没有什么用的。所以当心无所著住时,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著于空,不著于有,不著于法。当著到法上就著到有,著到空上就落于空妄了。所以要没有法执空执和我执,这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当无所住时,道才是流通。心若执著到法上,说我常坐不动,这就如作茧自缚,自己将自己绑上,把自己弄得不自由了。若说常坐不动是一行三昧,这就像舍利弗在林中打坐不动,却被维摩居士诃斥他一顿说:‘你这样坐著有什么用啊?像死人似的,不是真正入定。’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有人教人打坐,看自己的心,观静是个什么样子,不动不起,从此处便有功夫了。迷人不懂这个道理,说坐在此处不动,就会有功夫,有禅了,随著生出执著而成了一种颠狂。像以前有很多人到这地方来,自称说开悟了。唉!也不知道他怎么开悟,而他自己却相信已开悟,这就是便执成颠。像这一类的人多得很呢!且辗转传授,你给我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他也给你印证说这样就是开悟,其实这是大错而特错了。你看,在中国唐代时佛教里就有这些口头禅、假祖师,难怪美国现有很多这一类的人。话说回来,有这一班冒充开悟的,将来就有真开悟者,因为冒充开悟的是给真开悟的作先锋。因本来人人都不知什么叫开悟,现有人冒充自称说开悟了,就去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是怎样子。忽然间来个真正开悟的,人家却不相信了,以为真开悟和冒充开悟是一样。你们现在修行想要开悟,将来也会受到这些冒牌影响。若是让我说,即使开悟了也不要说开悟,这是最好的方法。

在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真真假,假假真。你真的旁人说你是假的,你假的旁人却说你是真的,所以啊!你也不要说真也不要说假,让他自己去认识。

未开悟的人自称说已开悟,而你已经开悟了却说自己没开悟,那就和没有开悟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开悟的人不用自我介绍,说我开悟了,我和某人已开悟的是一样的,表示我也是开悟。不必这样,因开悟和不开悟是一样没有分别,不要挂著假名。开悟你是个人,不开悟你也是个人,开悟和未开悟均可成佛,只是早晚时间的问题,所以不要挂这个招牌,让大家认识你。没有人认识是最好,这是直心是道场。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六祖大师又对大家讲法,开示说:‘各位善知识!本来真正的佛教,没有顿法和渐法的区别不过人的根性有聪明有愚痴。迷人是一点一点修成的,而开悟的人是顿断一切的尘劳,顿断一切的妄想,顿断一切的习气毛病,他自己认识自己的本心,自见本性。明心见性到成功时,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假立出一个顿教渐教,这只不过是假名而已。’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继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我所传的顿教法门,从释迦牟尼佛到现在,是以无所念为宗,无相为本体,无住为基础。什么叫无相呢?就是在相上而离开这个相。无念就是在念上不著住念。无住就是人的本性。在这世间上不论是善、恶、好、丑,乃至于有冤有仇,或有亲戚的关系,或是因言语说话刺激彼此引起攻击互相欺骗争夺,应将这些问题都当作空的而没有执著,不要想报仇伤害他人。念念之中,不再去追想过去的事。若你总是回想前念,现在的念和未来的念,念念相续如水波浪,这就是自己用绳子把自己给绑上,将自己拴在一个地方,而得不到自由。你若在一切法上,念念不执著,这就是没有束缚,就是以无所住为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外边离开一切诸相,这就叫‘无相’。能离开一切诸相,这就是法本体清净的妙体,所以这就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在任何的境界上,心里也不染著,这就叫‘无念’。在自己清净念上,常能离开一切境,不在境上生出种种的心,回忆种种的境界。假使你认为百物都不想,一切念都除尽,这对不对呢?这又错了,所以说:‘著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这怎么办呢?在这个地方是很难办的,若你能办到,这就是无念。

一念断了没有了,岂不就死了?因没有念就是死了。可是,在这地方死了,又到旁的地方托生去,这是大错特错的想法。想要修道的人,在这处要特别注意思索。假使不识法的真义,自己错了还可以,若叫其他人跟著你错,那就不可原谅。你自己愚痴,不但没有认识自己的心性,且反过来毁谤佛经说佛经讲错了。正因为世人愚蠢无知,所以古德要立‘无念’作为学佛的宗旨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为什么要立‘无念’为宗呢?就因为有一种人,口里说自己见性,自己开悟了,这种愚痴的人,在境界上生出种种的念,在念上又生出种种的邪见,所以一切的尘劳妄想,都从此生出来。其实,自己的清净本源,妙明觉性,本来一个法也没有,它是清净湛圆、妙明真心,本来无一物的。假设有所得的话,则妄说祸福而诈骗人的钱财,这种都是尘劳邪见。所以此法门要立无念为宗旨。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姒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现我再为你们讲无念、无相、无住。你若能无念也就无相,能无相也就无住了。无念也就无生,无相也就无灭,无住——本来就没有生灭,也没有是也没有非。无念、无相、无住也就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男、无女。念就是个邪念,当邪念都没有了那怎会有男女,这个沬真是妙。若无相,根本没有个我相,那谁又生出淫欲心呢?淫欲心就是念,没有个‘念’也就没有淫欲心,没有淫欲心就没有我相,就根本无所著住了。当没有所执著时,你说这是不是真正的自由呢?是不是得到解脱呢?所以无相、无念、无住,也就是无动、无静、无是、无非、无男、无女、无善、无恶,这真是妙到极点!你要往深的去研究,就可受用无穷

六祖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我讲这个‘无’,是没有什么呢?这个‘念’,是念什么东西啊?‘无’就是没有两个相,不但没有两个相,连一个相也没有,无诸尘劳之心,尘劳之心就是指不正确的心,也就是邪心,邪心也就是欲心。

什么叫念呢?念即要念真如自性,但什么是真如自性呢?即本来就有//www.souquanme.com的性,也就是如来藏性,也就是佛性。真如就是念的本体,而念就是真如的运用。有人说,那无念也就没有真如了。你要知道无念也就是无二相,而教你念真如,不要忘了,真如是你自己的本性,而自己本性是清清净净,无所染的。

真如自性的念,是个真念,这不是眼、耳、鼻、舌所生出的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也就是性王,也就是前边所讲的,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所以说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真如本体,虽起了这个念,在六根门头虽有见闻觉知但不执著,因为你没有邪念,就不著到万境上。真如自性常自在,所以经上说为什么能善于分别诸法的相?因这就是真如的用。能分别诸法相而不著于万境,故在第一义而不动。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