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月而食下一句(诗经·小雅·十日之交)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什么意思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出自于诗经作品《十月之交》中,其古诗全文如下: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

彼月而食下一句(诗经·小雅·十日之交)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什么意思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出自于诗经作品《十月之交》中,其古诗全文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惨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禹维师氏。醘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氵于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注释】
(1)交:日月交会,指晦朔之间。
(2)朔月:月朔,初一。
(3)行:轨道,规律,法则。
(4)四国:泛指天下。
(5)则:犹。
(6)于:读作“吁”,感叹词。于何:多么。臧:善。
(7)烨烨:雷电闪耀。震:雷。
(8)宁、令:皆指安宁。
(9)川:江河。
(10)冢:山顶。崒:通“碎”,崩坏。
(11)胡憯:怎么。莫惩:不制止。
(12)皇父:周幽王时的卿士。卿士:官名,总管王朝政事,为百官之长。
(13)番:姓。司徒:六卿之一,掌管土地人口。
(14)家伯:人名,周幽王的宠臣。宰:冢宰。六卿之一,"掌建六邦之典"。
(15)仲允:人名。膳夫:掌管周王饮食的官。
(16)棸子:姓棸的人。内史:掌管周王的法令和对诸侯封赏策命的官。
(17)蹶:姓。趣马:养马的官。
(18)楀:姓。师氏:掌管贵族子弟教育的官。
(19)艳妻:指周幽王的宠妃褒姒。煽:炽热。
(20)抑:通“噫”,感叹词。
(21)不时:不按时,不合时,此处“时”主要指农时。
(22)我作:作我,役使我。
(23搜趣网)彻:拆毁。
(24)卒:尽,都。污:积水。莱:荒芜。
(25)戕:残害。
【翻译】
九月底来十月初,十月初一辛卯日。天上日食忽发生,这真是件大丑事。月亮昏暗无颜色,太阳惨淡光芒失。如今天下众黎民,非常哀痛难抑制。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 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雷电轰鸣又闪亮,天不安来地不宁。江河条条如沸腾,山峰座座尽坍崩。高岸竟然成深谷,深谷却又变高峰。可叹当世执政者,不修善政止灾凶。皇父显要为卿士,番氏官职是司徒。冢宰之职家伯掌,仲允御前做膳夫。内史棸子管人事,蹶氏身居趣马职。楀氏掌教官师氏,美妻惑王势正炽。叹息一声这皇父,难道真不识时务?为何调我去服役,事先一点不告诉?拆我墙来毁我屋,田被水淹终荒芜。还说“不是我残暴,礼法如此不合糊”。皇父实在很圣明,远建向都避灾殃。选择亲信作三卿,真是富豪多珍藏。不愿留下一老臣,让他守卫我君王。有车马人被挑走,迁往新居地在向。尽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劳烦不敢言。本来无错更无罪,众口喧嚣将我谗。黎民百姓受灾难,灾难并非降自天。当面聚欢背后恨,罪责应由小人担。绵绵愁思长又长,劳心伤神病恹恹。天下之人多欢欣,独我忧深心不安。众人全都享安逸,唯我劳苦不敢闲。只要周朝天命在,不敢效友苟偷安。
【赏析】搜趣网
诗共八章,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前三章),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第二章将国家政治颓败、所用非人同日食联系起来议论,第三章又连带叙出前不久发生的强烈地震。诗人关于这些极度反常的自然现象的描述,表现了他对于国家前途的无比担忧和恐惧。诗中写的地震有史实记载,《国语周语》:“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三川竭,岐山崩。”诗中“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具有特征性的大特写使两千多年后的人读起来,仍然感到惊心动魄。诗人的如椽巨笔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历史上少有的巨大的灾变图。
此诗犹如一首悲愤的乐曲,第一部分节奏强烈,写出了诗人所见到的上天震怒的状况,在震惊与恐惧中又缠绕着诗人无限的忧伤。他不明白当今执政者为何不行善政制止天灾,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诗的第二部分(中三章):回顾与揭露当今执政者的无数罪行。诗中开列了皇父诸党的清单,把他们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些人从里到外把持朝政,欺上瞒下。皇父卿士,不想怎样把国家治理好,而是强抓丁役,搜括民财,扰民害民,并且还把这种行为说成是合乎礼法的。他把聪明才智全用在维护自己和家族利益上;他看到国家岌岌可危,毫无悔罪之心,也没有一点责任感,自己远远迁于向邑,而且带去了许多贵族富豪,甚至不给周王留下一个有用的老臣。用这样的人当权,国家没有不亡之理。然而,是谁重用了这些人呢?诗人用“艳妻煽方处”一句含蓄地指出了居于幕后的周幽王。
第三部分(后二章)写诗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的立身态度。他虽然清醒地看到了周朝的严重危机,但他不逃身远害,仍然兢兢业业、尽职尽公。在忠直与邪恶两类臣子中www.slkj.org,诗人是属于忠直的一类;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诗人又是属于失败的一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诗人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是一致的。在诗中,诗人哀叹个人的不幸,哀叹政治的腐败、黑暗与不公,实际上也就是在哀叹着国家的命运。所以说,这一部分同前两部分是有联系的。诗人从三个角度有力地表现了忧国这个主题。
全诗从天昏地暗和山川翻覆这可怕的灾异,说到朝廷的坏人专权和国家的岌岌可危,然后说到面对此等情况个人在去从上的选择,叫人感到诗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情怀,开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精神之先河。这是一首内容充实又情感进发的政治抒情诗。它同《诗经》中的其他政治抒情诗都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有不可否认的影响,但这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是现实主义的。由于诗人对朝廷的情况了如指掌,由于诗人难以抑制的悲愤,又由于诗人写之于日食这个在当时人看来十分重大的灾异之后,所以诗中有不少实录,直书了一些事实。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又是一首史诗,在这方面它对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诗的语言基本上是直言抒写,喷涌而出,但有的地方也采用反语和冷峻的讽刺,如“艳妻煽方处”、“皇父孔圣”。有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如说皇父等人强霸百姓田产时,用“予不戕,礼则然矣”充分表现了他们的强词夺理、蛮横霸道。
《诗.小雅.十月之交》描绘了这样的一幅乱世图: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这说的是幽王昏暴,天命将弃周之事。何谓昏暴?弃正道而行邪嬖是也,废耕读而纵逸乐。
彼月已微,此日而微。指日月无光,一片衰亡的景象。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是什么意思?

“彼月而微,此日而微”的意思是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一片漆黑。

诸位,帮我解释一下这段文字,不尽感激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藏?
这是出自《诗经》的名篇,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原文】: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即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参考译文]
十月阳春日月交,十月初一是辛卯。这天日蚀又发生,兆头实在很不好。上月月亮光不明,这回太阳光又消。如今天下老百姓,大难临头多烦恼。
日月亏蚀兆灾殃,运行不在轨道上。四方国家政局坏,不用忠臣和贤良。那次月亮被吞蚀,古今如此是正常。现在太阳又被蚀,该是多么不吉祥!
雷声轰鸣电光闪,政治不良民不安。大小江河都沸腾,山顶崩塌成平川。高岸突然变深谷,深谷忽又成高山。可恨当今执政者,不知警惕无忌惮。
执政卿士是皇父,番氏当上大司徒。家伯断狱为太宰,仲允管厨是膳夫。棸子当的是内史,蹶氏负责把马牧。楀氏专职察朝政,褒姒伙同势如虎。
唉!这个皇父太刚愎,哪会自责说不是?为何让我服劳役,不肯先和我商议。拆我房屋毁我壁,良田荒芜未耕治。还说我没伤害你,礼制本来该如此。
皇父自谓很聪明,他在向邑建都城。挑选三卿任要职,家财亿万数不清。老臣不愿留一个,让他守卫我王廷。选择车马富豪家,迁往向邑自为政。
勤勉办事为王朝,不敢诉苦说辛劳。我本无罪又无辜,谗人纷纷乱造谣。下民都是自作孽,不是上天降灾妖。当面笑谈背后恨,坏事都由坏人造。
忧愁苦闷九回肠,忧思成疾好凄凉。四方个个有欢笑,独我一人多悲伤。人们莫不安逸过,我无休息日夜忙。天命无常难预料,不敢学人图欢//www.souquanme.com畅。
还有你是不是想了解日全食的历史?我特意帮你查了下:
“日食”一词源于《诗经》
您可知道,“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此后2000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多次写到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
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搜趣网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
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还是准确的。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发生过日食。
记者检索发现,我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咏日食、月食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
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题为《日食罪言》的长诗,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希望能帮到你。

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

谁知到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我写作文要用,大家帮帮忙。最好今天就发上来,我明天就不能上了
  “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
  魏运亨 新华网
  7月22日将发生一次百年不遇的日全食。您可知道,“日食”一词源于我国最早的诗歌集。此后2000多年间,历代文人墨客在诗词文章中多次写到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翻译成现代文大概是,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啊。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虽然古人尚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还是准确的。据现代天文学家推算,这首诗所写的日子里确实发生过日食。
  记者检索发现,我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咏日食、月食的作品。例如唐代诗人孟迟在《发蕙风馆遇阴不见九华山有作》中写道:“譬如天之有日蚀,使我昏沉犹不明。人家敲镜救不得,光阴却属贪狼星。”另一位唐代诗人卢仝的《月蚀诗》中,有“望日蚀月月光灭,朔月掩日日光缺”的句子。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题为《日食罪言》的长诗,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日食发生时,朗朗乾坤顿时变成黄昏甚至黑夜,常引起古代人们精神上恐惧不安。实际上,此时地面天气确实也在相应发生着异常甚至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地面天气变化天文学是不研究的,又不属于气象部门正常的业务范围,因此历史上鲜有这类研究报告问世。
  有幸的是,1955年6月20日,亚洲地区有一次日食。日全食区虽位于我国西沙和中沙海区纬度,但我国北纬30以南地区食分都在50%以上,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西南地区更在75%以上(日全食时为100%)。而且,日食不仅正好发生在全年太阳高度最高的夏至日附近,而且发生在一天中太阳最高的中午前后,因此是一次极难得的观测机会。当时中央气象局(今为中国气象局)为此曾下文南方气象台站,要求进行日食气象观测。美中不足的是,6月20日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雨季,是日许多地区有雨,仅广东和海南省天气条件尚好,因此日食气象变化也最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特征:
  1.气温逆降急剧。查阅我国当时南方气象台站报表,发现有数十个气象台站有日食气象观测记录。气温变化以较晴的深圳最为显著。日食开始前4分钟即10时32分时,深圳气温为30.2℃,随着食分的增大,气温反常地从上升逆转为下降,食甚时(12时11分)降为26.3℃,即逆降了3.9℃之多。食甚后气温重又上升,复圆(13时29分)时回升到29.2℃,仍未达到日食开始前的温度。
  2.地面温度的变化比气温更大。这是因为气温昼升、夜降的热、冷源都在地面。可惜深圳没有地面土壤温度的观测报告,另选海南儋县为例。儋县初亏时气温32.4℃,食甚时30.2℃,即因为天上有云,日食过程中气温仅逆降了2.2℃。可是地面温度却从42.9℃剧降到32.5℃(复圆后升到51.4℃)即剧降了10.4℃!估计深圳当时地面温度变化比儋县更大。
  3.日食温度变化入地深度只比10厘米略深。可贵的是,海南省琼海气象台在日食过程中每4分钟观测一次气温,这使我们能够知道日食过程中气温最低的时刻不是发生在食甚,而是食甚后约半个小时,虽然气温不过比食甚时低0.2℃。琼海每4分钟一次的地下温度观测还揭示了日食造成的地面温度逆降一般只影响到10厘米略深的地方,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在地下15厘米深度上,日食时温度已不再逆降。
  4.空气相对湿度明显逆升。日食时地面大气的相对湿度也有急剧变化。本来,在无日食的正常情况下,午后最高气温出现(约14时)前,相对湿度规律性持续下降(因气温持续上升),可是日食过程中因气温出现逆降而使相对湿度逆升。例如深圳从初亏时的71%突然逆升到食甚时的88%。食甚后虽恢复正常下降,复圆时降到78%,但仍高于往日。
  5.日食使中午变成黄昏月夜。各地描绘日食时的天空变化很有趣。例如广州气象台记载:“食甚时太阳光度甚弱,大约比平时减弱80%,阳光照在人身上也没有往常那种热的感觉。整个天空像月夜”。广西百色报告说“地面上呈黄褐色”。广西南宁和北海分别描写天空呈“黄昏暗惨色”和“阳光很弱像傍晚”。云南丽江则记载了云色的变化,说透光高积云“云色淡黑,浓淡不匀”。最有趣的是,西藏拉萨气象台观测组记载了在日食过程中曾两次闻鸡啼,第二次还叫了数声——可见连公鸡也上了日食的当。
  日食,俗称“天狗吃太阳”,是因为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并且三者成一直线时,月亮挡住了地球上日食地区天空的太阳所致。由于地球上人们看到的月亮是它的背阴面,月亮不发光,因而“天狗”是黑色的。图为日食形成原理示意。资料图片
  日食传说:天狗还是蟒蛇食日?恋人互相追逐?
  何辉、王荣海、肖伟英、张灵灵 长江商报
  日全食几分钟 温度下降15C
  原来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缺了一块儿,接下来缺口越来越大,直至整个太阳完全消失,红太阳竟然成了“黑太阳”。太阳被“吃了”?白天变黑夜了?……在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当日食出现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被认为是一种凶兆,曾经也出现无数神话与传说。
  在7月22日日全食来临之前,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高布锡为读者讲述了人类探索日食的经历。
  高布锡说,日食是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的现象。由于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有些许变化,月亮投向地球的影子略有长短,形成的日食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几类。
  日偏食与日环食的过程和日全食大致相同,但没有食既和生光这两个关键的环节,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因此日偏食和日环食的可欣赏度不可和日全食相提并论。
  有资料记载,1901年至1999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共计228次日食记录中,日偏食78次,日环食73次,日全食71次,混合食6次,主要的三种日食发生的几率差不多,而混合食明显最为罕见。
  在日食的发生过程中,太阳和月球相对位置改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月球运动。每次日食,月球总是从太阳视面的西边缘进入,逐渐遮挡太阳,最后从东面移出。高布锡说:“在日全食的那几分钟,温度会下降15C~20 C,气压也会有变化,风力加大,对高空作业有影响。”
  7月22日即将出现的日全食,究竟是多少年一遇?高布锡分析:“对于一个定点来说,日全食出现一次的时间通常是300年到400年,在不同地点出现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
  高布锡介绍,这次日全食带有230多公里,长江东行,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都在全食带内,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
  “从全球范围来看,日全食并不罕见。但问题在于,日食发生时,只有在地球上某一条狭长的‘食带’上的人才能看到,而不像月食发生时,近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一睹为快。”高布锡解释道,日全食“平均每300年一次”,是要加限定词的,即“对某地来说”。
  高布锡说,日全食无论多少年一遇,可以确定的是,它是非常壮观瑰丽的天文奇景,对于大多数武汉人而言,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观赏机会,值得为它驻足。
  日食传说天狗食日
  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天上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日夜修炼,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
  日食传说各地
  斯堪的纳维亚人则认为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两只叫做“斯科尔”和“海蒂”的天狼在互相追逐。
  印度神话中,人们把太阳的突然消失归咎于一个叫做“拉胡”的魔鬼,认为是它把太阳咬了一口,造成日食。
  印加人相信,神话中有只称为Ccoa或K'owa的猫,它只要一甩尾巴,就能呼风唤雨。而日食(当地称为Inti Jiwana)和月食则是Ccoa发怒的表现。
  古埃及的太阳教徒相信,存在着一只食日(指太阳神Ra)的蟒蛇Apep。另外有些埃及传说记载,日食的发生是因为一只想在天庭称霸的秃鹰企图夺走太阳神的光芒。
  非洲一些民族认为,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对恋人,他们追逐时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传说记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找到了日食的规律,并学会用文字记录日食发生的全过程。
  公元前1961年 第一次有记录的日食
  《尚书胤征篇》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夏朝仲康时代有一次“天狗吃日”,这时侯,天官应向朝廷上报,并让天子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为酗酒误事,没有在第一时间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上报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斩。
  这次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中国汉朝 基本预报日、月食
  唐朝的天文历法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李淳风就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奇人。
  李淳风认为,大唐盛行的《戊寅元历》有诸多失误,他于是自编了一部全新的历法,献给朝廷。
  有一年,李淳风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朝廷按旧历法颁布的历书中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结果证实李淳风的历法预言正确。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1868年 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在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冉桑在观测日全食时,看到日珥光谱里有一条奇特的黄线。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虽然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元素。后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Helium(氦),源于古希腊语,是“太阳元素”的意思。
  1919年 科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日全食
  1801年,德国天文学家Soldner根据牛顿理论预言,当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受到引力的作用会发生偏折。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是1919年5月29日,英国爱丁顿的验证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当时拍摄了日全食期间太阳附近的恒星,并与非日食期间拍摄的同一天区的恒星位置进行对比,测定了太www.souquanme.com阳引力造成的星光的偏折。
  1997年 20世纪中国境内最后一次日全食
  1997年3月9日,在中国的“北极”——漠河,20世纪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500年才回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日全食和亮彗星这两种特殊的天象的发生和出现,十分罕见。
  ◇链接
  过去1034年间 武汉4次邂逅日全食
  从公元975年至2009年的1034年间,武汉共经历4次日全食,分别是:1575年(明神宗万历三年)5月10日下午2时20分开始,持续时间为4分23秒;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2月3日下午2时07分开始,持续2分04秒;1941年9月21日12时21分开始,持续3分05秒;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持续约5分半钟。相比之下,今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的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达5分15秒。
  据史料记载,上次具备这样良好观测条件的日全食已经是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