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世不可待的上一句是什么(来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来世不可待的其他,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干羽,莫之知......

来世不可待的上一句是什么(来世不可待 往世不可追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来世不可待其他

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www.souquanme.com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搜趣网之用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这句话出自于庄子内篇人间世,来世不可待也,往世不可追也。里面大概说了一大堆,最后讲了一下无为的好处

来世不可待,往事不可追是什么意思

辈子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过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来的,来世太过飘渺,往事无法挽留。只能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珍惜现在拥有一切一切。所以该珍惜的要珍惜,该放弃的要放弃,不要执着拘泥一定事物之上,搜趣网人活天地要得其所不枉其一生就可以了。

扩展资料

珍惜当下应该正确看待自己所拥有和需要追求的事物。正确看待世界给予每一个人东西,如生命阳光雨水希望学会珍惜,懂得珍惜现有的物品。在已经满足情况下不强求,活在当下。

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而生活的基础就是物质人类生活,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所需要的最基本的资料都是辛苦劳作结晶。应做到珍惜私人财产公共财产。爱惜粮食衣物等。

来世不可待的介绍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庄子KGhgtwz人间世》:“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译文

凤凰呀凤凰呀!
为什么你的美德一天不如一天?
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劝阻
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

鉴赏

这首《楚狂接舆歌》,始见于论语微子》。后来司马迁写《史记》,将其录入《孔子世家》中,“谏”下增一“兮”字,“追”下增一“也”字。另外,在《庄子人间世》中,也有一首同名的歌,系敷衍《论语》中的这一首而成,增至二十八句。“楚狂”,是楚国佯狂的一位隐士;“接舆”,原义为迎着孔子坐的车,并非“楚狂”的名字。《庄子》中将“接舆”定为楚狂的名字,其实是一种误解先秦典籍中提到“楚狂”的著作甚多,《庄子》中除《人间世》外,又见于《逍遥游》、《应帝王》。又《杨子》、屈原《九章涉江》等也都涉及。至晋代,皇甫谧作《高士传》,始称其姓陆名通,不见载籍依据,当系杜撰

全歌六句,计分三个层次开头两句为第一层次。是对孔子的讽刺。凤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只在政治清明时才会出现。孔子曾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此以“凤鸟”指孔子。“德之衰”,是说美好品德愈来愈少,品德修养愈来愈差,凤鸟不像凤鸟,孔子不像孔子了。凤鸟本该在政治清明时出现,而现 在世道昏乱竟然也出现了,以此讽刺孔子到处奔走、求为世用的不合时宜的所作所为。疑问副词“何”字的运用,更增强了对孔子的作为表示怀疑否定分量中间两句为第二层次,是对孔子的规劝。“往者”句说,已经过去的事情已无法劝阻;“来者”句说,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防范、避免,是要孔子知错改过避乱隐居的意思。两句合起来重点落在后一句上,与成语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的意思正好相当。最后两句为第三层次,是对孔子的警告。“已而”是劝孔子别再一意孤行,相当于今人所说的“算了吧”、“罢休吧”。什么原因呢?“今之从政者殆而”,这虽是泛说当今从政的人处境险恶,又是专门唱给孔子听的,主要用意在于警喻、提醒孔子。

歌词大意中不难体察到歌者的出世思想因为有了这首《接舆歌》,“楚狂”、“接舆”成了后世佯狂避世的一个典型。后世文人常自比“楚狂”、“接舆”,以表示自己的隐居不仕或放诞不羁,如:“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搜趣网寄卢侍御虚舟》),“高歌一曲垂鞭去,尽日无人识楚狂”(吴融《灵宝县西测井》),“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世随渔父醉,身效接舆狂”(韦庄《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等等。《论语》中说,孔子听了这首歌,下车去,准备和楚狂交谈,楚狂赶快避开,孔子没有谈成。从不同的处世态度来说,两人即使交谈了,也是不可能谈到一起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备尝艰难险阻,道不得行,“累累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而并不退缩、后悔,正是有鉴于天下无道,希望力挽狂澜。正如他所表白的:“天下有道,丘不易也。”(杨伯峻《论语译注》的译文为:“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改革了。”)《楚狂接舆歌》主要表现的是抒情主人公楚狂的出世狂者的形象同时,也让读者想见站在他对面的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与命运抗争的积极入世的强者形象——孔子。这大概也是《论语》、《史记》中记载楚狂故事的一点用心吧。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