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末曾有下一句(成语“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成语“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白茶清欢别无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原文下一句白茶清欢别无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原文下一句散文集里的......

得末曾有下一句(成语“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成语“得未曾有”是什么意思?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

白茶清欢别无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原文下一句

白茶清欢别无事,我在等风也等你,原文下一句散文集里的

下一句:苦酒折柳今相离,无风无月也无你。

作者:安妮宝贝

来源:《素年锦时》

原文: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

苦酒折柳今相离,无风无月也无你。

三里清风三里地,步步风里再无你。

清酒独酌了无趣,醉里梦花夜梦你。

翻译: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的等你。

醋折柳现在分离,没有风没有月亮也没有你。

三里清风三里地,步步风里再没有你。

清酒只斟酌了无趣,醉里梦花晚上梦见你。

扩展资料:

这个诗集的作者为庆山(安妮宝贝),本名励婕,1974年7月1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www.souquanme.com,当代作家。

1998年起,开始在网络上//www.souquanme.com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等小说获得关注。2000年起,相继出版《八月未央》《彼岸花》等作品。2006年3月,出版长篇小说《莲花》。  2011年3月,主编文艺读物《大方》; 8月,出版长篇小说《春宴》。

 2013年1月,与藏书家韦力推出访谈随笔集《古书之美》。2014年6月,宣布改名庆山,并推出散文集《得未曾有》。2019年1月,出版长篇小说《夏摩山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妮宝贝

《楞严经》一句,求专业解答,感谢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登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1﹒ 生死之结,在于六根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会中诸有学者,亦为未来一切众生,为出世因,作将来眼;以阎浮檀紫金光手摩阿难顶,即时十方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微尘如来住世界者,各有宝光从其顶出;其光同时于彼世界来祇陀林,灌如来顶。是诸大众,得未曾有。】
【注释】
“为出世因”:“出世”,解脱、无为、远离世间有为生灭。然而得以究竟出离九法界之二种生死者,唯有“一乘”之旨,故此句之义为:为了建立一乘究竟出世之因;或,为众生作一乘究竟出世之因缘。
“作将来眼”:及作将来世众生修行大乘之人天眼目。所谓“眼目”者,即指导原则。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普”,普遍。“普佛世界”,即遍及十方佛世界。“六种震动”,为三种形体之物:“动、起、涌”,以及三种声之动:“震、吼、击”。“六种震动”,于浅义言之,即如来神力感动诸佛世界,而成此有相现象之反应。以深密之义言之,则表如来将欲开示之法门,将可解脱六道众生,此为一般之深义;而在本经此处之深义,则为暗示以及预示如来即将开演之六根解脱法门。
“微尘如来住世间者”:微尘沙数之如来,住其本所化世界,亦即于其本处。
“各有宝光……灌如来顶”:“灌顶”之本义为加持及印可。此即表示释尊欲开示之法,为十方世界诸佛之所共同护念、加持者。有此处言灌如来顶,而不灌别处,即表此法门为顶法,最上之法,亦即所谓“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之大法。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大众对佛之神力,及十方如来之神妙感应,得未曾有之叹异。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俱闻十方微尘如来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ttAGEv阿难,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无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阿难虽闻如是法音,心犹未明,稽首白佛:“云何令我生死轮回、安乐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
【诠论】
十方诸佛在此开示阿难说:轮转生死的结之根头在于自己的六根,所以要解结,就要从六根下手。又,要证无上菩提,也要从六根下手。这也就是说,六根即是众生堕入生//www.souquanme.com死轮回的关键,也是得证无上菩提的关键。
当然,从最广的意义来看,如释尊在前面所开示的,诸如来于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等一一法皆已圆修,且皆证入无上菩提,只是阿难等人闇(yīn)钝,无法全部修习,所以只拣择一门去用功。因此,须知诸佛在此开示的,即是应机说法,亦即是开示适合阿难根机的说法。因为若言解脱与菩提,依理上而言,则任何一门应皆可通达宝所,这一点,以二十五圣自证圆通境界来看便可知。所以,以理言之,要得解脱、证菩提,并非只有六根一门,而是这一门最适合阿难,故诸佛作如是说。又,之所以诸佛异口同音如是开示,而非释尊直接开示的原因,这表示两层意义:一、为令阿难于此法速得信入;因为不只释尊如是说,十方如来皆如是说,所以阿难更不须疑。二、表示佛佛道同。
又,若以法相而言,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实已包括了众生的身与心两方面,只不过这里的“心”(意根)是指肉团心,是色法,而非“心识”之心,心识之心是心法。(然而须知,佛法所谓“肉团心”亦非生理学所说的心脏,而是比心脏更纯净、微细的色法,非肉眼可见;正如“眼根”并非眼睛或眼球一样。)所以六根一旦解脱,即身心俱解。
此于六根门头求解脱、证菩提的原理是这样的:若六根解脱,则根不缘尘、不取尘;根若不取尘,则识不生,识若不生,则无虚妄分别:无虚妄分别,则正智现前。又,若根不取尘,则尘不染心,根尘即不黏于湛然之性(所谓“脱黏”),亦即尘垢不覆与心;尘垢不覆于心,则心之本明显露。
又,虽说六根是解脱的下手处,但真正解脱的,是“心得解脱”,而非六根,因为六根是会坏灭的,而心不灭。所以若只是“根”得解脱,而“心”不解脱,那么此一生报尽,六根坏时,岂非解脱终竟?来世的六根是新得的,岂非复堕缠缚之中?又,根属于色,色法为物,而物本无知,故若只“根”得解脱而非“心”解脱——无心,谁知解脱?故知,所谓“六根解脱”,是指以六根为方便或下手处,而得解脱,并非真正在求六根解脱:其最终目标乃是在心,而非在六根。
“真性有为空”: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根元为是空。
“无为无起灭”:无为法本无起灭,以无为法是不生不灭之境界故;又,以无为法是依有为法而有故:有为既已缘生如幻,而无为又是依有为而说,故知无为法实不生。
“言妄显诸真”:之所以说有为诸法是虚妄者,是为了突显无为法之真。
“妄真同二妄”:若说实有妄与真,则妄与真二者就都是虚妄了。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真性绝待,犹非可说是真或非真,如何还有能见之根,及所见之尘?
“中间无实性”:既然内根、外尘皆不可得,所以于根尘相接、中间所产生的识更加无实体性可得。
“结解同所因”:“结解”,结缚与解脱。“所因”,所依。凡夫之为结所缚、与圣人之得解脱诸缚,同是依于六根。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交”,交芦。你观察交芦中之性,则知空与有二者俱非。以若言其有,则中空无实体;若言其空,则芦相宛然而有。故知空与有俱说不得。(交芦用以比喻根与尘相依。)
“迷晦即无明”:迷其为有、或晦其为空,二者皆是无明。亦即;若立空有二种知见,即为迷与晦,即是结缚,是为凡夫,即堕生死法。又,此义亦即“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发明便解脱”: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六解一亦亡”:“六”,六结,喻六根。“一”,一中,喻一真。六妄之结若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无妄,何必立真?
“入流成正觉”:“入流”,入闻性之流。(此非指须陀洹之“入流”。)
【义贯】
“真”如自“性”所现之“有为”法其体本“空”,以其因“缘”而“生故”有“如幻”化。
“无为”法本“无起”无“灭”,以依有为而有故,(若无有为,无为亦无),故无为法亦“不实如”虚“空华”,(故于无为法中,亦无实法可得;若见无少法可得,此即真无为。)
之所以“言”有为是“妄”者,是为了托“显”无为“诸”法是“真”,故若说实有“妄”、或实有“真”,则此妄与真即“同”为“二妄”。
真性本来绝待,“犹非”可说“真”或“非真”,更“云何”实有能“见”之根与“所见”之尘可得?
根尘交接的“中间”所生之识本“无实”体“性,是故”知根尘二法有“若交芦”,不能各自独立而存在,故无自体;以无自体,故虽现有二相,无实二体。
凡夫之“结”缚与圣人之“解”脱,“同”于“所因”,成“圣”成“凡”并“无二路”,俱依六根;若六根结缚则为凡,六根解脱即成圣。
“汝观交”芦“中性”,即知“空”与“有二”合“俱非”可得。
“迷”其为有与“晦”其为空,皆“即”是“无明”;开“发”本“明”,离于空有,“便”得“解脱”。
欲“解”缠“ttAGEv结”要“因次第”(要照次第),“六”妄之结既“解”,则“一”真之名“亦亡”;以既已无妄,何须立真?
所修之“根”须“选择圆通”之根,循此根而“入”于闻性之“流”即得见性“成正觉”。

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去看慧律法师的讲解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