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临终前一句话(冷血皇帝司马炎:他为何不顾父母临终遗言 将亲弟害死呢)

晋武帝司马炎是怎么死的?,司马炎,虽然说是其父司马昭的大儿子,但并不是最受宠爱的,甚至都不是王位继承人。但就是这样的司马炎最后成为了晋武帝,开创......

晋武帝临终前一句话(冷血皇帝司马炎:他为何不顾父母临终遗言 将亲弟害死呢)

晋武帝司马炎是怎么死的?

 

 司马炎,虽然说是其父司马昭的大儿子,但并不是最受宠爱的,甚至都不是王位继承人。但就是这样的司马炎最后成为了晋武帝,开创西晋时代那么晋武帝司马炎是如何篡位的呢。成为西晋皇帝的司马炎,他是怎么死的呢,武林军事小编带你来揭晓其中答案


网络配图

  晋武帝司马炎如何篡位的

  公元265年,司马炎继承亡父司马昭的权势地位,称晋王,官享相国一举掌控了曹魏政权的军事行政大权同时,司马炎认为代魏自立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积极的为学习曹丕篡汉的事而做准备。司马炎先是授意一些亲信心腹之人前去劝说魏元帝曹奂将皇位禅让自己


  曹奂迫于压力知道自己没有反抗搜趣网资本,于是在公元266年2月写下传位诏书:“晋王司马炎一族三代辅佐大魏曹氏,扶保幼帝,吞并蜀国,战功赫赫功劳盖世天下承受了司马氏族恩惠现在代表上天把皇位禅让于晋王司马炎,魏国上下都当顺应天命恭敬新帝

  司马炎假装谦让推脱了几次,最后在朝中文大臣集体再三恭迎劝谏之下才接受了曹奂的禅让诏书。2月8日,司马炎祭天称帝,改国号为晋,后世称为晋武帝,他把曹奂礼封为陈留王。曹魏政权由曹丕篡汉开始,到司马炎篡魏一共传承了45年。


网络配图

  司马炎是怎么死的

  司马炎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沉溺女色纵欲过度。公元272年,太傅贺邵曾劝谏司马炎:“国家没有足够物资钱粮储备,而陛下的后宫中就有1万多人需要奉养。”虽然后宫之人不都是司马炎的嫔妃,但是管中窥豹,也可见他的女人数量之多。而在公元273年,司马炎又下令选秀,为他充实后宫的嫔妃。司马炎喜好女色的程度由此可见非同一般。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之后更是荒淫无度。次年,在还没有彻底稳固在东吴之地的统治之时司马炎就派军将吴皇孙皓的后宫女子押送回晋都洛阳供自己淫乐。如此,司马炎的后宫女子数目逾万人。用《史记评价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的文字来描述司马炎的好色正好恰当


  后宫女色如此之多,司马炎就是单单看名录也看不过来啊,于是每日临幸哪一妃成了难题。不过司马炎想出了一个奇葩的办法,他命人弄了一辆羊车,他坐于其上,让羊自由走动,羊走到哪一座宫殿,司马炎就在此夜宿临幸。后宫中的女子为了得到司马炎的宠幸费尽心思用各种办法吸引拉车的羊,搞得不得安宁


网络配图

  司马炎如此的荒淫无度,也使得他纵欲过度,早早的亏空身体所以在55岁时病逝,正如《资治通鉴记载“极意声色,遂至成疾”。

  晋武帝司马炎所生长环境本就是一个政治家族,受其家族的影响,他在政治上有着很强的野心,所以当时机成熟的时候,司马炎像曹丕学习,让曹奂把皇位交给他。就这样晋武帝司马炎诞生了。当上皇帝后的司马炎,刚开始的时候确实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甚至开创了一代盛世,但最终因为贪图美色、享乐,纵欲过度,身体越来越差,在公元290年去世了,留下的是混乱朝野

晋武帝司马炎临死前,为何有眼无珠,找了个白痴做君王?

为何有眼无珠,找了个白痴做君王?

因为这个白痴君王在当时是长子,而自古都有立长不立幼的传统,为了稳定政局,只能让白痴做皇帝,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白痴有一个聪明皇后。据史料记载,这个晋武帝司马炎死TonSfld后,晋惠帝司马衷即位,是历史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是司马炎的杨皇后所生,是属于嫡子,而司马炎又跟杨皇后的感情很好,所以就立了司马衷为太子

司马炎除了司马衷这个白痴儿子以外,还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为了不使他们兄弟将来发生争斗,就把他们分封了出去,这样就保证了司马衷的皇位安全。在古代几乎人们观念都是长幼有序,晋武帝虽然有优秀的儿子,但可惜都不是长子,他也没办法。这样一个白痴,其实晋武帝也是有过担心的,于是就发生了一件事情,他明明知道这个儿子没有学问,却还是对他进行考试结果司马衷竟然通过了,当然答案是被代劳的。

还有一个原因,使司马衷稳住了太子之位,就是他的母亲杨皇后。杨皇后为了司马衷能够稳稳的当上皇帝,他给儿子娶了当时最有声望且权势滔天的贾充之女贾南风,两家联姻,大大巩固了儿子的势力。而这个贾南风,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

如果晋武帝知道,这个可恶的女人和自己的儿子将来会把晋朝整的一塌糊涂的时候,会不会死不瞑目呢?我想肯定会的,毕竟司马炎是一个有作为的君王,这是很了不起的。

为何司马懿临终嘱咐子孙不可为其扫墓

帝王将相死前都会留下各种祖训,比如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行,你可以代替非常感人。还有一位,他的画风不太一样,对墓虎司马懿很熟悉,他死前说了什么?"在《晋书》中记载他先以阳山为土,无坟无树",就是不种树,也不设墓碑,不让妻子后跟自己埋在一起,甚至没有坟。后来司马家统一天下,晋武帝跑到洛阳给他爸爸司马昭和他叔叔晋文公上坟,不敢去看他爷爷司马懿,祖勋不敢不听他们的话


他还效仿曹操 "设七十二疑冢 "之法,准备了几副棺材出殡时,他采取不同的路线出城,然后给抬棺材的人下毒,这样就没有人知道他埋在哪里了。我们知道,古人非常重视祖先的葬礼和祭祀。为什么司马懿会变得如此独特

人们看到他在高平陵之变前啊,形象比较正面,文武双全,低调谦和;而到了晚年逐渐暴露出老狐狸本性心机深沉可以理解,但背信弃义,不大好意思。在这个社会科学的时代,很多人都想做司马懿,希望别人玩玩,最后赢了,成名。诸葛亮把他所有精力投入蜀汉事业中。最后,他没能实现刘备的愿望,因病去世。然而司马懿却什么都没忍住,比其他人都要长寿。最后他成功超越了曹魏,为西晋的发展奠定基础。司马懿去世时,已经73岁了。

据《世说新语》记载,蒋济觉得自己错信了司马懿。没想到,他的老朋友违背了对曹爽的承诺,所以他不愿意接受赏赐,然后在悲痛中死去。虽然这不是一部正式的历史,但司马懿的性格这里还是可以反映出来。一方面,他可能害怕报复,找到自己的棺材位置防止盗墓者挖开他的坟墓,拿走他的物品

帮我介绍一下历史上真实的后主刘禅

  刘禅个人资料
  个人
  资料 字 公嗣 终属 西晋
  籍贯 [幽州]涿郡涿县 [今河北涿州]
  官至 蜀国皇帝 谥曰思
  生卒 207 — 271(65岁)
  家族
  资料 父亲 刘备 母亲 甘氏
  配偶 张飞之女
  兄弟姐妹 刘永 刘理
  相关人物 诸葛亮 蒋琬 黄皓 谯周 邓艾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 西晋
  刘禅 - 简明历史传记
  刘禅,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军国大事先后全权委任于诸葛亮、蒋琬等人,自己没有什么表现。诸葛亮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几年后去世。
  刘禅,被刘备立为太子。刘备于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于同年5月继位,改年号为“建兴”。
  刘禅庸碌无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诸葛亮治理国政。几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国,均遭失利。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国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蒋琬、费祎之后,姜维执政,多次对魏用兵无功,消耗国力
  而刘禅自诸葛亮死后,更加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连姜维也因怕被害,自请到沓中(今甘肃甘南州舟曲西北)种麦以避祸。至此,蜀国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这时,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还在剑阁驻守,毫无损伤。后主一听敌军逼近,慌作一团,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光禄大夫谯周力主降魏,后主竟采纳降魏的建议,反缚自己双手,出城投降邓艾,并根据邓艾的命令,下令蜀军全部投降。
  蜀汉灭亡
  刘禅 - 简明演义传记
  刘禅,小名阿斗,刘备之子,于刘备去世后继位成为蜀国皇帝。刘禅初为皇帝时,对诸葛亮充分信任,军国大事全权委任于诸葛亮,后听信谗言干涉军政,使得诸葛亮一次北伐无功而反。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
  刘禅 - 历史评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於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据《三国志》记载,刘备临终前嘱咐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初期也确实听从父亲的遗命,“政事巨细,咸决于亮”,放权给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随着刘禅对军国治理的深入了解,开始对诸葛亮穷兵黩武的进行独力北伐导致国力衰退政策看法分歧可是基于刘备订立的北伐统一中国恢复汉朝宗师室的既定政策和诸葛亮在国内的崇高威望,刘禅在诸葛亮主政期间,以团结为重,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设立尚书令、大将军和大司马三职互相制衡,军政事务分开。后来“乃自摄国事”,提出“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修养生息积蓄力量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亲自处理除了对外战争领域之外的国内军政事务。对于继承了诸葛亮职务的姜维也诸多TonSfld衡,严重的拖慢了北伐的进度。可是由于刘禅对军队没有可靠控制权,不敢对主张急于北伐的军方将领太过压迫,导致施政方针混乱。最后于263年亡国。蜀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留下了“此间乐,不思蜀”的名句。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据史料记载,刘禅知人善任,颇有其父遗风。在接到魏延谋反报告时,反问“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在魏延死后,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作为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君主,刘禅有自己的一套治国理念,虽说不一正确,但从史书记载来分析,刘禅绝对不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昏庸低能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大气政治家刘禅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之“和谐美妙”(相对的),为历代有识之士赞不绝口,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的典范。作为接任者,刘禅能从父亲那里完整地承续到这种“和谐和美妙”的君臣关系,且把这种关系发展成了“黄金搭档”,都充分说明了刘禅的“大气”?
  史载:刘备生前,诸葛亮曾感叹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也谦虚地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载,李密认为刘禅作为国君,可与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齐桓公得管仲而成霸业,刘禅得诸葛亮而与强魏抗衡。对于刘禅不战而降,王隐在《蜀记》中讲:刘禅之所以宁背骂名而不作辩解,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与“打肿脸冲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语
  莎士比亚说过:“装傻装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须窥伺被他所取笑的人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身份,还得看准了时机;然后像窥伺着眼前每一只鸟雀的野鹰一样,每个机会都不放松。这是一种和聪明人艺术一样艰难工作。”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对蜀地百姓幸福掌握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政策的宽松。所以,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麻木愚懦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机智。周寿昌的《三国志集解》评价阿斗说:“恐传闻失实,不则养晦以自全耳。”所以说,后主刘禅不失为“通明智达”的一代君主。小时候,我老子教育我时,可我总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冒,听到不顺耳地方,还想顶上两句。我的小儿子更是门里出身,我的每一句话,儿子不仅不听,而且认为句句多余。一次,我说多了,儿子气愤地说:“等你老熊老了,我再跟你算帐!”我之所以如此罗嗦,就是为了说明:人和人其实很难长期相处父子尚且不行,又何况君臣关系呢?
  刘备临终前特意叮嘱:“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而事实上,对于事无巨细,大权独揽的诸葛亮,刘禅也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谦让,“以父事之”。按照常规,诸葛亮本应还政与刘禅。北伐前夕,诸葛亮依搜趣网旧把22岁的刘禅当作孩子特派心腹“监管”,“后主益严惮之”。不仅如此,还在《前出师表》中,透露出对刘禅的种种不满,象对待孩子一样提耳面教刘禅的“亲闲臣,远小人”,而青年天子刘禅从大局考虑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进而代政,并长期大军在外,犯了君臣大忌。尽管刘禅与诸葛亮君臣之间也存在些许不谐,而刘禅也是为大局着想克制自己。诸葛亮用人失误后很内疚,后主安慰说:“胜负兵家常事。”诸葛亮自贬三级后不久,为了不影响诸葛亮的权威,等诸葛亮打了胜仗后,刘禅及时恢复诸葛亮的职务。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诸葛专权对后主很有刺激。在诸葛亮死后,刘禅反对为其立庙。但在众人一再要求下,阿斗也没有固执己见
  尽管如此,刘禅还是没有丢掉诸葛亮这面旗子。如此行事,既得人心,也顺民意从而保证了政局的长期稳定。刘禅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内变”的道理只要自己一时清醒野蛮的路线斗争也就不可避免。!青年帝王刘禅对此却能从长远着眼,如此得体地处理权臣问题,也可谓亘古未有。如此贤德领导,在专制制度的历史长河中,也是奇迹。南朝史学家裴松之评价“后主之贤,于是乎不可及”。
  后主刘禅不仅有肚量,而且很有头脑。诸葛亮急于北伐,青年帝王刘禅头脑非常清楚规劝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尽管诸葛亮置自己的规劝与不顾,但北伐决议一旦形成,刘禅还是全力支持诸葛亮的北伐。诸葛亮死后,刘禅马上停止空耗国力、劳民伤财的北伐。可惜大将姜维继续在外长期用兵,讨伐曹魏,蜀国的国力财里继续被大量被消耗在战场上。司马懿率大军征伐辽东公孙渊。刘禅唯恐蒋琬犯诸葛亮老毛病,专门下告诫蒋琬不要轻举妄行,“须吴举动,东西掎角,以乘其衅。”魏延造反,却表奏杨仪造反。后主听完魏延表奏,马上提出疑问,曰:“魏延乃勇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绝栈道?”为了防止权臣权力太重问题,刘禅以费祎为尚书令和大将军,主官政务,以蒋琬为大司马,主管军事,两人的权力相互交叉,相互牵制,但又各有侧重。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大权独揽,彻底解决了蜀国多年“事无巨细,咸决于丞相”的政治体制
  后主刘禅不仅分析问题有头脑,而且处理问题也很果断,有人情味。刘琰的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刘炎的猜疑,导致了恶性事件。刘禅接受教训,马上废除了大臣妻子母亲宫廷朝贺的礼节。对于姜搜趣网维等人把蜀国衰落责任推给宦官黄皓时,后主并没有委过与人,只是说:“区区一个太监,不过是一个听喝的。”夏侯霸的父亲为黄忠所杀,刘禅安抚前来投降的夏侯霸时,说:“你父亲的遇害非我先人所为。”一语带过之后,套近乎说:“我的儿子还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乱被杀,后主也没有对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人认为:“后主能作此语,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刘禅的胸襟比他父亲刘备要大气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风范和气质。伏锲克说过:“英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决定性关头做出为人类社会的利益所需要的做的事。”同时代的领导人吴主孙皓在晋朝大兵压境时,尚“作昭明宫,工役之费,以亿万计”。善于纳谏、明于决断调度的晋武帝,天下一统后,“怠于政事,颇事游宴,选吴孙皓宫女五千入宫,掖庭殆将万人。尝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便晏寝,宫人竞以竹叶插户,盐汁撒地,以引帝车。”
  作为三国中最弱的一方,刘禅能领导蜀国41年,既避免班子内部互相倾轧,也没有隔几年发动一次大的运动,而政权稳固。在国家人民去留之际,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现实利益,摈弃了面子政治,减少了生命财产无谓牺牲
  在危难关头,当断则断,使国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决策,与“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断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的刘备来比,不知进化多少代。跟同时代领导人吴王孙皓和晋朝开国皇帝武帝相比,刘禅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气国家领导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庞永认为:“残暴之君在位,臣民颂他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视他为赘疣。”孟德斯鸠说:“那种历史记录读来乏味的国家是幸福的。”王学泰说:“统治者的招抚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来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因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价去换得一日之果腹;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少破坏一些社会财富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为什么有的历史学家认为招安比镇压还坏呢他们的逻辑是:镇压使得阶级矛盾更为尖锐阶级斗争更为激烈,阶级斗争越激烈越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从历史事实看这显然荒谬的。几十年的战乱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财富、人口几乎是一扫而空,‘激烈’到这种程度还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世界两千年,中国五千年”,才出了一个大气的阿斗,我们还骂人家扶不起,到底是谁扶不起?!是阿斗,还是我们,还是我们不健康文化?!以成败论英雄,以统治需要论是非,是我们历史和现实最大的劣根。说:“如果没有对过去的正确历史认识,就谈不到现在与未来。”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