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的上一句(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 无言而不行也)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墨子”的......

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的上一句(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合符节也 无言而不行也)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还有“墨子”的简介!~
墨子
出生年代:公元前476~390
名人职称: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名人国家:中国(战国初期)
相关介绍:
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详。
生平
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出生何地,也有争议。《史记孟荀列传》说他是‘宋之大夫‘,《吕氏春秋当染》认为他是鲁国人,也有的说他原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自称‘今翟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似属当时的‘士‘阶层。但他又承认自己是‘贱人‘。他可能当过工匠或小手工业主,具有相当丰富的生产工艺技能。墨子‘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相传他曾止楚攻宋,实施兼爱、非攻的主张。他‘南游使卫‘,宣讲‘蓄士‘以备守御。又屡游楚国,献书楚惠王。他拒绝楚王赐地而去,晚年到齐国,企图劝止项子牛伐鲁,未成功。越王邀墨子作官,并许以五百里封地。他以‘听吾言,用我道‘为前往条件,而不计较封地与爵禄,目的是为了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和主张。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片面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墨子的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赖其力而生,不赖其力则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会生活与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他又认为,鬼神能‘赏贤而罚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说成是一回事,认为天鬼是专门为万民‘兴利除害‘的,这实际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在《墨子》一书中,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墨子最早提出名实必须相符的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在《耕柱篇》中,要求‘能谈辩者谈辩‘,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他在反驳别人的观点时常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并把‘无故从有故‘,即没有理由的服从有理由的作为辩论的原则。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墨子的哲学思想反映了从宗法奴隶制下解放出来的小生产者阶层的二重性,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墨子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言必信后半句

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无言而不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出言必定守信用,行为必定要果断,使言行一致就像与符节相合一样,没有出言而不实行的。

言必信行必果是谁的格言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此句全段是《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联系上下文看,孔子提倡的是“言而有信、行而有果”的中庸之道,不提倡 “必信,必果”的极端情况,所以孔子说这样的人是是固执的小人啊,但是我们看下一句,“抑亦可以为次矣”,这段是子贡和孔子讨论什么是“士”,“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认为这样“硁硁然!小人哉!”但是这也是一种“士”只不过是相对低一级的“士”,那么什么是士,孔子自身就是一位“士”,那么他会将自己与小人并列吗?显然不会。所以这里的小人只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较低的境界的人,决不可视为是一个没有道德的小人。孔子之所以认为这样的"小人"硁硁然,是因为孔子的思想提倡中庸之道,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言必信,行必果"显然是一种过,不为孔子所赞同。

言必信,行必果的出处

  《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搜趣网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这句奇怪的话历来都是争议较大,也让后代儒家学者费解的事。
首先,这里小人是否定性的,《论语》中反复强调,小人是反面教材:
子曰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日:唯小人与妇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怒。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3)。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世儒家,据我所知是以宋代以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先生们他们的解释:
原文是:
朱熹集注:使,去声。此其志有所不为,而其材足以有为者也。子贡能言,故以使事告之。盖为使之难,不独贵于能言而已。弟,去声。此本立而材不足者,故为其次。行,去声。硁,苦耕反。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坚确者。小人,言其识量之浅狭也。此其本末皆无足观,然亦不害其为自守也,故圣人犹有取焉,下此则市井之人,不复可为士矣。筲,所交反。算,亦作筭,悉乱反。今之从政者,盖如鲁三家之属。噫,心不平声。斗,量名,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斗筲之人,言鄙细也。算,数也。子贡之问每下,故夫子以是警之。程子曰:“子贡之意,盖欲为皎皎之行,闻于人者。夫子告之,皆笃实自得之事。”
朱熹说:小人是一个言必行、行必果的人,不害人、不害己,故圣人犹有取焉。
朱熹的这个误导,让其后所有的解释,都认为孔子的意思是说小人也可以言必行、行必果。
如果孔子活到朱熹那个时代,朱熹应该挨板子。
结果后来越传越玄,到了当今,就说孔子这里是说
诚实直率的人“是认死理的人,是低一档的次人才”。
说话要分场合, 会规矩.要看情况,人不能总说实话。更有为善意的谎言无碍于诚信而护短的.
子夏说:“小人之过也必文。” 刚好是说的这种行为,不过从动机看,对该段文章进行粉饰多是出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一种民族自尊,忠诚于儒家的表现,是富有好的一面,进取心理的反应。
那么先看看墨家如何理解这句话:
《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符节为,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用时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这里墨家已经把言必信,行必果理解成为,信,信任,果,果然。墨子那个时代,这个观点可能已经占主流,也可能是墨子独创,他认为是言与行的一致。说话必定会去做,言与行一致这种人,表里相符就是诚信。
再回过头来看看孔子说话的根本意思:
子贡问孔子:“怎么才能称得上士?”,孔子回复:“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是完全不足取的次之又次的人”
只比“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尘埃一样,微小得不能再小的人稍稍强那么一丁点儿。
那么这句话里言必信,行必果是什么意思?指的什么?
子贡曾对吴王说过:
夫勇者不避难,仁者不穷约,智者不失时,王者不绝世,以立其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原来,春秋时期,士指的是习武的中产阶级。言信行果,是对这一阶层的一个要求。
言必信特aZyTCUF别指仁者不穷约,而行必果,又专指勇者不避难;这是对一个好战民族,普遍存在的道德遵则。
在诗经有云: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对勇敢的治国,甚于勇敢的于野兽作战作了非常生动而形象的描述.
为什么孔子会说这句话?重点是在行必果上。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我就去干;不用我,我隐藏起来。能做到这样的,只有我和你。”好胜心强的子路连忙问:“老师,您统率三军将和谁在一起?”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虎,蹚水过河,死都不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在一起的,我只和凡遇事谨慎,善于谋划而又能办成事的人在一起。”
子路勇敢,孔子却说到“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像子路那样,只怕是不得好死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由此可见,孔子本身未必是说诚实是不可搜趣网取的。
到了孟子,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译文】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
在《论语子路》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
以上是正统的说法。这里就成为,善意的谎言也是诚信的开头,也许孟子本人太热爱孔子了。所以为了神圣化自己心中完美的形象,就把孔子的缺点也当成了优点。后世介于孟子亚圣之权威,又有司马迁对一诺千金的季布的称赞,也就始终没有脱离这个怪圈。把孔子的意思也好,理解也好,都是站在错误的角度观察。结果宋明理学,心学为了圆这个错误之上又加上错误的理解,系统性编织。编织不存在的东西就需要盖住真正的东西。
孔子的真意思是:不要勇敢,抄两段文字,作为佐证。
如选择题,考生不看清题目,就“踩地雷”,结果倒扣几分。实在划不来。
后世却说是,不要诚实。
对于没有把握的判断题,考生既可以坚持“谨慎原则”,也可以选择“冒险”。
一个是个人素质,性格原因所致。另一个则是品行,道德原因所致。 ①有耻:孔曰:“有耻者,有所不为。
②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
③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 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君子”其实就是“君之 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 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 人”。这是等级。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 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聪明的,不做“最对的”。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普通人也应该做到的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乙、孔二
,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汉族,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学家 。
孔子三岁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粮仓)与乘田(管理牲畜
)。他虽然生活贫苦,但好学上进善于取法他人,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由于他知识渊博,开始授徒讲学,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一种解释
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此语现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可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   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搜趣网:“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③,何足算也?” “言必信、行必果”,现常被后人当作美德来肯定、赞扬,甚至自我标榜,可这个典故最早的意思却不怎么样:《论语.子路第十三》中,孔子在说完这六个字后却加上了“硁硁然小人哉”(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的评价。其实纵观全文,这个评价是有背景的——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一流人才”,孔子认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比上面两种人才逊色得多,但“抑亦可以为次”(也还是可以算稍差一等的人才),比被他鄙薄为“斗宵之人”(器量浅薄的废物)的“今之从政者”(当代官员),那还是强很多的。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②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言必信,行必果”的作者及出处

“言必信,行必果”是《论语子路》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现代误读或演绎,《论语子路》中相似的原句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搜趣网人哉!”
〖解释〗信:可信,可靠;果:果然。果真。说的话就一定是可靠的,说一是一,做的事一定是真实的,说到做到的。
此句全段是《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