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写马说做后一句(关于马说的故事扩写)

扩写《马说》作文600字初中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我躺在屋外的草椅上,万籁俱寂。睡梦中,我隐约感到有人在推我,“谁呀?”我迷糊地问道,从椅上坐起。......

扩写马说做后一句(关于马说的故事扩写)

扩写《马说》作文600字初中

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我躺在屋外的草椅上,万籁俱寂。睡梦中,我隐约感到有人在推我,“谁呀?”我迷糊地问道,从椅上坐起。“我,幺尔。”一个细细的而又低沉的男孩子的声音。 我赶紧睁开眼睛,一个大约十一二岁的男孩子站在那里,全身被月光笼罩,枣红色的皮肤,一头棕色长发纷披至肩。我正在纳闷他是谁,他开口说道:“我叫幺尔,你可以听我说出心里话吗?”说完,也许是害怕我拒绝,他把头低了下去,在月光下可以看出他显得十分不安。
一股不可名状的力量促使我与他来到河岸边,坐了下来。
“我叫幺尔。”他低着头,坐在石头上,又一次重复自己的名字。
“你看起来有些伤心。”我试探着跟他说,“有什么事不妨说出来,也许心里会舒服些。”
幺尔稍抬了抬头,用他低沉的声音说道:“其实我是一匹马。”他扭头看了看我,我显得很平静,竟然没有吃惊,他正了正身子,补充道:“我是一匹枣红色的千里马。”
他的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我半个月前被你的邻居买到这儿来,他不知我是一匹好马,不给我吃足够的粮食,还总是想用鞭子抽打我,抱怨我不能拉过多的柴。把我与普通的马儿关在一起,我还要与它们共同争抢一切。我的理想不是在这踊槽枥之中生活,而是奔驰在大草原上。你要知道,作为一匹上等的千里马,日行千里路才是最大的快乐。”他说到这时,有些激动,我拍了拍他的背。
他歇了一会儿,继续说:“我能和风儿赛跑,和白云嬉戏,主人整日把我关在棚中,骂我不管用。当他真的要骑马去走亲戚时,居然都不看我一眼,真是悲哀。”然后他转过身来,对我说:“你不信吗?我现在就带你去百里外的草原。”他一句话我很兴奋,那个大草原平时骑小马去,一天才能到达,一来回要两天,可是那儿的风景太美了,经常使我流连忘返。我看了看他,点点头。
他果然变成了枣红色的马,我拍拍马的后背,轻轻一跃上了马。幺尔便跑起来。我趴在马背上,只觉得风呼呼地从耳旁吹地过,幺尔跑得又快又稳。我迷迷糊糊地想要睡觉,刚进入梦乡,幺尔却停了下来,他唤我下来,我睁眼一看,前面不远处便是我喜爱的大草原,这时天还未亮,我玩了一会,骑上幺尔,在天大亮之时就回到了家中。幺尔也回到马棚。
早上,我吃过饭,出来散步,经过邻居家门口,却听见主人甩鞭子的声音,我往门里一瞧,主人看见了我,走过来对我说:“唉,现在这个世上再也没有千里马啦!就连普通的活都干不好,特别是这一匹,特别笨,什么都干不好,还吃那么多粮。”主人用鞭一指,指向一匹马。枣红色,棕马鬃,啊,这不正是幺尔!我刚想开口,幺尔就挨了主人一鞭,吆喝它干活,还说:“这世道,永无千里马啦!”我看见幺尔的眼中落下一滴珍珠般的眼泪,我的心突然像被针扎了一下,我跳出门,回到家中,我实在不愿看到幺尔流泪。
夜晚又来临了,我坐在院内的草椅上,眯着眼,希望幺尔还能过来推醒我,与我聊天,载我去大草原,可我再也没看到幺尔。
几个星期过后,听人说幺尔被主人打伤了,主人把它送到了采石场去搬石头,倏地,我头脑中浮现出幺尔的脸,一行泪水正从它的脸上流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

马说原文及翻译

马说翻译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了像伯乐那样擅长相马的人,然后才有日行千里的马被发现。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因)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搜趣网行千里呢?
(养马人)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到)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得千里马啊!
一、注释
1 辱:受屈辱 
2 祇zhǐ:只是,注意:在古文中,“只”译为“只是”,并不是通假字。
3于:在。
4 奴隶人:马夫。 
5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面。
6 骈(pián):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7 骈死:并列而死。
8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9 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10 以:把。
11一食:吃一顿。食,吃。
12 或:有时
13 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4 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5 食(sì):通“饲”,喂养。
16 其:指千里马,代词。
17 是:这样,指示代词。
18 能:才能。
19 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0 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25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6 策之:鞭打马。
27 策:名词,马鞭。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8 之:指千里马,代词。
29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30 道:正确的方法。
31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2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3 材:通“ 才 ”,才能。
34 鸣:马叫,
35 之:无意义。
36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7 临:面对
38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9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40 其(2):其实,表推测
41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2虽:即使。
43知:懂得。
二、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饲”,喂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三、古今异义
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 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 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 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四、一词多义

虽有千里 之 能:的。
马 之 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 之 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 之 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虽有千里之 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
能 千里也:能够。

策 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 策 而临之:马鞭。
( 策 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鸣之 而 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 而 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一 食 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 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故 虽 有名马:即使。
虽 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安求 其 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 其 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 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 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 其 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不 以 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 以 其道:按照。
五、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搜趣网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六、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马说》原文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有版本做“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
翻译: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是辱没在低贱的人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粟(谷子)。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本领来饲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特殊的本领和英武的体态不能表现在外面,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都不能得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道:“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这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注释
  1伯乐: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   2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骈死:并列死。   4一食:吃一顿。   5食:同“饲”,喂养。   6故:所以   7于:在。   8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马夫    9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10不以千里称也:意思是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并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11以:把。   12一食:吃一顿。食,吃。   13或:有时   14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5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dàn),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6其:指千里马,代词。   17是:这样,指示代词。   18能:才能。   19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   20且:犹,尚且。   21 欲:想要。   22 等:等同,一样。   23 不可得:都做不到。   24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25 策之:鞭打马。   26策:名词,马鞭。前后有名词时,策字名词活用作动词。   27之:指千里马,代词。   28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   29 道:正确的方法。   30 食之:食,通“饲”,喂养它。   31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32 材:通“ 才 ”,才能。   33 鸣:马叫,   之:无意义。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34 临:面对   35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36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37 其(2):恐怕,表推测   38 邪:同“ 耶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39虽:故虽(即使)有名马 虽(虽然)有千里之能   40知:懂得。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 见 ” 通 “ 现 ”,显现 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 材 ” 通 “ 才 ”,才能。“食”通“饲”,喂   (3)其真无马邪: “ 邪 ” 通 “ 耶 ”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   (4)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食"通“饲”,饲养;喂养。
古今异义
  是:古义: 这样的.   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 :古义:同样。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例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策:古义:马鞭   今义:策划,策略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宾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并列,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即使。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识别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辱——辱没   骈—两马并驾   称——称为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埋没人才的人   才美——才能,美貌   见——显现出来,“见”通“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种,作代词   策之——驱使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拿着   临——面对着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据2010年河北保定望都所发语文教参)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本文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理解式默写常考题型
  1 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 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 全文的主旨句 中心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   9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 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怀才不遇的人发的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2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韩愈 马说

《马 说》 韩 愈
《马说》写作特点
1.托物寓意
托物寓意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都能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才能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嘲讽的作用。
2.清晰的条理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惟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中间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面食”,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揭示了问题的实质;然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韩愈及《马说》写作背景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抚养。25岁考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3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搜趣网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经此挫折后,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董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他大约于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间写出了《马说》。
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宽民徭免田赋,被贬为阴山令。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阻宪宗迎佛骨,几遭杀身之祸,后又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后遇赦回京任吏部侍郎,曾代理京兆尹。
韩愈是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搜趣网新精神的散文。韩愈被前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马说》赏析
韩愈是唐代散文巨匠,同时也是对宋代作家极有影响的诗人。人们对他的“以文为诗”(把诗歌写得散文化)谈得比较多,却很少注意他那更为突出的“以诗为文”的特点。所谓“以诗为文”,是指用具有诗的情调、韵味等特色来写散文,即是说把散文给诗化了(但这并不等于从西方引进的新文体“散文诗”)。我们说把散文诗化,或者说把散//www.souquanme.com文写得很带诗意,并不限于写自然景物、抒情小品或对人物进行典型塑造和对事态进行艺术描绘;而是也可以用诗的情调、韵味来写说理文或评论文。韩愈的散文特点之一就在这里。
据说伯乐姓孙名阳,是春秋时代秦国人,会给马看相,善于识别什么是千里马。这原是《战国策楚策》中一个名叫汗明的对春申君黄歇讲的一个故事里的人物。这故事可能是古代传说,也可能就是汗明用艺术虚构手法创造出来的寓言。伯乐的典故曾几次被韩愈引用(见他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由于韩愈本人命运的坎坷,对伯乐能识别千里马的故事是很有感情的。但平心而论,还是他的这篇《马说》写得最好,读者也最爱读,因为这篇文章写得太像一首诗了。
诗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诉诸形象思维,它的创作手法也常以比兴为主。当然,一首好诗总要比散文写得更加含蓄曲折,余味无穷。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只摆出活生生的事实却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这已经可以说是诗的写法了。更巧妙地是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不可缺少的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抒情诗应有的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尽管我们读起来是一篇散文,但仔细品评,却俨然是一首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抒情诗。这种“以诗为文”的本领,始自西汉的司马迁(谁也不曾承认过司马迁是诗人),到了韩愈、柳宗元,乃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宋代的欧阳修、苏轼(尤其是欧阳修)而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史和学习古典散文应该注意的新课题。
文章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这个命题本身就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过去有人就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我们并不否认,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他这句话是错误的。但把它作为诗的语言,它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感慨万千的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实在太少了。于是作者紧接着在下文从正面点明主旨,一泻无余地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了无知小人的腌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作对地一群群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当然,结果更是死不瞑目,谁也不把这些有价值的神骏称为千里马,它们的死也自然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这句话,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它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已相当透彻;而实际上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辛酸痛楚还没有尽情吐露,看似奔放而其内涵则甚为丰富,其实倒是含蓄不尽的(说他写得婉约,或许读者不能接受,可作者确实没有把话说尽)。这真是抒情诗的写法了。
作者着力刻画“食(饲)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英雄无用武之地;或虽欲一展所长而有力无处使,甚至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这样,它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又怎么能实现它日行千里的特异功能呢?因此它的待遇自然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而它的受辱和屈死也就更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不仅如此像这样连“常马”都比不上的千里马,由于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极度的责难和惩罚,往往被无辜地痛打一顿(“策之不以其道”,打得它不合理),当然在待遇上也就更加糟糕了(“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骨子里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似乎还觉得不够解渴,于是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这不仅使文章更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感情更为愤激了。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有眼无珠,反而让他面对着这匹千里马不懂装懂,发出了仿佛悲天悯人般的慨叹:“天下无马!”意思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自以为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既无处可寻觅,也无地可安插:“天下哪里有真正的人才啊!”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毛病,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被作践得不成样子的千里马,却对它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驽骀之辈。这不仅是绝妙的讽刺,而且也是极其严峻猛厉的诛心之论。文章写至此已经水到渠成,作者这才站出来点题,用“呜呼”以下三句作结,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对矛盾(“无马”是先天的自然缺陷,“不知马”则是后天人为的犯罪)尖锐地摆出来形成一个高潮,极尽沉郁顿挫之致。古人说蹙万里长江于尺幅之中,这种凝聚浓缩的手法正是韩愈一支笔经过千锤百炼的结果。我们固然不能不为作者起伏回荡、感慨悲凉的情绪而倾倒,却又不能不为他简洁洗炼的笔墨所钦服

马说改写 300字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