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伏首阳明前一句(下联:“一生俯首拜阳明” 求此句的上联)

下联:“一生俯首拜阳明”,求此句的上联此句没有上联,。出自:1904年,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的东北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处于劣势的日本海军凭借东乡......

一生伏首阳明前一句(下联:“一生俯首拜阳明” 求此句的上联)

下联:“一生俯首拜阳明” 求此句的上联

此句没有上联 。

出自:

1904年,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的东北爆发了一场大战。最后,处于劣势的日本www.souquanme.com海军凭借东乡平八郎的超水平发挥,全歼了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和其波罗的海舰队。在庆功宴上,东乡平八郎什么也没有说,他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上面简简单单地写了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扩展资料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

1、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2、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圣人的哲学:王阳明

十载驻足赏雨晴,一生伏首拜阳明.好一而博,什么意思

这是一幅推赞美当地崇阳明先生的对联。
上联:十载驻足赏雨晴
下联:一生伏首拜阳明
横批:好一而博
上联说阳明先生曾在这里居留了十年之久一直欣赏这里的风光,不论晴雨。
下联说后人对阳明先生的推崇,这辈子只拜阳明先生。
横批是对阳明先生一生学问的肯定,一是指阳明心学,博是指博览众长。

请问王守仁同志 这句“一生俯首拜阳//www.souquanme.com明”

是首诗吗?
不是诗,就是一句话
1905年,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回到了本土,作为日本军事史上少有的天才将领,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在日俄战争中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成为了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 由于他在战争中的优异表现,日本天皇任命他为海军军令部部长,将他召回日本,并为他举行了庆功宴会。
在这次宴会上,面对着与会众人的一片夸赞之声,东乡平八郎默不作声,只是拿出了自己的腰牌,示与众人,上面只有七个大字:
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王阳明故居位于余姚城区龙泉山北麓、阳明西路以北的武胜门西侧。王阳明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为何短命?

活不到多少岁算是“短命”,没有统一的说法。古人一般把60岁称为“下寿”,80岁为“中寿”,百岁以上为“上寿”。王阳明先生享年57岁,还不到下寿,说“短命”也说得过去。

明代沈俊绘的王阳明像

阳明先生是中国历史上被公认达到“三不朽”境界搜趣网的人之一,是后世儒家心学学者心目中的圣人,可惜天不假年,只活了57岁便骤然离世,实在令人惋惜。假如上天能让他多活十年二十年,他的心学学说将更加精纯,也会免去后人许多不必要的纷争。

我不是医生,况且就是医生,恐怕也很难从为数不多的记载中推断出阳明先生短命的原因。但我研读阳明心学多年,对先生的事迹比较熟悉,想从关于阳明先生的史料记载中谈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从家族遗传角度看,阳明先生似乎受母系遗传的比重较大。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的祖母岑太夫人享寿101岁,即便今天也算是长寿了;祖父竹轩公(王伦)享寿约70岁上下,也不短寿。阳明先生的父亲王华享寿77岁。王华本可寿命更长,是因为母亲去世时悲伤过度,为母亲送葬时赤足行走数里,感染风寒生病,不久去世的。但阳明先生的母亲郑氏寿命不长搜趣网,只活了41岁。因此阳明可能接受母亲的遗传比较多。另多说一句,阳明一生最好的朋友湛若水,活了95岁。周围有这么多长寿者,阳明先生却只活了57岁,实在可惜。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右),成化十七年状元

第二,阳明先生从少时就好学深思,就是我们说的有点“认死理”,使他往往思虑过度,损耗精神。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幼就接受儒家教育。可是,由于天分太高,传统的儒家教育无法解释他脑子里想的问题。于是,他从8岁就开始接触佛家、道家的思想。《王阳明全集》中有他答人问神仙的话,其中说“仆诚生8岁而即好其说,今已余30年矣”。所谓“神仙”,即我们今天说的道家学说,当时人们称之为“仙家”。

阳明20岁左右的时候,对儒家的“格物”学说有极大兴趣,读遍了朱熹的著作。有一天它想到,朱熹说“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于是在父亲的官署里“格竹子”,一连7天对着竹子静坐,最后什么也没有格出来,自己也大病一场。所以说,他早年这种思虑过度的习惯,损害了他的健康。

第三,仕途的坎坷让他吃了很多苦头,损害了他的健康。弘治十二年(1499),阳明参加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观政工部”,从此踏上仕途。他立志干一番利国利民的大业,但朱家皇帝不给他这个机会。

正德元年(1506),阳明因上疏为被太监刘瑾迫ecmKCgAZWO害的戴铣、薄彦徽等人鸣冤,被廷杖40,流放到贵州龙场驿做一名驿丞。明朝的廷杖,是会打死人的。阳明被40廷杖没有打死,已经算是幸运了,但身体受到极大的伤害,可能还留下了病根。

在贵州龙场的,他住了一年多。当时的龙场,是一个位于“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的地方,阳明和他的仆人一度只能在山洞中栖身。这让他本来就不算健壮的身体,遭受寒冷、潮湿的侵袭,无疑更加损害他的健康。当时他正值壮年还好说,年纪一大这种损害就会显现出来。

贵州阳明洞前的王阳明和弟子们雕像

嘉靖六年(1527),朝廷让已经在家乡讲学6年之久的阳明复出,征讨广西田州岑猛的叛乱。当时,阳明的肺病已经很严重,他几次上疏推辞,不被批准,只得抱病前往。叛乱平定后,阳明上疏朝廷班师,但朝廷的旨意迟迟不下。他因为身体状况愈来愈差,只好不经批准就班师。在归途中,病体更加严重,还没有回到故乡,就在江西南安境内病逝。

阳明先生一生身体都不大好,他早年患有肺病,最终死于肺病。然而,他11岁就立志“成圣贤”,37岁在龙场悟道。此后20年,他立志讲学,传播心学。然而朝廷却让他做官、剿匪、平叛。他立功之后,往往得不到赏赐,还遭受小人的诬告。他是心学大师,身体不好,却有无比强大的内心;寿命不长,却做了无数长寿者做不到的事,成为中国历史上“三不朽”人物。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