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诚可贵前一句(生命诚可贵全文七句是什么)

生命诚可贵全文七句是什么?全诗:生命诚可贵容,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山陀尔是匈牙利伟大的革......

生命之诚可贵前一句(生命诚可贵全文七句是什么)

生命诚可贵全文七句是什么?

全诗:生命诚可贵容,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山陀尔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的翻译,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后来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扩展资料:

裴多菲山陀尔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我的歌》、《一个念头在烦恼着我》、《自由与爱情》搜趣网、《我愿意是急流》、《把国王吊上绞架》等等;最著名的叙事诗 有《农村的大锤》、《雅诺什勇士》(一译《勇敢的约 翰》)和《使徒》。

此外他还写过小说,戏剧和政论。,裴多菲的诗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当代人民的斗争。他曾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在1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说生命虽然很珍贵,但是爱情的价值要比生命本身更高,表达一种对于爱情的重视。

这是匈牙利的诗人裴多菲的诗句,全诗是这样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意思是说,生命是珍贵的,但是爱情的价值比生命更高,而如果是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都可以不管,意思是说自由最重要。

这首诗的背景是,作者是争取他的民族独立自由。所以用来表示他对于民族独立自由的一种看重,一种愿意为了民族独立自由,而甘愿放弃所有。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后两句是什么? 全诗是什么意思?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匈牙利大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

全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的翻译,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后来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扩展资料:

裴多菲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人。1846年9月,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一搜趣网位漂亮的女郎——森德莱.尤丽娅。两人一见钟情,但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女方家长的强烈反对。

面对阻力,裴多菲对尤丽娅的爱更加炽热,这同时激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就创作出了《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等情诗。

这些情诗深深打动了尤丽娅,她最终冲破了父亲与家庭的桎梏,一年后嫁给了裴多菲。

不幸的是,裴多菲在爱情与自由之间毅然的选择了“自由”。1849年他参与了与俄奥联军的浴血奋战,年仅26岁的裴多菲下落不明,留下了22岁的妻子和1岁半的儿子。

诗人像他诗歌中写的那样,为了“自由”而献身在了战场。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后两句是什么? 全诗是什么意思?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出自诗人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裴多菲山陀尔是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从小过着困苦的生活。

全诗:生命诚可贵容,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搜趣网首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的翻译,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后来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扩展资料:

裴多菲山陀尔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我的歌》、《一个念头在烦恼着我》、《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把国王吊上绞架》等等;最著名的叙事诗 有《农村的大锤》、《雅诺什勇士》(一译《勇敢的约 翰》)和《使徒》。

此外他还写过小说,戏剧和政论。,裴多菲的诗用民歌的形式描写当代人民的斗争。他曾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

在1848年至1849年由科苏特领导的民族解放战争中 ,www.souquanme.com裴多菲于1849年1月参加了贝姆将军的部队,作为贝姆将军的少校副官同俄奥联军英勇奋战 。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意思是什么,出自哪里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www.souquanme.com由故, 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 裴多菲山陀尔 (音译)
翻译:
生命可贵,爱情更是珍贵,但为了自由的缘故,两样都可以抛弃。
《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1847年创作的一首短诗,经由左联作家殷夫的翻译,鲁迅的传播,被广大中国读者熟知。后来一度被引入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外国诗歌之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