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能盖主后一句(功高盖主 下一句是什么)

功高盖主,下一句是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功高盖主的典故1、周瑜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跟孙策是连襟关系,追随孙策多年,......

功不能盖主后一句(功高盖主 下一句是什么)

功高盖主 下一句是什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

功高盖主的典故

1、周瑜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跟孙策是连襟关系,追随孙策多年,协助孙策平定江东,是江东实力派大佬。无奈孙策遇刺身亡,年仅17岁的孙权继位,而周瑜带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孙策留下遗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在孙权接掌权力的时刻,周瑜在江东的实力和声望最高,孙权非常忌惮,后来更是在赤壁之战,大展神威击败曹操联军,赢得空前的名望。

2、陆逊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KrANbyeoMR政治家、军事家。21岁的时候,陆逊进入孙权幕府,成为孙权统治集团的幕僚。陆逊主要打了两场打仗,一场是火烧连营。关羽死后,刘备决议攻打孙权,陆逊奉命迎击,运用火攻,将刘备打个打败。第二场是,陆逊在石亭据曹,大挫曹兵,巩固了吴国的地位。

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十余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陆逊的功高盖主在于声名至隆,就是说在民间和朝野的声望都很高,高到几乎超越孙权的地步。晚年的孙权又非常猜忌,尤其是陆逊卷入立嗣之争,最终被孙权逼死。

3、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尤其是刘备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基本上成为蜀汉权臣。连刘禅都感慨:“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国家政务由诸葛亮负责,祭天祀祖是我的事。刘禅已经成年了,诸葛亮也没有还政给刘禅,直到病逝前架空刘禅11年。

诸葛亮执政时并没有被时人视为事君以礼、谋国以忠的圭臬。反之,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来敏、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出师表》就是诸葛亮震主的“罪证”。

诸葛亮死后,刘禅曾在一定程度上发泄了他对诸葛亮的不满,比如废丞相,不给诸葛亮立庙,禁止百姓“私祀”。

4、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善谋奇策,被曹操视为“必预汝家事”的人,事实上,确实如此。因其善谋奇策,是曹丕的好友,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司马懿基本是曹魏后期的军方的顶梁柱。

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高平陵之变后,屠杀曹爽一族,从此篡夺曹魏大权。

1、曹操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搜趣网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亡人口、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

黄河流域在曹操统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经济逐步恢复,阶级压迫稍有减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自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基本上就架空了汉献帝。曹操先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功高盖主君不惧,位及人臣臣不嫉.

什么意思?什么典故?
你好,我认为“功高盖主君不惧,位及人臣臣不嫉.”说的应该是三国时期吴国孙策和张昭的故事。当时,张昭是一个很有文采的人,很能干的人,而且写得一笔搜趣网好字,所以张昭到了孙策那里,孙策让他当秘书长,把军务政务都交给张昭。所以当时甚至到这种程度,就是北方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那些名士都只知道江东有一个张昭,不知道江东有一个孙策,给江东写信总是把这些功劳都归于张昭。张昭接到信他就紧张啊,这个事情怎么办呢?我把这些信给他看,好像我在炫耀自己,我不吭气瞒着孙策那我更加说不清楚了,好像我有个人野心,很为难。 孙策知道了以后哈哈大笑,孙策说:你们知不知道齐桓公啊?齐桓公当年是把所有的军务政务都交给管仲啊,而且称管仲为仲父,就是叔叔,手下的人到齐桓公那请示工作,齐桓公说你去问我叔,再来请示工作,他说你去问我叔。旁边搜趣网就有一个人说齐桓公了,一则告仲父,二则告仲父,为君其易乎?你有什么事你就问管仲,有什么事问管仲,你这个国君也当得太容易了吧?齐桓公说什么呢,这个当国君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没有仲父之前我是很难的,有了仲父以后我就不困难了。他说国君有难有易,有劳也有逸,劳在什么呢?劳在找人,国搜趣网君辛苦在什么地方?辛苦在寻找人才,一旦找到了人才他就安逸了。孙策把这个故事讲了以后对周围的人,也对张昭说:“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所以齐桓公成就了霸业,张昭就是我的仲父啊,张昭就是我的管仲啊,我有了张昭难道我就没有功劳吗?难道我就没有名声吗?哈哈大笑,非常大气,非常聪明。你要知道一个做臣下的人他最害怕的是什么呢?功高盖主,或者准确地说他最害怕被认为功高盖主,尤其是怕被他的君主认为他功高盖主。因为我们知道很多人杀功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功高盖主啊,赏无可赏。而孙策非常清楚地知道,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人才来辅佐自己,要让这些人才尽心尽力必须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那么这个故事孙策就等于告诉大家,在我这里是不用害怕功高盖主的,我不怕你们功高盖主,你们也盖不了我,所以非常大气,而且聪明。

“功高盖主,尾大不掉”是什么意思?

功高盖主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双方为争夺全国的统治权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楚汉战争,作为刘邦麾下的一代名将韩信,公元前204年,用背水一战的策略,以数千兵力,击灭20万赵军;公元前202年,用十面埋伏的计策,逼得项羽在乌江上自刎而死。可以说,韩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未能善终,在公元前196年,被刘邦的妻子吕后诱杀于长乐宫的钟室之中。难道韩信之死,真的是应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话?那么——
韩信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尾大不掉
解释
  掉:摇动。尾巴太大,掉转不灵。旧时比喻部下的势力很大,无法指挥调度。现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
出处
  《左传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又《国语楚语上》:“譬之牛马,处暑既至,蝱蚊既多,而不能掉其尾,臣亦惧之。”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什么意思?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代著名的军事家。武举出身。安史之乱时任朔方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连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说明他没野心 对唐朝忠心耿耿啊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