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不愚心灵美上一句(愚公不愚 矢志移山惊天动地成美谈什么意思)

愚公不愚,智叟不叟(一)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

愚公不愚心灵美上一句(愚公不愚 矢志移山惊天动地成美谈什么意思)

愚公不愚 智叟不叟

(一)愚公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一时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惩,苦。这里是意动用法。塞,闭塞,堵塞,指阻碍交通。迂,绕远道儿。全句是说苦于北山挡道,出来进去要绕远,很不方便。这句话说的不止是愚公一人的体会,而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从积极方面说,对于搬掉两座山会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愚公心中也是有数的。“指通豫南,直达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这里的“指通”“直达”都有笔直地来往的意思,与上文“塞”“迂”相对应。可见愚公对移山的利害关系,早已考虑再三了。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他在批驳智叟的一段话里,就说//www.souquanme.com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针”的修辞方法写的,一句顶着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做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更增高”。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这说明愚公移山的信心是在对人力和自然的发展变化关系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见,愚公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驳斥智叟有理有据。像这样可敬的老人,谁还能相信他是“笨老头”呢?(二)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老人。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文中写智叟的文字不多,却//www.souquanme.com把这个自以为是的老头刻画得淋漓尽致。他对愚公移山“笑而止之”。这种笑是嘲笑,是轻蔑,显得既傲慢又武断。“甚矣,汝之不惠”,用倒装句强调愚公不聪明,充分反映出智叟对愚公的轻视。“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意思说“凭你这一大把年纪和剩下的一点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棵小草,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这话说得尖刻、夸张,带有明显的嘲讽口吻。用“其”加强反问语气。这些都表明了智叟反对移山的顽固态度。但最后他反被愚公驳斥得“亡以应”。智叟从开始时的振振有词,教训别人,到被驳得哑口无言,一副窘态,这正是自作聪明的人应得的下场。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又信口开河、好为人师,这种人自以为是,其实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

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意思是:愚公并不是真的愚钝,智叟并不是真的智慧。

出自:《列子汤问》《愚公移山》。作者:列子(一说为列子及其弟子后人)。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释义: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寓言作为诸子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战国诸子阐明各自的政治观点、学术思想以及进行论辩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所产生的寓言和神话故事集。《列子》的原著在西汉以后便已散失。近代以来,多数学者认为,魏晋间人聚敛缀合秦汉典籍,又附益纬书、佛典之说,成此《列子》八篇。

此文即选自《列子汤问》第五章,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亦说明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作为《列子》最早的整理者和注释者,张湛认为,《列子》一书不是先秦古籍。在张湛看来,《列子》一书颇多佛学思想,这意味着《列子》的文本有一些与佛经有关。“愚公移山”故事源自竺法护的译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移山神话是中古时期佛典的常见物语,《列子》的始创者曾经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法护译经。

表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句子

愚公不愚-----“虽我之//www.souquanme.com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智叟不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愚不愚,智叟智不智

《愚公移山》一文,出自《列子汤问篇》.说的是:愚公嫌太行、王屋二山,“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回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少年时,读此文,深为愚公精神所感动.时至今日,愚公精神固然还感动着我,但他那处事的方法,窃以为不可取.
愚公之所以要移山,无非是那山挡了自家出入的路.于是,问题就出来了.问题有二:一是当初为何要在这建屋;一是为何只想到移山,想不到移家.
愚公年九十,那山乃开天辟地时就存在,显然不止九十年.傍山依水,择地而居,本是常识.天涯何处无芳草,哪里黄土不埋人,为啥就非要在这居住呢?假如,建屋一事乃愚公所为,他本就犯了错;假如,建屋一事乃愚公祖上所为,他祖上就犯了错.既是错,就该改.自己错了不改,是执迷不悟;守着祖上的错不改,是墨守成规.
愚公也意识到错了,只是他把这错怪在了这山上,而没落在自己身上.于是,他要移山,要用山的“错”,来证明自己或祖上的“对”.所以,他怪山挡路,不怪己建屋,来个“责山不责己”.
事实是清晰的.山是客观存在的,选择在此居住是主观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要受到惩罚.受到惩罚时,不重新审时度势,一味地主观行事,那必然是要受到更大的惩罚.
愚公的智商是高的,从他回答智叟的话中就可知道.挖山不止,运土不懈,终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换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能够改变客观存在的.可惜,他钻进了牛角尖,没有算另一个数.当他的家门前是一马平川时,他和他的子子孙孙付出了多少?而他的目标又是什么呢?用这番付出,能盖起多少房屋,能垦出多少良田……这得与失,简直是不能衡量的.失去的是喜玛拉雅山,得到的是一粒沙.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这条条道路,绝没有一条是直线的.目标是罗马,走到就是了.至于怎么走,当然是因势利导,要有所选择,以少付出、快达到为最佳.
愚公精神是可佳的,但方法是不可取的,做法是错的.
世上有许多事,关键的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该不该去做”,以及“怎样才能搜趣网做的更好”.所谓的三思而后行,说的就是这个.固守着“自古华山一条路”,那是无法走出新路的,更何况,华山的那条路,也是人走出来的.
今天世人中不乏愚公的后人,常听到“我就不信”之类的豪言壮语.是的,你信,我也信.只是在说这话时曾问过自己:这事非为不可吗?非如此为不行吗?
近读本地报纸,见一报道从极贫困山区移民的事.那山区本就没可耕之地,当地人是衣不掩体,食不裹腹.政府是年年扶贫,当地是岁岁不脱贫.现在,他们全迁移出来了,在那有可垦之地处安家立业了,一下子就脱贫了.而那大山也成了自然生态区,将在环保以及自然物种保护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了.
是的,人不能固执己见,要善于多层次、多角度地思维.在今天,尤其要解放思想,拓展视野.建国初期,有句口号:多快好省.虽说挺久的了,但用在今天,还该是有新意的吧!
至于,智叟之所以不智,就在于他劝愚公时,论的是“能不能做到”,而不是“该不该去做”,以及“怎样才能做的更好”.于是,他“亡以应”.
这只是他表面上的不智,而实质上是“知难而不为”.这一心态,较之愚公又差了一截.面对“出入之迂”的路,只是心安理得地接受,www.souquanme.com而根本不去改变它,甚至于连想改变的念头都不曾有,那就是更大层次上的不幸了.
当“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他不曾献谋出力,反而对愚公“笑而止之”,难怪愚公要说他“曾不若孀妻弱子”了.
世间事,实无太多不可为之事.嫦娥奔月,乃古时人们的一个想象,现在人类已登上了月球.其根本之处,在于要敢想,然后才是如何去做.如果,连想都没有,何来的做?举个简单的例子:买福利彩票,不想五百万,谁去买?中否,当然是偶然大于必然.但是,不买,那偶然也就绝不会发生.
智叟是“智”的.也许是他太“智”了,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本想在愚公面前摆弄一番“智”的,倒得到了一番奚落,不得只失了.
今天世人中不乏智叟的后人,常听到“怎么可能”之类的悲观论调.是的,也许不可能,只是在说这话时曾问过自己:这事难道就没可能吗?不去尝试怎么就知道真的不可能呢?
愚公精神是需要发扬的.但是,仅仅有精神,那是远远不够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