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留下一句是(中国历史上一生只留一句诗而名传千古的女人是)

中国历史上一生只留一句诗而名传千古的女人是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压倒全......

一生只留下一句是(中国历史上一生只留一句诗而名传千古的女人是)

中国历史上一生只留一句诗而名传千古的女人是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压倒全唐的神秘诗人是谁?

说起唐朝最伟大的诗人,肯定非李白莫属。但是唐朝最出名的古诗,并不是李白写的,而是一个极其低调的大师写的。

他就是初唐大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历史对张若虚的描写是十分模糊的,因为他一共就留下了两首诗,而他的人生经历几乎无人可知。

但就是这么一位低调的诗人,却留下了一首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一洗六朝诗风,横绝千古!”的传世之作,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虽然很长,但是课本上是要求背诵的。

下面让我们重温这首传世之作: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全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闻一多曾这么评价《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其中一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跟《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意思极其相似。

有人怀疑李白是抄袭,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今天的月亮跟古时的月亮是同一个月亮,今天的人却早已不是古时的人,明月长在,人生苦短,这是千古同慨的事,处于同一时代的两个人(李白略晚于张若虚,张是6搜趣网47-730,李是701-762,看年代,两人有共同的生活年代),有同样的感慨,是完全可能的。

就如李白诗中说的那样:“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也如张若虚说得一样:“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虽然李白存在借鉴的嫌疑,但是论成就,李白可谓是更胜一筹,他以酒解愁,而张若虚只有感慨。

李白的一生虽然十分坎坷,但是他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心中始终装着美好的东西。他希望明月常在,只有这样世间才会更加美好。也正因为他如此崇高的情怀,让他成为了唐朝乃至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谁的诗都被烧毁了只留下一首

唐温如。

自古至今,悠悠千载,曾经有过无数诗人,他们所留下的作品,也如天上的繁星一般数不胜数。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那些绝佳的诗作,就像是夜空里最明亮的星辰,时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古代就有这样一位传奇诗人,据说他一生只留下一首古诗,但这首诗却成了当之无愧的千古名作。

传奇诗人

这也正如古人所说的那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但同时这位传奇的诗人,也让人感到有些惋惜。以他这样过人的才华,一生只留下这一首古LmvTjjNIA诗,实在是可惜了!

而这首古诗之所以能被称为千古名作,是因为这首诗中,不仅把微风吹洞庭湖的风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且还掺杂了诗人自己无比奇特的想象,把整首诗的气氛渲染得如梦似幻,令人回味无穷。

《题龙阳县青草湖》元代:唐温如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满船清梦压星河

此诗的作者唐温如,的确是一个神秘的人物,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也无人知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也只能跟随古诗中的风景,来想象当时的画面。

其实唐温如应该是一个比较低调的隐士,否则凭借他的才华,又怎么可能如此默默无闻。而且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也非常符合一个隐居之人的心性——泛舟洞庭,卧看秋波。

卧看秋波

世人皆知洞庭湖的美景冠绝天下,无数文人墨客都曾来到过这个地方,留下过自己的墨迹。或许唐温如也不愿自己的一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于是他也成舟来到了洞庭湖上,准备在这个充满了文学气息的地方,留下属于自己的足迹。

他在这搜趣网里停留的时间并不算短,从白天的湖光山色,一直欣赏到夜间的水天共寂。他看着湖面上被西风吹起的阵阵微波,不仅伸手想要去触摸,想要亲身去感受洞庭湖的温柔。然而他却在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倒映在水中的苍老容颜。那一道道皱纹,跟着水面起起伏伏,和湖中的波纹融为一体,仿佛整个洞庭湖也被西风吹老了一样。

苍老的容颜

此时他终于明白了,传说中的湘君为何会一夜白头。原来催人衰老的并不是无情的岁月,而恰恰是人们心中的无穷烦恼,与多情的忧愁。他怀着满心的感慨,打开了那坛尘封已久的佳酿,一边叹息着时光如流水,一边用美酒浇灌着心中的寂寞。

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有了朦胧的醉意,看着水中倒映着满天星辰,他的双眼逐渐迷离。因为湖水的颜色,和那夜空一样的深邃,两者仿佛已经融为一体,天就是水,水亦是天。

满天星辰

此时此刻,唐温如已经分不清他眼前的繁星,究竟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他只觉得自己乘着一艘小船,漂泊在天地之间,穿梭于星河之内。而整片洞庭湖也随之变得如梦如幻,似乎成了装满星辰的大海。面对这样缥缈的风景,他心中早已忘却了搜趣网青丝白发的感慨,只剩下满身的酒香与浓厚的诗意,还在这片夜空下久久萦绕,挥之不去。

而唐温如也正是在这样的意境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作为他留在洞庭湖的痕迹。同时这也是他在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在这世间留下了自己曾经来过的见证。

他一生只留下2句诗,短短14字,为何让范仲淹惭愧不已?

在古代,吟诗作对是文人雅士的游戏,他们闲暇之时,往往会邀上三五好友,喝上几杯烧酒,寄情于山水之间,借诗歌抒发心中情感。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提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诗歌的评判标准,并不在于作诗数量的多寡,而在于质量,毕竟能达到李白、杜甫那种境界的人少之又少,只要能有个一两首诗流传后世,就足以称得上不枉此生了。

然而,北宋诗人苏麟却是一个“奇葩”,因为他这辈子只留下了2句诗,其余的要么就是不出名,要么就是失传已久。不过,仅凭这两句诗,他就足以让范仲淹汗颜了。这是怎么回事?他和范仲淹有什么过节么?我们先从范仲淹说起,众所周知,范仲淹非但是一个出色的文学家,更是北宋朝廷的官员,他在《岳阳楼记》中说出的那句“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度使他成为了“业界模范”。

在朝为官的时候,范仲淹几乎可以达到“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的地步了,但可惜的是,他都差了一点。行政方面,他一生都在吕夷简和杜衍的光环之下,庆历新政草草了事,从未真正做到独振朝纲;边事方面,他镇守延洲战绩堪忧,还落下了书信通敌的口实,惹得朝野震怒。总的来说,他是名气高过了作为,但他却不失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名臣。

晚年时,范仲淹调任杭州,任知府一职,当时的他已经在当官这条道路上走到了尽头,不再将所有的宝都压在自己身上,而是开始选拔年轻人才。杭州城的那些官员,为了得到范仲淹的提携,多多少少都会展现自己的才气与能力。范仲淹自然懂得其中的道理,于是他经常替那些年轻官员打点一二,帮他们铺平晋升之路。

在杭州城的大小官员中,有一个叫苏麟的人,当时他在外县担任巡检,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杭州城。不过,即使他不在杭州,他也早就听说了范仲淹在杭州的消息,他眼看着身边的同僚一个个都升了官,心里十分着急。一个月之后,机会终于来了,有一次苏麟去杭州办事,正好与范仲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谈话。

苏麟很聪明,他谈完正事之后,“顺便”献诗一首,说是请范仲淹点评一下。完整的诗没有记录,只有这两句流传了下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了,怎么会听不出苏麟想表达的意思?还不是因为自己提拔众位官员之时遗漏了他?想到这里,范仲淹不禁心生惭愧,看来眼前这个叫苏麟的人,是有两把刷子的。

最后,范仲淹征询了一下苏麟的意见,并满足了他的要求,使他的官位得到了提升。后来,人们将这两句诗简化为“近水楼台”四个字,从而衍生出了一个成语。诗歌是对汉语最凝练的体现,短短几个字,就可以代表深刻的含义。只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肯下苦功研究诗歌了,这个流传千年的文化就这么被弃置一旁,实在是有些不甘,大家说是不是//www.souquanme.com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