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依依长亭外上一句(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什么)

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昔我往矣。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把一个远离故乡的战士在道阻且长的归家途中,百感交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杨柳依依长亭外上一句(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什么)

杨柳依依的上一句

“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昔我往矣。出自《诗经小雅采薇》,把一个远离故乡的战士在道阻且长的归家途中,百感交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伤的是,这位战士是否安全回到了家,还是在途中又被押往别处服兵役,他的心声也许只能口口相传,即使日思夜想的爱人听了也认为是别人编的歌谣……
原文节选: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业业。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白话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什么?

“杨柳依依”的上一句是“昔我往矣”。

出处:《诗经采薇》

原诗选段: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采薇》赏析

此诗虽是侧重叙事,但也间有写景抒情,而且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特别是末章的情景描绘,历来为人所称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搜趣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千古传诵的佳句,着重渲染了应征出发和久戍归来途中自然景物的改观。

以“依依”状杨柳,柳显人意,当年应征离家依依不舍之情历历在目;用“霏霏”写雨雪,杂揉人绪,对景生情,感时伤事,有谁知道戍人的劳苦忧伤,“莫知我哀”一曲终了,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这一章声情凄婉,感慨往复,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难怪清人方玉润有“此诗之佳全在末章”一说。

杨柳依依的前半句

快,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长亭外,古道边,,,,求解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第一次看到这首词,是在高一语文《课堂作业》课外阅读里看到的,读了第一遍就觉得有特别之处,让人遐想。这首词是李叔同早年所作,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息人,生于天津。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 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悲欢离合”,乃古往今来、芸芸众生的永恒主题。“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是永恒的旋律。“五四”运动以后,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依旧蓬勃,佳作如潮。其中,李叔同先生创作的校园歌曲《送别》,尤其脍炙人口,风行天下,历久不衰。《送别》写于1905年,是李叔同20多岁在日本留学时所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基本上是对中国古典送别诗的继承。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www.souquanme.com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以一种“集大成”的冲击力,强烈震撼着中国人的离别“集体无意识”。所以,《送别》也就成为中国人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古代送别诗,一般都是为送别某一个朋友而写的,是实有其人。但耐人寻味的是,根据目前的材料,还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别》是写给哪一位朋www.souquanme.com友。在我看来,《送别》并不是为具体的友人而写,而是一首无所明指的象征送别诗。《送别》分三段,第一段是“写景”,写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则是抒情,抒发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从文字上看,是对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是文字重复而意蕴升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着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出世顿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别》实际上是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李叔同送别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有七十余首。其作品大多借景抒怀,文辞清秀隽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邃渺远,充满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神韵。其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流传最广的填词作品《送别》,意境之唯美,曲调之淡雅,更是达到了中国古人讲究的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至高境界。
  《送别》是李叔同根据美国19世纪作曲家奥特威所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曾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选用,由此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吟唱。虽然《送别》是李叔同的填词作品,但正是因为他天衣无缝的填词才使得词曲浑然一体,意境更为高远,俨然变成了一副地道的中国画。
  《送别》之所以会有如此淡雅唯美的意境,首先是其意象化的歌词风格。作者运用“长亭”、“古道”、“柳笛”、“夕阳”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作品所要表达的那种淤积在心中的难以言说的离愁情怀外化为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借景抒怀,景是情的外在映现,情是景的内在诉求,情景交融,相互依托。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奠定了作品的伤感惆怅的情感基调,同时也制造出一种饱含深情,古雅凄迷的意境,这种意境又伴随着婉约的曲调内化成听众的一种情感体验。“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语中的,作者从渺远的意境一下变成对现实的慨叹,直接把作品的惆怅之情推向极致。“一觚浊酒尽余欢”,朋友惜别,把酒临欢,抛开所有的愁绪凄苦,一切深情厚谊都浓缩在了梦寒浊酒的亦真亦幻中。《送别》中的几个转场,起承转合,浑然一体。《送别》是在借景抒怀,更像是在白描,把送别之景,离别之意,近乎直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慢慢去体味其中的深意和浓情。
  奥特威的《梦见家和母亲》,歌曲韵律质朴而饱含深情,有一种恬淡优雅之美。曲调自始至终和缓舒畅,与歌词巧妙配合,又隐隐自成一家,始终传达着淡远悠长的悲凄之感。词已尽,曲无穷。歌曲中人们之间的送别似乎还有许多事要做,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所有的一切都渗透在了无言的曲调中,缓缓流入人的心里。倾听乐曲,似乎是每一个人的心中都WpJbbIj会悄然平添一股说不出的淡淡惆怅,作品在这样的基调中绵延流变。沉沉相思,淡淡哀愁正是表达了当时弘一法师李叔同面临的特殊的人生境遇。碧连天,山外山,一觚酒,别梦寒……细听《送别》,长亭古道边的乐曲又夹杂了多少人生悲欣交集的感叹!《送别》正是在这样的淡远的意境中不断变换着人生聚合离散的悠远韵律。

骊歌-----长亭外,古道边......的歌词

《骊歌》

又名:《送别》

作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赏析:

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写送别之处,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WpJbbIj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芳草”喻离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

“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山外山”喻天各一方,这一切离愁别绪,却都笼罩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

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离别场景的渲染:夕阳下,群山相连,一望无际,碧草连天,这是大背景;近处,长亭、古道,晚风轻拂,杨柳依依,再加上哀婉幽怨的笛声,哪一个有此经历的人不伤痛欲绝?

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既然是送别,当然有一种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再见又待何时?所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一杯浊酒尽余欢”,这的确是一种无奈的凄美,把酒离别,“都门帐饮无绪”,何时能相聚?最后,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

在感情上,梦里重逢照应上文的“山外山”,韵律上更是重复强调,但这个重复强调却是更进一步的思念,惟有相思入梦频。

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