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寒尘起后一句(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译文)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译文全诗译文,一句诗一句译文。苏轼《水调歌头》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

落日寒尘起后一句(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译文)

辛弃疾《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译文

全诗译文,一句诗一句译文。
苏轼《水调歌头》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传说神仙世界里只过几天,地下已是几千年,故此设问。)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象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象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月亮既圆,便不应有恨了,但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只愿我们都健康和长在,虽然远离千里,却能共同欣赏这美丽的月色。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赏析
本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节,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府。
中秋,皓月当空,银光泻地,苏轼想起了分别七年的苏辙。词人举杯望月,心中Jphkrjumc生起无限遐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出照人”张若虚痴情的追问,在苏轼心中回响。不禁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本词开篇,豪迈的意气,在“把酒问天”中排空直入,似乎潇洒的带走了一些作者的郁愤。“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对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同样一种缺陷的美好。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
随着月光的移动,低照在门窗上,照的屋里的词人难以入眠。无眠的孤清与亲人分离的悲凉只能唯圆月是问。但作者知道人之离合与月之圆却是自右而然。既知此理便“不应有恨”,从而感情转入理智,化悲怨而为旷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表达了作者乐观的态度:既只要人常在,纵然千里阻隔,也能同赏一轮明月,恍如咫尺相依。
本词通篇咏月,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在月的阴晴圆缺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

辛弃疾的人生失意吗有什么启示意义

宋朝的诗词中,委婉派和豪放派诗词流传下来的最多。委婉派李清照为首,豪放一派的当属苏东坡,不过他豪放诗词中成就并不是太高,所作的诗词中大约只有20多首是豪放诗词,把豪放派诗词继承下来并扬光大的词人是著名的诗人,具有爱国这一情怀的辛弃疾。历史上把他们二人合称为“苏辛”,爱国主义精神和充满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诗词的风格特点,他一生中一抗金救国,恢复大宋领土作为人生的理想。英雄的豪情和报国无门悲伤充满了他的诗词中。总体来说它的诗词都是豪迈奔放,境界阔大,但是也有不少是委婉清新诗词佳作。让我们来顺着他的人生经历的起伏来探寻他诗词风格。
一、辛弃疾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诗词中的表现
为了实现自己恢复中原的爱国主义理想,年青的辛弃疾率领义军来到了南宋,受到了当时的高宗皇帝接见,并称赞他,他以为壮志能酬,写了一篇《美芹十论》不过没有得到皇帝的重用,而是把他派去做一个地方小官,使他心怀报国之志,这也难以实现。不得不把满腔的爱国之情写入诗词之中,他面对大众的国土被金人占领。感叹道,起望衣冠神州路,日月箫残战鼓。“夜半狂歌悲声起,听声声阵马詹间铁,南北共,正分裂。”《贺新郎》。
辛弃疾常常执着于抗金事业,恢复大宋的国土,面对朝廷的昏庸腐败,文官只知道贪图享乐,武将们没有整军备战只图安逸,整个社会基本都是妥协投降主义政策,非常的伤心失望,这在他的《水调歌头,落日含尘起》中可以看到,谁到投鞭飞渡,落日鸣鼓血污。风雨俚愁。这首词上阕回忆他在金人统治时期,金国的将领完颜亮攻打南宋失败,回来后被金统治者杀掉,辛弃疾正在参加义军,抗击金兵。上片词写的是金人将领完颜亮被杀,和自己正在抗金的事实,充满了豪情壮志。而下一片诗词的风格逆转,客东南名胜,万卷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诗词中的“莫射”,即使辛弃疾追求的抗金事业和恢复大宋领土的心愿,表明着他的抗金热情和昂扬斗志已经开始减弱,开始追求别的东西。对自己的爱国之志无法实现,用诗词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对统治阶级不求进取,得过且过,贪图享乐,没有抗金和收复宋朝北京进站领土的意愿,感到深深的失落,同时对于他们这种行为表达了自己的失望难过和嘲讽之意。
还有一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首词作于他在通判时,这天难过已经有八九年,而朝廷没有让他完成他的心愿抗金事业,而是让他做一个闲置的小官,是他心头抑郁难,平充满了愤怒。这首诗词大部分写景,由山到水,有无情的心情到有情的心静,楚天千里,非常的广阔。就是无边无际,江水滔滔东流。遥望远山层层叠叠,犹如美人的发髻。可是这些美丽的景色只能让有抗金救国心愿的辛弃疾更加忧愁,望着前方的疆界,不能去前线,望着被金国侵占的领土,不能够去收复,面对统治阶级的求和苟安,使着自己壮志难酬,心里的愁绪满天。转眼间太阳已经落下山了,一只大雁孤零零的在天上鸣叫,看着这只孤零零的南飞的大雁,再看看自己的宝刀,想起自己被金国侵占的家乡山东,拍栏杆愤怒的想到,这个七八年的时间里空有这把宝刀,我却没有能够去收复失地上战场杀敌,有谁又能够理解我的心情。诗词表达了辛弃疾报国无门有志难酬,不能实现自己的收复失地抗击金兵心愿产生的愤怒不平和深深的失落。
二、抑郁不得的辛弃疾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寄托
辛弃疾在小人的谗言,统治阶级的猜忌下,闲居农村开始过上了田园生活,创造了不少有关田园生活的诗词,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其中一首《清平乐.村居》开篇第一句就写出了田园景色,又矮又小的茅屋,溪边长着碧绿的小草。小溪潺潺流水,青草碧绿可爱,这是田园典型的美丽景色。下一句带着醉意的老公和老太太,在一起喝着酒说话的场景。辛弃疾听到带有醉意的老翁和老太太,带有乡音的话语。内心涌起一种温柔,感叹田园生活的平静。这里写出两个老人是为了借他们舒适的生活,来表达出田园生活的美好。下面三个孩子田园劳动起到了铺垫,“大儿锄豆溪中二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边卧剥莲蓬”,对于三个孩子劳动的描写,来告诉人们,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劳动,这些简单劳动合成了一个简单幸福快乐的田园生活。他把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使诗词的田园生活显得恬静优美。在《浣溪沙》中,现在上片描写了农村田园生活的场景,乍一看是描写农村中农民在猛蹬踏车灌溉农田的场景,一个“频”字表示一个动作连续不断,暗地里却道出了农民的辛劳,另外一边河西两岸,稻谷成熟较早,农民们正在品尝这道新鲜的稻谷,买了一些酒,从河里捞了一些小鱼煮着吃,这个美丽的画卷洋溢着不错的农村田园之景,生动地传神的把农村田园之乐表现出来。这种诗词表现的田园生活,是辛弃疾心中的理想生活,田园生活祥和宁静,没有纷扰,有酒有肉,没有痛苦,人人丰衣足食的生活着,是他最终想实现的愿望。
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辛弃疾始终抱着抗金恢复中原的愿望,却常常遭遇陷害和小的谗言而抑郁不得志,诗词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背上自己抱过望的心情和对小人谗言讽刺。更体现出他对官场的黑暗和当权者的尔虞我诈的心态的不满,在《鹧鸪天》中,“不像长安路上行,却觉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才与不才过此生”,不像二字的坚实有力,表现出告别的坚定意志,“味无味”深含哲学道理,表明作者摆脱搜趣网官场束缚,独立不群,坚守自己的品格,“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脚好兄弟。”表现出他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失地的愿望没有能实现,在官场中辗转反侧,心中抑郁难平,终于明白了自己不适合这黑暗的官场,只能回到山林中寻找自己的乐趣。诗词中真字和好字用的相当的精妙, 表明了辛弃疾向往田园生活,回归大自然与搜趣网松竹为友,与山里小鸟为伴的志向。
三、辛弃疾的诗词特点及创作手法。
辛弃疾善用比兴,神话,典故寄托等多种创作手法,运用浪漫主义色彩打破了创作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在《贺新郎》中借用了典故,用了几个典故来贯穿整个主旨,又如在贺新郎赋琵琶上,用了王昭君等三个历史人物的典故来怀念北宋的繁华生活,感叹南宋朝廷的腐败昏庸,对于抗金将领不以重用。有善用比兴的手法,在《摸鱼》中把南宋昏庸的统治者用比兴的手法把他们比作“画檐蛛网”,“长门事”暗指自己上述美芹十论遭到权贵者的嫉妒,“君莫舞”以历史上宠臣失去宠幸,被杀的历史教训来正告那些嫉妒的当权者,不会得到好下场。诗中比兴手法运用灵活,使诗词的内涵更加深刻。
(一)辛弃疾还善用神话典故,使诗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善于使用神话和传说来使诗词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辛弃疾的诗词另外一个特点,在《《木兰花慢》中,描写岩石的奇特怪异形状,就借用了太初,神话的意向,“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羲皇上,直作太初名汝”诗词中太初就具有神话色彩,“ 笑我醉呼君 ,崔嵬末起”,诗词中具有神话色彩,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
(二)诗词中蕴含哲理,意境开阔
意境开阔,蕴含哲理的诗词,辛弃疾也写过很多。《水调歌头》中,人生几处欢哀,就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水调歌头》落日寒尘起中,用豪言壮语追忆金兵南侵,南宋军舰在江中大败金兵40万的场景,下一片“扶今”表现出恢复国土网,报国无门。时光白白流逝的悲愤之情。全诗跌宕起伏,对比强烈,强化了辛弃疾悲愤的情感。

渔家傲秋思题目是什么?

《渔家傲秋思 》
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是北宋仁宗时期一位杰出政治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他曾经长期在边境与西夏军作战,西夏人闻其名而胆寒。
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战事很吃紧,前面一年,西夏与宋军进行了一场大战,宋军败于好水川之役。而范仲淹是临危受命,救民众于水火,于边境修筑城池,修筑了很多城池和要塞防备西夏,准备抵抗西夏的侵略。范仲淹‬可谓‬能文能武‬,西夏人‬看到‬范仲淹‬十分的‬畏惧‬,因为被‬打‬怕了‬。
这首词大约就是写在这个时期。这里介绍了写这首词的年代背景。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北宋朝廷要面对辽国,西夏,南边要应对大理国。可以说是军事情况不容乐观的。
一开始就营造了一片秋声萧瑟的感觉,塞下就是边关,边关的秋天风景很是奇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代表已经是深秋了。大雁都离去了。突出了边塞城池的荒芜,连大雁都不愿意多呆。(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突出边塞的荒凉,萧瑟的状况。)
然后后一句是,四面边声连角起,在那层层山峦间,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形容边塞军情紧张,一座孤城在长烟落日之下更显萧瑟。(有种感觉好像打仗随时可能爆发一般。)这个角是什么?城里军营四边都吹起了号角,号角一吹,立刻紧张,感觉可能随时爆发战斗。这里的,长烟,落日,孤城都突出了边塞战事吃紧的氛围。有种孤寂悲凉的感觉。
浊酒一杯家万里,这句是一个转折,从借景抒情讲到了自己的心态,与家人分离无法团聚,只能借酒思念家人。(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寄信什么的都不便,而军营里当兵的战士自然无法与家人聚会,那么,只能借酒消愁了,这是什么,其实是离情,乡情,对于亲人,老婆孩子父母的思念,都表达在这句词里了,真的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好的诗词能够表达出情感,这就是词能抒情的意思。范仲淹的‬这首词‬真的是‬寓‬情‬于‬诗词‬里‬,真的是‬真情实感‬,情感‬流露‬,令人‬遐思‬,前线军人‬舍‬己‬为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前线的‬军人‬舍‬小家‬为‬国家‬,夜里‬难免会有‬思乡‬怀‬人‬之‬情感‬,这里‬范仲淹说了‬~浊酒‬一杯家‬万里‬,衡阳‬雁去‬无‬留意‬。思‬乡‬情‬,尽在那‬浊酒‬一杯里‬。畅‬怀‬饮‬时,尽‬付‬离情别恨‬。只有那‬浊酒一杯‬能‬道尽‬思‬人‬思‬乡‬之‬情‬,而且‬战时,家‬书‬难‬寄‬,家人也不知道‬亲人‬生死未卜‬,这些‬都与‬何人说呢‬?看来只有‬寂寞‬清秋‬锁‬住‬那‬无尽的‬离情别恨‬了‬,只能‬无‬语‬对‬苍天‬,一杯浊酒‬,寄托‬离‬情‬!
后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其实是一个古代的典故,指的是在燕然山上石头上刻字记录自己的功绩,这里是代指。燕然是什么?就是‬燕‬然‬山‬,古人‬打仗‬胜利了‬就要在‬山上&搜趣网#8236;勒‬石记录‬军绩‬,以‬图‬留名‬千古‬。主要的意思是自己军功没有建立,回家的时间没有确定。归乡无计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态。只有获得胜利,才有回家的理由啊,不然,边境不安定,还是不能回家。
燕然未勒是指作者还没有建功立业,没有军功感觉不能回家。
然后笔锋一转,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管是一种乐器,可以吹的,悠悠是形容羌管的声音。在‬寒搜趣网冷的‬清‬秋‬夜里‬,军营里‬吹起了‬羌‬管‬的声音‬,和‬浊酒‬一样‬,同样是‬寄托‬思‬乡‬情‬思‬人‬情‬的‬,更加突出了‬思乡‬的‬感情很深很深‬。
到了快晚上了,军营里吹起了悠悠的羌管声,再一看地上都下满了霜,一片白色。(这里又通过语句,从侧面描写了军营生活的无奈,只能喝酒和吹羌管来排遣寂寞,因为乡愁是难以排遣的,只能通过这种方式表达,然后又说到霜满地,就是说明已经深秋了,可能都是十月靠近十一月了,不然也不会霜满地。)
也是借景抒情,晚上听到了悠悠羌管声,霜雪满地,人都不想睡觉,此情此景,将军(作者本人)看到了,自然丝毫没有睡意。
最后一句点题将军白发征夫泪。你看那将军头上的白发,以及军营里征夫(就是战士)的泪。思乡情更怯,军营里的士兵思乡,动情处会哭。
作者又何尝不思乡呢?只不过没有办法,不敢忘忧国,匹马卫国境。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作者范仲淹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定,边境的安宁,舍却自己与家人的团聚,而在边境与西夏军队对峙战斗,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倾佩和学习。舍‬小家‬为大家‬,就是‬范仲淹‬伟大的‬精神情怀‬。
在末联充分写出来边境军营生活的状态。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
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这里‬写的‬太动情了‬,将军‬白发‬征夫‬泪‬,一‬曲‬离情‬尽‬述说‬。
范仲淹出将入相,悠悠之心,报国之志,油然而生。范仲淹是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任的政治家。
附一点历代人的点评:
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此词写边塞征人思归之情与边地苍凉之景。
仲淹就任边帅,防御西夏元吴。羌人至乎为“龙图老子”而不名,范时官龙图阁学士也。(可见范仲淹之威名于西夏如雷贯耳,西夏人甚惧之。)
此词虽有思归之情而无怨尤之意。
盖抵御侵略,义不容辞,然征夫久戍,亦非所宜,故词旨虽雄壮而取境却苍凉也。
相传欧阳修见此词,戏呼为“穷塞主”。写边塞诗写的十分动情。
一代文坛大家巨匠欧阳修对于范仲淹此词的称赞可谓极其之高。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公守边日作。起叙塞下秋景之异,雁去而人不得去,语已凄然。“四面”三句,实写塞下景象,苍茫无际,令人百感交集。(这就是借景抒情之意。)
千嶂落日,孤城自闭,其气魄之大,正与“风吹草低见牛羊”同妙。加之边声四起,征人闻之,愈难为怀。换头抒情,深叹征战无功,有家难归。“羌管”一句,点出入夜景色,霜华满地,严寒透骨,此时情况,较黄昏日落之时,尤为凄悲。
末句,直道将军与三军之愁苦,大笔凝重而沉痛。惟士气如此,何以克敌制胜?故欧公讥为“穷塞主”也。
足可见,此词写边塞诗歌特别的好。
所以很多词人墨客争相推荐,点评颇多,而且古代的词是可以唱的,想来范仲淹的这首词唱起来应该也是很有意境的。
当然,现代去朗诵也是极具气势的,可谓气宇轩昂,荡气回肠之佳作。
这篇千古名篇,今天就赏析这么多,谢谢大家。
这里附一下范仲淹的生平: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
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今苏州。)
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回朝任枢密副使,后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发动庆历新政,不久失败。上书去地方任职。
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颍州,在扶疾上任的途中逝世,年六十四岁。
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为国为民,不为私利,在地方任上,兴办学院,大兴文风,并修筑防洪之堤坝,可谓为民所忧,范仲淹真乃宋朝之大丈夫,真良臣,国之栋梁,其所作《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千古流传。
今天就点评这么多,内容也参考了一些历史资料,表示感谢。
(图来自网络,侵删)。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