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善治其者前一句(“民本 法也”出自哪里)

古之善治者皆能善战是《老子》里面的话吗?《老子》全书中没有这一句话,善治者皆能善战这句话并不是肯定句,老子本身就不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和治理国家,......

故善治其者前一句(“民本 法也”出自哪里)

古之善治者皆能善战

是《老子》里面的话吗?
《老子》全书中没有这一句话,善治者皆能善战这句话并不是肯定句,老子本身就不崇尚以武力解决问题和治理国家,所以他不会这么说:
类似的句子有如下两个:
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
第八章:
  上善若水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②,故几于道③。居,善地;心,善渊④;与,善仁⑤;言,善信;政,善治⑥;事,善能;动,善时⑦。夫唯不争,故无尤⑧。

以善治善实为愚者,熟不知其恶者窥视久已,祸以近已?

我觉得这是古文中的一句讲求至人知道的一个道理,它指的是如果以善良的方式对待饿着吧,而不会使得饿着回心转意,会使得恶者的窥伺更加严重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求关于专家对“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的解说
八、水性近道

《道德经》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搜趣网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倡道,但道究竟是什么?老子给了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不可道”。但本章,老子开始有些具象的回答了。他说,水最接近于道。为什么这么说呢?老子认为,水具有以下特性:滋养万物而不与其争利——“善利万物而不争”;别人不愿意去的污坑杂地,他能呆——“处众人之所恶”。
人要从水身上学些东西。要//www.souquanme.com善于甘居下境,“居善地”;不慕枝头繁华,能为身心归宿宁赴深渊,“心善渊”;不分高低贵贱,惠施万物,众生皆等,“与善仁”;无论是去润物还是赴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投诸于行动,“言善信”;立身处世要公平持正,不偏不倚,“正善治”;融合调剂,能攻坚克强,“事善能”;把握机会,动则随波逐流,静则深沉缄止,“动善时”。
以上美德,人要有其一种,也可垂范千古了。孙叔敖、张良自求贫地之封,“居善地”;文天祥不贪相位,为求光明大道舍身赴难,“心善渊”;孔子授徒不分高贱蛮顽,有教无类,达之四方,可谓“心善仁”;尾生抱柱逆潮,守信而亡,可谓“言善信”;欧阳修为政敌,秉正直言,不惜屡冒龙颜,可谓“正善治”;虞丘子拒位让贤,使楚为一时之霸,可谓“事善能”;冯道相五国,侍六帝,得善而终,可谓“动善时”。
更为了不起的是最后一句,“夫唯不争,故无尤”。纵观中国历史,不争岂止是无尤,很多时候“不争”反而实现了“大争”。汉文帝之母薄氏不被刘邦宠幸,她也不争宠,因此躲过了吕氏灭刘的迫害,刘恒也终得帝位,创一世伟业,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先河。
唐高宗搜趣网李治,太宗皇帝的第九个儿子,根据皇长子继承制,皇位远没他的事。太宗将太子之位传给了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为争太子位,二人斗得不可开交。此时的李治却置身下位,冷眼旁观。李泰怕李治来搅局,便前去警告李治。李治借此机会故意装出一副受惊吓的样子,整日表现得魂不守舍,在太宗的苦苦追问之下,李治便将李泰之举托了出来,最终,太宗废太子、黜魏王,小九子李治终得大统。这便是水的道性,“夫唯不争,故无尤”,甚至实现不争而争。
所以,老子感悟水,赞叹水,说“上善若水”。
其实儒家也讲水。王肃的《孔子家语》中记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曰:“君子所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对曰:“以其不息,且遍与诸生而不为也,夫水似乎德(因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却不以为自己有什么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其流也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义(不管它流向低处还是流向屈折,姿势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这就像是‘义’);浩浩乎无屈尽之期,此似道(水势盛大,永没有穷竭,又像是‘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惧,此似勇(它奔流直泻,到很深的溪谷也毫无惧色,这www.souquanme.com如同是‘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它能作为衡量地平面的标准,公平公正,又像是‘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水盛满后,不需用什么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这像是‘正’);绰约微达,此似察(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细微的地方,这又有些像‘明察’);发源必东,此似志(不论从哪里发源,它一定是向东流去,不变其志,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以出以入,万物就以化洁,此似善化也(它流出流入,一切东西因此变得洁净,像是它善于教搜趣网化和感化).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见,必观焉(水的德性有这么好,所以君子见到水一定要前去观赏啊!).”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水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志、善化”等特性,这些都我们正常的人性中也极为难得的。所以儒家说“智者乐水”。
当然,佛家也谈水,以“大海不容死尸”来讲水能容污纳垢、孤身自洁、水静沙明、至刚至纯的特性,这里就不详细解读了。
可见,水一直是先贤圣哲们歌吟的对象,她自身所包含的伟大特性带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感悟和赞叹。当老子浅吟“水几于道”时,我们也不得不迭声附和“几矣、几矣”。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