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蒙古后一句(牛皮不是吹的 火车不是推的 后面几句是什么)

牛皮的产地怎么分比如有进口皮,,山东皮,新疆皮,还有什么北皮,南皮是怎么分的,对于国产黄牛皮,从大的方面分,主要分为三大种类(或类型),即:北......

牛皮蒙古后一句(牛皮不是吹的 火车不是推的 后面几句是什么)

牛皮的产地怎么分

比如有进口皮 ,山东皮,新疆皮,还有什么北皮,南皮是怎么分的
  对于国产黄牛皮,从大的方面分,主要分为三大种类(或类型),即:北方牛皮、华北牛皮和华南牛皮。北方牛皮、华北牛皮又可统称为北皮;而南皮则主要是指华南牛皮。从品质优劣角度看,南皮优于北皮。
  北皮——蒙古种牛:产于内蒙古、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
  黄牛皮中部牛皮:产于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和长江两岸
  华南牛皮:产于华南各省
  路分、产地
  黄牛皮的品质特征与类型、路分密切相关。在同一种类型中,又可以分为不
  同路分。国产黄牛皮可分三大类型十三大路分。在这十三个路分中,黄牛皮品质较好的路分主要是:鲁西牛皮、南阳牛皮、秦川牛皮、延边牛皮、复州牛皮、晋南牛皮等。
  类 型 路 分
  北方牛皮:蒙古牛皮,延边牛皮,复州牛皮,哈萨克牛皮
  华南牛皮:盘江牛皮,巫陵牛皮,东南沿海牛皮
  各主要产地黄牛皮的品质特征
  河南
  北部和东部多为鲁西牛皮,产于洛阳地区西北部及安阳、新乡和南阳西部山区的牛皮毛粗长、光泽差,粒面较粗,纤维编织略松,部分有虻伤,品质稍次;南阳地区的南阳牛皮,品质较好
  山东
  鲁西南一带是正宗的鲁西牛皮产地,其它平原地区,包括泰安等地的牛皮品质也近似鲁西牛皮,但腹肷部不带粉白色。沂蒙山区牛皮品质稍差,毛粗长,光泽较差,板质较粗,纤维编织略松,少量带虻伤,但仍可算国内一流品质
  江苏、上海
  苏北的徐州、淮阴一带的黄牛皮大多为鲁西牛皮,产于苏南地区的牛皮,品质稍差,有的厚薄不匀,有的带虱或暗伤。南通、靖江一带的大多有粪尿伤、装具伤等。上海市郊的牛皮张幅大,毛短,皮板略薄,厚度均匀,纤维编织紧密,弹性好,拉力强,品质一流
  安徽
  皖南牛皮张幅较小,皮板略薄,无虻伤,但有小暗伤,品质稍差,阜阳地区以北的皖北牛皮,其品质与苏北牛皮相似,也是我国一流皮源
  湖北
  鄂北牛皮张幅较小,皮板略薄,但板质细致,纤维编织紧密,有带小暗伤;鄂西的宜昌、恩施部分地区牛皮,张幅小,皮板较薄,厚度不均匀,纤维编织略松,有的带虻伤,总体品质还可以
  黑龙江
  隼十丹江地区及松花江流域,尤以接近延边地区的牛皮品质较好,其张幅大,毛较短,有光泽,皮板肥壮足厚,厚薄均匀,纤维编织紧密,但粒面略粗,少部分有虻伤;齐齐哈尔和嫩江地区的牛皮张幅稍小,毛长而底绒多,纤维编织较松弛,带虻伤稍多,且颈皱明显
  吉林
  延边、通化、吉林市以东山区的牛皮张幅大,毛细短有光泽,品质不次于鲁西牛皮;长春、四平地区的牛皮张幅较大,毛较长有光泽,皮板肥壮,纤维编织略松,部分有虻伤,品质次之;西部白城地区牛皮毛较粗长、光泽差,纤维较松弛,大多带虻伤,品质较差
  辽宁
  辽东、辽南牛皮,皮板肥壮,纤维编织紧密,毛短有光泽,虻伤很小,特别有部分延边皮品质好,属国内一流水平。辽北五县牛皮品质次一些,而辽西牛皮皮板较薄弱,纤维编织松弛,毛粗长,光泽暗,带有虻伤,品质次
  河北
  冀南部,邢台、石家庄等地牛皮多为鲁西牛皮,冀北和冀西北承德张家口地区牛皮皮板较薄,纤维编织较松弛,毛粗长,虻伤较少
  山西
  晋南牛皮品质与河南牛皮相似,但少数带有虻伤;晋北雁北地区大同一带牛皮,皮板较薄,纤维编织较松弛,毛粗长,虻伤较多,品质较差
  陕西
  陕南及关中地区的秦川牛皮,毛细短有光泽,纤维编织紧密,板质好,但皮板略搜趣网薄,少数带有虻伤;陕北牛皮、毛粗长,皮板较薄,纤维编织较松弛,带虻伤的多,品质较差
  甘肃
  甘东南和平凉地区牛皮,毛短有光泽,纤维编织紧密,皮板略薄,少数有虻伤,品质较好,甘西南和中部以北牛皮皮板较薄,纤维编织较松弛,毛粗长,带虻伤的多,品质较次
  四川
  川东牛皮纤维编织紧密,板质细致,张幅小,皮板薄而不匀,有虱疔和暗伤,部分有虻伤;雅安地区牛皮品质较次;大凉山、甘孜、阿坝地区牛皮品质更差
  湖南、江西、浙江,湖南、江西、浙江牛皮品质基本相似,其纤维编织紧密,板质细致,张幅较小,皮板较薄,大多有暗伤,个别有虻伤
  贵州
  除兴义、毕节两地区牛皮品质较差外,其它地区牛皮品质与湖南、江西等地牛皮相近
  广东、广西、
  云南、福建、
  海南、台湾
  六省区牛皮品质大致相同,其纤维编织紧密,张幅较小,皮板薄,虱疔、小暗伤多,个别有虻伤
  内蒙古
  呼伦贝尔、兴安、哲理木、昭乌达、锡林郭勒和乌兰察布等地区的牛皮张幅大,毛粗绒足,皮板较厚,皮纤维编织稍松弛,虻伤多,颈皱较大;其它地区牛皮张幅小,毛粗长,底绒稀疏,皮板略薄,油性较小,纤维编织松弛,品质差
  青海、宁夏、新疆、西藏
  四省区牛皮品质大致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相同,属蒙古牛和哈萨克牛,其张幅较小,毛粗长,纤维编织较松弛,除新疆外,其它地区牛皮绝大部分带虻伤,品质差
  北京、天津
  京滓地区牛皮品质与河北牛皮基本相同
  (三)生产季节
  同一路分、同一产地的黄牛皮,由于其生产季节不同,黄牛皮的品质也有很
  大差异,参见上面 黄牛皮生产季节与其品质的关系
  (四)性别
  黄牛性别对其皮的品质有影响。种牛皮(breeding bull hide)是未阉割的公
  牛的皮,它不能与公牛皮混为一谈。公牛所包含的范围较广:既包括了未阉割的
  公牛的皮(种牛皮),又包括了阉过的公牛的皮(阉牛)。种牛皮相对于阉牛皮
  来说,其粒面较粗糙,纤维束变粗且编织松弛,皮张较大、较厚,但厚薄不匀,
  颈肩部比臀部还厚,颈纹粗深。阉牛皮的品质与阉割时间有关,通常是在小公牛
  出生两三个月后阉割,随着阉割时间的推迟,皮的品质相应变差。母牛皮的品质
  与产犊情况有关,未产犊的母牛的皮,其粒面细致、厚薄均匀,纤维紧密与犊皮
  相当,品质好;已产过犊、特别是产过多次犊的母牛的皮,其腹部纤维松弛,纤
  维组织疏松,弹性差,生长期缺陷亦有所增多。奶牛皮的纤维编织松弛,张幅
  大,较薄,从国外引进的奶牛的皮尤其如此。
  (五)兽龄
  兽龄对皮品质的影响一般表现为,兽龄越短,其粒面越细致,纤维组织相对
  紧密,但若兽龄过短,则其纤维强度较差。反之,兽龄越长,则其粒面越粗糙,
  纤维组织相对疏松。牛皮中以还没换过胎毛,或者还没吃过草的小牛原皮价值最高,因为厚度均匀而且极柔软,所以被称作是牛皮鞋面革之王,是顶级皮鞋厂商如英国的Church's,法国的:lohn Lobb,意大利的’Bet’luti制鞋的首选原料,因此价格极高。比胎毛牛革稍便搜趣网宜的是刚刚学会吃草的小牛原皮,硬度比胎牛皮强一些,也是制造皮鞋面革最好的原料之一,但小牛比成年牛的皮革加工难度更高;这当然也是此类皮革加工后皮革价格比寻常高的原

蒙古族风俗

蒙古族现在主要居住在内蒙古图库自治区,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也有。蒙古族自称“蒙古”,意思是“永恒之火”,还有一个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很早就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后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改革的文字——蒙古文。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戏剧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   蒙古族服饰包括4个主要部分: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歌舞,民歌有长短调两种。   蒙古族人民长期以畜牧业为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礼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说:“赛拜努(你好)”;如果是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说:“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是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 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地方,主人不上坐时不能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禁忌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   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 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 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   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   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 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饮食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 每日三餐,餐餐不离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 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即“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搜趣网炒米是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蒙古族特有食品。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放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 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   典型食品: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等。 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等。 节日 蒙古族民间传统节日有“白节”、马奶节、那达慕等。   “白节” 是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亦称“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 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 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在锡林郭勒图库盟民间除过年节外,还在每年的夏天过“马奶节”。节前家家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节日的当天,每个牧民家都要拿出最好的奶干、奶酪、奶豆腐等奶制品摆在盘子里,用来招待客人,马奶酒被认为是圣洁的饮料,献给尊贵的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烤全羊过去多用来进行祭典或祭敖包时才用,现在已成为盛大节日或迎接贵宾的一种特殊菜肴。   那达慕大会每年夏秋季牧闲时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有娱乐或游戏之意。内容有摔跤、赛马、射箭、舞蹈,以及物资交流等。解放后又增添了不少新内容,如田径、球类比赛、文艺演出、图片展览、放映电影、交流生产经验等,成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盛会。 祭祀活动 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 亦作“鄂博”、 “脑包”等, 汉语的意思为“堆子”.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后来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被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于是,原来的界标、路标就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村落保护神等神灵的场所。在蒙古族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长生天",蒙古族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地赋予人以形体,因此,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他们还祟拜山岳,崇拜河流,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 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是个综合概念。   祭敖包是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而又普遍的祭祀活动,常在水草丰茂、牛羊肥壮、气候宜人的夏季进行。祭祀的时候,敖包上要插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给的,所以要把喂养的牛、马、羊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杀牲总要有血,所以叫做“血祭”。   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幸福平安,称为“酒祭”。这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还要饮酒喝奶。   蒙古族认为火是最洁净的,用火可以逐恶。因此他们在敖包前烧一大堆树枝或牛粪,各户走近火边,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并把羊肉丸子投入火中,烧得越旺越好。这种祭法,叫做“火祭”。   玉祭是用玉石作供品。因玉石十分昂贵,后来就没人用玉祭了,但却有用珠宝或者硬币代替玉祭的。祭祀活动结束后,一般要举行传统的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人们三三两两围坐一起开怀畅饮,交谈。有的青年男女借此机会避开人群,溜到草丛中谈情说爱,相约再见的日子,即成所谓的“敖包相会”了。

牛皮是吹出来的,下句是什么?

火车不是推哩,泰山不是堆哩,罗锅不是偎哩,黄瓜不是克哩,流星不是追哩,恐龙不是飞哩,地雷不是得哩,黄河不是尿哩,曹操不是黑哩,王八不是灰哩!

蒙古族的民俗民风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www.souquanme.com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奶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奶食品主要有六种:白油、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奶果子。
其格:“其格”酸马奶(通称马奶酒)是蒙古民族人民在各种聚会、盛宴中的珍贵饮料。在那达幕大会上,总是痛饮其格,以庆贺畜牧生产的大丰收和吉祥如意。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忽必烈在皇宴会上曾把其格、驼奶等饮料盛在金碗里款待客人。
蒙古酒:蒙古酒是蒙古族人的主要饮料之一,蒙古酒是从牛奶中提炼而成,故称“牛奶酒”蒙古酒绵厚醇香,无色透明,少饮延年健体、活血补气,男女老幼皆可饮之。蒙古族人制做“牛奶酒”历史悠久,据史书载,蒙古勃儿只斤铁木真1206年建国时每逢吉庆之日狂饮此酒,增添喜日气氛。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尤为盛产蒙古酒。然而,时过700多年,生产蒙古酒的原始工艺流传至今仍未改变。
(3)居住
蒙古包是一种天幕式的住所,呈圆形尖顶。通常用羊毛毡子一层或二层覆盖。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 古时称作“穹庐”“毡包”。
蒙古包分两种。一种是牧区夏季用的,为移转式的,一种是冬营地为半固定式的。蒙古语称移转包为“乌尔郭格尔”。
蒙古包在大雪中阻力小,不积雪,下雨时包顶不存水。包的门方长而小且连地面,寒气不易侵入。包的百叶哈纳是用数根相等的细木棍和牛皮绳连结而成,用时拉开便成圆形的蒙古包墙,搬迁时折叠,又能当勒勒车的车板。包的顶端有个口就是天窗,可通烟通气,又可采光。
4、生产风俗
马,是牧民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凡是放牧、探亲访友、出外办事都需乘马。马的体质不但结实强健,而且极耐粗放饲养,以忍苦耐劳著称。日行可达一百至一百五十公里。草原牧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骑马。
勒勒车,也叫“大样车”,这种车的轮子较高,直径最长的有一米四、五。轴轮多是用桦、榆、硬杂木而制成,车辕较长,除车身外一般相当于半身的长度。它可以拉水、搬运蒙古包、运燃料、用于婚丧嫁娶,适应于草原、沙漠上通行。
库房车,车体上放置一木制长方形有盖有门的柜,柜外用铁皮包封,或围生牛皮,可防风、防水、防潮。柜内可储藏粮食,肉食等生活用品。
拉水车,车上固定一大木桶或铁制桶,用来拉饮用水,平时蓄水用。
骆驼,是沙漠地区的主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在冬季,牧民放牧愿骑骆驼,骑乘较暖,忍苦耐劳,几天不喂草、不饮水也能过的去,冬季行路。搬运主要依靠骆驼,在沙漠中,常常可见到成群结队的骆驼,在海洋般的沙地上鱼贯而行,因此骆驼被人称为“沙漠之舟”。
5、祭祀风俗
(1)敖包:最初是道路和境界的标志,起指路,辨别方向和行政区划的作用。 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六、七、八月间。祭祀时,敖包插上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祭礼仪上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等。
(2)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相传游牧时代,蒙古族牧民把供自己生存的牛、马、羊等牲畜,看成是天地所赐,因此,祀天、地诸神时,就要宰杀牲畜来报答。
(3)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种祭神的风俗,也很早就有,(蒙古秘史)中称作“酒注礼”,至今有的地方还能看到。据说它的意思是说,神不仅要吃肉,也要饮酒喝奶子的。
(4)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牛、马、羊粪。祭祀时,各户都走近火边,念着自己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玛哈”整羊肉,投到火里烧,烧得越旺越好。蒙古民族认为火最洁净,用火可以驱逐一切邪恶。
(5)玉祭:在古代玉是昂贵的,它常常是祭神的供品,过去蒙古民族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祭,现在已经没有人用玉祭敖包了。
6、娱乐风俗
(1)赛马:是草原上最激动人心的传统体育娱乐活动,赛程通常是五十至七十华里。赛手不穿靴袜,只穿华丽的彩衣,头上束着红、 绿绸飘带,显得既轻便又英武。当骏马疾驰的时侯,赛马人骑在马上如腾空一般,表现出娴熟的骑艺。
(2)摔跤:蒙古式的摔跤是轮着摔,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摔跤手的服饰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班斯拉)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卓都格),背后中间有圆形银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子上常套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顶圈“姜嘎”。
(3)射箭:是蒙古民族最早用于军事训练,后改为娱乐的活动。分静射和骑射两种。
(4)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特有的也是最喜爱的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草原牧民爱马头琴,对马头琴有特殊的感情。马头琴的琴声优美动听,有人形容:“对于草原的描述,一首马头琴的旋律,远比画家的色彩和诗人的语言,更加传神”。
(5)音乐、舞蹈:蒙古民族一向能歌善舞著称。每当宴会,庆祝节日, 歌声常常一个接一个。唱古老的民歌,民间传说的故事, 唱草原富饶美丽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蒙古歌曲,尾声悠长而高亢,音调多激昂,歌的韵在句首不在句尾。一般宴会、节日、婚礼用的和奏乐器是两股胡琴,四股胡琴、萧等。
(6)“好来宝”:是蒙古民间独特的曲艺形式,是一种说唱艺术。它有固定的曲调和唱词。一般是两人拉着四胡对唱或一人自问自答。说唱演员不但能拉会唱,而且有触景生情的灵感,有随编随唱的本领,民族风格,地方特色较浓,如今在锡林浩特市有时舞台上演出的新式“好来宝”人数不等,有自编、自拉、自演,典调动听,形式多样且好看。
(7)蒙古象棋:类似国际象棋,由棋盘和棋子组成,棋盘有深浅两色间隔排列的64个小方块,棋子共32枚,双方各16枚,有诺颜(王爷),哈屯(王后),也称波日斯,各一枚,哈萨嘎(车),骆驼,马各2枚,厚乌(儿子)各8枚。 对奕时白格先走,以后双方轮流走一着,吃掉对方的棋子,由原停的一格“王车易位”,“吃掉路兵”,“兵的升格”都算走一着,双方任何一个“厚乌”到达对方最末一格时,都可变成自己一方的被吃掉的任何一个棋子。玩蒙古象棋,不能吃掉对方的“乌努钦厚乌”(孤DiRYTzH儿)。“王”被对方将死,就算输棋,双方均剩“王”或双方只剩同色格的单骆驼算和棋。
(8)“沙嘎”那达慕:
沙嘎,指羊踝骨。沙嘎有多种玩法。沙嘎的宽凸面叫“好尼”(绵羊),宽凹面四”牙玛”(山羊),窄凸面叫“毛日”(马),窄凹面则“乌和日”或“特模”(牛或骆驼)。沙嘎正立的叫“翁高”,倒立的叫“通高”。
(9)“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每年七八月间举行。“那达慕”在蒙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它源于摔跤、射箭、赛马三项竞技,现已成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民间体育活动的隆重集会。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