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红军送白糖后一句(十送红军歌词完整版是什么)

怎样写《十送红军》的报幕词虽然出生于70年代末,未亲眼目睹战争时代,但通过读书也认深深体会我们老一辈的英雄精神,十里送红军。十里送红军:关于红军......

支援红军送白糖后一句(十送红军歌词完整版是什么)

怎样写《十送红军》的报幕词

虽然出生于70年代末,未亲眼目睹战争时代,但通过读书也认深深体会我们老一辈的英雄精神,十里送红军。
十里送红军:
关于红军,长汀有“十个第一”:红军入闽第一仗;红军第一个军团建制;中央苏区第一次创设了市级苏维埃政府———汀州市;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委会;中央苏区第一个红色医院———福音医院;红军第一次在长汀统一了军装;红军第一次在长汀发放饷;中央苏区第一批国营企业;中央苏区第一支赤卫队———长汀赤卫队;中央红军在长汀中复村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
这背后,是长汀人为红军做出的超出想象的贡献……
小小县城
万余赤子加入红军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的进攻以及红军在军事上接连失利,造成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战略大转移准备兵源,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发出在1934年5、6、7三个月中扩大红军5万名,“红五月”完成扩红2.7万名的号召。
“红五月”扩红突击运动中,长汀人民积极参加红军,城内“扩大红军为保卫苏维埃政权而战”、“参加少共国际师和工人师最光荣”等标语随处可见,仅13天时间就输送新战士800余名,因此荣获了中革军委授予的“奖给五一扩大红军的模范长汀县”奖旗,并在《yohVsbyU红色中华》报上予以表彰。
在红军长征前夕,长汀县又掀起了扩红高潮,超额完成扩红计划,送到补充团的新战士多达1292名,并继续为达到2000名的新指标而努力。据《红色中华》报的统计,从1931年至1934年的4年间,长汀共有1.72万余人参加红军,为中央红军补充了兵源。
数万担粮食
挑给红军部队
粮食是即将开始的战略大转移极其重要的军需供给,1934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发出“紧急动员24万担粮食供给红军”,接着在7月22日发出《关于在今年秋收中借谷60万担及征收土地税的决定》,动员全体群众举行秋收60万担借谷运动,帮助前线作战的红军。
  长汀人民广泛动员,筹集粮食支援红军。长汀县策田区下江乡的妇女指导员自动借谷60担,除了把自己一年收成的30多担全部借出外,还将家里饲养的100多斤的猪全部卖掉,买来谷子借给红军,在她的影响下,全乡群众争先恐后借谷给红军。1934年9月4日的《红色中华》报以《卖猪买米借给红军》为题,表扬了她的先进事迹。据统计,长汀县完成粮食30954担,兆征县完成20504担,汀东县完成16259担(兆征县、汀东县皆属现长汀县),县苏维埃政府组织了大批运输队,及时将粮食运输到指定的接收地点,交给红军部队。
男女老少
做草鞋送红军
1934年5月16日,中央苏维埃政府国民经济部发出布告,指出革命战争到了决定胜负的紧急关头,前线军用品的需要万分迫切。于搜趣网是,福建苏区加紧开展筹集现金的工作,长汀县在5、6月间共筹款7000余元,兆征县在7月份一个月中就筹款1.7万余元。
长汀人民还积极响应中央政府关于“收集5万床被单”、“募集20万双草鞋”支援前线的号召,发起募集和捐助活动,表示“宁愿两人共一床,不让红军无被盖”,凡有两床被毯的群众都捐出一床,甚至只有一床单被的群众,也想方设法抽出来供给红军。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20余人,共捐助被单36床。长汀县赤男区一次就编织了1700多双草鞋慰劳前线红军,县保卫局工作人员自做草鞋200余双送红军。河田区钟屋村的儿童团也积极行动起来,做了500个竹口杯送给前线作战的红军。此外,长汀中华织布厂、弹棉厂、印刷厂、樟脑厂、硝盐厂、炼铁厂、四都兵工厂等的工人们,在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的准备阶段,也日夜加班加点,加紧生产了大量军需用品,以支援红军。
正是有//www.souquanme.com了长汀这样的中央苏区群众倾尽全力提供给养物质,从而为中央红军在来不及很好休整的情况下准备了充足的保障,进而确保他们顺利实现战略性大转移。
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说,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但就是这美丽的小城,却曾上演过如此血与火的一幕,历史创造着一种奇迹。
汀江边,洗衣的阿婆用客家话为我们唱起一首老歌:“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雨绵绵秋风寒。树树梧桐叶落尽,愁绪万千在心间……”

中央红军最后在哪里集结出发进行长

瑞金。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方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转移时经过:瑞金出发——挺进湘西——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

《十送红军》的诗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

红军啊!思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手垃着长茧手,心象黄连脸在笑,

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

搜趣网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

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

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

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

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

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

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

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

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

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yohVsbyU放光彩,

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原词中涉及的地名“南山、兔儿岩、七里湾、八角山、通江河、巴山”等均属陕西镇巴县、四川通江县地名,全词意境也正符合当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苏区时的时段和情景。所以,镇巴才是这首歌谣真正的母源地。这首歌谣最早在镇巴境内传唱,镇巴也最先将其搬上舞台,随后载入《县志》,并勒石以记。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苏区中的红色歌谣,是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陕南和川北大巴山区这个特定的环境,它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由于风起云涌的的斗争生活,又为红色歌谣的产生提供了不尽的源泉,使这里的山歌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

在陕南、川北的群众中,一方面剔除了山歌中渗入的某些不建康和落后的成分,一方面完美地吸取了新的题材,从而使那些以歌颂党和红军、歌颂翻身解放,积极参加红军,反映军民关系,支援反“围剿”战争。

红军走后又产生了怀念党和红军为内容的歌谣,增加了新的思想,焕发了新的艺术生命,使陕南川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继承和发展。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是“民歌之乡”、“红军之乡”,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在中国共产党和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下,建立了县苏维埃政权,宣传土地革命。

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南面支援红军前线战事,北面防御国民党的进攻,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震撼人心,光照日月的事迹。

这些,必然要反映到劳动人民口头文学的创作里,特别是巴山人民热爱和熟悉的歌谣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送红军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