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躯赶国难的下一句是啥(“捐躯赴国难”的下一句是什么)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译文】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评介】曹植的《白马篇》描写了一位武艺......

捐躯赶国难的下一句是啥(“捐躯赴国难”的下一句是什么)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啥??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译文】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
【评介】曹植的《白马篇》描写了一位武艺高超、勇敢机智的边塞www.souquanme.com游侠儿,在对他忠勇爱国的热情赞美中,表露了自己捐躯赴难、视死如归的志向。

捐躯赴国难的下一句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 视死忽如归。

源自魏晋曹植 的 【白马篇】,原文如下: 

                                                 &nb搜趣网sp;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出处】
魏晋•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译注】
为国家解危难奋勇献身,看死亡就好像回归故里。

【说明】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搜趣网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赏析】
  《白马篇》是曹植的前期作品,诗是写边塞游侠,以浓墨重彩之笔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的爱国少年游侠形象,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歌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情调兼胜。
  诗最为人称道的是最后两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这两句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礼赞。诗人说,游侠儿之所以能够克敌制胜,不仅是由于他武艺高超,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着不怕牺牲,为国效力的崇高的思想品德。“捐躯赴难,视死如归”亦是曹植的夙愿。曹植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征战四方,自谓“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试表》)。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www.souquanme.com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对曹植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便是指诗末所颂扬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捐躯赴国难下一句是什么

1、下一句是:视死忽如归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可译作: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2、出处:曹植《白马篇》
  原文: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3、译文:
白马安上金色的羁头,结着伴儿向西北飞驰;
莫问这是谁家的青年,是幽州和并州的骑士?
在小时便远离了家乡,立志献身在异地的边境;
想起从前练武的情景,手持着刀弓,等待黎明。
弦控的弓就象一轮满月,离弦的利箭,就象流星;
象流星划破漆黑的长夜,击毙飞猱和远方的目标。
象树上的猿类一般机警,象林中的豹螭勇悍轻捷;
边庭告急的消息一旦传来,个个如焚怎似野蛮的胡骑?
征召的檄文在我们手中,催马我们快奔赴战场;
所向无敌踏破匈奴的营帐,回师,击溃鲜卑的刀枪。
我们既志身流血的事业,怎可去看重生命的安危?
父母倘不能瞻顾,尽心,何况妻儿和个人的幸福?
谨怀着祖国的耻荣兴衰,去把个人的www.souquanme.com私念抛开!
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4、赏析: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其实就是说的他的兄弟曹彰),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5、作者: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丕同母弟。封陈王,谥曰思,故世称陈思王。他自幼聪敏,富于才学,曾为曹操钟爱,几次欲立为太子,终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失宠。一生以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受曹操宠爱,尝随征伐,诗文多写其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报负;后期备受曹丕父子迫害,郁郁而终,诗文多表现其愤抑不平之情及要求个人自由解脱的心境。他是建安时代最负盛名的作家,诗歌、辞赋、散文都有突出成就。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