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虽笃学的后一句(笃学笃行 敬业乐群的含义及出处)

笃学笃行,敬业乐群的含义及出处,“笃学”就是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笃行”就是重于行,实于行,立于行,在思想与实践......

颜渊虽笃学的后一句(笃学笃行 敬业乐群的含义及出处)

笃学笃行,敬业乐群的含义及出处

   “笃学”就是志于学,专于学,厚于学,在知识与技能上实现厚积厚载。“笃行”就是重于行,实于行,立于行,在思想与实践上实现知行统一。.    笃学dǔxué    专心好学。《史记伯搜趣网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南史儒林传沉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明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    笃行dǔxíng指:(1) 品行纯厚;(2)切实地实行。    敬业乐群,汉语成语,指 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  

祸害遗千年的前一句是什么啊?

前一句是好人不长命。

出自——民间俗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好人一般都没有害人之心,对人都充满善意,把所有人当成好,被陷害、受伤害的可能性就会多,坏人怀着一颗恶心,以自己的角度云衡量虽人,往往活的更加舒服,会享受。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这句话以道德观念来看待的话,它是很残酷的。尤其是在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占据上风的社会。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有些人的死比另外一些人的生更加有价值,就看你怎么选择。

而且现代文明发展到这个程度,你本性善良一点凶恶一点已经不是生存状态的决定因素了,要看你聪不聪明,懂不懂巧妙地适应这个社会。有些高人大隐隐于市,善于用巧妙的手段维护自己做人的原则,可以兼得名利和善良。

扩展资料:

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西汉司马迁两千多年前就在《史记》之《伯夷叔齐列传》写得明白!

原文: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www.souquanme.com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

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译文:

有人说:“上天待人的准则是没有偏私的,它总是向着为善之人。”那么,象伯夷、叔齐,可以叫做善人呢,还是不算善人呢?他们聚积仁德、修洁品行达到这般地步,而终致饿死!

再说在七十个弟子中间,孔子仅仅称举颜渊是好学的人,但颜渊永远穷困潦倒,连糟糠都难得饱足,终于过早地夭亡了。那种认为上天总是报答、恩赐善人的说法,又怎么样呢?盗蹠每天都杀害无辜的人,吃人的心肝,凶横残暴,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于天下,竟然活到高龄而死。

他是遵行什么道德呢?这都是些特别重大而且明白显著的例子。如果说到近世,有些人操行不规矩,专门违犯法律,而终身享受安逸和快乐。子孙都保有丰厚的产业。

那选好了道路才举步,看准了时机才说话,从不走邪道,不是公平正当的事决不奋力去做,反而遭受祸殃的人,是多得没法数的。我是www.souquanme.com非常怀疑的,倘若这便是所谓天道,那这天道究竟合理呢?还是不合理呢?

孔子说过,“道德见解不同是搜趣网不能共同谋划事情的”,也只能各自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罢了。所以他说,“富贵如能追求到手,那么,即使让我执鞭为马夫,我也愿意干。如果不能追求,还是按照我所喜好的去做吧。”

岁月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世道都浑浊的时候,品行高洁的人才显现出来。难道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看得太重,或将富贵看得太轻吗?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后名声不被传扬。”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丢命,壮烈之士为名而献身,自命不凡者为权势而死,普通老百姓爱惜自己的性命。”《易经乾卦》说:“同样明亮的东西就互相辉映,同样种类的事物则互相应求”。

“云跟从龙而生,风伴随虎而起,圣人出现,万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齐虽是贤人,不过因为孔子的赞扬而声名更为昭著。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不过因为追随于孔子之后而德行越发显露。巖穴隐居之士,取舍是如此有规范,这些人名声淹没而不被称道,实在是可悲的事情!

民间的普通人,想磨砺德行,建立名声,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极高的人,哪能留名于后世呢?

笃学笃行的基本解释

1. 笃dǔ
忠实,一心一意:~学。~信。~志。~情。~厚。
2. 笃学dǔxué
专心好学。《史记伯夷列传》:“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南史儒林传沉德威》:“虽处乱离,而笃学无倦。”宋苏轼《富郑公神道碑》:“公幼笃学,有大度。”明邵璨《香囊记讲学》:“三年笃学不窥园,刺股悬梁志亦坚。”
3. 笃行dǔxíng
(1) 品行纯厚
(2)切实地实行
以上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明德笃学是什么意思

意思:弘扬光大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阐明学习的目的第一条就是明晓道理、修养品行和道德,做人有坚定的信念,执著,有节操。若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也就能以服务于民生为乐事,也就能做事认真,追求真善美。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行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

明德出处:“明德”: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一开篇就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明德(弘扬精一之德、专一之德、惟一之德、纯一之德。),在亲(qīn)民爱民,使人得到更新的发展,在于达到更好(惟精惟一)的境界。

笃学出处:语出《论语.泰伯》:“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译文: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很远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

扩展资料:

笃学的相关故事:

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译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之家,但是没什么嗜好。在西京洛阳曾经告诉僚属,说这一生只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史,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词典、小令。大概从来没有半刻离开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清脆,很远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诉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在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此等之处可以构思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笃学

百度百科--明德

明德笃学 践履惟新现代意思

明德笃学、践履惟新,这八个字都出自于历史典籍。
“明德”,意谓光明之德,完美之德。出自《礼记大学》,原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道,首先在明白明德的修养,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我国自古就有“德以修己,教以导人”的优秀传统美德,所谓“明明德”,即以德诲人,修德正身之意,此为立身行事之根基。
“笃学”,意谓www.souquanme.com专心好学、刻苦求知。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原话是:“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司马迁在文章还有“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的记述。颜渊(颜回)在孔子的七十二位贤弟子中,因其专心好学而受仲尼的称赞。所谓“笃学”,即探求知识,矢志不渝。对学习者来讲,提倡刻苦钻研;对治学者来讲,提倡严谨自律,此为求知治学之基本。
“践履”,意谓亲身实践,身体力行。出自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五十九《答曹元可》,原话是:“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意思是:“治学的实质,本来就在于实践。如果只是懂得道理而不去实践,那与不学没有什么不同。”所谓“践履”,即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提倡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不断地推究检验真理,达到知行合一,此为务实求真之要义。
“惟新”,意谓不断地探索创新。出自《诗大雅文王》,原话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思是:“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其使命是更新和创新。”早在商汤时期,“盘铭”上就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字句,指出创新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惟新”意谓要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不断地改革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