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上一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上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凉州词二首·其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译文对照黄河远上白云间......

羌笛何须的上一句(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上一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的上一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上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出自:凉州词二首其一
【作者】王之涣 【朝代】唐
译文对照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赏析:
王之这首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搜趣网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羌笛何须怨杨柳上一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是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的诗句,后一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上一句?本

《凉州词》王之涣(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何须怨杨柳全诗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www.souquanme.com玉门关。
  [注释] (1)诗题一作《凉州词》。(2)黄河远上:一作“黄沙直上”。《国秀》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远上白云间。”(3)孤城:似指玉门关。万仞:形容山极为高峻。仞,古代八尸为仞。(4)羌笛:由羌族传入的一种管乐器。杨柳: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曲》。(5)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简要评析] 这首诗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被王渔洋推为盛唐七绝压卷之作。这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生动描绘旷远荒凉的塞外风光,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开始一句就烈军属得十分雄奇高远,诗人由下征上逆视搜趣网,描绘的是远的承际倾泻而下,用“远上”二字,所谓“远上”是说作者的视线由眼前的滔滔黄河水向上游上溯而渐远渐至天边,只见河身越来越窄,浊浪越来越低,目力所见的黄河从汹涌澎湃竟然化为一线一脉,似从天际白云间隙中垂挂而下,以如此笔力写黄河,真可谓有神力相助不仅表现其邈远壮阔,而且极为自然传神。第二句描写戍守之地环境的险恶。高山矗立,直插天际,在这险峻的群山环绕之中,有一小小城堡,与万仞高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近景。这两句“黄河”、“白云”,色彩对照,“一片孤城”、“万仞山”,大小相衬,高下相形,错综变化,形象鲜明。三四两句转写征人的思绪。这两句描写得十分精警,它既是由边地实景所触发,又巧妙地表达怨情。玉门关外春色来得很迟,在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芳草萋萋,春光明媚,但边地还是黄沙漠漠,寒气侵人,此时此刻,听到笛中《折杨柳》的曲调,自然勾起思乡之情。唐时离别有折柳相赠之俗,关外春迟,无柳可折,再加上笛声的哀怨,征人的怨愁可知。这两句曲折蕴蓄,宛转深沉,构思精巧,造语自然。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上一句是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上一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
凉州词二首
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白话译文:
其一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搜趣网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其二
突厥首领来到中原求和亲,北望自己的领土,看到了边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经多次在此杀马登台祭祀,然后兴兵犯唐,颇有几分踌躇满志。但现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绝,不肯与突厥和亲,此次中原之行只好无功而返。
创作背景:
根据王之涣墓志铭可知,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王之涣辞官,过了15年的自由生活。《凉州词二首》当作于其辞官居家的15年期间,即开元十五年(727年)至二十九年(741年)。
《凉州词二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第二首诗反映的是唐朝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诗www.souquanme.com歌以汉代唐,写一位边地首领到唐朝来求和亲而未能如愿,通过描写其行动与心理,从侧面烘托唐朝国势的强盛。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蓟门人,一说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王之涣早年由并州(山西太原)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