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缩句考查的是什么(如何缩句~~就针对这个题 给个答案吧~~~)

缩句的概念是什么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

造句缩句考查的是什么(如何缩句~~就针对这个题 给个答案吧~~~)

缩句的概念

是什么
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一. 怎样缩句?
缩句有两种情况:一种,去掉全部枝叶,只保留主干。如:“精彩的表演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结束”。
第二种,去掉大部分枝叶,保留主干和小部分枝叶。哪些枝叶必须保留呢?
1. 否定句中的否定词。如“我绝对不同意你的这种无理要求”。缩为“我不同意你的要求”。“不”必须保留。
2. “把”字句和“被”字句中的“把”和“被”以及它们连带的重要词语,如:
3. 疑问句子中表达疑问的词语要保留。如“五年级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在运动会上夺走了好几项冠军呢?”缩为“运动员为什么夺走了冠军呢?”
缩句的对与错,优与劣的标准:一是不改变原来的意思。二是不改变原来的结构。“凶恶的敌人被英勇的红军消灭了”如果缩为“红军消灭了敌人”就不行。三是不留下多余的枝叶。如把“精彩的表演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缩为“表演在掌声中结束”就多了“在掌声中”这个枝叶。
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第一,弄懂句子的意思;第二,标出应留词语(主干和必须保留的枝叶);第三,检查对错优劣。
二. 怎样扩句?
句子可以扩充的有五个地方:
(1)“谁”的前面;
(2)“是”和“动作”的前面:
(3)“什么”的前面;
(4)“怎么样”的前面;
(5)“怎么样”的后面。
例句:英勇的战士狠狠地打击来犯的敌人。
(“谁”之前)(“动作”之前)(“什么”之前)
刘胡兰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是”之前)(“什么”之前)
海娃非常高兴。(“怎么样”之前)
海娃高兴极了。(“怎么样”之后)
一个地方可以加上不止一个枝叶。如“刘胡兰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在“英雄”的前面就加上了“一位”和“了不起”。
扩句应注意什么呢?一是不能违背原意;二是不能改变结构,三是必须搭配恰当;四是力求内容丰富。如把“小兰上学去”扩成“小兰冒着瓢泼大雨和泥泞的小路上学去”,扩充的部分就有搭配不当的毛病。又如:“禾苗点头”扩成“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当然是对的,但算不上好。因为“禾苗”前可以扩充而未扩充。如扩成“田里的禾苗在微风中点头”就比较好。但仍不算很好,因为扩充的两个枝叶都是“在什么地方”,还可以加上什么样的,怎样的一类词语,变成“田里绿油油的禾苗在微风中频频点头”。
扩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呢?第一,画一画,看看扩充哪些地方;第二,想一想,可以加进哪些枝叶;第三,连一连,看看搭配是否恰当。
三. 造句的正确步骤是什么?
1. 体会词义。想一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感情色彩,以及适用的范围等。
2. 搭配扩展。如用“倒映”、“茫然若失”造句,可先搭配成“倒映水中”、“感到茫然若失”,这样就确定了这个词的基本用法。这两句分别扩展成“树木倒映水中”,“我们感到茫然若失”。这就搭起了句子骨架。有了骨架,就保证了句子基本正确。
3. 加工充实,有些句子有了前面的工作就行了,而有些句子,还需要增加枝叶才能成为好句子。
4. 检查修改。
四. 怎样修改病句?
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的病句有以下八种。
同学们修改病句有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体现了三种水平。下面举例说明。
病句:同学们都树立起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习惯。
第一种改法:把“良好习惯”改为“信心”,这种改法改掉了“树立”和“习惯”搭配不当的毛病,却出现了“爱护公共财物”和“信心”搭配不当的新毛病。
第二种改法:把全文改为“同学都爱护财物”。这样语句通顺了,但是删去太多,使原句中强调“良好习惯”这个意思没有了。
第三种改法:把“树立起”改为“养成”。这种改法既改了毛病,又保持了原意。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修改病句的要求是:保持作者本意,保持原来句式。
五. 怎样理解句型、句式与句意的关系?
1. 句型和句意
“当时,你正在读英语。”这是告诉人们一件事,叫陈述句。
“你快去读英语。”这是对人提出要求。叫祈使句。
“你的英语读得多流利啊!”这是对人发出赞叹,叫感叹句。
“你为什么不去读英语?”这是提出问题,叫疑问句。
不同的句型,表达的意思不同。
2. 句式和句意。
(1)引述和转述。如:
妈妈说:“我给你买了一本好书。”
妈妈说,她给我买了一本好书。
两句话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前一句中直接引述了妈妈的原话,而后一句转述了妈妈话的大意。两种句式中,标点的用法和人称是不同的。
两组中两句话的语序都不同,但对句子意思的影响是不同的:前一组两句话完全相同,后一组两句话的意思不全相同。
(3)肯定和否定。如:
“这样做是对的”。这是肯定。
“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是否定。
还有两种表示肯定的说法:
“这样做不会不对”。
“这样做难道不对吗?”
六. 理解和运用修辞方法要注意什么?
1. 同类相比是比较,异类相比是比喻。
(1)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农民一样往里冲。
(2)工人们愤怒极了,像山洪一样往里冲。
第一句中的“工人”和“农民”是同类,读者只能了解到农民在往里冲,工人也在往里冲,他们的行动是一样的,但无法从农民往里冲中想象出工人往里冲的样子来。这叫比较,不是修辞方法。第二句中的“工人”和“洪水”不是同类。这里只取其排山倒海、不可阻挡的气势这一相似点,使读者可以借助山洪暴发的形象,想象出工人往里冲的样子。能由甲类提供的形象,引起对乙类的想象,这才叫比喻。
2. 直接描写作夸张,借助比喻作夸张。
(1)桃花潭水深千尺。
(2)燕山雪花大如席。
这两句诗都对事物(潭水,雪花)作了夸大,但同是夸张,方法不一样:第一句用数字直接夸大,后一句是用比喻的方法进行夸大,这是说第二句里含有两种修辞方法:夸张和比喻。夸张是目的,是主要的;比喻是手段,是次要的。如果要问这种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夸张、比喻”是对的,只答“夸张”也是对的。而只答“比喻”就只能算对了一半。另外,对事物缩小,也叫夸张,如“那是个小城市,只有巴掌大一样的地方”。
3. 明知故问是修辞,不知而问非修辞。
“现在几点钟了?”提问者确实不知道才提出问题//www.souquanme.com,希望得到答复。这是一般的疑问句,不是修辞手法。说话的人心里明明白白却故意不明确说出来或者不一下子说出来,而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他根本不求别人回答,这才是修辞手法。它们有两种,一种叫反问,一种叫设问。
4. 答在问中是反问,答在问后是设问。
(1)你这样不讲文明难道对吗?
(2)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第一句的答案在问话中,不用回答,是反问。第二句虽提出了问题,但不要求别人回答,而是自己回答,这是设问。
七. 怎样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句子的意思有“表层意思”和“深层意思”之分。只要弄懂了句中的关键词语或不理解的词语,表层意思就理解了。深层意思是潜藏在文字里的意思,它是在弄懂了表层意思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时代背景或人物的心理活动挖掘出来的。

如何缩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缩句的概念、注意事项。
2、掌握缩句的要求和常用的缩句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缩句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缩句
缩句,就是把“枝繁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但是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就像一棵大树把枝叶全部去掉,只留主干。
缩句是小学中高年级常见题型。缩写句子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可很多同学对缩句感到困难,老师现将缩写句子的原则和技巧总结如下。
二、缩句中,要注意的三条原则: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3、缩写后仍然是句子。
三、缩句的方法和技巧
1自我提问,抓主干。
通过自我提问,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干什么?”谁怎么啦?或“什么怎么样?”就可以迅速地缩写句子。
例如:通过自我提问,抓住句子的主干“谁干什么?”“谁怎么啦?”或“什么怎么样?”就可迅速地缩写句子。
例如:四(3)班的男生在操场上踢足球。
(谁-男生 干什么---踢足球)
缩写:男生踢足球。
例如:香山上的枫叶慢慢地红了。什么---枫叶 怎么啦——红了
缩写:枫叶红了。
2“的”“地”前面修饰成分都删去,“得”后补充说明成分也删去。
例句:美丽的春姑娘来了。(美丽的修饰春姑娘,去掉修饰成分) 缩写:春姑娘来了 。
例句:小鹿飞快地奔跑。(“飞快地”是用来限制“奔跑”的要删去) 缩写为: 小鹿奔跑。
再如“小明着急得蹦起来。”中“蹦起来”是对“着急”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它也要删去。这句话缩写为“小明着急。”
3、数量词语照样删。例如: 院子里有三棵苹果树。把数量词“三颗”去掉
缩写为: 院子里有苹果树。
4.表示方位的词组应该完整地去掉
例如:“我们在清澈的河水里游泳。
缩写:“我们游泳。”
此外,像“在…下”“在…里”“在…外”“在…中”等句子中表
示方位的词组作状语时,都不能保留。“在”字,搜趣网应该同后面的状语一起完整地去掉”
3、“着”“了”“过”要保留。
着”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正在进行。“了”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完成。过”字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已经过去。
“我曾经游览过美丽的桂林。如果缩成“我游览桂林。是正在游览,还是曾经游览?没有说清楚。
由此可见,谓语后面的“着”“了”“过”不能去掉。
4、 “不、无、没有”等否定词,缩句时要保留。
例如:“我在屋里没有找到那个装书的包。只能缩成“我没有找到包”。
如果缩成“我找到包。”则意思完全相反了。
7、句子中宾语后面的“啊、吗、呀、呢”等语气词要保留,
如果去掉可能会改变句子的语气、情感。
例如:昨天晚上下的这场大雨真是一场及时雨啊!
应缩写成:这场大雨真是及时雨啊!
这样缩句才能使原句和缩写后的句子在情感和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
8、要保留必要的成分。
例如:我们班的优秀学生总是积极热情地帮助落后的学生。
如果缩成:“学生帮助学生。”那意思就模糊了。
只能缩成:“优秀学生帮助落后学生。
保留了“优秀”和“落后”两个附加成分。意思清楚了。
9、把字句、被字句中的“把”字和“被”字要保留。
例如:密密层层的枝叶把阳光挡住了。
缩成:枝叶把阳光挡住了。
例如:奔腾的黄河水被拦河大坝大坝拦住了。
缩成:黄河水被大坝拦住了。
四、小结缩句的方法与技巧
一、三个原则要牢记,自我提问,抓主干。
二、三个删去:
1、删去”的“”地”” 得”的修饰成分。
2、删去数量词语。
3、删去方位词组。
三、四个保留:
1、”着“”了“”过“要保留。
2、否定词要保留。
3、语气助词要保留。
4、必要成分要保留。
5、“把”、“被”要保留。

急求中考缩句练习

一、缩句,就是把写得比较具体、生动形象的句子的枝干去掉,留下主干,使其简单明了,但不改变句子本身的基本意思。缩句,有助于我们抓住长句的主要内容,提高我们的概括能力,缩句的基本方法如下:
  (一)要理清主干和枝干。
  句子的主要成分好比大树的主干,表示“谁”或“什么”“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句子里缺少主要成分,就不能成为完整的句子了。修饰成分好比大树的枝叶,表示修饰、限制、补充的意思。句子里缺少必要的修饰成分,句子就显得不形象、不生动了。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一句的主干是“颐和园是公园”,其他部分就是枝叶。来源:www.examda.com
  (二)要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来源:www.examda.com
  缩句时,要找准主干和枝干,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例如“大雕塑家罗丹塑造了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中的“罗丹”“塑造”“像”都是中心词,也就是主干,将这些留下来,去掉枝干,就成了一个短句,即“罗丹塑造像”。如果去掉了句子中的主干,句子就会变得意思模糊不清,甚至改变了原意。例如:“班主任和几位小朋友一起在运动场中愉快地踢球”,如果缩成“小朋友踢球”就改变原句的基本意思了。
  (三)保持原句句式。
  例如把“我们中队的少先队员争先恐后地搬砖”缩写成“少先队员搬砖了吗?”就明显地改变了原句的句式,这是不符合缩句的要求的。又如将“老麻雀不能丢下自己的孩子一个人走开”缩写成“老麻雀能走”就不对了。应保留“不能”,将句子缩写成“老麻雀不能走”。
二、仿句
所谓仿句题,也叫句式运用题。它搜趣网用于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修辞知识、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这种题型,一般是命题者提供一定的语境,要求考生参照规定的句式模仿写作。其实质是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内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句子。
这里结合近年来的中考题谈谈仿句题的题型特点与解答方法。
(一)考查学生对修辞方法的积累与运用。
1.比喻。①明喻 例句:生命像火焰,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张力的表达。造句:生命像。(生命像大海,海在呼啸,那响雷般的怒吼是大海对搏击风云的战斗生活的渴望)(江苏镇江市)
②暗喻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B是两颗联结在一起的心,是友谊。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仿句:。(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0是、一轮大阳,是朝气;S是一条曲线;是优美)(江苏常州市)
2.拟人。例句: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以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依照画线句再写一个句子。(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天津市)
3.排比。例①: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仿句:, 。(友谊要用真诚去播种,要用理解去呵护,要用热情去浇灌)(四川德阳市)
例②:人们都爱秋天,爱他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仿句:(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北京市东城区)
4.对偶。例①:从“白玉长堤路”和“镜湖水如月”中任选一句,-写出与这构成对偶的句子,内容要体现乡土特色。A。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B.镜湖水
如月, 。(耶溪女似水)
例②: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 。(近看西北角,造几间临水轩斋)
(二)考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1.假设关系的复句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1)如果我是清风,我将 。(吹走世间的尘埃)(2)如果我是春雨,我将。(滋润人们的心田)(重庆市)
2.并列关系的复句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一笔绿意。仿句: 。(我不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高大石像,而是绵延千里的路轨下的一颗小石子——为繁忙的交通运输献上全部的力量) (陕西省)
3.解说关系的复句
例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荒凉的戈壁,冷冷清清,没有活力。
仿句:没有理想的人,他的生活如 。(断线的风筝,摇摇摆摆,不知归宿)(湖北黄冈市)
(三)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与运用。
1.描写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 , 让人 。(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
语文是 , 让人 。(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
语文是 , 让人 。(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山西省)
2.议论句。例句:贪婪是灵魂的蛀虫,侵蚀了多少善良的本性。 仿句: , 搜趣网 。(懒惰是精神的蝥贼,偷走了多少宝贵的青春)
3.抒情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添一份绿意;如果你是一颗星星,就点缀一角天空)(安徽省)
上述题型的出现,表明语文考试已经摆脱传统的“用词造句”、“判断下列句子中用了什么修辞”、“判断下列复句的形式”等题型,而是紧密联系社会生活,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材料,考查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语言规律的认识和提炼能力,以及学生在理解基础之上的运用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作用,真是妙哉!
(四)仿句题的题型
1、套用式仿写题
[考题1]仿照例句的形式,写一个句子,内容自定。
例句: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 (2002年北京东城区中考题)
[解析]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也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2、修改式仿写题
[考题2] 删改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
改后为: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 。 (2002年天津市中考题)
[解析]此题是在原句基础上进行修改式仿写。题目要求删改后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即两句在词语和句式方面都要分别整齐相对,既是对后句的修改,又是照前句的仿写。据此不难得出对仗工整的修改句:近看西北,造数间临水轩斋。
3、续写式仿写题
[考题3]仿照画线的句子,续写一个句子,与画线的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 。 (2002年安徽省中考题)
[解析]这道题既是续写又是仿写,要求学生对句子进行仔细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阐明的意义。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辞(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奉献精神)。这就要借助自己的感悟,写出富有生活哲理、启迪人们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句子。如: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4、造句式仿写题
[考题4] “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对“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
示例:(1)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2)“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1) (2)
(3) (2002年福州市中考题)
[解析]本题其实是让学生在理解“摆渡”一词的基础上,展开联想,用“摆渡”造句,仿照示例的格式“ 把 摆渡到 。”仿写的关键是对“摆渡”一词比喻意义的真正把握。因此也不难联想到类似例句中“作家”、“希望工程”的“摆渡者”:教师、父母、医生等。
仿句:(1)老师把学生摆渡到知识的王国。(2)父母把子女摆渡到成人的世界。 (3)医生把患者摆渡到健康的乐园。
(五)仿句题的解答
解答仿句题我们应该具备下面的一些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仿写”考试就是在语法、修辞的运用上大做文章,请看下列试题。
[例一]根据例旬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
, ; , ; , 。
这是一道自选话题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为并列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有标志词“却”)。我们做这道仿写题时可不考虑所写句子的内容,因题干无此项要求,但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间关系也一定得跟例句一致。否则,便会被视为不合要求。(仿写示例: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其次是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积累,如果不能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我们依然会面对“仿写”而兴叹。有的同学甚至有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联想,想象是作家的专利,与我们无缘。其实,不论是学文,还是学理,起码的联想、想象能力都是必须的。牛顿不正是从苹果落地这一生活现象中展开联想、从而悟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吗?所以,联想、想象能力的欠缺,绝不可等闲视之。应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尽快弥补这一欠缺。我们还是来看一道仿写练习。
[例二]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 ;她 。
这道指定话题的仿写练习。按要求,我们仿写的句子,仍然得围绕“她”——“春姑娘”来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从形式上说,我们仿写的句子,必须得用上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句。做这道题,我们就需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春天除了带来方紫千红,还带来了什么? (仿写示例:她伴着浙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仿写者的才情,张扬仿写者的个性。语言表达平平,就很难在这块小天地里有大的作为。这要求我们在乎时的生活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莹剔透,晚霞的辉煌迷人……化人心中,流人笔端,即成为美妙动人的文字。有了关注万物,珍爱生命的热情,辅之以广泛的阅读——读好书,读美文,再通过必要的语言训练,就不愁写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三、单句
(一)语言的五级单位: 语素 词 短语 句子 句群
(二)主谓句 动词谓语句 形容词谓语句 名词谓语句
(三)非主谓句 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动词非主谓句 名词非主谓句
(四)句子的成分 主语(谁) 谓语(怎么样) 宾语(什么)
定语(主语和宾语前) 状语(在谓语前) 补语(在谓语后)
(五)句子的主干 主语 谓语 宾语
(六)划分句子成分及符号
四、复句
(一)复句类型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搜趣网、因果、假设、条件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
例如: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我们一边走,一边高兴地谈笑着。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 例如: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瓢泼大雨。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 例如: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 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星期天,我们是去郊游呢,还是去图书馆?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 例如: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虽然他个儿长得矮小,但是力气可大着呢!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因为雷锋叔叔为人民做许多好事,所以人民永远怀念他。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 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要是你能刻苦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
(二)复句的判断
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做分句。
辨别单句和复句,不能只看句子的长短,而要抓住单句和复句的特点。区分的关键是这个句子有几个主谓结构。单句只有一个主谓结构,复句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谓结构,其中的任何一个分句不作其他分句的任何成分。
如:[这时],(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单句)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转折复句)
同一复句里的分句,它们之间有一定逻辑事理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条件等类型。
复句中各个分句之间的意义关系常常用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关系不同,所用的关联词语也不相同,要熟悉什么复句使用什么关联词语,什么关联词语表示什么关系,对成套的关联词语要注意成对使用。
复句的常见语病 有①关联词错用;②缺少必要的关联词;③关联词语搭配不当;④关联词语位置不当;⑤分句次序不当。总之,对复句判别分析时,即要看关联词语,更要看句子的内容。
(三)易混复句辨析
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这两种复句中的大部分句子容易区分,但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并列复句中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表述的类型(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是……”,“是……不是……”),有学生易混同于选择复句中的一种没有取舍的情况(常用的关联词为“不是……就是……”)。例如“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不少学生在判断其类型时,将它说成是选择复句。如何辨别这两种情况的复句?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类复句的关联词进行比较(特别是比较其关联词的后部分),分析其异同点。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是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引人注意,意思是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推论因果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既……又……”的情况。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个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则是并列复句。
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谈。如(1)“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可告诉学生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复句。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小学阶段缩句的要求

缩句是小学阶段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练习形式,可以说从一二年级开始一直到六年级都会考到有关缩句的内容,缩句几乎成了考查学生理解句子不可少的题型。而有许多老师对于小学阶段的缩句概念与方法的理解还是比较模糊,以至教学生缩句有所偏差。谈谈如何正确缩句。
一、缩句的目的
在小学阶段,缩句就是把一个句子“删去枝叶,保留主干”,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达到这个目的就可行了。这与初中和高中阶段要通过缩句找准句子的主干是两个不怎么相同的概念。所以有时候老师们为一个句子怎样缩才达到最简,某个词语要不要缩掉而争得面红耳赤是没有必要的!
二、缩句的基本原则
在缩句教学中,要注意的原则有三条。
一是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二是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三是缩写后仍然是完整的句子。
三、缩句的教学方法
教小学生缩句一般采用问答法抓句子的主干。一般就问两个问题:一是“谁干什么”?二是“谁(或什么)怎么样”?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连接起来就缩好了句子。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