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则勿惮改的前一句是什么("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人生切入点在“君子不重则不威......

过则勿惮改的前一句是什么("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价值?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人生切入点在“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不重视自己的言行想法作息,时时修检,是不会有威严的气质神态的,哪怕自己以为自己很威严,别人心里嘲笑表面不说话。
不重视自己各个方面一点一滴的人,不单威严不起来,连“学习”都不会做得好。“学”包括了“学”与“习”(有疑义的同学可以去阅读孔夫子修订的《礼记》中搜趣网的《学记》篇),“学而时习之”“学之弗能弗措也”,日常不重视自己点滴的人又怎么会把学得的点滴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呢?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打个比方学语言,不常用,学不牢固的。
打个比方,学校总有测验、考试作为标准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重”、“威”、“学”三者以什么为标准呢?以“忠”、“信”。心在“中”上为“忠”,“言”行合一为“信”。“中”可以参照“天命之谓性……”的《中庸》和“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大学》;“信”则散见于各经典、图书、生活上。
这句话的内涵是有递进关系的(次第),知“重”好“学”,以“忠信”评判自己实践的成效,那么,要再进一步改善自己,自然就是向“比自己好的人”学习了。那什么是“比自己好的人”呢?是“样样都比自己好的人”吗?这样的人世上会有吗?比如年长者比年轻人有经验,但是不一定有年轻人更懂下一个20年的发展趋势啊。
所以,“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常看见只看见朋友比不上自己的人,人际关系能比得上常发掘朋友比自己优越的方面的人吗?环顾自己的人际圈是不是答案就不言而喻了呢?人都喜欢跟能发现自己优点的人相处,不是吗?
正是懂得善于发现朋友的优点,“长短相形”,优缺点都是放在一起才能看出来的,自然就能对照出自己相比对方做人做事某方面上的不足和过失。对于这种因对自己有要求要精益求精要上进而找出的“不足和过失”,不掩饰、不狡辩,认真认“真”改。
照以上这样做的人,又怎会不让人感觉越来越“重”、越来越“威”呢?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不患人知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孔子说:君子不庄重谨慎就会没有威严,学问就不能巩固。行为上要以忠心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犯了错误不要害怕改正。)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举止庄重,没有一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学问就很难牢固扎实。交朋友也要有选择,不要和那些到的水平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在孔子看来,朋友的档次代表了你自己的水平。孔子说:“不知其人,观其友可也。”知错就改也是衡量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孔子说:“小人必文过饰非”子贡也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掩盖缺点,就如同掩耳盗铃一样危险,欺骗的只能是自己,当然损害的也只能是自己了。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怎么翻译?

翻译: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

出自:《论语学而第一》、《论语子罕第九》。

原文:《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又《论搜趣网语子罕第九》: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释义:

1、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固守。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和自己志向不同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2、孔子说: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学习做人的道理,也不能固守。行事当以忠信为主。你能不友爱身边不如你的人吗?即使他们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君子要择善固执,忠于事,信于人。

无:同“毋”,不要、禁止之意。友:名词作动词用,交朋友。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南宋时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www.souquanme.com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的影响:

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

从200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

思想成就: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出处:《论语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曾子曰:‘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搜趣网:“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赏析:

《论语学而篇》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段话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思想有重要意义。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出自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过则勿惮改:
过:作动词用,犯过失。惮:害怕。有了错误,不要怕改正。
翻译:
君子如果不庄重,内心就会没有威严,所学所知就很容易变迁而逝;做人处事要以忠信为本,不要和那些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即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内心就不会尊敬自己、尊敬别人、尊敬学问;学习的过程是学、用相辅相佐,如果没有恳切庄重的诚心,所学所知很容易变迁而逝,无法给我们的生命带来真实的体验受用;忠信是我们学而习之的基石,没有任何朋友不如自己,反之如果觉得别人都不如我,一定是傲慢遮蔽了心灵的双眼;有了过错www.souquanme.com要不怕改正。”
也可以另解为:君子如果不自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会扎实。做人重要的是诚实、守信用。不结交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