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碧连霄的上一句(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有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有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快点送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

芳草碧连霄的上一句(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有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有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快点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www.souquanme.com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求《虞美人》古诗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www.souquanme.com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的《虞美人》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www.souquanme.com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虞美人这首诗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另注:虞美人是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阙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虞美人 作者:顾夐 朝代:唐
晓莺啼破相思梦,帘卷金泥凤。宿妆犹在酒初醒,
翠翘慵整倚云屏,转娉婷。
香檀细画侵桃脸,罗袂轻轻敛。佳期堪恨再难寻,
绿芜满院柳成阴,负春心。
触帘风送景阳钟,鸳被绣花重。晓帏初卷冷烟浓,
翠匀粉黛好仪容,思娇慵。
起来无语理朝妆,宝匣镜凝光。绿荷相倚满池塘,
露清枕簟藕花香,恨悠扬。
翠屏闲掩垂珠箔,丝雨笼池阁。露粘红藕咽清香,
谢娘娇极不成狂,罢朝妆。
小金鸂鶒沈烟细,腻枕堆云髻。浅眉微敛注檀轻,
旧欢时有梦魂惊,悔多情。
碧梧桐映纱窗晚,花谢莺声懒。小屏屈曲掩青山,
翠帏香粉玉炉寒,两蛾攒。
颠狂年少轻离别,孤负春时节。画罗红袂有啼痕,
魂销无语倚闺门,欲黄昏。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转泥芳妍,
杏枝如画倚轻烟,锁窗前。
凭阑愁立双蛾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
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少年艳质胜琼英,早晚别三清。莲冠稳篸钿篦横,
飘飘罗袖碧云轻,画难成。
迟迟少转腰身袅,翠靥眉心小。醮坛风急杏枝香,
此时恨不驾鸾皇,访刘郎。
虞美人 诗人:舒亶 朝代:北宋
芙蓉落尽天函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虞美人 作者:蒋捷 朝代:宋末元初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虞美人 作者:周邦彦 朝代:北宋
淡云笼月松溪路。长记分携处。梦魂连夜绕松溪。此夜相逢恰似梦中时。
海山陡觉风光好。莫惜金尊倒。柳花吹雪燕飞忙。生怕扁舟归去断人肠。

虞美人 作者:纳兰性德 朝代:清朝
残灯风搜趣网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叫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虞美人 作者:张孝祥 朝代:南宋
庐敖夫妇骖鸾侣。相敬如宾主。森然兰玉满尊前。举案齐眉乐事看年年。
我家白发双垂雪。已是经年别。今宵归梦楚江滨。也学君家儿子寿吾亲。
雪花一尺江南北。薪尽炊无粟。老仙活国拭刀圭。十万人家生意与春回。
天公一笑酬阴德。赐与长生籍。今朝雪霁寿尊前。看我双亲都是地行仙。
雪消烟涨清江浦。碧草春无数。江南几树夕阳红。点点归帆吹尽晚来风。
楼头自擫昭华管。我已无肠断。断行双雁向人飞。织锦回文空住寄它谁。

虞美人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 作者:张炎 朝代:南宋
黄金谁解教歌舞。留得当时谱。断情残意落人间。汉上行云迷却旧巫山。
妆楼何处寻樊素。空误周郎顾。一帘秋雨翦灯看。无限羁愁分付玉箫寒。

虞美人 作者:欧阳修 朝代:北宋
炉香昼永龙烟白。风动金鸾额。画屏寒掩小山川。睡容初起枕痕圆。坠花钿。
楼高不及烟霄半。望尽相思眼。艳阳刚爱挫愁人。故生芳草碧连云。怨王孙。

虞美人 作者:黄庭坚的 朝代:北宋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虞美人草
朝代:宋 作者:陈师道
幽草默通神,旧题虞美人。
长言方度曲,应节若翻身。
律吕声相召,云龙气自亲。
无情犹感会,不独在君臣。
虞美人
朝代:宋 作者:王安石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
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
楚歌四面起,形势反苍黄。
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
汉家离宫三十六,缓歌慢舞凝丝竹。
人间举眼尽堪悲,独阴崖结茅屋。
美人为黄土,草木皆含愁。
红房紫谭处处有,听曲低昂如有求。
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昔人墓。
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

请问长亭外,古道边这首送别诗的完整版

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即《送别》,这首歌曲的词是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的作品。它在中国流传已经近一个世纪了。在世的、不同年龄的人都可能会说自己是听着或者唱着它长大的。
早在《城南旧事》上演的二十年前,《早春二月》这部电影已经用《送别》作为插曲。《早春二月》是谢铁骊导演的故事片,北京电影制片厂1963年或者1964年出品。这部电影的出品时间之所以比较模糊,是因为它在摄制完成后,没有立即正式发行放映。它是“文革”前为数不多的没有正式发行放映就遭到批判的电影之一。
《早春二月》是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柔石是左联作家,1931年2月与另外四名左联作家一起被国民党杀害,时年三十岁。在他们牺牲后,鲁迅写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说柔石是一个“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人。柔石作品不太多,代表作是《二月》、《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都写得极好。《二月》的故事是:在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前夕,青年肖涧秋到浙江某地芙蓉镇中学任教。他很同情附近居住的已故同窗的妻子年轻寡妇文嫂,经常看望帮助她,并促成她的女儿上学读书。与此同时,他与中学校长的妹妹陶岚从相知到相爱。//www.souquanme.com陶岚年轻美丽,富有朝气,愤世嫉俗,学过理科和法科,但喜欢文学艺术。她主动追求肖涧秋。由于肖涧秋得到陶岚的青睐和经常到文嫂家看望,芙蓉镇的腐旧势力视他为眼中钉,暗中造谣诽谤。文嫂的处境更为艰难,不久襁褓中的儿子也病死了。肖涧秋为帮助她摆脱困境,免遭恶势力的迫害,决意牺牲和陶岚的爱情,与文嫂结合。对此陶岚虽然心痛万分,但给予理解。肖涧秋引起周围更大的攻击。文嫂感到在镇上无地自容,并且想成全肖陶,结果上吊自尽。悲愤之中,肖涧秋给陶岚留下一封信,离开芙蓉镇去了上海。陶岚知道后,要追到上海。《二月》出版时,鲁迅作了《小引》:
冲锋的战士,天真的孤儿,年青的寡妇,热情的女人,各有主义的新式公子们,死气沉沉而交头接耳的旧社会,倒也并非如蜘蛛张网,专一在待飞翔的游人,但在寻求安静的青年的眼中,却化为不安的大苦痛。这大苦痛,便是社会的可怜的椒盐,和战士孤儿等辈一同,给无聊的社会一些味道,使他们无聊地持续下去。
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惟有衣履尚整,徘徊海滨的人,一溅水花,便觉得有所沾湿,狼狈起来。这从上述的两类人们看来,是都觉得诧异的。但我们书中的青年萧君,便正落在这境遇里。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而有所顾惜,过于矜持,终于连安住几年之处,也不可得。他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小齿轮,跟着大齿轮转动,他仅是外来的一粒石子,所以轧了几下,发几声响,便被挤到女佛山——上海去了。
他幸而还坚硬,没有变成润泽齿轮的油。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