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则美矣 后一句是什么(美则美矣 未尽善焉 是什么意思)

美则美矣是什么意思?美丽是美丽。出自:《美人赋》司马相如〔两汉〕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

美则美矣 后一句是什么(美则美矣 未尽善焉 是什么意思)

美则美矣是什么意思?

美丽是美丽。

出自:《美人赋》司马相如〔两汉〕

司马相如,美丽闲都,游于梁王,梁王悦之。邹阳谮之于王曰:“相如美则美矣,然服色容冶,妖丽不忠,将欲媚辞取悦,游王后宫,王不察之乎?”

翻译:司马相如美丽文雅,游说到梁国,梁王非常喜欢。邹阳向梁王诽谤我说:“相如美丽是美丽,然而衣服姿色艳冶,妩媚美丽不忠实,将要用甜言蜜语讨得大王喜欢,到大王后院去和后妃姬妾游玩,大王没有察觉吗?”

创作背景

这首赋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对于此赋的创作背景,《西京杂记》记载,司马相如患有消渴疾(糖尿病),而仍迷恋卓文君的美色不已,引起老病复发,于是作本赋以自我警戒,结果还是改不掉,最终死去。

今人则有以为是司马相如早年模仿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习作。考察司马相如的经历,可以知道他在出使巴蜀归来之后,曾被人告发任使者期间贪受贿赂,于是被免职,旋又复任为郎,此赋大概就是他的自辩之辞。

“美则美矣”是什么意思?

美则美矣

【释义】

美 :《广韵》《集韵》《韵会》无鄙切,音眯。《说文》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注》羊大则美,故从大。《五经文字》从犬从火者,譌。《诗召南甘棠序》美召伯搜趣网也。《疏》善者言美,恶者言刺。又《广韵》好色。《诗邶风》匪女之为美。《传》非为其徒说美色而已。又《正韵》嘉也,好也。又《韵补》叶明秘切。《刘向九叹》扬精华以眩耀兮,芬郁渥而成美。结桂树之旖旎兮,纫荃蕙与辛夷。夷音异。 《玉篇》或作媺。在这里可理解为//www.souquanme.com美丽、美好等。

矣 :〔古文〕《唐韵》《集韵》于己切《韵会》羽已切《正韵》养里切,音。《说文》语已辞也。《徐曰》矣者,直疾。今试言矣,则出气直而疾会意。《柳宗元曰》决辞也。又叶于姬切,音依。《诗小雅》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莱音釐。 《正字通》通作巳。音以。与已别。在这里是一个语气助词。

【出处】

“美则美矣”一词最早出于哪部著作,现在没有定论,多部论著中有所提及,按我理解的时间排列如下:

可考最早的使用为《论语》 批《韶》:尽美矣,又尽善焉;批《武》,尽美矣,未尽善焉。 后来引申为: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意思是说,这个东西确实美得很,但是还没有到极致,仍然有缺憾。 它的反义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尽善尽美”。

庄子在其《庄子外篇天道》中以舜的口吻提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意思是,已经很好了,但还不够伟大。庄子托舜之口来说这句话,但这句话可考的出处仍是晚于《论语》。

著名佛教故事中,慧能听到弘忍大弟子神秀所作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时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然后出了最知名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美则美矣”引用最广的一个出处,但时间上就比较晚了。

【通解】

这是一个具有明显转折意义的词,“美是很美了,但是……”。

其实表达的就是一个不很完美的意思,说法比较委婉。

还有一个更高的含义,那就是说话的人比被评论者的水平要高,此言点出被评论者把一件事已经做到表面上的最好,但其实在另一个层次上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

【现代用法】

现在常常会说一件工艺品或一部电影甚至一位演员“美则美矣,毫无灵魂”,意思是说在工艺上、在技术上已经很好了,但没有思想,没有走心。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是什么意思?

美则美矣,未尽善焉

这个话头,来自于晋代高僧--僧肇。


  释僧肇(公元384-414年),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俗姓张,家贫,以佣书为生,常缮写典籍,因而得以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即爱好玄理,常以《老》、《庄》为心要。他读老子《道德经》,叹曰:



                      “美则美矣,然期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




后读旧《维摩经》,经过仔细玩味和研究,认为自己找到了归宿。因而欢喜顶受,并出家为僧。



  僧肇出家之后,即对佛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他“学善《方等》,兼通三藏”。年仅二十,即已名振关辅。其时鸠摩罗什被吕光带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僧肇慕名前往,从其受学。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罗什应请到长安,僧肇亦随同而来,并参与罗什的译经工作,凡出经论,皆由僧肇与僧睿二人详定。僧肇当时认为;“去圣久远,文义多杂,先田所解,时有乖谬”。由他参与详定的经论,千百年来,成为佛徒喜读的定本。他追随罗什十余年,是罗什门下最年轻的、在学术上有成就的弟子之一。弘始十六年(公元414年)卒,年仅三十一岁。

  关于僧肇的死,有说他是被姚兴所杀,临刑前,还说了四句偈。《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诸方杂举征拈代别语》中载此事云:“僧肇法师遵秦主难,临就刑说偈曰:‘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僧肇是被姚兴敬重的人物之一,为何杀他呢?作者道原在编纂此书时,收录这一条,未说明材料来源,似不可信。

  僧肇在罗什门下,被誉为“解空第一”罗什弟子中有“四圣”和“十哲”,他皆在其数。在千年青少年时代,他虽精研过《老》、《庄》,但是他的学识,实得益于罗什。什在长安译出《大品般若》之后,僧肇即就自己的悟解,著《般若无知论》。论成后,得到罗什的赞赏。弘始十年(公元408年),道生将此论由关中传到江南庐山,隐士刘遗民读后,赞叹不已,他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后呈慧远,远阅后亦抚几叹曰:“未常有也”。弘始十二年(公元410年)刘遗民致函僧肇说:“去年夏末。见上人《般若无知论》才运清俊,旨中沈允。推步圣文,婉然有归,披味殷勤,不能释手,真可谓浴心方渊,悟怀绝冥之肆,穷尽精巧,无所间然”。人这凡句话,可以看出刘遗民对僧肇的《般若无知论》是极为推崇的。但是他还有些不明白之处,函请僧肇为之解释。僧肇给他回了信,并附给他另一著作《维摩经注》。其后僧肇又著《不真空论》和《物不迁论》。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鸠摩罗什逝世后,他为悼念罗什,又作《涅槃无名论》论成,上表呈送姚兴,兴十分赞许,并答旨,敕令缮写《涅槃无名论》,分发其子侄研习。

  僧肇的上述四篇论文,是结合老、庄的哲理,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眉缘生无性(实相),立处皆真的道理,畅谈体和用、动和静、有和无等问题。他的立论,素为学术界所重视。他死后,有搜趣网人将其四篇论文合编为一书,取名《肇论》。到了陈代,小招提寺的慧达和尚在《序》文中提到有《宗本义》一文,此文或非僧肇手笔,但其立论的中心思想,仍为僧肇在四篇论文中所表述的思想,这篇《宗本义》,或即后人研究《肇论》的心得体会之作,作为僧肇的思想总纲,故称之为“宗本义”,量于全书之首。

  僧肇所处的时代,《老》、《庄》思想盛行,外来的般若思想与《老》、《庄》哲学有相似之处,故魏晋时代的许多僧人都是搜趣网玄学化的佛教学者,他们般若、老、庄一起谈,在思想上基本不分彼此。如当时的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谈般若,他们属于一个思想体系,都贵无贱有,而郭象、向秀注《庄子》,支遁谈般若,也是同一个思想体系,又都贵有贱无。僧肇认为这两派的主张都是偏执,他都予以破斥。近代佛教学者黄忏华在《僧肇》一文中,归纳僧肇几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这就是说,各论的着重点发挥,虽有所不同,值它们彼此之问都是有关系的。

  《肇论》一书是名著,一千五百多年来,历代都有人研究,并为之作注释。就现存的注疏说,如章代的慧达有《肇论疏》三卷、唐代元康有《肇论疏》三卷、宋代净源有《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及《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宋代遵式有《注肇论疏》三卷、元代文才有《肇论新疏》三卷和《肇论新疏游刃》三卷、明代德清有《肇论略疏》六卷;此外,明代道衡还有《物不迁论辨解》一卷。又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宋陆澄《法论搜趣网目录》和隋法经《众经目录》载有《丈六即真论》一卷,已佚,传为僧肇所著。

  《肇论》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成为后来三论宗的重要典籍之广。这部《论》不仅理论幽深,思想微妙,而且将罗什所传龙树学缘起性空的般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可惜僧肇年仅三十一岁就圆寂了。如果他长寿,对佛教思想理论上的建树,肯定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美则美矣 ,而未大也

这句出自于庄子天道,什么意思?
这样做好当然是很好了,不过还说不上伟大
好像是这个意思,我翻遍了了译文
你可以再看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9856.htm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