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富美鹤城前一句(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学有所长的意思是什么)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为共同建设富美鹤城?公民应该在共同建设富美鹤城过程中①公民要依法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共建富美鹤城前一句(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学有所长的意思是什么)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知识,谈谈如何为共同建设富美鹤城?

公民应该在共同建设富美鹤城过程中
①公民要依法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②公民要切实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和能力。
③公民要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④公民要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知法明礼,共建和谐手抄报

我只有资料: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培育文明风尚,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在加强“四德”建设中,社会公德是摆在第一位的。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在家里有父母管,在单位里有领导管,是很难看出来的,只有在社会上处于无人监管的情况之下,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此,一个人能不能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不仅是对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的最好检验,也是对个人品德修养的最大考验。由此可见,把社会公德建设摆在“四德”建设的首位是不无道理的。
  社会公德就是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它是指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的具体规范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主要内容,要大力倡导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风尚,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一、文明礼貌
  讲文明讲礼貌,是做人的起点。每个人来到世上,学习做人就是从讲文明礼貌开始的。在孩子咿呀学语期间,父母首先教其文明礼貌;进入学校,教师教其文明礼貌;到社会上,时时处处都要求人们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给他人带来了愉快,给社会带来了和谐,也能创造充满爱心的环境,给自己带来快乐。文明礼貌表现的不仅是个人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民的文明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在现代社会,文明礼貌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形象,城市的形象,已成为一种投资环境。这一点,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北京申奥成功后,在举国上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以“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文明礼貌教育活动,就是为了向全世界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美好形象。可见,讲文明礼貌对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是何等的重要。讲文明礼貌具体来说有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要仪表大方。要讲究个人卫生、面容干净、头发整齐,穿着整洁、朴素大方、美观得体。过于随便,是对他人的一种不尊重。在社会生活中,仪表不仅影响到个人生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形象,不注重个人仪表的人,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丧失生活的信心。
  二是要语言文明。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说话要注意场合,和气文雅,分寸适度,不讲脏话粗话,更不要油腔滑调,强词夺理,恶语伤人。多用“您好”、“请”、“谢谢”、“别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语言不文明,将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
  三是要举止端庄。在公共场合里要行为得体,不要大声喧哗,不要袒胸露背。与人交往发生磨擦,要以礼相让,化解矛盾,切忌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甚至打人骂人,侮辱他人。
  四//www.souquanme.com是要尊重他人。在公共交往中,待人要和颜悦色,亲切友好,不要凭个人好恶来评判他人和指责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
  五是要关爱弱者。在社会生活中,要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尊重残疾人。要照顾老人,切忌歧视老人;要关爱儿童,切忌以大欺小;要保护妇女,礼让妇女,切忌侮辱妇女;要帮助残疾人,对残疾人要特别尊重,不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尽可能给他们方便与帮助。
  二、助人为乐
  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cheap UGG boots,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从这个意义上讲,“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应该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主动地爱护他人,帮助他人。具体来说应做到:
  一是要我为人人。每个人都应该从乘车让座、帮助残疾人过马路等小事做起,养成关心他人的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操。
  二是要遇难相帮。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人发生不幸、出现困难时,要热情帮助,为其分忧解难。
  三是要见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时,遇到有人恃强凌弱时,遇到意外险情等危急情况时,每个公民都应该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弘扬正气。
  四是要热心公益。社会公益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与每位公民息息相关。每个公民都要关注和支持社会公益,多献一点爱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热心人,如赈灾救荒、捐资助学、义务献血、为社会福利事业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三、爱护公物
  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对待公共财物是爱护、保护,还是浪费、破坏,是一个公民有没有道德的反映。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
  一是要爱护本单位的公物。要做到公私分明,不占用公家的财物,不化公为私。但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在家里千方百计节约用电、用水,在单位却对“长明灯”、“长流水”满不在乎,视而不见;有些人甚至化公为私,随意占用公家财物,并认为“公家的东西不拿白不拿”。
  二是要爱护公共设施。如电话亭、路灯及有关通信线路、交通设施等,使其为更多的人服务。有些人不注意爱护公共设施,我们遗憾地看到:街头的公益广告牌被故意损坏,宣传橱窗的玻璃被人为破坏,街景公园内的雕塑被人砸坏,有的人甚至把偷盗公共设施视为发财致富的门道。
  三是要敢于同破坏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有些人经常抱怨公用设施差,但是对随意破坏、损害公共设施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见而不管。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同侵占、损害、破坏公物的行为作斗争,要时时处处关心和爱护公共财物。
  四、保护环境
  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护环境不仅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要求。具体来说应做到“三防”:
  一是要防止环境污染。第一要防止垃圾污染,禁止乱丢乱扔和乱泼乱倒垃圾、生活垃圾要进行分类处理,对垃圾中的有机物,如蔬菜、饲料等废弃物可通过处理后制成肥料;对垃圾中的无机物,如建筑渣土等可通过处理后制成砖、瓦等建筑材料;对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如塑料垃圾可回收进行再生利用,电池等有毒垃圾可进行深埋处理。第二要防止噪声污染。对施工机械作业排放噪声扰民、对高音喇叭招揽顾客噪声扰民、对燃放烟花爆竹噪声扰民等行为都应予以制止。第三要防止大气污染。对焚烧生活垃圾污染空气、对酒店餐馆排放油烟污染空气、对饲养家禽家畜产生臭气污染空气等行为都应予以制止。
  二是要防止植被破坏。要积极参加植树造林,保护绿化成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金山银山”,还要“绿水青山”。要向践踏草坪和砍伐树木及攀枝摘花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
  //www.souquanme.com三是要防止资源浪费。要保护水资源,不向江河湖泊排放污水,不无限度地提取地下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生命之源。
  五、遵纪守法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具体要求是:
  一是要知法。随着普法教育的不断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为对法律的无知,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恶语相向,拔拳斗殴,伤害对方,甚至闹出了人命案子,成为终身憾事,这种惨痛的教训屡见不鲜。所以,每个公民都要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不断增强法制意识。首先要学习与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搞清楚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什么是法律允许的,什么是法律禁止的。
  二是要守法。守法,是道德的底线,是每个公民必备的道德品质,是现代社会生活对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只有守法,才有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不守法的人,必定是不道德的人。因此,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是要护法。有些人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违法犯罪行为没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时,认为“与己无关”、不必去管“闲事”。如果人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安危,见恶不斗、见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斗时也不去相助,出现使“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情况,就会使邪气上升,使社会不得安宁。今天流氓侮辱了过路妇女KPOucEuo,大家不过问,明天说不定就会降临到你的家人头上;今天小偷扒窃别人的钱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说不定那只罪恶的黑手就会伸进你的口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扶正祛邪,同一切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努力为他人、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如何做文明学生,如何共建文明城市

老师给我们留的主题班会的问题
同学们,当我们每天背着书包,来到这样美丽整洁的校园中,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生活时,你们肯定会觉得非常的快乐!可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个美丽的家园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作为**中学的学生,这个校园的小主人,我们该怎么做才能使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呢?
从开学到现在快一个半月了,你们都已经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每天要学习这么多的知识真是不容易。当我看到你们在好好学习知识的同时,许多同学拿着擦布认真地擦着窗台上的灰尘,小心翼翼地把引水机擦得一尘不染,有的同学蹲在地上用小手指刮着地面上的污点,更有的同学非常节约,舍不得扔掉套在垃圾桶上的塑料袋,不怕脏,把垃圾扔掉后,塑料袋洗洗干净再用时,我从心底里佩服你们,你们真不愧是校园的小主人!是文明的小使者!
可是,也有一些同学可能在这样美丽的校园中觉得特别的开心,高兴得连最基本的行为规范都忘记了。我知道,其实这些同学根本不想这样做的,对吗?因为你们肯定知道这是非常不文明的行为。所以,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想想办法,把一些不文明的//www.souquanme.com行为改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争做文明学生,共建文明校园。
有一句谚语告诉我们:“播种行为便收获习惯,播种习惯便收获性格,播种性格便收获命运。”好习惯是健康的银行,可从“健康储蓄”中提取“健康利息”,而且可以享受终生;坏习惯则是健康赌博场,把健康损害于不知不觉、日积月累之中。那么,什么是行为呢?行为是人的心理、意识参与外部活动时其外部表现的组合。心理、意识是行为的内部基础,活动、行动是行为的外部载体,行为是心理、意识、活动、行动的表现与结果。所以有些同学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是因为你们的心理意识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可是你们知道吗?坏的行为可以促成坏的习惯,好的行为可以收获好的习惯。中国有句老话:积千累万,不如有个好习惯。习惯养得好,终身受福。
下面引用一些小故事,让大家从中体会良好的,文明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关于应聘的故事——《地毯上的纸团》。有家招聘高级管理人才的公司,对一群应聘者进行复试。尽管应聘者都很自信地回答了考官们的简单提问,可结果却都未被录用,只得怏怏地离去。这时,有一个应聘者,走进房门后,看到地毯上www.souquanme.com有一个纸团。地毯很干净,那个纸团显得很不协调。这位应聘者弯腰捡走了纸团,准备将它扔进纸篓里。这时考官讲话了:“您好,朋友,打开看看你捡的纸团吧。”这位应聘者迟疑地打开纸团,只见纸团上面写道:“热忱欢迎您到我们公司任职。”几年后,这位捡纸团的应聘者成了这家大公司的总裁。这则故事正说明了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决定了面试的失败。这个细节并不是偶然就能形成的,而是良好行为习惯的浓缩。是品质高尚的体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些什么东西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基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同学们,这位成功者的回答极为平常,但其中却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哲理,你们想想看,这位成功者分别播种了一种怎样的良好文明的行为,收获了一种怎样的习惯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就是心中要想到别人,关心别人,不能只顾自己。
“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就是从小要有良好的品德,不贪图小便宜。
“把东西放整齐”——就是自己动手,学会摆放自己的东西,而且要整齐。这是为了养成自理的好习惯。
“吃饭前要洗手“一——就是说要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就是待人要诚恳,做错了事勇于承担责任。
“午饭后要休息”——就是说,要会工作、会游戏,会休息,才有健康的身体。
“仔细观察大自然”——就是要学会观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把科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
我再举一个例子, 13岁进入科技大学的少年大学生周峰,认为自己成功的秘决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周峰在该学习时候就一心一意学习,该玩儿的时候轻轻松松地玩儿,自觉性极强,从不需要别人提醒;更不需要别人强制。他听英语广播学英语,一到点儿便准时打开收音机。这是他一贯的学习行为。当学习时思想开了小差,精神略差时,便立即强制自己,调整行为,从而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我举一个反面例子,去年《法制报》曾刊登了19岁的死刑犯余家宝的家信,其中有一段话:“爸、妈:我犯了罪,受到了法律的惩罚,死而无怨。如果有怨的话,我怨我小的时候,你们对我太娇惯,太纵容。你们对我的要求尽量满足,让我养尊处优的生活,养成了目空一切和无法无天的坏习惯。” 这个余家宝的父母对他娇惯纵容,余家宝打了别人的孩子,他父母总是袒护他还责骂别人家的孩子。结果,余家宝从小学到中学到处生事,胡作非为,工作后也经常打人行凶,从不良习惯逐步发展到道德行为败坏,年仅19岁就成了杀人犯。
余家宝之所以有此下场,正如他所说“从小养成了目空一切和无法无天的坏习惯。”这坏习惯使他受到了极刑的惩罚。
可见,从小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是多么重要,我想,你们今天听了这些故事,肯定有许多收获吧!所以,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当你想表露出某种行为的时候,先在心里想一想,我这样做对吗?如果你无意中出现了不文明的行为,老师和同学指出时,你应该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是在帮助你养成文明好习惯。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素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取决于市民的素质,一个学校的文明程度取决于我们每一位同学。我们文明与否,不仅代表个人形象,也代表学校的形象。因此,从现在起,我们每个人都应坚决改掉身上不文明的行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学生。共建一个文明的校园,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学雷锋树新风共建和谐社会的文章

是关于怎样学雷锋.共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文章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今天,有些人对孝道却避而远之,视为封建糟粕,以致产生了不少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如全国政协委员、民政部副部长李宝库所说:“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已成为影响代际关系的世界性社会问题。”(见2005年3月14日《广州日报》)
当今在家庭关系上,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严重滑坡,从而由代际关系引发的矛盾非常突出。一些不孝子孙,不但不尽赡养义务,反而虐待、打骂老人,掠夺老人财物,造成侵犯老人合法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从而影响了社会稳定及和谐家庭的建立。
大力宣传和建立孝道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善待老人、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不仅是建立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而且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台湾作家龙应台谈过一件小事:有一天,她带着85岁的父亲去台北看《四郎探母》的演出,当演到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时,她发现父亲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因为她父亲受到剧情的感染,想起自己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时,一天准备帮母亲到市场去买菜,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后来,辗转流离去了台湾,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来不及道别的母亲……深受剧情感染的不仅是她父亲,曲终人散时,她发现不少中年儿女及老人眼里都有泪光闪动。
这就是孝道文化的力量。正如龙应台指出的,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孝道文化便是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为此,当今弘扬孝道文化要从落实家庭孝道上着手,建立和谐家庭,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尊重老人、尊重父母的社会风气。
当然,要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它需要有坚强的精神支柱才能实现。首先,是要牢固树立起敬老观念。这种观念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真挚感情。其次,是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不能强调工作忙而冷落老人。据报纸报道:重庆沙区一位八旬老太独居多年,向法院起诉,讨要精神赡养。其儿子因忙事业,经常不见人影。但法院在调查中发现,各方面都证实其儿子对老母照顾有加。对此,老太太解释说,儿子是对我好,我就是想看看他,想天天看到他。经法院调解,要求其儿子要常听听老母唠叨,尽到精神赡养的义务。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做子女的天天陪在父母身边,现在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特别是年轻人,为了创一番事业,经常在外面辛苦奔波。但不论如何忙碌,隔十天半个月,挤点时间看看父母,听听父母唠叨,总是可以的!再者,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侍奉好老人是儿女一辈子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把孝敬父母的事业进行到底,使家庭和谐,使孝道文化不断传承。
建设和谐社会不可以不重视孝道、家规与家训的教育
最近看到了一篇博客文章,叫做《中国**的一代正茁壮成长》,文章说:“到目前,中国的新生一代正越来越**。看看以下几个例子:
“1、 在江苏老家的时候,有个同事,说到他听说过的一个故事:有个住在农村的孩子,晚上提出要喝牛奶,可是当时天已黑了,风也很大,离最近的店来回时间不短,他爸就说第二天再买。这个孩子大怒:如果今天喝不到牛奶,以后就不养父母。这个可怜的爸爸大惊失色,没有想到作为一个父亲有教育孩子有孝心的义务,更没有想到可以一巴掌痛打这种自由主义倾向,而是马上买来牛奶。
“2、 前两天,某电视新闻中报道,在上海某公交汽车站始发站,早上六七点的时候,有不少老年人在排队,占到60%。原来他们不是要上班,而是为自己在上学或是上班的孙子孙女排队,让他们能多睡一二十分钟,并且能在始发站坐到座位。后来开车了,记者就采访一个小伙子,问他让自己爷爷这样做有何想法,他振振有词地说:‘工作比较忙……’而他的爷爷看到他上了车,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车站。
“3、 某次新闻,记者拍到一对父子在街上的冲突。儿子约20多岁,在大街上大发脾气,因为他要买一个2000多元的手机,而他爸只给他800多元,于是指着他爸爸的鼻子破口大骂,而且把钱撕了。很多行人都看不过去,劝阻或是指责,这厮根本不予理睬,一副‘我是儿子我怕谁’的架式。
“4、对于不少中国父母来讲,让孩子吃饭是个比较困难的事。有的家长居然手持饭碗,一路追到学校。
“5、最近有个文章,讲到:兰州有个女的,追刘德华10多年,使得家里倾家荡产。父母全力支持,但也是烦恼不已。央视播了这个事情,并希望刘德华能见其一面。刘德华知道这个消息后,表示:孝心是做人的根本,坚持不能支持这种没有孝心的行为。作者对央行这种纵容这种违背常理的做法表示批评。
“6、 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有什么回报呢?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看到一个材料,说是美国和日本的孩子,在其最崇拜的十个人当中,都是父母当中有一个排在第一位,另一个排在第三位,其他的是一些知名人物,比如乔丹什么的。而中国呢?前十位全是刘晓庆之类的知名人物或明星,父母根本没有在前十位出现。
“7、 约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调查,问北京、上海、香港,等中国几个大城市的青年人父母年老以后,养老问题应由谁来解决。认为应当由子女解决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别是香港、北京、上海。认为应当于社会解决的,次序相反。大陆这边不少青年人,其实他们在高房价之下的首付,往往是父母的终生积蓄,子女在成家前,把父母剥夺得一干二净,可是大陆的青年人却比较倾向于父母的养老问题应当由社会解决。
“8、一次看到报道,说有个狗屁儿子杀了人,居然要求自己的母亲去派出所自着顶罪。”
中国是一个全世界都有名的“礼仪之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该文作者把原因归结为文化和传统,他说:“绝不能非常严厉地指责这些**的新生一代的某些人,因为他们刚生下来,肯定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被教育出来的,受到某种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最应当受到指责的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人或是文化、传统。”
笔者承认,该文作者描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功不可没。但是,他把原因归结为中国的文化和传统,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重视孝道教育,重视家规和家训的国度。“百善孝为先”,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孝道”教育。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古时“孝道”的典范,莫过于“二十四孝”。这二十四个古人以孝行而感天动地的故事,相传由元朝人郭居敬辑录,后来的印本配上图画,通称为《二十四孝图》,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外,《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王昶家规》等,也是杰出的代表。宋代儒学大师朱熹把“四书”之一的《大学》中的名言——“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伦理框架,构建一个上自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一整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要求每一个人,先修身,而后齐家,而后治国,而后平天下。于是,孝道、家规与家训就超越了“家”的范畴,与“国”联系在一起,进入到高层次。
《颜氏家训》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意即:……普通人纵然不能做到这样,也该在孩子会辨认大人的脸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龄时,就开始教育他,做到大人允许他做才做,不允许他做就立刻停止。这样等孩子长到几岁大时,就可以省得对他使用鞭、杖的惩罚了。父母对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严,又不失慈爱,那子女就会敬畏谨慎产生孝心了。……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正是讲的这个道理。俗谚说:“教导媳妇要在媳妇刚刚嫁来的时候,教育子女要在子女还是孩子的时候。”这话说得对极了。)《颜氏家训》又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意即:父子间要严肃,不可以过于亲昵;子女对至亲的爱,不可以简慢不拘礼节。不拘礼节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过分亲昵就会产生放肆不敬之心。)
我国的《中小学生守则(修订)》第七条规定,小学生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二条规定,小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外出或回到家要主动打招呼。”《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四章的标题是“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这一章共有8条规定,这8条规定是:“24、生活节俭,不互相攀比,不乱花钱。25、学会料理个人生活,自己的衣物用品收放整齐。26、生活有规律,按时作息,珍惜时间,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坚持锻炼身体。27、经常与父母交流生活、学习、思想等情况,尊重父母意见和教导。28、外出和到家时,向父母打招呼,未经家长同意,不得在外住宿或留宿他人。29、体贴帮助父母长辈,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关心照顾兄弟姐妹。30、对家长有意见要有礼貌地提出,讲道理,不任性,不耍脾气,不顶撞。31、待客热情,起立迎送。不影响邻里正常生活,邻里有困难时主动关心帮助。”
所以,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都不是作者所描述的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
那么,问题出在那里呢?
窃以为,问题在于这些“**的一代”没有受到基本的、规范的家庭教育,更谈不上是良好的或优秀的家庭教育了;问题更在于对他们实施家庭教育的人没有学过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可能本身也没有受到基本的、规范的家庭教育,更谈不上是良好的或优秀的家庭教育了。进一步深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并没有重视家庭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
好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吧。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