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相报前一句是什么意思(”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意思是什么)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

涌泉相报前一句是什么意思(”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的意思是什么)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

扩展资料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周恩来的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为人处事,非常讲究知恩图报。他自己扶助他人绝少有功利感,但对于曾经教育过他、帮助过他的人则时常感念,没齿不忘,并用各种形式报答他们。他铭记着中国的一句古训:不能过河拆桥。
在延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搜趣网周恩来回答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高盘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被塾师誉为“神童”。

1901年他考人山东高等学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盘之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下,先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两个学生组织,与会员赋诗论文,抨击时弊。1905年冬,他与这两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秘密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高盘之领导轰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亡命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担任历史、地理教师。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遂成为高盘之的弟子。

高盘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很为周恩来所敬仰,在其影响下,周恩来率先在全校剪掉长辫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来。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毕业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准备南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

临行前,他与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别之情。高先生说:“我仅问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其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其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乐。”

高先生满意地说:“有你这样一位英才弟子,我愿足矣。”周恩来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泪。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写有“翔宇”二字的纸片递给周恩来,说是斟酌忖度多日后想出来的,意在祝愿少年周恩来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

从此,“翔宇”就成了周恩来早年发表文章及留日、留法期间常用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忘却高盘之这位恩师。1950年12月,高盘之的儿子高肇甫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说起高先生,周恩来情不自禁,诚恳地表白:“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

1961年,高肇甫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探亲,周恩来获悉后,再次邀他们相见,详细地询问高师母的健康状况,并让秘书搬出一包礼物,托他们带给师母,此外还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一张。这张照片是高先生在他毕业时送给他的,后来几十年一直珍藏在身边,深恐或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www.souquanme.com报什么意思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什么意思???

意思是在困难的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加倍(在行动上)报答。

出处:“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记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 。

扩展资料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周恩来的故事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为人处事,非常讲究知恩图报。他自己扶助他人绝少有功利感,但对于曾经教育过他、帮助过他的人则时常感念,没齿不忘,并用各种形式报答他们。他铭记着中国的一句古训:不能过河拆桥。
在延安时期,一位外国记者问周恩来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周恩来回答说:“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促进。”高盘之先生字亦吾,1881年生于山东章丘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自幼聪颖好学,被塾师誉为“神童”。

1901年他考人山东高等学院,每次大考都名列前茅。1903年高盘之在进步教师萧少瑜的启发下,先后组织“乐群学会”、“玫瑰花诗社”两个学生组织,与会员赋诗论文,抨击时弊。1905年冬,他与这两个组织的骨干成员秘密加入同盟会,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高盘之领导轰动省城的高等学堂反清斗争,遭到清政府通缉而亡命东北,到沈阳东关模范小学担任历史、地理教师。1910年,十二岁的周恩来就读于沈阳东关模范小学,遂成为高盘之的弟子。

高盘之忧国忧民的情怀、渊博的学识很为周恩来所敬仰,在其影响下,周恩来率先在全校剪掉长辫子,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先生也很器重周恩来。1913年,十五岁的周恩来毕业于沈阳搜趣网东关模范小学,准备南赴天津投考南开中学。

临行前,他与高先生同宿一夜以表惜别之情。高先生说:“我仅问你一事,孔子曰‘君子有三乐’,你可知晓?”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此其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此其二乐;‘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此其三乐。”

高先生满意地说:“有你这样一位英才弟子,我愿足矣。”周恩来紧紧握住高先生的手,潸然落泪。第二天清晨,高先生把写有“翔宇”二字的纸片递给周恩来,说是斟酌忖度多日后想出来的,意在祝愿少年周恩来如鲲鹏展翅,翱翔九天。

从此,“翔宇”就成了周恩来早年发表文章及搜趣网留日、留法期间常用的名字。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作为总理虽然位高权重,但他并没有忘却高盘之这位恩师。1950年12月,高盘之的儿子高肇甫应周恩来之邀来到北京,周恩来热情接待了他,说起高先生,周恩来情不自禁,诚恳地表白:“没有高先生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

1961年,高肇甫夫妇带着三个孩子回北京探亲,周恩来获悉后,再次邀他们相见,详细地询问高师母的健康状况,并让秘书搬出一包礼物,托他们带给师母,此外还附上放大的高先生的照片一张。这张照片是高先生在他毕业时送给他的,后来几十年一直珍藏在身边,深恐或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涌泉相报的上一句诗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加倍地感恩
原句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书面记载最早为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其句原为民间的俗语,广为进报者采用,后来清代朱用纯编辑收录,为教子醒世采用。
成语“结草衔环”
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撕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www.souquanme.com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
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暇。”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