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知错就改的前一句(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出自谁的名言)

知错就改的名言知错就改的名言有:1、《左传·宣公二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2、《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3、《易论第九》:......

左传知错就改的前一句(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出自谁的名言)

知错就改的名言

知错就改的名言有:
1、《左传宣公二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2、《论语卫灵公》:“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易论第九》:“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
4、《与傅全美》:“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5、《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6、《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7、《颜习斋先生言行录》:“改身之过,迁身之善,谓之修身。”
8、《增广贤文》:搜趣网“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9、《与元九书》:“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0、《旧唐书魏征列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11、《尚书伊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

苏轼说的知错就改的名言?

言能纳谏也。
从善如流:从听从;善好的,正确的;如流好象流水向下,形容迅速。
形容能迅速地接受别人的好意见。
出处:《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和对待错误的态度有关的名言苏轼写的是哪两句
苏轼写的是:“改过不吝,从善如流”出自《上皇帝书》。
意思是改正错误毫不吝啬,听从善言就像流水那样自然。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知错就该 善莫大焉

佛菩萨到人间来救人的本意是令我们所有众生背尘合觉,返迷归悟。背尘合觉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有尘埃,有很多的灾和难啊,当我们把这些尘埃背着的时候,如果学佛,就相当于知错就改的觉 悟之中了,就会返迷归悟,迷 途 知 返了。我们就会悟出很多的道理,要把自己迷的事情慢慢地不迷,有时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会越来越迷,一旦悟出这些佛法道理的时候,就会返迷归悟,离开迷雾,终于开悟了。佛法的本意就是让我们出幻妄之生死,这个人 世 间的一切都是幻妄的,都是没有的事情。

白话佛 法讲的就是佛 法。佛法分很多层次来引导大家,修心、修行不管是高深的,还是白话的,都是佛 法。如果能够把人救活、把人说懂,就是最好的学佛方法。如果一个人想精通佛法,就要付出很多的精力,付出很多的努力。今天台长继续给大家讲一些关于学佛的问题。

听众朋友,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最烦恼的就是被烦恼和恶业所覆盖。我们每个人都有业障。业障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做错的事情。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当我们要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是做不好,总有人跟我们捣乱,总有小人跟我们犯冲。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业力所为,这个业力是恶业。有了恶业之后,我们的生活和事业会受到恶业的困扰,变得不明朗,烦恼就随之而来,人会变得很难过,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而且不知道怎样来处理这些事情。因为这些烦恼和恶业已经遮住了我们心中的阳光。

人在开心的时候,犹如阳光普照;当恶业和烦恼来到的时候,就像乌云遮住了心中的太阳,就看不见太阳、看不见阳光、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光 明。为什么很多人会自 杀?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生命没有价值?为什么很多人看破红尘?为什么很多人把这个世界看得淡淡的?实际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阳光。如果你真是一个聪明的人,要看到前途,要看到光 明,要看到阳光。虽然乌云有时会遮住阳光,但是乌云是不可能永远遮住太阳的。所以,人要学会看到自己的本性,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长远的利益,而这个利益是能够救 度众生的利益,是能够和这个世界融合在一起的利益,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智慧。

虽然有时候我们看不见阳光,看不见光芒,看不见光象,但是我们心里都很明白。大家知道什么叫光象吗?阳光和一种现象光芒所显现的像。月光也是一种光,为什么却把人们照得如此的安静呢?月光是属阴的光,也是大的光芒。所以我们用月亮来表示一个人的文静,用太阳来表示一个人内心的坦荡、光 明。月亮也DuqCs是阴的表现。光 明的东西,不管是太阳还是月亮,都会被乌云所遮住,乌云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做人做得不好的时候,有烦恼了,就是起乌云了。晚上做了坏事情,也等于是乌云遮住了月亮。“了无缩减”说的就是我们的烦恼和恶业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

如来//www.souquanme.com菩萨是起源于无缘慈,同体悲。如来犹如没有的,本来就没有。我们来到人间之前,一切都无,一切都是缘,连始缘都没有了,就像如来一样。无缘慈就是无缘无故地去帮助人家,没有任何索求,这才是菩萨的慈悲。观世音菩萨对我们的慈悲就是无缘慈悲。想想看,现在的人有多少同情心?现在的人同体悲悯越来越少。同体悲就是这个人已经考虑到自己所受的苦和人家所受的苦是一样的深重,当人家在受苦的时候,他就感觉到像他自己在受苦一样难受。当我们谈起某个地 震有多少人死亡、有多大损失时,你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同体悲,心想这些在地 震中死去的人多么可怜啊!你会想到他的父母、他的孩子等。实际上,同体悲就是人伤我痛啊。而不是像有些人看到人家不好了,心里反倒高兴。这就不是菩萨,这就不是慈悲。

台长经常跟大家讲佛 法,要记住,佛 法就是慈悲。用白话讲,佛法就是与人为善。整天和别人争斗的人,信佛干什么?今天说这个人不好,明天说那个人不好,这个人学什么佛,修什么心啊!学佛修心就是要学无缘慈、同体悲,而且学佛、修心、做人要随顺机宜,就是要顺着缘分、选择时机和别人说法。当这个人愚痴的时候,还没有开悟的时候,你拼命地去度他,去和他说佛、说法,引来的只是叛逆和反感。只有当这个人渐渐开悟时,你才可以度 化他,所以,学佛做人首先要慈悲人家,要有同体悲,要随顺机宜,顺着人家的缘分和机会来说法、讲  法。台

长希望大家多多学佛度人,但是也要掌握原则,那就是随缘说法,随缘去帮助人家。

大家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事物存在,大、小、权、实、偏、圆、顿、渐。就是说人的思想有大、小的不同,有些人有权 利,但是没有实权;有些人的思想有偏差DuqCs,而有些人智慧圆融;有些人很迟钝停滞不前,而有些人逐渐在转好。我们应该怎样来劝度他们呢?我们应该随机施舍,随着缘分、随着机会来慢慢地开导他们、帮助他们。总之需要一个时间,需要一个机缘。很多人帮助人家是硬逼着人家的,而我们真正学佛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逼着人家去做,要随缘。如果真的想救人,就要先顺着人家,先帮助人家,先理解人家,当我们不能够理解这个人想什么、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能够帮得到这个人吗?真正讲起来,就是佛的本意。

佛菩萨到人间来救人的本意是令我们所有众生背尘合觉,返迷归悟。背尘合觉是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背有尘埃,有很多的灾和难啊,当我们把这些尘埃背着的时候,如果学佛,就相当于知错就改的觉 悟之中了,就会返迷归悟,迷 途 知 返了。我们就会悟出很多的道理,要把自己迷的事情慢慢地不迷,有时因为我们没有了解事物的本质,所以会越来越迷,一旦悟出这些佛法道理的时候,就会返迷归悟,离开迷雾,终于开悟了。佛法的本意就是让我们出幻妄之生死,这个人 世 间的一切都是幻妄的,都是没有的事情。

人的生死和人 世 间的所有幻觉是一样的,人是永远不会死的。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都是幻觉,有一个词叫“痴心妄想”。古时候,很多皇帝想寻找长生不老之术,其实这是没有的。任何事物有生就有灭,永远没有长生的,所以佛的本意是希望人们背尘合觉,返迷归悟,出幻妄之生死,出本具之佛道而已。当我们真正理解这个世界的人生都是幻妄,都是妄想,所以我们的生死也没有圝意义了。这样的话,才会得到真正的佛法和佛道。

听众朋友们,众生的业障深重,不是容易消除的。犹如一个人病入膏肓的时候,就不能够把病治好。当你浑身都是病的时候,没有一个医生能够治疗你的。当一个人身上有一点病,可以治疗;脚上有一点病,可以治疗;脑子里有病,也可以治疗;如果浑身都是病的时候,就治不了了。台长希望大家真正地学佛,真正地理解佛法,要消除自己身上的业障。佛菩萨到人间来救 度众生,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恢复自己的本性,恢复自己的良 知。现在的人为了钱、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的。有一句话说,现在的人什么都要,就是不 要 脸。

古时候的圣圝人教我们做人要懂得仁义礼节,要孝父、孝母,尊敬所有的人,要善恶分明。而现在的人呢?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出卖父母亲,跟兄弟结仇,和师长翻 脸。白话佛  法 就是菩萨教我们学习如何返迷归悟。因为我们看到的东西只是迷途的物质,那是幻觉,所以一定要逃出自己幻妄的生死,人生苦短,所有的东西都是假的,如果自己丢失了自己的本性,那就是真的。所以在人间,不管是否有大小之分,是否有权实之分,是否有偏圆、钝渐之分,都要随机来解化、随缘来度 化。

学佛 学 法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如何来了脱生死、解决问题,这个就是要长期坚持学佛 学 法的问题。众生的业障深重,有很多法 门可以帮助你们。有些法 门是让人皈依净土,有些法 门是禅宗,密宗等,各种各样的法 门都是要帮助人们恢复自己的本性、本心和本意。也就是说,把自己脸上所涂的色彩全部擦干净,就像我们现在的人吃东西一样,要吃天然食品。经过化妆、加工的东西就缺乏它的本性了,它的营养成分就不够。犹如我们在人间吃的菜,经过农药喷 射之后,长得很漂亮,但是吃下去没有自然的营养。所以,我们要恢复自己的本性,要恢复自己的若圣若凡。

我们有时候像一个圣 人,做着很多的善事,有时候又像一个凡人,做着很多的坏事。实际上都是在于我们的心,在于我们开启学习这个法 门时的变幻莫测,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神有时会摇摆不定。永远要记住,我们要做圣 人,要脱离凡尘。要知道自己身上的业障很重,必须改正。有时候我们很愚痴啊。但有时候为什么会有智慧呢?我们学佛 学 法了,才会有这个智慧。我们有时候真的很傻,觉得自己很聪明,实际上是最笨的人。所以才会当某一件事情做错的时候,自己恨不得打自己的嘴巴,“我原来是这么的愚蠢啊!”可是当他在做这件事情之前的时候,他是否觉得自己是很愚蠢的呢?好了,听众朋友,因为时间关系,台长的白话佛 法节 目今天只能够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收听,下周再见。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后面一句是什么?

后一句为: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句应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自:春秋左丘明《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原文选段: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译文:

(晋灵公)说:“我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打算改正。”士季叩头回答说:“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诗大雅 荡》说:‘没有谁向善没一个开始的,但很少有人能坚持到底。’如果这样,那么弥补过失的人就太少了。

您如能始终坚持向善,那么国家就有了保障,而不止是臣子们有了依靠。《诗大雅烝民》又说: ‘周宣王有了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这是说周宣王能补救过失。 国君能够弥补过失,君位就不会失去了。”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致命的痼疾就在于,无论所谓的“天子”多么愚笨、痴呆,无论多么残暴、缺德,无论多么变态,病入膏肓,都是“神圣”的,不可冒犯的,不可弹劾讨伐的,否则,便会犯下各种“罪行”:欺君,亵渎,犯上作乱,直至弑君。而且,这些罪行都是弥天大罪,不可赦免,甚至可以诛灭九族。

虽然有此痼疾,但让人感叹不已的是,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昏情残暴的暴政。苛政存在,就有敢于诤言直谏的义士出现,并有敢于弑君的勇士出现,前者如赵盾,后者如赵穿。

他们明知自己的行为将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甚至还包括以自己亲人搜趣网的生命为代价,依然大义凛然,慷慨陈词,视死如归。这些词语,只有用在这些义士、勇士身上才是沉甸甸的、掷地有声的、名实相符的。

其实,敢于直谏、敢于弑暴君,已远不止是一种一时冲动的个人行为,更不是宗教信徒的迷狂。它是一种非常清醒的、理智的选择,是不得不如此的抉择。

有时,明知暴君不可理喻,有时明知自己的行动无异于以卵击石,自投罗网,如荆柯刺秦临行前 所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但是,它们所体现的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永恒的正义,即决不向残暴专制、黑暗腐朽屈膝让步的决心。

正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西西弗斯明知自己推上山的巨石要滚下来一样,依然坚持不懈地推下去。人类的精神和行动的意义,就在过程之中显示了出来,结果则是次要的了,甚至并不重要了。

面对残暴和死亡而敢于挺身而出,这种行为表示了一种严正的抗议,表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翻看历史,这种抗议和精神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就好比光明和黑暗从来都是相随相伴,哪一方都没有消失过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灵公不君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