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的上一句是什么(楚尾吴头 一片青山入座)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下联是?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吴头楚尾的上一句是什么(楚尾吴头 一片青山入座)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下联是?
楚尾吴头,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郑板桥)
山光扑面因朝雨;江水回头为晚潮。(郑板桥)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人窑。(郑板桥)

公孙胜是水浒传中的第一法师吗?

公孙胜虽然厉害但是也到不了“法力第一”的地步,毕竟除了公孙胜之外还有他的师父罗真人坐镇,罗真人才是整个《水浒传》中法力最高超的人。而且除了法力高超之外还有一双慧眼呢,当时宋江和公孙胜一起去看望罗真人的时候罗真人写下了几句诗词“忠心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这句诗词恰好写出了最后梁山的结局。

这句诗词细分之后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忠心者少,义气者稀”,这句话其实讲述的是当时朝廷的现状,当时的朝廷奸臣当道、内忧外患,高俅、蔡京、童贯、杨戬各个都是残暴的奸臣,敢于“为国为民”的忠臣很多都被排挤出了朝廷。第二部分是“幽燕功毕,明月虚辉”,这句话//www.souquanme.com讲述的是梁山最后的结局,梁山当做朝廷的炮灰去攻打方腊,以“死伤大半”的代价终于赢得了胜利,但是最后结局不禁让人唏嘘。

那些幸存下来的好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哪怕是宋江最后也只是被封了一个楚州安抚使和兵马总管,很多死去的好汉只有一个“武德大夫”的虚职。而第三句话是“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其实这句话就很好理解,最后幸存下来的梁山好汉就像是“鸿雁”一样各自分离,有很多的人都看透了宋江的用意,在征讨完方腊之后选择离开了宋江。

最后一句“吴头楚尾,官禄同归”讲述的是宋江的一生,“吴头”就是从“吴”开始,宋江最初是被发配到了江州,然后在江州写了反诗才走上了梁山;而“楚尾”指的是最后结束于“楚”,宋江在征讨完方腊之后被册封为楚州安抚使,最后也是死在了楚州。

《江上》寄予了什么人生哲理?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王安石《江上》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王士禛《江上》
王安石与王士禛是中国古代两位名诗人、学者。王安石,宋代著名的改革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诗名不小,文名亦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人们对其比较熟悉。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王士禛。王士禛生活在公元1634至1711年间,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山东省桓台县)人。年轻的时候,他很擅长写诗,而且在当时颇负盛名,渐渐地成为清代闻名遐迩的文坛领袖,在诗的创作上,与朱彝尊齐名,时称“南朱北王”。他主张诗歌创作要讲究意境,认为凡诗味悠远、神韵兼有,灵机所至、妙笔天成者,才为上乘之作。这对扭转当时一味仿效古代、泯古不化的诗风,起了较深远的作用。他的诗章节流畅,技巧纯熟,艺术性较高。像他的《藤花山下》诗,“麦陇参差碧岸头,藤花山下晚风秋。一时残雨兼虹尽,百道清泉入涧流”,绘晚秋时节山村生活图画,绚丽多姿,清新可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声情并茂,给人非常舒适、怡人的感觉。 两首同题的《江上》诗,都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先看王安石的诗。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www.souquanme.com图”,具有鲜明的特色。再看王士禛的诗。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 尽管两首《江上》诗都着意描绘了江上秋意,但诗的创作的落脚点并不一样。细读两诗,我们不难发现,王士禛的诗侧重在意境上创造,而王安石的诗则通过秋天景物的描写,抒发个人的离情别绪。王士禛《江上》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GgdjNrK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王安石的《江上》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www.souquanme.com,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动乱,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大江之景是古代诗人钟情之境,精妙之作林林总总。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写江上之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以时间推移为序,准确再现了薄暮至夜幕降临时大自然的优美画面,让读者与作者一起跳荡起热爱大自然之心。南宋朱熹的《水口行舟》是一首夏季行舟江上的即景诗:“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诗人先写夜间雨中行舟,迷迷糊糊中并未在意风吹浪打;再写早晨雨住行舟,卷起船篷远望,只见绿树青山,翠碧如画。这首诗,清新芳醇,读上去口爽神清,令人嚼而难忘。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江宿》写秋江月夜:“寂历秋江渔火稀,起看残月映林微。波光水鸟惊犹宿,露冷流萤湿不飞。”诗人从地上写到天上,又从天空回到地上,通过渔火、树林、惊鸟、湿萤,创造了一种神秘清幽的气氛,表达了对美丽自然的热爱情致,让人感受到其超然处世、不愿与流俗为伍的高洁品格。清代傅昂霄的《江行》描绘了一幅秋江夜行图:“白云明月漾微澜,空外秋声落远滩搜趣网。燕子矶头中夜起,一天星斗大江寒。”画的上方是白云、蓝天、寒月、明星,画的下方是一江秋水,水上的行船,船上的诗人,以及云、星、月在江中的倒影。读其诗,人们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意兴盎然的艺术氛围。与上面这些诗相比,王安石、王士禛的《江上》诗不仅很有意境,而且艺术技巧也用得非常娴熟。王安石的《江上》写风吹水面,用一“漾”字,写江花凋零,下一“脱”字,王士禛的《江上》写深秋江波,着一“暗”字,这些字堪称“诗眼”,也体现了诗人锤炼词语的极深的功夫。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