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守边塞后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什么)

写戍守边疆的诗词塞下曲四首;唐;王昌龄的边塞诗。,其一,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戍守边塞后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什么)

写戍守边疆的诗词

塞下曲四首;唐;王昌龄的边塞诗。  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入塞寒:一作复入塞。共尘沙:一作向沙场。
  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其三
  奉诏甘泉宫,总征天下兵。
  朝廷备礼出,郡国豫郊迎。
  纷纷几万人,去者无全生。
  臣愿节宫厩,分以赐边城。
  其四
  边头何惨惨,已葬霍将军。
  部曲皆相吊,燕南代北闻。
  功勋多被黜,兵马亦寻分。
  更遣黄龙戍,唯当哭塞云。
缑氏尉沈兴宗置酒南溪留赠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
  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
  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
  海雁时独飞,永然沧州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
  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
  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
  乘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  槠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
  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
  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
  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
  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
  郴土群山高AvCUgtTOF,耆老如中州。
  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
  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
  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修。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
  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
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九江口作  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
  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
  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
  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
  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
  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
初日  初日净金闺,先照床前暖。
  斜光入罗幕,稍稍亲丝管。
  云发不能梳。杨花更吹满。
  宿京江口期刘慎虚不至
  霜天起长望,残月生海门。
  风静夜潮满,城高寒气昏。
  故人何寂寞,久已乖清言。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同王维集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五韵  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
  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
  圆通无有象,圣境不能侵。
  真是吾兄法,何妨友弟深。
  天香自然会,陵异识钟音。
送郭司仓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
  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
从军行七首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独上:一作独坐。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旧别情:一作离别情。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北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玉门关:一作雁门关。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出塞二首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第二首一作李白诗]
采莲曲二首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春宫曲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长信秋词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暂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情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连天:一作连江。
送单十三毕五归  寒江绿竹楚云深,莫道离忧迁远心。
  晓夕双帆归鄂渚,愁将孤月梦中寻。

戍守的示例

引经据典/戍守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唐王昌龄《从军行》红旗:暗喻军队。以虚写实,从迷漫的景色中看到挺进的千军万马。情调豪放,一改边塞诗悲凉的格调。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秦时句:秦、月、汉、关相互成文,即秦汉时的明月与关塞,迄今依旧之意。龙城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此指善战的将领。阴山:泛指北部战略屏障。前两句,写设关防“胡”,由来已久。后两句,痛惜今日御敌无将。言外讽刺边将不得其人,所以长征人未还,常受胡马的侵扰。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唐王维《出塞》空碛:空旷的沙漠。这是诗人作为监察御史出塞时描写的景色。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玉关情:对守戍在玉门关外亲人的深情。玉关,指玉门关。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写千军万马出塞的气势。动中有静,气氛紧张肃穆。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唐常建《塞下曲》销:消、融。边远地区安静太平,战争的凶焰化作日月的光辉。
●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唐高适《营州歌》营州:唐时东北重镇,州治在柳城(今辽宁朝阳附近)。厌:满足。蒙茸:皮毛蓬松貌。虏酒:奶子酒。诗句描写了蒙族少年的飒飒英姿和尚武习俗。
●蒲海晓霜凌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蒲海: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凌:凝冻。葱山:葱岭,指昆仑山脉。旌:旗。极写边塞霜雪之大,表现将士顶风冒雪昼夜兼程的顽强精神。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辕门:军营门。掣:牵、扯动。翻:飘动。用暮雪纷下,红旗冻硬来描写渲染边塞的奇寒,形象极为生动。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月黑:无月之夜。单(chán)于:指匈奴首领。将(jiàng):率领。描写边塞冒雪破敌的情景,敌兵黑夜潜逃,将军率部踏雪穷追,情境活现。
●地阔鸟飞迟,风寒马毛缩。
唐刘长卿《赠别于群投笔赴安西》迟:慢。“迟”是衬托地阔,“缩”是夸张风寒。写尽边地的辽阔、寒惨之状。
●无数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唐李益《听晓角》塞鸿:边塞的大雁。度:过。小单于:乐曲名。秋风传来哀怨的角声,竟使飞鸿也回翔不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塞下:指西北边地。衡阳:今湖南衡阳市,旧城南有回雁峰,相传雁南飞至此不再南飞。上句写边地秋来的荒凉萧瑟。下句很含蓄,一语双关,以雁无留意,以反衬和引出下文的“燕然未勒归无计。”
●山抹微云,天粘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宋秦观《满庭芳》微:淡。谯门:即谯楼。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高楼,用来瞭望敌人。微云抹山清淡高远,衰草粘天萧瑟苍茫,写所见;画角声断,呜咽凄清,写所闻。“抹”、“粘”二字,历来称誉其“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宋辛弃疾《破阵子》挑灯:挑亮油灯。梦回:梦醒。八百里:指牛。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麾下:部下。炙:烤熟的肉。五十弦:古瑟。此泛指军中乐器。翻:演奏。塞外声:边地悲壮的战歌。点兵:检阅军队。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宋辛弃疾《木兰花慢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空肥:闲养,意指没有抗击金兵的出征。“胡尘未断”指金兵之侵扰频繁,“战马空肥”斥南宋朝廷的求和屈辱。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清纳兰性德《长相思》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指关外。叙述出使边塞的旅途艰辛和景色,后一句取景新颖,气势豪迈,深得王国维赞赏。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清林则徐《塞外杂咏》万笏:比喻耸立的群山。琼瑶:美玉,这里比喻冰峰。晴雪:比喻白发。共难消:与积雪一样难以消除。用拟人手法描写天山,感情真挚。诗是作者被流放新疆赴伊犁时作,表现了旷达的胸怀。

王之涣他还写了一首边塞诗是什么写出其中的前两句是什

凉州词(王之涣)
唐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搜趣网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赏析】
凉州(今甘肃武威)位于河西走廊。这首诗描写了黄河上游辽阔荒凉的景象。此诗境界开阔,气象沉伟,情调悲壮苍凉。“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指遥望黄河,其源仿如出自白云间。“羌笛”是西域乐器,“怨杨柳”是指羌笛声奏出哀怨的《折杨柳》一曲。
首句设想奇特,是溯流而望。这与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视觉方向相反,强调的重点也不同。李诗强调气势,王诗强调源流之高远。在如此山长水远天高地阔的浩翰背景中,一片孤城形只影单,兀然独立于万仞群山之中,而那条黄河则如丝如带,把蓝天白云、孤城、群山系结在一起。这是一幅泼墨写意的边塞图画。诗人把一座城说成一片城,以一片对万仞,突出孤独之感:孤城如一叶扁舟在翰海中漂泊,如一朵白云在天地间淹滞,正如戍守者那孤独无奈的情怀。由此便推出了一个"怨"的主题:这偏远荒凉的边塞啊,春风都不肯光顾,而人却要背井离乡地在这里苦熬岁月。如此深长无奈之怨却以"何须怨"这样宽慰的语气说出,曲折达意,举重若轻。仔细想来,《折杨柳》之曲也的确无助于消解幽怨。那么怨谁呢?诗人没说,倒是同题的另一首诗微露怨词:"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但天子也不是好怨的,因此只好轻轻地怨怨"春风"算了。《唐诗正声》吴逸一评:“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酒店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这首《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戍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www.souquanme.com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戍搜趣网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出塞王之涣后两句含蓄表达出戍边将士们什么的感情?

出塞王之涣后两句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AvCUgtTOF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