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力则学文的后一句是什么(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什么意思)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什么意思对人处事要怀着一颗善心,要亲近有仁德的良师益友。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有余力则学文的后一句是什么(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什么意思)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是什么意思

对人处事要怀着一颗善心,要亲近有仁德的良师益友。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就要去学习文化知识。 出自《弟子规》

小故事:三国时期,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很穷,他必须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的知识很渊博,人们都很佩服他。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是如何学习的。董遇听了,告诉他们说:“学习要利用‘三余’,‘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董遇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提高自己水平的。

拓展资料: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quoWBmqct;的文义,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共有360句、1080个字,三字一句,两句或四句连意,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全篇先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弟、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和众人相处时时要平等博爱,亲近有仁德的人。如有余下的时间精力,则应学习六艺及其他有益的学问。

请问“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凡是作为弟弟和儿子的人(妹妹和女儿也一样),在家里要侍奉父母,尽孝道。离开小家,在宗族亲戚之间,要侍奉兄长,尽悌的本分。在社会上,对朋友,以至于对一般人都能友爱,再到爱国爱天下,都是悌的意义。孔子继续说,每做一件事,自始至终都要谨慎,按道理去做,绝不马虎。每说一句话,都要发自内心,诚实待人。在社会上,要有博大的胸怀,爱每一个人,不能存有厌恶、嫌弃、嫉恨、刻薄之心,爱天下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如果遇到有道德、有修养的仁人,要多加亲近,多多切磋,熏陶自己的情操,帮助自己完善品格。以上是最重要的六点,这六点不可懈怠,要时时努力才行。如果都做到了,还有余力的话,可以“学文”。这里的“学文”是泛指,古时候讲“六艺”,今天更加广泛了,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等,就是我们讲的专业技能。没有余力的时候,不能着急先学技能,而当道德有所成就,又不能不学技能。这就是孔子提倡的,先德行而后文艺。有道德的人心无旁骛,学习技能自然容易学成,而学习的过程中,又可以体验到做人做事的道理,反过来也进一步完善了人的道德修养。
这一句是孔子对小孩子的要求,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和小朋友要团结友爱,要遵守纪律,要诚实,要爱祖国爱人民,要和好人做朋友,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WBmqc。其实我们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孔子把它们上升到孝、悌、谨、信、博爱、亲仁这样的高度上,作为为人的根本,从小开始养成。一切高尚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也都由此而生。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做到以上几点,虽然会失掉一些眼前利益,但是人生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心胸也会越来越广阔,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在不远的前方。
虽然这样的要求,三岁的孩子都知道,但是活到八十岁也不一定能做到。当早已不再长高的我们翻起这一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感到,自己到现在为止,也不能算是个好孩子?不要紧,让我们从头做起,从一个孩子做起,当我们做到作为一个好孩子走进大人的世界,会发现整个世界WBmqc都变了。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少说话,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义道德的人。这样身体力行亲身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出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学而篇》第6章

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首位,而将书本知识的文化学习放在第二位。在历史上,由于阶级的需要,无论是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尤其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非常重视,把“德”WBmqc排在“识”的前面。

孔子正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培养适应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德”重于“识”,要先把学生的道德品行提升起来,其次才能谈学习。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如果还有空闲时间,则用来研究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扩展资料:

《论语学而篇》第6章赏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入则孝,出则悌”:孝悌之义,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讲的都是伦理亲情之爱,要首先爱自己的父母兄长,这是做人的基本。

第二个层次,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走到社会上,则要言语谨慎,笃诚守信,用爱亲人的心去博爱众人,还要去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一个人能做到这些,他就走出了一己之爱,能够有天下大爱,他就能为社会做更多事,走得更远。

以上两个层次如果都做到了,孔子才提出第三个层次,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你要是还有余力的话,就去学习文化知识,在这里,文、行是合一的,指自己去力行圣贤教诲。

这三个层次是不断递进的,孔子首先要求的,是对父母兄弟的血亲之爱,做到行孝悌;搜趣网然后发展到对天下苍生的仁爱,做到“谨、信、爱众、亲仁”,培养出良好的德行后,再通过学习文化知识进一步教化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进步。

实际上,这是孔子指出的一个人人格成长的正确过程, “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七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七事具备,方以为人,这七事做到了,我们才能称得上是个“人”, 要先立德学做人,然后再学习知识技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学而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弟子规(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