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前一句(贺敬之《回延安》全诗)

贺敬之写的诗回延安求全诗《回延安》贺,敬,之,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前一句(贺敬之《回延安》全诗)

贺敬之写的诗回延安求全诗

《回延安》贺 敬 之

心口莫要这么厉害的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档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过来,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SBZPRA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头坐。
  满窑里围的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双眼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的飘,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队……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
《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新诗。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心中对母亲延安的眷恋。
全诗共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阔别 10 年后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与亲人相见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延安是贺敬之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延安他有着深深的情感。故地重游,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莫要”“莫把”两个祈求的诗句,说明诗人无法控制自己内心激动的情绪。接下来几句,黄土贴心、梦回延安、搂宝塔山、千呼万唤,连续几个情节和动作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延安亲人的欢迎场面更是热烈。被拟人化了的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在“唱”“笑”“招手”。亲人们头上包着白羊肚手巾,腰上缠着红腰带迎过延河来了。此时的诗人,“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一个“扑”字表现出来的情感,比千言万语要多得多。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
当年延安的生产和战斗如火如荼,作者没有花费大量笔墨一一铺叙。他发挥赋、比、兴等手法的特长来表现自己这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有兴有比,写出自己与延安母亲的血肉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用赋的手法,选取典型事物,概括当年热火朝天的生活。“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写出母子亲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表现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第三部分,诗人描绘了与亲人见面团聚的场面,表达了相互间深厚的情谊。
团聚场面,作者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土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气氛。老年、青年和少年三代人欢聚一堂,共叙新旧岁月。“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夸张、比喻连用,话题由延安飞跨千山万水,谈到全国的形势如长江、黄河汹涌澎湃。
第四部分,描绘延安新貌,赞美 10 年来党领导下延安的巨大变化。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夸张,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印象。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也展望了美好的明天。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用兴的手法,使人联想到大好的革命形势。接下来几节,诗人回顾延安历史,写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结尾一节,“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用夸张的手法,豪迈的语气,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2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吸收民歌营养而创作的一篇优秀作品。诗人采取“信天游”民歌的形式歌颂延安,这本身就是对延安母亲养育之恩的报答。诗的每一节都由两句构成,按照“信天游”的特点,第一句起兴,有时候两句诗兴、比连用,或比兴、夸张连用,并且通常要押韵。例如,“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以“羊羔吃奶”起兴,喻延安对诗人的养育之恩。“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上句起兴,使人联想到由延安一地向全国扩展的革命形势,下句紧接着使用夸张。“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上句起兴,又兼有描写环境的作用。“信天游”中“兴”的表现手法,往往给读者以很大的想象空间,使感情表达有更充沛的力量。擅用夸张也是“信天游”的一个特点,如诗中的“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等句。再有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也是民歌中经常采用的,它们为这首诗增添了亲切、活泼的感情色彩。这首诗里还有不少陕北方言,如多次出现的叠音词“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白生生”“一口口”等,一些儿化音“紧紧儿”“手把手儿”等。总之,用“信天游”的形式歌颂延安,抒发诗人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之情,这首诗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寻一首诗的名字及内容

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歌很长,里面有一句话“枣园的灯光暖人心”
贺敬之:《回延安》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三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四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红;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延安

写出延安母亲对诗人无私教诲的诗句?

在本文开始前,先引用几位老师对诗作《回延安》的评价——
臧克家:“我想谈一谈《回延安》。这是解放以来我最喜爱的一篇诗,恐怕也是贺敬之同志的最有代表性的一篇诗。每次读它的时候,我总想起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我想这是有理由的。这两篇优秀的诗,都是久别重逢抒写胸臆的。情感的浑厚真挚,艺术成就所达到的境界,都可以相比拟。当然,《回延安》的气氛与情调和《赠卫八处士》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在极度的欢乐字行间闪耀着希望的金光,而后者却不胜伤感,读后令人为之黯然。”
闻山:《回延安》是“挚情的、凝练的诗。”
陈思:“这是一首动人心魄,令人感奋的好诗。不论就诗的思想和技巧而言,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是《充满生命力的歌声》。
丁力:《<回延安>是充满感情的好诗》。
段登捷:“贺敬之同//www.souquanme.com志的《回延安》是脍炙人口的诗歌珍品。”是《一曲铭刻在人们心底的乐章》。
……
由上可以充分证明,诗人贺敬之写于1956年3月9日的《回延安》这首红色经典的无穷的艺术魅力。
在这里,笔者想从比较或相互对照映衬的角度对此诗做一个粗浅的解读或论证。
如果不阅读《贺敬之文集6》,笔者真的还不知道诗人在创作信天游《回延安》的同时,还创作了精美的姊妹篇——散文《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笔者想,如果用他的散文来解读他的诗句,无疑是十分恰当的和美妙的。
因为一般读者可能没有读过这篇发表于同时期的杰出散文,所以,笔者先简单介绍一下其内容。
《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的主题和《回延安》一样,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炽爱、对党的深情、对革命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坚定信心和信念。她共包括六个小题:第一是《“到延安去!”》,写出了诗人渴望马上就到延安的激动心情和在西安的见闻,感叹西安的巨大变化。第二是《“不要怕,小鬼”》,诗人在从西安到延安的坦途上,回忆了过去投奔延安的艰辛,特别回忆了和老一辈革命家徐特立在洛川城被国民党军扣留的过程,并受老革命家的启迪和鼓舞。第三是《母亲——延安!》,诗人通过所见所闻,“实况直播”了延安的喜人面貌和延安人民对诗人的热情。第四是《井冈山—延安—北京的道路》,回顾了党的光辉历程,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让我们重温中国革命的惊天动地的二十几年的往事吧,让我们念诵我们光荣的延安的英雄经历吧,让我们看一看从井冈山和雪山草地一步步走过来的足迹,看看从杨家岭通向天安门的道路吧。”但这种回顾,散文诗化了。这在一篇较短的文章中回顾党的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是十分巧妙的。第四是《杨家岭、枣园》,同样回顾了党中央特别是毛主席当时在这里的工作,以及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英模人物在今天的精神面貌。第六是《母校“鲁艺”》,生动体现了桥儿沟的革命群众对包括诗人在内的“鲁艺”人的深厚感情和对未来的信心。
下面,笔者就试着结合起来,按照《回延安》的写作顺序来让《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作具体的解读或印证。

《回延安》由五部分组成。笔者就按这五个部分进行解读。
诗一开头,就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情——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到延安去!”》的开头同样表达了这种心情——
“到延安去!”——我的激动得发抖的手又在日记本上写着这几个字了,在剧烈跳动起来的心中又默念着这句话了。
在这里,“激动”是诗人的主旋律,但表现形式不同,诗表现“激动”是“这么厉害地跳”“手抓黄土”“不放”,且“紧紧儿贴在心窝上。”散文表现“激动”是“发抖的手又在……写……”“心中默念”。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散文可以作为诗的解读,而诗则可以看做散文的升华?
在散文里,诗人还这样表达了想立马就到延安的渴望——
……在雪花纷飞的黎明,飞机起飞了。飞到空中的头一分钟,我就渴望着能一眼看见那无边的黄土高原,那在黄色沟壑中奔流的延河,那矗立在河边的宝塔,那延安城的一切一切……
诗人为什么这么激动和渴望呢?——
这完全和十六年前一样。这几个字不是说明一次普通旅行,这是曾震响在无数革命者的生命中的一个巨大的召唤声。怎么能够忘记,当我们还是少年或者青年的时候,在大半个中国的黑暗天空下,我们曾是怎样地在心中高呼着这句话!那时,我们还不敢说“延安”这个名字,我们说:“到‘那边’去……”是的,从此我们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经历中最珍贵的一页,生命就变得如此壮丽了。而当我们投进延安的怀抱,小米饭把我们喂养长大,在炮火声和战歌声中变为成年,又走向胜利的国土开始新的事业之后,“到延安去”的召唤声连接着“从延安来的”这句话,曾唤起我们内心中的怎样的激动!母亲——延安,千百次地呼唤着你,我们是充满了何等的力量呵。
哦,原来是延安让包括诗人在内的“我们就开始了我们人生经历中最珍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的一页,生命就变得如此壮丽了。”
哦,原来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我们投进延安的怀抱,小米饭把我们喂养长大”。
哦,原来是包括诗人在内的“母亲——延安,千百次地呼唤你,www.souquanme.com我们是充满了何等的力量呵。”
哦,原来是包括诗人在内……
源于此,诗人能不激动吗?这是何等炽烈的情感啊!
有论者从艺术上挑不出《回延安》的毛病,便信口雌黄地说什么“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是心脏病人才有的。说这话者,不是出于无知,就是怀有偏见,实乃滑天下之大稽。大家都知道,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心理的正常反应。过分激动、惊恐或者剧烈运动等,都会引发心脏快速地跳动——完全是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体验。这在动画片里尤为突出。有时为了突出荧屏里动画形象的激动或惊恐,往往把心脏的跳动都显示出来了,难道说他们都“有心脏病”吗?难道说他们的作者都“有心脏病”吗?笔者虽不敢说这种表现形式是源于诗人诗句的启迪,但至少和诗人的观点或看法(实际上是心理和生理体验)是完全一致的。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用短短的四句诗回忆起自己对延安的日夜思念和如今终于又重新来到母亲延安的怀里——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在这里,笔者说明一点,同样写一件事情,因为文体不同,手法就不会相同或不完全相同;同时,抒写的顺序也不可能相同或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笔者在这里作对照解读,就可能有“强拆”的嫌疑,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言归正传。
因为延安让诗人的生命“最珍贵”,所以他“几回回梦里回延安”是完全正常的事情。今天,他千声万唤的——母亲延安就在这里——眼前,而延安最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宝塔山了,宝塔山以及延河就是延安母亲的象征。
这种感情在散文里是如何表现的呢?《母亲——延安!》一开头是这样描写的——
闪过去一座山、又一座山……终于,眼前的道路豁然开朗起来。一片毗连的房屋和层层相接的窑洞出现了。一条解冻的小河歌唱着向前流去——这就是和延河汇流的杜甫川!在那金色的夕阳的辉耀中,蓝天上高耸着那十几级的古老的宝塔——这就是宝塔山!
呵,母亲延安!分别了十多年的你的儿子,又扑向你的怀抱中来了。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诗句是虚(梦境)实(实境)结合,而散文完全是类似游记式的所见所闻的“实况直播”。
那么,诗人回到延安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诗句也像散文一样,变成了“新闻特写”的“实况直播”了——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这场面,这感情,实在是动人。对这几句诗所描述的情景,诗人在散文里是如何处理的呢?
前两句,诗人在《“不要怕,小鬼”》的最后一部分已经提到了——
……如今,在那整齐的街道上贴满了“迎接社会主义”、“绿化祖国”的彩色标语,村边的合作社员们正在打井、栽树。少年们双手捧着树苗向汽车高呼“欢迎!”……
后四句表现了延安人民的热情以及亲人见面时的激动心情。这个场面,诗人在《母亲——延安!》里是这样写的——
一片喧闹的锣鼓唢呐声响起来,在五里铺到南关的河滩上,欢迎的人群涌过来了。陕北大秧歌在表演,这雪白的羊肚子手巾,紫红的腰带,这领唱的头伞,合唱的男女队员……这不是1943年的“红火”情景吗?
而今天,我却作为一个远地而来的访问者之一在这里被欢迎了。我被人群蜂拥着向大街走去。……
在散文里,诗人反而又由现实联想到了过去——你看那情景是多么熟悉呀!如今,还继续在延安传承着、灿烂着……

本章,除了开头一节,其他完全是抒情的句子。第一节是实写,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连村庄也对诗人的归来表示热烈欢迎。第二、三节用兴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亲情和延安对他的养育之恩。第四、五节则形象地表达了党对诗人的教育和培养。最后一节是自然升华。正因为诗人是吃着延安的小米饭长大的,是党培养他成人、真正走向了革命的道路、特别是成长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而这一切,都是延安所赋予的,诗人当然是“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了。这对于“吃水不忘挖井人”的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只有那些不知道感恩的人才会用冷漠的眼神去对待曾经养育过自己的土地。
不过,这些用情感的金线串在一起的珍珠,却散落在《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的角角落落。下面,笔者就按顺序分别作以介绍。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这是第一节。散文里没有“二十里铺”和“柳林铺”,只有“五里铺”。虽然这样,笔者并不怀疑诗人在诗里描写的真实。这是因为,它们都带一个“铺”字,表现了一个地方村庄(镇)名字来源的特点,就像我们濮阳县五星乡四个带“掘地”的村SBZPRA名,都与王莽赶刘秀有关系(刘秀藏身于当地地下,王莽派兵挖地寻找),所以,笔者猜度,“二十里铺”“柳林铺”大概和“五里铺”在相同的地域且相离不会太远。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这是第二节。用“树梢树枝树根根”起兴,引出延安或整个神州大地“亲山亲水有亲人”。
有论者在评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时候,认为这样的“兴”和主题没有什么联系,只不过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笔者不这样看待,反而认为作者正是抓住孔雀“五里一徘徊”的特点,在开头就暗示了刘兰芝不想离开焦家、又不得不离开、离开时又十分留恋的心理、举动的矛盾的悲剧性质。在本诗里,诗人不仅抓住树枝连根的特点比喻自己与延安人民的“亲人”关系,而且更深刻体现了诗人的浓烈情感——因为爱延安、爱延安的亲人,连见了延安的一草一木也备感亲切。因此,这一句不仅仅起了“兴”的作用,更是实写,前后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至于是不是“亲山亲水有亲人”,想必读者在第一章就已经体会到了;在第三章里,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桥儿沟的革命村民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节,其实也是对现实场景的升华和对过去延安的留恋的再次呼应。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这是第三节,同样是“兴”,却“兴”起了千古名句。两句短短的诗句,把延安对诗人的恩情表现得淋淋尽致。如果读者读过诗人的《乡村的夜》《放声歌唱》《雷锋之歌》等诗作,或者阅读过贾漫的《诗人贺敬之》,就会知道,诗人出生于(山东枣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作为长孙的他,刚一生下来,就让祖母发愁——
跪在屋角,/连连地磕头祷告:/“天啊,/俺喂他什么吃?/——这个小东西!”
十六岁的诗人到延安后则是什么情况呢?他告诉大家:
今天呵,/亲爱的同志,/我生活得好了!/我快活/像一只飞舞在天空中的鹰!
在延安,年少的诗人感受到了做人的快乐,特别是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这对于诗人的人生经历来说,恰恰印证了一句歌词的伟大——“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如今,诗人离开十年后第一次回到延安,不能不让他回想过去的一切,而延安“欢迎的人群涌过来了”“米酒油馍木炭火”的真情和热情,更让他生发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的感恩和自豪!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这是第四、五节。“诗人仅仅用四行的诗句,就形象地概括出了多年来党对他(指诗人)的培养。”(陈思《充满生命力的歌声——读<回延安>》)
是啊,这次《回延安》,诗人怎能不自然而然地回忆过去的事情、回忆起自己所受到的党的教育和培养?——
……“解放社”版:《论持久战》、《论新阶段》、《实践论》、《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是啊,这不就是当年和后来诗人一直在学习的“手中的书”吗?不就是诗人以及广大革命者的“肩膀上的红旗”吗?
当然,“这里说的‘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这书首先就包括《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内(《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答河北电视台记者问》)。”还有那“陕北的好江南”,不就是“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吗?这都是党“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投降。9月,”根据当时的形势,按照党中央的部署安排,诗人“随华北文艺工作团离开延安,长途跋涉二千余里,历时五十天,于11月8日到达张家口,在新组建的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工团创作组工作。”这不正是“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吗?从1945年8月离开延安,到1956年3月《回延安》,诗人离开延安十年零五个月。可见,真真是“分别十年又回家中”啊!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这是本章最后一节。正因为前面的原因,诗人对延安的感情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诗人表达了更深的含义,即:在千里万里的革命征程上,我要继续发扬您所赋予我的一切优良品质和革命精神,并把这种品质和精神永远传承、弘扬、光大下去。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坢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这一章最显著的特点是几乎全用了细节,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以桥儿沟村民为代表的延安人民对包括诗人在内的“鲁艺”人的SBZPRA深厚感情。当年,诗人回延安到母校“鲁艺”所在地桥儿沟村,受到当地村民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招待,诗人同时用两种文体“实况转播”了这个令人感动的特写场景。
前面已经提过,由于文体不同,我们不能要求诗人在散文和诗歌的创作上对情节的安排做到完全一致,那样的要求是不现实的,是可笑的。那么,诗人是怎样用散文的形式来表现桥儿沟村村民(延安人民)的感情和热情的呢?《母校“鲁艺”》是这样介绍的——
…………
母校的所在地是城东十五里的桥儿沟村。桥儿沟呵,母校呵,我又回来了……
我来到这熟悉的村头。我走进这熟悉的街道。但,这么多的娃娃和青年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同志,请问乡政府还在原来的地方吗?赵步喜同志在家吗?”
他们惊疑地打量着我:“什么?‘原来的地方’? ……赵步喜……呵,你是……”
刹那间,一切都明白了。一声连一声的呼喊在街道上、山坡上传开来:“‘鲁艺’家的人回来了!”
……赵步喜同志,当年的老乡支书,劳动模范,眉眼比那时更有光彩了,只是牙齿又脱落了几个。当年的老乡长慕应轩同志,白发添了不少根了。而你,这位英俊的青年,农业社长杨旺开同志,我却记不起来了。“这是后沟一里铺的烧窑的老汉的小子,那时的放羊娃呵……”赵步喜同志解释说。人越来越多: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一个个曾是熟悉而却改变了几分的面孔,一个个根据熟悉的大人的面孔而猜出的属于谁家的娃娃们。……
“不要眼窝里出水了……”赵步喜同志抹去了他的欢喜的眼泪,大声说:“这次开造林大会,我估计一定有鲁艺的人来,咱们又团圆了……”
“我可不是真的迷信呵,”老爷爷的颤抖的声插了进来,“我昨天夜里梦见羊啃青草,今天就来了亲人了……”。
我被紧紧地围在炕上,我的手被左右的许多手拉着。面前摆满了“米酒”、“油馍”和炒菜……不会醉人的米酒使我刚端起来就像醉了的一样。永远怀念的桥儿沟,永远怀念的延安的亲人们,让我们倾谈久别后的一切吧。——从1945年欢送我们向全国各地进发,到1947年胡匪进攻;从胡匪侵占延安、驻兵鲁艺校舍,到在东山上我们游击队的反击;从指导员李章德被严刑拷打,到赵步喜夜探桥儿沟;从沙家店战斗、瓦子街战斗到光复延安。……
通过阅读散文,给笔者一个十分深刻的印象——诗人的每一句诗都来源于生活的真实实践。至此,笔者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诗人抒发情感的诗句那么生动感人了,因为诗人的抒情诗句是情感的自然生发,而不是苦思冥想的刻意打造。这一点,应该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初学写诗的同志必须掌握的秘笈。
在这里,笔者不必再说流欢喜眼泪的是谁(不仅仅是赵步喜),也不必说谁是当年的放羊娃了……聪明的读者自会明白。
不过,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诗中“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是谁说的?从散文的记述中,应该是诗人对包括桥儿沟村民在内的延安人民说的。二是本章最后以“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来结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说了些什么?从散文中,我们可以大略知道谈话的内容,可以说是对这两句诗的说明;同时,从包括“赵步喜夜探桥儿沟”的谈话中,也正好提供了诗人说“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的依据——自在情理之中。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这是一章首尾呼应、逻辑结构非常完美的诗章(当然,《回延安》每一章的结构都非常完美)。
第一节,诗人首先用“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是什么样的情景这样令诗人目不暇接?原来,延安的天空如此湛蓝,在这样的天空下,延安城的条条街道又宽又平、电灯又亮又明、楼房拔地而起、排排绿树喜迎春风……
在这里,诗人没有面面俱到,只是抓住延安城十年变化的最典型的事物来写,从而自然引出“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这样的变化,在散文《母亲——延安!》里写得更为具体,诗里有了的,散文里有;诗里没有的,散文里也提到了——
我走上桥去。我的眼睛顺着直通城内的大街望去,向山上山下、城墙边、河滩上望去……的确,完全是新样子了。延安呵,我对你是这样的熟悉,而现在却又如此地感到生疏了。
这条南关大街和在它左侧边山峡里的新市场区,在我离开前,就已经相当繁华了。但那时的街道到底是狭小的,房屋毕竟还有些稀落,而现在,在我面前的,却出现了在北京或者杭州的某些较小的但却颇为热闹的街道上能够见到的一切景色。在笔直而又平坦的街道两旁,是一连串的百货店、合作社、饭馆、理发馆、浴池……喜气洋洋的延安人在扩音器传出的优美音乐声中来往穿梭不停。一班又一班的长途汽车载着客人们开来或者开去,在那明亮的车窗里,闪耀着姑娘们和老人们的满怀深意的眼睛。……
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不复辨认。但,我又怎么会不认识你呵,……
…………
我走进延安城里。从1938年起,城里就被日本飞机炸成一片瓦砾了。后来我和同志们每次从那里走过,石块总会把我们脚上的草鞋绳碰破。萤火虫在荒草里时隐时现。而现在,这里出现了奇迹!真正的延安城原来在这里!我怀疑我是不是突然回到了我刚刚离开的北京的崇外大街?足够走双轨电车的宽阔大街,排列着崭新的三层、四层的楼房,看吧,这是百货公司、医药公司……
夜晚。更使你意想不到的,电灯在街里和街道上、房屋里和窑洞里亮起来了。延河的水面上映照着无数明亮的电灯光,而我的充满了激动的泪水的眼睛也被灯光照花了。我怎么能不想起,在十几年前的那些夜晚,我们一个窑洞里只能分到二两冒着黑烟的臭煤油,而我们的毛主席,也只能在一盏小小的煤油灯下从天黑坐到天亮呢?
延安,你为我们的祖国曾经受了何等的艰难困苦,而终于取得了今日的晴朗的白天和明亮的夜晚!此刻,看见在你的街道上和窑洞里亮起了电灯,怎么能不使人激动呢?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诗句简括,而散文细腻。写同样的事情,由于文体不同,详略方面就会不同。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如果把诗和散文作比较的话,诗就像原著,阅读后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而散文就像电影或者电视剧,看过以后,形象就会基本上定格在那里了。这就是为什么有专家提出“欣赏同名电影或电视剧时,要提前看原著”的原因吧。一部《红楼梦》原著,我们可以根据作者对林黛玉的描写进行想象,在每个人的想象中,林黛玉的形象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因为理解有差异)。但看过《红楼梦》电视剧后,林黛玉的形象就完全定格在那里了。
当然,这样作比较,并不是说散文不如诗,而是说明每种文体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另外,还有一点可能需要解释一下。生活在现在的人,特别是大城市的人,不管是《回延安》里的延安新貌,还是《重回延安——母亲的怀抱》里的延安新貌,阅读后,都会感到平淡无奇——那算什么呀?但是请别忘了,这是当时的延安和过去相比。对于延安的过去,她的确是“日新月异”了。

第五章是全诗的结束,更是全诗的升华。请看——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杨家岭——艰苦时代的党中央所在地。这里有——
一座党中央的大礼堂,是1943年落成的木石结构的雄伟建筑,它曾使一切来访延安的人们惊叹过,人们完全不曾相像到在延安会出现这样美好的建筑。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这里召开。毛泽东同志就在这里作了那著名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在主席台上,穿着粗呢制服的毛泽东同志扬起他的手臂:
“……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就要诞生了,让我们迎接这个伟大的日子吧!”
如今——
十二年的时间已经过去。预言已经实现。现在,让我们看看礼堂旁边新栽下的从杭州来的四季桂花吧,它代表在祖国无边的土地上盛开的亿万朵鲜花,向杨家岭——艰苦时代的党中央所在地致敬!
这是《杨家岭、枣园》里的文字。从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杨家岭的红旗高高地飘”?而当年的五省区青年植树造林大会是不是“革命万里起高潮”的一个生动体现呢?回答,当然是肯定的。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井冈山—延安—北京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路腥风血雨、一路艰苦卓绝。自从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就在延安落脚。在这里,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终于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终于打垮了蒋介石反动政府——
……延安的城头上插起第一面红旗。陕北红军和中央红军会师了。1936年,党中央移驻延安。全国人民在漆黑的夜间注视着延安举起的这支光明的火炬。无数的革命青年投奔延安而来……
投奔延安的,当然也包括诗人贺敬之。
……伟大的抗日战争爆发了。中国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向敌后挺进。无数浴血的战斗,在晋东南、在河北、在山东。……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在延安的窑洞里日日夜夜地工作。党中央指挥着九十万大军、一百万党员……
……

《回延安》的主旨是什么?

要简短,二十字左右吧
《回延安》是一首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赞歌,诗人通过对自己回访延安时的激动心绪的描述,热烈地倾诉了对于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这首感情充沛的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延安无限的热爱,对延安人民无比深厚的感情,诗人采用的形式,是陕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信天游,可读可唱,诗人写诗所用的语言,是陕北带有泥土气息的语言,生动活泼。
回延安
现代 贺敬之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
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宝塔山下留脚印,
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
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
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1956年3月9日, 延安
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