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全真道掌教的下一句(大小荣枯事遇山一事空 这是谁的诗句)

全真道的历任掌教回首王重阳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全真道沐风栉雨,与世浮沉,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全真道的历代宗师们,更是屹立潮头,执掌着......

诗词全真道掌教的下一句(大小荣枯事遇山一事空 这是谁的诗句)

全真道的历任掌教

回首王重阳创教至今的八百年来,全真道沐风栉雨,与世浮沉,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全真道的历代宗师们,更是屹立潮头,执掌着全真道教发展的方向。从王重阳弃家修道,焚庵东行,投谭捉马,招徒布道,立会创教,力行全真;到马丹阳力挽危局,开肇门风,团结众师弟,巩固、发展教务。谭处端力倡在家修行,使全真道更合民情。刘处玄广建宫观,大行斋醮,促使全真道向积极入世修行转变。至丘处机,万里西行,一言止杀,救万民于水火,自此,全真教盛极一时,丘处机的声誉亦登峰造极。尹志平宠膺上命,簪裳接迹,宫观相望,抚慰遗民,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虽遐方远裔,深山大泽,皆有其人。又命编纂《道藏》,全真道的鼎盛局面得以继续发展。李志常体含妙用,动应玄机,通明中正,价重一时。其后,王志坦、张志敬、祁志诚、张志仙等苦心经营。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全真道再振玄威。至苗道一,元武宗在至大三年(1310),加尊全真教的祖师和重要弟子,北五祖由真君升帝君;北七真由真人升真君。其后,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约在元代中后期,南北归宗,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唯一的一个上层丹鼎大派。 第一任:王重阳(1167-1170年主教)
第二任:马丹阳(1170-1183年主教)
第三任:谭处端(1183-1185年主教)
第四任:刘处玄(1189-1203年主教)
第五任:丘处机(1209-1227年任掌教)
第六任:尹志平(1227-1251年任掌教)
第七任:李志常(1251-1256年任掌教)
第八任:张志敬(1256-1271年任掌教)
第九任:王志坦(1271-1272年任掌教)
第十任:祁志诚(1272-1285年任掌教)
第十一任:张志仙(1285-1308?年任掌教)
第十二任:苗道一(1308-1311年任掌教)
第十三任:常志清(1312-1313年任掌教)
第十四任:孙德彧(1313-1320年任掌教)
第十五任:兰道元(1321-1323年任掌教)
第十六任:孙履道(1323-1328年任掌教)
第十七任:苗道一(1328-1335年任掌教)
第十八任:完颜德明(1335-1362年任掌教) 龙门启教真君长春邱祖师而下
第 一 代 赵道坚
第 二 代 张德纯
第 三 代 陈通微
第 四 代 周玄朴
第 五 代 张静定
第 六 代 赵真嵩
第 七 代 王常月
第 八 代 谭守诚(字心月)
第 九 代  詹太林
第 十 代  穆清风(字玉房)
第 十一 代  朱一和(字自明)
第 十二 代  袁阳举(字清举)
第 十三 代  王来怀(字却尘)
第 十四 代  白复礼(字照图)
第 十五 代  程本焕(字香岩)、张本悟(字寿山)
第 十六 代  张合皓(字朗然)
第 十七 代  张教智(本字合智,一宇慧生)
第 十八 代  吕永震(字乾初)、孟永才(字豁一)
第 十九 代  张园璇(字耕云)
第 二十 代  高明峒(字云溪)
第二十一代 陈至霖(字钟乾,号毓坤)
第二十二代 王理仙[1995年飞升登仙于西安八仙宫]
第二十三代 傅宗天[1997年于四川青城山羽化归真]
第二十四代 王诚林[2007年羽化登真于千山五龙宫]
第二十五代 叶信明 岳崇岱(第一届)
岳崇岱——第一届中国道协会长,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七代玄裔弟子,沈阳太清宫方丈,道号东樵子。山东寿光人。1910年在辽宁北镇县癌山圣清宫出家。曾任沈阳太清宫知客、监院,奉天省道教分会会长。建国后,任沈阳市太清宫方丈、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1957年与陈撄宁等倡议成立中国道教协会,任第一届会长。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陈撄宁(第二届)
陈撄宁(1880~1969),全真龙门派居士,中国近现代道教领袖人物,第二届中国道协会长,世界著名道教学者,仙学创始人。
黎遇航(第三、四届)
黎遇航(1916~2002)江苏金坛人。茅山上清派玄裔弟子,第三、四届中国道协会长,著名抗日英雄。
傅圆天(第五届)
傅圆天(1925年-1997),四川省简阳市九龙场人。全真龙门派第十九代玄裔弟子,1956年主持青城山上清宫事务,积极组织道众劳动自养。1980年开始任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后任中国道教协会常务理事、成都道教协会会长、灌县政协副主席、成都市政协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1992年3月被推选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五任会长。
闵智亭(第六届)
闵智亭,(1924~2004)出生于河南省南召县。全真华山派玄裔弟子。幼年因日寇侵华被迫辍学,由于家学渊源,喜读《留侯传》及陶渊明诗词,常有出世之想,于1941年2月入华山出家修道,宗奉全真华山派。1945年任八仙宫知客、行堂执事。1946年任武汉长春观高功、巡寮等执事。1947年任杭州玉皇山福星观知客,研习书画及古琴弹奏。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住西安八仙宫和华山玉泉院。200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十届常务委员,第六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并任全国政协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任法融(第七届、第八届)
任法融,1935年生于甘肃省天水市,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九代玄裔弟子。1950年出家学道,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副主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陕西道教协会会长,陕西周至楼观台道观监院。任法融会长是我国著名道教学者,慈善家,著名书法家,传统文化专家、著名易学专家,国际风水大师。

全真教的有关话题?

  全真道是中国道教后期的两大派别之一。创建于金初,后再与其他丹鼎小派合并而
  成。大派一直流传至今。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嚞(1112~1170)。原名中孚,字允卿。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金正隆四年(1159),声称于
  甘河镇遇仙,改儒为道。曾居终南山修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去山东传教,先后
  在文登、宁海、福山、登州、莱州等地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
  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传道说法。在这期间,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
  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徒,创立全真道。
  (一)
  全真道建立后的相当长段时间内,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活力和统治阶级的支持,保持
  着向上发展的势头。与此同时,又保持着清楚的传承体系和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在金
  元时期,经历了王嚞、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王
  志坦、祁志诚、张志仙、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完颜德明等十数代掌教的
  传承。它整个发展的历史,大略经历了四个时期。
  初传时期
  全真道从初建至金末,是初传时期。王嚞经过多年努力,于大定七年(1167)把教
  派建立起来之后,于大定十年死于从山东返回陕西的途中。马钰嗣教,七大弟子分别在
  秦、翼、鲁、豫等地修炼、传教,而以马钰所活动的关陕一带为传播中心。尹志平《北
  游语录》称,马钰掌教时期,遵行“以无为为主”的教旨。所谓无为,指全真道的个人
  内修之“真功”,即以很大精力从事个人修炼,而不以太多的精力与时间去发展教徒,
  营造宫观。此时期他们大多过着清修苦炼、云游乞食的生活。但却逐渐吸引了一部分信
  徒,也赢得了一些中下层官吏的敬信和保护。此时与金廷上层统治者也无直接关系,组
  织规模和力量也比较小。
  自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相继掌教以后,始逐渐
  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
  《北游语录》称刘处玄遵行的教旨是“无为、有为相半”,至邱处机则“有为十之
  九,无为虽有其一,犹存而勿用焉”。所谓有为,即指创观收徒活动。在此时期,他们
  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收了相当数量的信徒,建起了一批宫观。从而引起了金廷的重
  视。大定二十七年,王处一被召至京,世宗问以养生之道。次年又召邱处机进京,命庵
  于万宁宫之西,以便皇帝召见问道,并命他主持万春节醮事。翌年,又召王处一。王抵
  京时,世宗驾崩,章宗即位命王处一为世宗设醮冥福。
  皇帝的一再征召问道,抬高了全真道士的身价,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元好问《紫
  微观记》描述了当时全真道传播的盛况:“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
  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明昌元年(1190),金廷“惧其
  有张角斗米之变”,虽“以惑众乱民”为由,下令“禁罢全真及五行、毗卢”,①但一
  直未能遏制其发展,以致“已绝而复存,稍微而更炽”。②这样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之
  后,全真道组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它在鲁、豫、秦、冀等地,已有了相当深厚的组织
  基础。
  鼎盛时期
  金元之交,直至南宋覆灭的数十年间,是中国大地铁骑纵横、血火纷飞,生民涂炭
  的苦难年代,但也是全真道的鼎盛时期。鼎盛局面的积极推动者为邱处机,转变的契机
  则是成吉思汗对他的召见。在金世宗、章宗两朝(1161~1208),经过刘处玄、邱处机
  的努力,全真道在民间已拥有了较大势力,金贞皊二年(1214),邱处机又应山东驸马
  都尉之请,出而招安杨安儿的起义军。于是邱处机及其全真道,成为蒙古、金、南宋三
  方交相争取的对象,在金贞皊、兴定(1213~1221)年间,三方先后派遣使臣征召邱处
  机。邱处机审时度势,鉴于金王朝行将灭亡,南宋十分屠弱,唯有蒙古力量方兴未艾,
  乃作出:却金使,谢宋聘,独赴正在西征西域的成吉思汗之召的重大决定。他不辞年届
  七十三岁的高龄,甘冒风沙大雪之苦,于1219年率十八随行弟子登上征途,经历两年多
  的万里跋涉,终于在1222年到达西域大雪山(今阿富汗境内都库什山)成吉思汗的军营。
  成吉思汗对邱处机的到来慰勉有加,亲自两三次召见并作长谈。邱处机对其所问为治之
  方及长生久视之道,皆作了仔细的回答。深得成吉思汗的礼敬,尊称其为“邱神仙”。
  当他于1223年请准东归时,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门下道士的差役赋
  税。
  1224年邱处机返抵燕京,被请住大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他顿时身价百倍,成
  为北方道教的风云人物,所居长春宫从此成为全真道活动的中心。“由是玄风大振,四
  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③邱处机乃不失时机地着手全真道的大发展工作。实
  际上,他早在西觐东归途中,即大约在1223年五六月之某日,夜宿盖里泊(抚州之丰利
  县境内)时,就语其随行弟子曰:“今大兵之后,人民涂炭,居无室,行无食者,皆是
  也。立观度人,时不可失。此修行之先务,人人当铭诸心”。④
  故在此后,全真弟子们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就以空前的规模开展起来了。
  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从邱处机住长春宫起,一直持续到尹志平、李
  志常掌教期间。在这三十余年里,到底建了多少宫观,收了多少门徒,现已难于详考。
  仅就《顺天府志》所引《析津志》和《元一统志》所记之宫观作粗略统计,燕京及其附
  近地区即有宫观百余所,其中绝大部分为全真道宫观,又皆属邱处机至李志常掌教期间
  所建。其次,在河北、河南地区,李志柔及其弟子根据邱处机“立观度人”的意旨,先
  后在河北的大名、磁州等地“起建大小庵观殆三百区,化度道流称是”。⑥刘志源也在
  大名路“建宫立观,亦二百余所”,“度门弟子三千余人”。⑥赵志源也在河北“大名、
  磁、相之间,度学者凡数百人,立庵观十有余所”。⑦李志远则在河南卫州胙城等地建
  立庵观。⑧又其次,在山东、山西地区,张志渊在山东“主东平郓城白云观,度弟子千
  余人,庵观称是”。⑨潘德冲则在山西芮城县建了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纯阳万寿宫。
  俗称永乐宫。宋德方利用在山西平阳编《道藏》的机会,“犹假余力,即莱州神山开九
  阳洞及建立宫观,自燕至秦晋,凡四十余区”。⑩薛知微也“度门弟子数百人”,“立
  观度人于河东云、应”之间。⑾再次,在陕西、甘肃地区,于善庆(后改名志道)根据
  邱处机的安排,长期活动于陕西陇县、凤翔一带,“诣门求度为道士者数百人,俱立观
  院于凤翔、汧、陇之间”。⑿綦志远在李志常掌教期间,提点陕西教事,曾“度门弟子
  数百人,建立宫观二十余所”。⒀冯志亨在尹志平搜趣网嗣教后之庚子年(1240),随志平去
  陕西改葬王嚞的路途中,“自燕至秦三千余里,凡经过道家宫观,废者兴之,缺者完之,
  至百余所”。⒁
  在邱处机的“立观度人”的号召下,大约经过三十余年的经营,全真道的宫观、弟
  子遍布于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广大地区。《清虚宫重显子返真碑铭》
  称:
  “东尽海,南薄汉淮,西北历广漠,虽十庐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修武清
  真观记》称:自“邱往赴龙廷之召,……
  自是而后,黄冠之人,十分天下之二。声焰隆盛,鼓动海岳。”
  1228年安葬邱处机,和1241年会葬王嚞,可说是对全真道力量的一次大检阅。据载,
  安葬邱处机时,“四方来会之道俗逾万人,至有司卫之以甲兵”。⒂会葬王嚞时,“时
  陕右虽甫定,犹为边鄙重地,经理及会葬者,四方道俗云集,常数万人”。⒃不仅如此,
  据《尹宗师碑铭》记载,当尹志平于1236年,去陕西营建祖庭时,“时陕右甫定,遗民
  犹有保栅未下者,闻师至,相先归附,师为抚慰,皆按堵如故”。不久,在去云中化度
  道士的返回途中,“道经太行山,群盗罗拜受教,悉为良民。出井陉,历赵魏齐鲁,请
  命者皆谢遣。原野道路设香花,望尘迎拜者,日千万计,贡物山集。”这些描写,难免
  夸大,但全真道及其首领在群众中影响很大,当是事实。
  尽管尹志平利用宗教的号召力,为元统治者效劳,但因其影响过大,却引起元统治
  者的猜忌。因此在元宪宗时期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统治者持明显的袒佛立场,
  使全真道在(宪宗八年和至元十八年)佛道大辩论中两次败北,予全真道以沉重的打击。
  全真道发展的鼎盛局面,亦随之宣告结束。
  南北归宗时期
  自元宪宗八年(1258),全真道在《化胡经》斗争中失败以后,处境十分困难,教
  徒的发展受到限制,斋醮被禁止举行。中经张志敬、王志坦、祁志诚、张志仙四人相继
  掌教,一直处于发展的低谷。直至成宗即位后的元贞元年(1295),始宣布大弛禁:
  “梗其道者(指权臣相哥)除之,取其业者(被僧人侵占的宫观)还之”。⒄方使全真
  道从艰难处境中解脱出来。
  全真道的发展尽管有低谷,但并没有停滞。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元朝实现了南北统
  一,为原在北方的全真道提供了南传的条件,当然也为原在南方的道教南宗提供了北上
  的机会。据现在所知,最早进入黄河以南传道的全真道士是吉志通,他是陕西郃阳人。
  “师乔潜道及潘清容。博学多闻。后居武当山,十年不火食。”于中统甲子(1264)逝
  世。⒅乔潜道是马钰弟子,吉志通即是马钰之再传。推其居武当山的时间,当在元宪宗
  时。比吉志通稍晚,武当山又有鲁大宥和汪真常相继成为全真道士,此后全真弟子日众,
  武当山遂成为全真道的重要据点。继武当山之后,全真道继续南传至苏、浙、闽、赣等
  地区,如居江苏仪征的李道纯(或谓居凤阳盱眙),居浙江杭州的徐弘道、丁野鹤、黄
  公望,居浙江黄岩委羽山的赵与庆,活动于江西、福建一带的金志扬、桂心渊,以及活
  动于江西、浙江、福建一带的李珏至陈致虚一系等。他们大多是南宗道士而加入全真道
  者。
  全真道的南传,使原来互相隔绝、但却同源于钟吕金丹派的南、北二宗(南宗与全
  真道)增加了接触的机会。由此经过接触,彼此认同,逐渐产生了合为一宗的要求,特
  别是组织松散、势力弱小的南宗更有会归全真道的愿望。为了使二宗合为一宗,必须对
  二宗原来各自尊祀的祖师传系作必要的调整,使之合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祖师系统,
  以便合宗后共同崇祀。这是二宗合并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这过程中,陈致虚是积极的推
  动者,他根据二宗已有的成说,在《金丹大要》和《金丹大要列仙志》中,提出了如下
  的祖师系统:
  这种安排,显然是抬高了北宗,降低了南宗,但在当时元室已封王玄甫、钟离权、
  吕岩、刘海蟾、王嚞等为“真君”、“帝君”的条件下,这是最好的安排,故终被双方
  所接受,完成了二宗的合并。时间大约在元代中后
  期。
  全真道除合并南宗以外,元代中后期又合并了真大道、楼观道和部分净明道,成为
  唯一的一个丹鼎大派,与符箓大派正一道平行发展。
  自元成宗即位,解除了对全真道的禁令以后,苗道一、孙德彧、兰道元、孙履道、
  完颜德明等相继掌教。自苗道一起、每任掌教皆授封为真人、演教大宗师、知集贤院道
  教事。这是除玄教以外,其他道派掌教皆未获得过的褒封。他们在此褒封宠遇下,都相
  继由清静恬淡之士变为道士官僚。他们所居之地,早已不是王嚞为之设计的远离尘嚣的
  茅庵,而是置诸京城的雕梁画栋的豪华宫室。平时所为,除为皇室建斋祈福外,则是忙
  于与通显豪家相往还。陈垣先生称全真道上层的这种变化为“末流之贵盛”。上层贵盛
  了,教务随之却退步了。前期人才济济的景象不存在了,渐显出人才凋零的景象,前期
  那股朝气不见了,渐显出衰老的暮气来。
  衰落时期
  入明以后,全真道步入衰落时期。这有它本身活力大半丧失的原因,也有明王朝所
  施政策的原因。明太祖为《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所作的御制序文中说:“禅与全真务
  以修身养性,独为自己而已;教与正一专以超脱。特为孝子慈亲之设,益人伦,厚风俗,
  其功大矣哉!”表现出只支持正一,不支持全真的意向。后来的实际作法确是如此。朱
  元璋及其继任者召见的大多是正一天师及其门徒,道录司各级道官也大都以他们充任,
  全真道士被召见和受委任者极少。全真道首领并不住在白云观,出现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上述情况下,全真道分裂为诸多小派进行独自的活动,其正宗为“七真派”。即
  宗邱处机的龙门派,宗刘处玄的随山派,宗潭处端的南无派,宗马钰的遇仙派,宗王处
  一的嵛山派,宗郝大通的华山派,宗孙不二的清静派。其中以龙门派势力最大,记载也
  较多,其余六派所知甚少。至清初,龙门派经王常月之中兴,龙门派更盛于其他各派。
  除此全真嫡系七派外,又有明初张三丰所传的支派,万历间陆西星所传内丹东派,清嘉、
  道间李西月所传内丹西派,盖皆属全真道之旁系。以上派系再经繁衍,在明清时期,又
  分化出更多的小派。据《诸真宗派总簿》所载,即有八十六派,(含全真、正一两系),
  每派均有取名排辈用字。派系分衍愈多,并不表明道教的强大,恰恰反映它的衰微。
  (二)
  全真道是金初在中国北方相继兴起的三个新道派之一。
  它与原有的道教旧派有显著的不同。
  三教合一的思想
  六朝以后,三教合一论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要潮流,儒、释、道三家,不时有头面
  人物出来打此旗帜,以推行其学说。
  王嚞在创立全真教时,也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作为创教的宗旨。他在山东文登等地
  所建立的五个会,皆冠以“三教”二字。传教时,又劝人诵读佛教《般若心经》、道教
  《道德经》《清静经》及儒家《孝经》。在他的言论、著作中,三教合一论更是俯拾皆
  是。如在《金关玉锁诀》中说:“三教者,如鼎三足,……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
  树生三枝也。”在《示学道人》诗中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义理显
  时何有界?妙玄通后更无加。”又有诗云:“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在
  《答战公问先释后道》中称:“释道从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他的这种思想亦
  为其弟子所接受,而加以广泛宣传。如马钰有诗劝僧道合同,勿相诽谤,其《赠李大乘
  兼呈净公长老》诗云:“虽有儒生为益友,不成三教不团圆。”《丹阳真人语录》称他
  “在东牟道上行,僧道往来者,识与不识,必先致拜。”其他弟子也如此。邱处机《磻
  溪集》卷一有诗云:“儒释道源三教祖,由来千圣古今同。”
  刘处玄《仙乐集》卷三也称“三教归一,弗论道释”。
  全真道的创建者在教义、教制、教规以及内丹修炼等方面都贯彻三教合一的思想。
  全真道的教义集中体现于“全真”二字。对此二字有过多种解释,或谓使“真性”保全,
  或谓使“精气神”三全,或谓个人内修的“真功”与济世利人的“真行”兼备而两全。
  后者是全真道创建者们十分强调的。
  他们以“忍辱含垢”为“真功”的重要内容,但为什么要忍辱含垢?则引进了佛教
  的因果报应思想。尹志平的《北游语录》中称:“凡人无故遭人欺罔困辱,甚或杀害,
  莫非还宿债也。”郝大通弟子王志谨说:“乃至大小喜怒、毁谤、打骂、是非,见面相
  嫌,皆是前因所结旧冤,现世要还。须当欢喜承受,不敢辩证。承当忍耐,便是还讫。
  但有争竞,便同抵债不还,积累更深,冤冤重结,永无了期。”⒆他们以“苦己利人”
  为“真行”,所谓苦己,就是实行绝对的禁欲主义,把生活欲求降到最低限度,实行苦
  行生活。他们又以履行儒家的伦理纲常为修炼“真功”、“真行”的前提。这是对道教
  传统的积功累行的修行原则的继承和发展。王嚞教在家修道者尽伦常之道,“与六亲和
  睦,朋友圆方,宗祖灵祠祭飨频,行孝以序思量”。⒇又谓修炼内丹,必以“忠君王,
  孝顺父母师资”MD为首务。马钰入道的《立誓状文》也以“遵依国法为先。”总之,在
  教制、教规、内丹修炼方面,无不汲取儒、释。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全真道立教的主旨,
  是比其他旧派道教更为鲜明的特征。
  成仙证真的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
  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
  死,故其信仰是肉体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
  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他们认为,人
  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
  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ME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
  MF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人
  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MG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
  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
  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全真道放弃肉体不死的信念,只追求
  “真性”解脱和“阳神”升天,虽与旧道教相区别,但却与佛教追求的“涅 ”相近似。
  实际上他们所谓的真性,或叫本来一灵,元神,元性,真心等概念,即源于佛教。
  既然肉体是要死的,只有“真性”、“阳神”得到解脱后可以长存、升天,因而他
  们乃视人的肉体为桎梏,意欲其毁灭,以便真性、阳神的早日解脱。所以人们在王嚞及
  其弟子们的诗文集中,能见到许多破斥肉体、否定人生的言论。邱处机斥肉体为“臭皮
  囊”和“烂肉”,“一点如如至性,扑入臭皮囊,游魂失道,随波逐浪,万年千载不还
  乡。”“一团臭肉,千古迷人看不足,万种狂心,六道奔波浮更沉。”“一团脓,三寸
  气,使作还同傀儡。”MH谭处端认人体“本是一团腥秽物,涂搽模样巧成魔”。MI王嚞
  等又斥人体为“走骨尸”、“骷髅”。曾画骷髅警马钰,又作《叹骷髅》诗。谭处端云:
  “骷髅骷髅颜貌丑,只为生前恋花酒。”MJ邱处机又谓“子羽潘安,泉下骷髅总一般”。
  MK又斥人生为“苦海”、“火宅”,视父子、夫妻亲情为“冤业”。如此等等。
  全真道还援引禅宗的见性成佛说,宣称只要做好内省功夫,便能顿见真性,超出生
  死,得到阳神解脱。谭处端称“一念不生,则脱生死”。ML
  邱处机称“一念无生即自由”。NC王嚞进一步宣称:“心忘念虑即超欲界,心忘诸
  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他认为这种精神上超出“三界”的人,就像莲根
  在淤泥而花在虚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虽然身居一室之内,却“性满乾坤”,谓
  之“法身”。“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搜趣网,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
  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济”。ND这里所谓的“法身”,大概就是全真道所追求的那
  个不死的“真性”和“阳神”的形象,但它和佛教所谓的离言绝相的“法身”却十分相
  似的。
  先性后命的内丹学说全真道以修习内丹为成仙证真的基本法门,认为道教其他修炼
  术皆为“区区延年小术”,只有该派所倡的内丹术为“天上大道”。NE他们的内丹术渊
  源于钟、吕,以性命双修为基本内容但与道教南宗修持的路线相反,不是先命后性,以
  修命为主,而是先性后命,以修性为主。王嚞云:“宾者是命,主者是性。”NF邱处机
  称:“吾宗惟贵见性,水火配合(指炼气修命——引者注)其次也。”又说该派内丹功
  是“三分命术,七分性学”。NG其《大丹直指》所述九节丹功,前三节为命术,后六节
  为性学。所谓先性后命,大略是教人先收心降念,做对境不染的明心见性功夫,使心定
  念寂,然后静坐调息,按钟吕派传统内丹法程序,依次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全真道首领从这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的基本路线出发,有时又宣扬一种以性兼命的丹
  法,谓只要修性,或直接炼神还虚,即可自然了命。《丹阳真人语录》称,做清净心地
  工夫,“屏绝万缘,表里清净,久久精专神凝气充,三年不漏下丹结,六年不漏中丹结,
  九年不漏上丹结,是名三丹圆备,九转功成。”李道纯《中和集》卷二《试金石》分所
  有丹法为三乘九品,以直接修性而自然了命之法为“最上一乘”之顿法。牧常晁《玄宗
  直指万法同归》卷二也分丹法为顿、渐二乘,称直接修性者为顿法。很显然,全真道这
  种先性后命、以性为主、或以性兼命的丹法是受禅宗影响很深的结果,故牧常晁称之为
  “释氏金仙之道”,可谓一语破的。
  森严的教制教规
  全真道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他们为了贯彻成仙证真的信仰,曾经大力破斥肉
  体和人生;同样,为了实现出家、建立宫观制度,又宣称家庭、亲情的虚妄。他们称家
  庭为“牢狱”、“火宅”,称父子夫妻亲情为“金枷玉锁”,教人捐妻舍子,“跳出樊
  笼”,出家修道。王嚞曰:“儿非儿,女非女,妻室恩情安可取!总是冤家敌面仇,争
  如勿结前头苦。”“莫骋儿群,休夸女队,与公便是为身害,脂膏刮削苦他人,只还儿
  女从前债”。NH谭处端云:“茫茫苦海,逐浪随波,便宜识取抽头。恩爱妻儿,都是宿
  世冤仇”NI将“这冤亲系脚绳儿一刀两断。”NJ所以马钰宣称“家”、“道”不能两全,
  应该及早觉悟,“莫待丰都追帖至,早归物外住云庵”。NK
  王嚞立教之初,令出家者须住庵修行,居住条件力求俭朴。《重阳立教十五论》谓:
  “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
  在这期间,全真道士亦仿佛教倡修苦行,王嚞七大弟子皆以头陀式苦行著称。如马钰修
  道时,每日仅乞食一钵面,并誓死赤足,复不饮水,冬不向火。王处一“曾于沙石中跪
  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NL邱处机
  “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
  州龙门山七年,如在磻溪时”。OC郝大通于赵州桥下趺坐六年,持不语戒,儿童戏触亦
  不动。“寒暑风雨,不易其处”。OD
  全真道初期,还信奉绝对的禁欲主义信条,王嚞把人的七情五欲视为成仙证真的障
  碍,生死轮回的根由,要人“把七情五欲都消散”,“脱人之壳”而“与天为徒”。OE
  邱处机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
  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CxnDaaW,口嗜乎味,性逐乎情,
  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OF王重阳规定:“凡人修
  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OG
  尹志平更进一步规定道徒要尽量减食、省睡、断色欲,宣称“修行之害,食、睡、
  色三欲为重,多食则多睡,多睡情欲所由生”。OH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草庵,变成雕梁画栋的大
  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这时乞食苦行的生活恐已难实行。但是宫观的管理制
  度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
  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
  经过王嚞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方术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
  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全真的七真

“全真的七真”这句话,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全真教的七真人具体都是谁?”
藏头诗航母认为,全真教的七真人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根据第二章“溢栏外语”得知:“前七真体系”,它就等同于“(前)全真七子”,“后七真体系”就等同于“(后)全真七子”。“前七真体系”的具体内容为:王重阳、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里面没有孙不二。第一章里面王粹的《七真赞》,与宋德方的《七真禅赞》,它们就是这种理念的最直接证据。“后七真体系”的具体内容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里面没有王重阳。而对于本章前边“设祖师七真位致祭”这句话,藏头诗航母认为,首先,其含义即是特指在以王重阳为首的那个“前七真体系”里面,他除了具有真人这个身份以外,同时又是以祖师的这种特殊身份来出现的,仅此而已!而并非是王重阳祖师与“后七真体系”八个人一并出现这种含义的表达,否则的话,也就不会在之后再出现王粹的《七真赞》,与宋德方的《七真禅赞并序》了。
《金莲正宗记》是全真教宗祖体系的第一部书,除了“东华帝君”与“清静散人”之外,其余的十二位即被全真教自己第一次自封为了“真人”,包括和玉蟾与李灵阳在内。很明显,“清静散人”当时却并不在“真人”之列,在具体内容之中只是被称作“仙姑”,没有“真人”描写的任何蛛丝马迹。《金莲正宗记//www.souquanme.com》王重阳传称王重阳“可谓死而不亡者矣,宜乎其为七真之祖也。”还有《清静散人》后边“赞曰:……大矣哉,懋矣哉,独分一朵之金莲,得预七真之仙列者也。张神童诗云:洗尽胭脂两脸霞,十年辛苦种黄芽。功成稳跨青鸾背,开到金莲第七华。”这些话也只是秦志安个人的高瞻远瞩与局部性的观点,却已经存在着那个隐蔽性的“前七真体系”了。而张神童诗歌中的“开到金莲第七华”,也只是暗示孙不二是王重阳的“(后)全真七子”或者“后七真体系”之一而已。而真正实现它的时间点,却是在至大三年(1310)二月之后。换句话说,“(后)全真七子”或者“后七真体系”,这个概念在《金莲正宗记》里面却并不存在!
李道谦的《七真年谱》却已经是公开性“前七真体系”的描述了,直接性的影响力就来自于之前1268年的《七真仙传》。李道谦《七真年谱》其后序显示:“仆因焚诵之暇,不揆狂斐,徧考师真文集及诸家所撰传记,起重阳祖师降世之岁,讫长春真人升仙之秋,一百一十六年之间出处事迹,详节编次,通为一谱。”这些话就是最直接的证据,而正文一开始,也是从王重阳进行描述的,只是称呼换成了“祖师”,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他们除了皆被称为真人之外,也像王重阳一样,都是按照年谱的要求予以记录的。虽然说孙不二也出现在《七真年谱》里面,但仍然没有“真人”描写的任何蛛丝马迹,更没有出现年谱那样的记录,而直接性的那种描写,全程也仅仅只是出现过四次:宣和www.souquanme.com元年“正月初五日,清净孙仙姑生于宁海州。”大定九年“重午日,孙仙姑诣金莲堂出家,祖师训名不二,号清净散人,时年五十一。”大定十五年“夏,清净散人入关,致祭祖庭,既而出关,居洛阳风仙姑洞。”大定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清净孙仙姑升仙于洛阳,年六十四矣。”同样的道理,“(后)全真七子”或者“后七真体系”,这个概念在《七真年谱》里面亦并不存在!
综上所述,藏头诗航母认为,正是由于孙不二的这种特殊身份与复杂背景,其始作俑者又是王重阳祖师,再加上中国男尊女卑文化背景的影响力,所以,才造成了孙不二当时的特殊性与尴尬现状的出现。不过,尽管宋道安、尹志平、王粹的《七真赞》,与宋德方的《七真禅赞并序》,他们都是“前七真体系”这种观点,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从《金莲正宗记》看到一定程度的那种变化,即通过第一次全真教宗祖体系的初步构建,并已经对隐蔽性的“前七真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突破。
但是,张志敬掌教为了实现自己个人的一鸣惊人,竟然又重新捡起了秦志安《金莲正宗记》早就抛弃了的那个“前七真体系”,并于1263年以《七真仙传》成书,来重新让那个“前七真体系”予以复活。而当时的全真教核心层的成员,也肯定是十分清楚“前七真体系”那种副作用的,但为了满足张志敬掌教试图与李志常进行出版攀比的这种虚荣心,他们还是尽可能的帮助了他。
前边已经说过:既然1263年《七真仙传》已经成书,其出版为什么又要非常异常的被推迟到5年后的1268年呢?判断它的书名,还有之前1255年、1258年全真教两次御前辩论大失败,这些都是导致其不断被推迟的客观因素。所以说,全真教的核心层人员与张志敬掌教,才无奈在期间让那五个人依次为之作序,借以希望等待到忽必烈政府态度的改变。
但是,判断《七真仙传》在还没有被流传之前,张志敬就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全真教的核心层基于《七真仙传》对于孙不二的不利,而步调一致的坚决反对它的传播。张志敬身为掌教,自然也知道没有她对王重阳在实质上的配合,根本就不会产生全真教!冷静下来以后,再理性的想一想,自然也对此予以了认同。于是乎,张志敬六年的辛苦,却终究是换来了一场空梦。出版的《七真仙传》,除了留给全真教那几位核心层人员人手一册做为内部资料使用之外,其余的全部则被自行销毁了。由此,接下来,则又进一步催生了张志敬于1269年正月期间,正式向忽必烈政府申请,即所谓的希望皇帝批准全真教“五祖七真”的提议,借以从前边失败的阴影里面走出来,并产生一鸣惊人的效果,彻底改变全真教当时曾经遭遇了两次御前辩论大失败的那种不利境遇。
换句话说,也就是恰如第一百三十三章末尾所说的那样:
但是,当张志敬遇到了1268年《七真仙传》试图传播的巨大失败之后,全真教核心层既希望借助至元六年(1269)正月某日,张志敬即正式向忽必烈政府呈上的那个希望皇帝能够诏赐全真教“五祖七真”的这个申请与议案,首先获得忽必烈政府的认可与批准,借以提高全真教自身的那种影响力,与此同时,也能够进一步修正“前七真体系”本身所存在的那种巨大缺陷,从而完善并定型全真教的那个“五祖七真”体系,并让特殊的、但之前却老是悬空的孙不二,也能够回归到她应该获得的那种客观位置上去。所以说,全真教的核心层也明明知道,在刚刚遭到了1255年、1258年被蒙古帝国蓄意打击的前提下,这个申请与议案获得批准的几率甚至于根本就并不存在,但仍然试图赌上一把,于是乎,就将那五条特殊的、另类的信息,提供给急需要制造一鸣惊人效果的掌教张志敬。而当其最终又彻底失败并愈加颓废、一蹶不振之际,全真教核心层也已经将巧妙谋杀大叛徒张志敬的那个“陷阱”给制造出来了,并产生了其预期想达到的那种结果。
一言以蔽之,透过现象看本质,藏头诗航母认为,实际上,全真教的核心层人员,他们当时采用让张志敬掌教在《七真仙传》出版传播方面的大失败,就是想进一步引发他于1269年正月期间,正式向忽必烈政府申请,即所谓的希望皇帝批准全真教“五祖七真”的提议,借以从前边失败的阴影里面走出来,并产生一鸣惊人的效果,彻底改变全真教当时曾经遭遇了两次御前辩论大失败的那种不利境遇。假如说这个战略计划能够成功的话,则可以借此抵消他配合蒙古帝国让前任掌教李志常被挖坟掘墓的那种罪恶。而结果相反的话,则又可以借助其连续两次的大失败,势必就会造成其愈加颓废、一蹶不振,最终为了彻底巧妙清除全真教的这个大叛徒而奠定基础。
所以说,关于《七真仙传》真相揭秘的专述,到此为止,也就基本结束了。换句话说,全真教核心层当时不惜让《七真仙传》那个“前七真体系”予以复活,就是在给张志敬制造第一个陷阱,并以此为基础,紧跟着又制造出来了让他正式向忽必烈政府申请,希望皇帝能够批准全真教“五祖七真”提议的第二个陷阱。这种战略性的连环套虽然成功了,非常遗憾,却由此导致了全真教在宗祖理论体系方面的长期混乱。也直接性影响到了望仙居士与秦国帅等的许多人。
《七真仙传》那个“前七真体系”,它对于元代全真教宗祖体系正常性构建的那种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后来全真教掌教接班人并不明白当初的实际情况,而全真教核心层对于张志敬所设置的那两个陷阱,又属于其最高的战略性机密,亦是不能够被予以正常性的传承的,所以说,《七真仙传》于大德七年(1303)第一次公开性的出版问世,则自然就会更加的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即便是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二月,中央政府第一次批准了全真教的“五祖七真”体系,非常遗憾,但也是同样的于事无补。

什么是全真道?

全真道,也就是道教全真派。这是目前道教的两大派之一(另一派为正一)。
相信很多朋友都读过金庸先生的“射雕三部曲”。那里面对于全真派有相当篇幅的描写。但是要注意,即便小说里所写的确实是道教全真派,但其具体情节和史实的差异是非常大。
全真教创教那段时间的事情,请参看我最后的引文。
全真派在元代中后期,由于纪律松懈和人才匮乏之类的原因,发展落入低谷。到了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七代律师王常月开坛说戒三次,对于全真派进行了大规模整顿。由此,全真派中兴。王常月当年留下的讲稿被整理为《龙门心法》。我认为,无论是否从宗教角度入手,他的很多观点和说明问题的方式都是很有价值的。
就目前来看,全真派在管理方面的规矩要比正一派多出许多。事实证明,管理上纪律是第一位的……
详细资料,可以参看以下内容:
“全真道兴盛於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元以降,与正一道作为两大道派延续至今。
全真道创教人王喆(公元1113-1169),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富家,仕途无进,於是入道。他自称於正隆四年(公元1159)在甘河镇遇异人授以真诀,自此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居於穴中修炼,号其穴为「活死人墓」,自号「王害风」,佯狂装疯。大定七年(公元1167),放火烧掉所住茅庵,云游至山东半岛,正式亮出全真旗号,收了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七大弟子。这七大弟子成为全真道兴旺发展的骨干,各自形成门派,后称「北七真」。王重阳在山东半岛创教、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大定九年(公元1169)秋,他留王处一、郝大通在昆嵛山修炼,自己携邱刘谭马四大弟子返关中,抵开封而逝。弟子搜集遗留诗词千馀首,编为《全真集》刊行。王重阳之后,大弟子马钰继任掌教,其馀六真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等地传教,在民间逐渐扩大了影响。马钰掌教期间,教旨以无为为主,离尘去俗,识心见性,以道士的朴素苦行吸引社会人士信向,尚未与统治者结上关系,也未营造宫观。这是全真道发展的第一阶段。从公元1187至1219年,为全真道发展的第二阶段。这是全真道进一步发展而渐渐壮大的时期,刘处玄、邱处机先后掌教,以山东半岛为活动中心。此时的全真道,特别注意争取金朝统治者的承认和重视,并开始营造宫观,建立宗教活动基地。随著全真道在民间势力的增大,金廷也日益重视它。泰和元年(公元1201)、三年(公元1203)王处一两次被徵召,皇帝的一再徵召,反过来又提高了全真道地位,促进了它在民间的流传。从公元1219年起,全真道的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到达鼎盛,促这一局面的关键人物是邱处机。邱应成吉思汗之召,以七十多岁高龄率徒赴西域雪山(今阿富汗境内),劝其戒杀,取得成吉思汗尊敬,称他为邱神仙,令他掌管天下的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差役赋税。邱处机於公元1224年东归,回到燕京(今北京),住於太极观(后改名长春宫),该观从此成为全真道首脑机关所在地。邱处机提出「立观度人」,此后全真弟子大建宫观、广收门徒的活动大为展开,全真道观逐渐遍布北方。公元1227年,邱处机卒,葬於长春宫处顺堂,即今天的北京白云观。从邱处机掌教后,全真道有了很大发展。
元代全真道的发展进入鼎盛期。全真道大建宫观,广收门徒出现许多知名道士,一派道门兴旺景象。邱处机去世后,继起掌教者尹志平、李志常进一步拓展全真事业,争取统治者支持,使全真道获得进一步发展,步入顶峰。全真道不仅在北方成为道教重心,还渡江南传,江浙鄂闽等地都有了全真道的活动踪迹。元初江南全真道最大的活动点在湖北武当山,徒众甚多。全真道南传之前,江南已有金丹派南宗炼内丹,自称丹法出於锺、吕、刘,与北方全真道同源异流。南宗教团不大,未受元室重视,於是南宗徒裔在元代纷纷合流於全真门下,其著名者有李道纯、陈致虚等。至此,全真道传遍大江南北,盛极一时,与正一道势力不相上下。全真道政治地位因元室册封全真祖师而有了很大提高。至元六年(公元1269),忽必烈诏封全真道所尊东华帝君、锺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喆五祖为「真君」,后人称为北五祖;又封王喆七大弟子为真人,世称七真。至大三年(公元1310),元武宗又加封全真五祖为帝君,七真为真君,邱处机弟子尹志平等十八人为真人。不少全真道高道知集贤院道教事。大略从元中期至元末,可算全真道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呈外盛内衰之象,教风有变,趋於蜕化,教内高道缺乏,落入发展平平的局面。与此相比,正一道成为元代中后期较兴盛的道派。
参考文献:
陈垣《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卷1、2,中华书局1962年版、
任继愈主编《宗教词典》第414-41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三卷第31-91、183-216、365-384、485-499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李养正《道教概说》第169-173、197-200页,中华书局1989年版、
李养正主编《道教手册》第112-11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一卷第170-182页,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执笔人:李刚”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