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苟得也上一句(故不为苟得也 前两句是啥)

故不为苟得也,前两句是啥故不为苟得也。前两句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语出《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

不为苟得也上一句(故不为苟得也 前两句是啥)

故不为苟得也 前两句是啥

故不为苟得也。前两句是: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语出《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故不为苟得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出自《鱼我所欲也》

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扩展资料: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

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中故不为苟得也的前两句

这就是第一句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1)我所欲(2)也。二者不可得兼(3),舍(4)鱼而取(5)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6)于(7)生者,故(8)不为苟得(9)也;死亦我所恶(10),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11)有所不辟(12)也。如使(13)人之(14)所欲莫(15)甚于生,则(16)凡(17)可以得生(18)者何不用也(19)?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20)也?由是则生而(21)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2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www.souquanme.com非独(23)贤jePktk者(24)有是(25)心jePktk(26)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27)耳。
一箪(28)食,一豆(29)羹,得之则(30)生,弗(31)得(32)则死。呼尔(33)而与之(34),行道之人(35)弗受;蹴(36)尔而(37)与之,乞人不屑(38)也。万钟(39)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40)焉!为宫室(41)之美,妻妾之奉(42),所识穷乏者(43)得我(44)与(45)?乡(46)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47)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48)乎?此之谓失其本心(49)。[1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翻译

意思是: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出自:先秦孟子《鱼我所欲也》

原文选段: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白话释义:

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所追求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非常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会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搜趣网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的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论”,他认为人生来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孟子的人性说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别强调后天环境以及教育对人的影响,还有自我修养的作用,要求人们反躬自求,“养浩然之气”,要做到“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孟子在本篇中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批判,搜趣网对后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