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娄章句上注疏和下一句(听其言也 观其眸子 人焉瘦哉解释)

离娄章句上,注疏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事亲,养亲也......

离娄章句上注疏和下一句(听其言也 观其眸子 人焉瘦哉解释)

离娄章句注疏

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事亲,养亲也。守身,使不陷于不义也。失不义,则何能事父母乎?)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先本后末,事、守乃立也。)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晳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将彻,请所与,问曾晳所欲与子孙所爱者也。必曰有,恐违亲意也,故曰养志。曾元曰“无”,欲以复进曾子也,不求亲意,故养口体也。事亲之道,当如曾子之法,乃为至孝。)
  [疏]“孟子曰事孰为大”至“可也”。○正义曰:此章指言上孝养志,下孝养体,曾参事亲,可谓至矣。孟子言之,欲令后人则曾子也。“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至“吾未之闻也”者,孟子言人之所事者何事为大?以其事父母之亲为大者也;人之所守者何守为大?以其守己之身为大也。不失其身,而为能事其父母之亲,则我尝闻之矣;如失其身,而能事父母之亲,则我未之闻也。盖以己身尚不能守之,况能事其父母乎。“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者,言人谁不为所事,凡有所事于彼者,是皆为所事也,然而事父母之亲,是所事之本也。夫人谁不为所守,凡有所守于我者,是皆为所守也,然而守身,是所守之本也。所谓身安而国家可保,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此之谓也,岂非事亲、守身为事为守之本者欤?“曾子养曾晳”至“事亲若曾子可也”者,孟子又言昔日曾子奉养其父曾晳,必有酒肉,将欲彻去,曾子必请所欲与者,如曾晳问复有余剩,曾子必应曰有余剩。曾晳已死,曾元奉养其曾子,曾元,曾子之子也,必有酒肉,将欲彻去,曾元不请所欲与者,如曾子复问有余剩,曾元乃应之曰无矣,遂将以酒食复进曾子也,如此,是谓养其父之口体而已。必若曾子之养父,乃可谓养其父之志也。如事其亲,若曾子之事亲,则可矣。盖曾子知父欲有余者与之所爱之子孙,故徇而请其所与,问有余,故复应之曰有。是其遂搜趣网其亲之志意,而不违者也,故曰养志也。曾元反此,盖有违逆其亲之志意,但为养口体者也,非养志者也。故孟子所以言事亲若曾子,则可以为之孝子
  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www.souquanme.com与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适,过也。《诗》云:“室人交遍适我。” 间,非。格,正也。时皆小人居位,不足过责也。政教不足复非訧,独得大人为辅臣,乃能正君之非法度也。)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正君之身,一国定矣。欲使大人正之。)
  [疏]“孟子曰”至“一正君而国定矣”。○正义曰:此章指言小人为政,不足间非;贤臣正君,使握道机。君正国定,下不邪侈,将何间者也?“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至“为能格君心之非”者,孟子言小人在位,不能事君,訧责之也,所行政教亦不足间非也,惟大人之为臣而事其君,故能格正君心之非也。○注“《诗》云室人交遍訧我”。○正义曰:盖《诗国风北门》之篇文也,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笺云:“我从外入,在室之人,更迭遍来责我,使己去也。言室人亦不知己志也。”
  孟子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虞,度也。言人之行,有不虞度其时有名誉而得者,若尾生本与妇人期于梁下,不度水之卒至,遂至没溺,而获守信之誉。求全之毁者,陈不瞻将赴君难,闻金鼓之声,失气而死,可谓欲求全其节,而反有怯弱之毁者也。)
  [疏]正义曰:此章指言不虞获誉,不可为戒;求全受毁,未足惩咎:君子正行,不由斯二者也。孟子言人有不虞度其功而终获其名誉,又有欲求全其行而终反受其人之毁者。以言其君子之人,于毁、誉不容心于其间,但务为善之实而不期人之誉,务去其不善之实而不愠人之毁,是皆行义以俟命而已矣。○注尾生与陈不瞻之事。○正义曰:此皆据《史记》之文而言之也。其事烦,故不重述耳。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人之轻易其言,不得失言之咎责也。一说人之轻易不肯谏正君者,以其不在言责之位者也。)
  [疏]正义曰:此章指言言出于身,驷不及舌不惟其责,则易之张。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之所患,患于不知己未有可师而好为人师者,乃惑也。)
  [疏]正义曰:此章指言君子好谋而成临事而惧,时然后言,畏失言也。故曰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不慎则有患矣。言君子之患,在好为人师也。“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者,孟子言人之有患,非他,特在其好为人之师也。盖在人患在于不知己,未有可师耳,如务在好为人师,则惑也。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乐正子见孟子。(鲁人乐正克,孟子弟子也,从于齐之右师子敖。子敖使而之鲁,乐正子随之来之齐也。孟子在齐,乐正子见之也。)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孟子见其来见迟,故云亦来也。)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乐正子曰:先生何为非克而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孟子问子来几日乎?)曰:“昔者。”(克曰:昔者来至。昔者,往也。谓数日之间也。)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孟子曰:昔者来至,而今乃来,我出此言,亦其宜也。孟子重爱乐正子,欲亟见之,深思望重也。)曰:“舍馆未定。”(克曰:所止舍馆未定,故不即来也。馆,客舍。)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曰:子闻见长者之礼当须舍馆定乃见之乎?)曰:“克有//www.souquanme.com罪。”(乐正子谢过服罪也。)
  [疏]“乐正子”至“克有罪”。○正义曰:此章指言尊师重道,敬贤事长,人之大纲。乐正子好善,故孟子讥之,责贤者备也。“乐正子从子敖之齐”,乐正子从子敖往齐,而见孟子。“孟子曰:子亦来见我乎”,孟子见乐正子来迟,故曰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乐正子问孟子,何为于我而出此言也。“曰子来几日矣”,孟子又问乐正子从子敖到齐以几日乎?“曰昔者”,乐正子曰:往日来至,若数日之间也。“曰昔者,则我出此言也,不亦宜乎”,孟子又言子到数日,而今乃来见我,则我出此言,是其宜也。“曰舍馆未定”,乐正子又曰:为客馆所止未定,故不能即来也。“曰子闻之也,舍馆定然后求见长者乎”,孟子又言子曾闻见长者之礼,必待舍馆定然后乃见长者乎!“曰克有罪”,乐正子于是无所答,乃对孟子曰:是克有罪也。以其待舍馆定然后见,非尊师重道者也。宜孟子以此责之。
  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子敖,齐之贵人右师王驩者也。学而不行其道,徒食饮而已,谓之哺啜也。乐正子本学古圣人之道,而今随从贵人,无所匡正,故言不意子但哺啜也。)
  [疏]“孟子谓乐正子曰”至“而以哺啜”。○正义曰:此章指言学优则仕,仕以行道否则隐逸,哺啜沉浮,君子不与。是以孟子咨嗟乐正子者也。“孟子谓乐正子曰:子之从于子敖来,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者,孟子谓乐克曰:子随右师来至齐,是徒以食饮而已。我不意有如子本学古圣人之道,而且今随右师之游,而以徒为其饮食也。孟子所以言此,盖谓子敖我未尝与之学古者,而今子乃随之游,是诎道以从人之谓也。○注云“子敖,齐之贵人右师王驩者”。○正义曰:此盖以经文推而为解也。《公孙丑》篇云:“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下卷言:“公行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闻之,曰:‘礼也,子敖以我为简,不亦异乎?’”是知为齐之贵人右师王驩者也。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舜惧无后,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疏]“孟子曰”至“君子以为犹告也”。○正义曰:此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舜受尧二女,夫三不孝,蔽者所暗,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垂法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不孝于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者,而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特不孝之小而已。“舜以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故孟子乃言此,以谓舜受尧之二女,所以不告父母而娶,是为其无后也,告之则不得娶故也。君子于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犹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礼而合义,故君子以为不告犹告也。○注“尧二女”。○正义曰:案古史云:舜有二妃,一曰娥皇,二曰女英,并尧之女。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www.souquanme.com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事皆有实。事亲、从兄,仁、义之实也。知仁、义所用而不去之,则智之实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礼义之实,节文事亲从兄,使不失其节,而文其礼敬之容,故中心乐之也。)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乐此事亲从兄,出于中心,则乐生其中矣。乐生之至,安可已也,岂能自觉足蹈节、手舞曲哉!)
  [疏]“孟子曰”至“足之蹈之,手之舞之也”。正义曰:此章指言仁义之本在于孝弟,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况于歌舞不能自知,盖有诸中、形于外也。“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至“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者,孟子言仁道之本实在事亲是也,义之本实在从兄是也。以其事亲,孝也;从兄,悌也。能孝、悌,是为仁、义矣。智之本实在知事亲之孝、从兄之弟而弗去之者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言礼之本实使事亲从兄者是也。由此言之,则事亲之孝,为仁之实,凡移之于事君者,则为仁之华也。从兄之悌,为义之实,则知凡移于从长者,是为义之华也。知义为智之实,则知前识者是为智之华也。礼之实,在仁义,则威仪为礼之华也。乐之实,在仁义,则节奏为乐之华也。凡此是皆从而可知矣。“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言由仁义之实充之,至于乐则流通而不郁,日进而不已,是其乐则生,生则乌可已。乌可已,则得之于心,而形之于四体,故不知手舞足蹈之所以者也。盖当时有夷子不知一本,告子以义为外,故孟子宜以是言之,而救当时之弊者也。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舜不以天下将归己为乐,号泣于天。)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舜以不顺亲意为非人子。厎,致也。豫,乐也。瞽瞍,顽父也。尽其孝道,而顽父致乐,使天下化之,为父子之道者定也。)
  [疏]“孟子曰”至“此之谓大孝”。○正义曰:此章指言以天下富贵为不若得意于亲,故能怀协顽器,豫而欣,天下化之,父子加亲,故称盛德者,必百世祀,无与比崇。“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者,孟子言天下之人皆大悦乐而将归向己,视天下悦而归己但若一草芥,不以为意者,惟大舜为能如此也。“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至“此之谓大孝”者,孟子又言人若不得事亲之道,则不可以为人;若得事亲之道,而不能顺事亲之志,故不可以为人之子。惟舜能尽其事父母之道,而瞽瞍顽嚣,且亦致乐。瞽瞍既以致乐而先天下,而天下亦从而化之。瞽瞍致乐,故天下父子者亲亲之道定,此所以为舜之大孝矣。故曰此之谓大孝。○注“瞽瞍顽父也”。○正义曰:瞽瞍者,案孔安国《尚书》传云:“无目曰瞽。”舜父有目,不能分别好恶,故时人谓之瞽。配字曰瞍,瞍,无目之称。顽者,《左传》云:“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

《孟子离娄章句上》

《孟子离娄章句上》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齐景公曰:“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   说齐景公含着眼泪自己女儿嫁到吴这个国家(还是说这个吴是一个地方)。  请问你知不知道这个故事。  齐景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女儿嫁到那个他不乐意把女儿嫁那去的地方。
因为当时齐还不是强大,正如齐景公说的,既不能命令人家听他的,也不想受命于人家,只能才取和亲方式,要女去吴

《孟子离娄上》

《孟子离娄上》中阐述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两不孝是只那些本人理解能力有限希望白话文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十三经注疏》中在“无后为大”下面有注云:“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文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前一句是什么

“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前一句是“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好的视力,公输子那样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圆规曲尺,也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注释:离娄:相传黄帝时人,目力极强,能于百步之外望见秋毫之末;公输子:即公输班,鲁国人,所以又叫 鲁班,古代著名的巧匠。

扩展资料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上》。 孟子要求当政实施仁政呐喊具体落实到两个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选贤才。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的说法成为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rmncGtlQk《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