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韵的描写春天的宋词(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

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要押韵,需要词牌名贺铸《小重山》飘径梅英雪未融。芳菲消息到,杏梢红。隔年欢事水西东。凝思久,不语坐书空。......

押韵的描写春天的宋词(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

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

写一首描写春天的宋词要押韵 需要词牌
贺铸《小重山》
飘径梅英雪未融。芳菲消息到,杏梢红。隔年欢事水西东。凝思久,不语坐书空。回想夹城中。彩山箫鼓沸,绮罗丛。钿轮珠网玉花骢。香陌上,谁与斗春风
欧阳修的《阮郎归》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宋祁《玉楼春》春景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著名的宋词,以a押韵,

秦观的《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凘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天涯.[1]

关于宋词

麻烦大家说下宋词的规矩,写词的要求,和一些基本常识什么的.谢了
学好宋词,首先要多读宋词,多感受宋词里的意境,这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是初学写宋词,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同一词牌的字数要一样因为宋词是谱曲可以歌唱的。
2、注意平仄押韵。
比较下一首词就明白了:
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另外你问的宋词的基本平仄格式如下
● 一字句的平仄
(1)多是虚字,如:“难”、“故”、“但”、“正”、“又”、“渐”、 “更”、“甚”、“乍”、“尚”“况”、“且”、“方”、“纵”等。动词也有:“把”、“向”、“指”、“对”、“望”、“着”、 “看”、“念”、“叹”、“标”、“料”、“想”、“怅”、“恨”、 “怕”、“问”等。
(2)多是仄声,且多是去声
● 二字平仄
(1)平仄或(第一字平,第二字仄)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平搜趣网平式
如:“年年.如社燕,飘流泊翰海,来寄修椽。”
● 三字句平仄
(1)平平
如:“吹凉叶。”“人如削”、“凭闲久”
(2)平仄仄
如:“佳丽地,南朝盛事准现?”“天且住”。
(3)仄平平
如:“鬓微霜”“玉川迷,路东西。”
(4)仄仄仄
如“似梦里,泪泪滴”
(5)仄平仄
如“汉江侧,月弄仙人佩声”
● 四字句的平仄
(1)平平仄仄 如:云南归雁、楼西飞雁
仄仄平平 如:楼锁轻烟、木落霜州
(2)仄平平仄——最普遍、常见(第三字必平)
如:汉家陵阙、搜趣网江山如画、天南游客
(3)平仄平仄——也是常见的
如:遗踪何在、人在何处?枝上同宿
(4)平平仄平——也是常见的
如:从今又添、云窗静掩
● 五字句平仄
(1)五字律句平仄 即五言律诗平仄
仄仄平平仄 如:垂杨系马,此地曾经
平平仄仄平 如:塞外草先衰,江南雁到迟
平平平仄仄 如:玉阶空伫立
仄仄仄平平 如:独自莫凭阑
(2)五字拗句的常见现象
平仄仄平仄 如:明月几时有……起舞弄清影
仄平平仄平 如:有人楼上愁 露华浓湿衣
仄平平平仄 如:有深深良愿 望秦关何处
● 六字句平仄
(1)仄仄平平仄仄 如:莫厌悲歌笑语 我欲乘风归去
(2)平平仄仄平平 如:临分败笔题诗 伤心千里江南
(3)仄仄仄平平仄 如:晚雨未摧宫树 转使客情如醉
(4)六字句常见的两种拗句
仄平平仄平仄 如:晚来无限萧瑟 一时多少豪杰
平平仄仄平仄 如:西风万里无限 关河梦断何处
● 七字句平仄
(1)与七言律诗同
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平林默默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断续寒飐断续风,纵使古条似旧垂
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楚客欲呵瑶瑟怨,那上少年今在否
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岸花零落鹧鸪啼,小窗和雨梦梨花
仄仄平平仄平仄(特殊格式)点点波间冷云照
(2)不合平仄常规的拗句
仄平仄仄仄仄仄 如:酒旗息鼓甚处市
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露萤清夜照书卷
八字句平仄
(1)一字和七字句组合
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如:度|绮燕流萤斗双语
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2)二字句和六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 如: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3)三字句和五字句组合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 如:芳草郊|灯明闲凌泞
● 九字句平仄
(1)三、六字句式平仄
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 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如: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2)六、三句式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如: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3)四、五句式平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惟有林前|银炷照啼痕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野渡再横|杨柳得荫浓
● 十字句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最好是|一川应月光流渚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如:歌舞地|清天满目成秋苑
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如: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十一字句平仄(最长的)
(1)六、五句式平仄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何人为悲壮|吹角鼓城楼
(2)四、七句式平仄
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 如: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

宋朝词人写的比较押韵的词(好背一点的)

《葬花吟》
花榭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词鉴赏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它和《芙蓉女儿诔》一样,是作者出力摹写文字。这首风格仿效初唐体的歌行,在抒情淋漓尽致,艺术上是很成功的。
这首诗并非一味哀伤凄恻其中仍然有着一种抑塞不平之气。“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就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愤懑;“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岂不是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则是在幻想自由幸福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孤傲不阿的性格。这些,才是它的思想价值所在
这曾诗的另一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探索曹雪芹笔下的宝黛悲剧的重要线索。甲戌本有批语说:“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憾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有客日:‘先生身非宝主,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玉兄之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散停笔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批语指出:没有看过“玉兄之后文”是无从对此诗加批的;批书人“停笔以待”的也正是与此诗有关的“后文”。所谓“后文”毫无疑问的当然是指后半部佚稿冲写黛玉之死的文字。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言,而大都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声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以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
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这一点,我们从作者的同时人、极可能是其友人的明义《题红楼梦绝句得到证明。诗曰;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似谶成真”,这是只有知道了作者所写黛玉之死的情节的人才能说出来的话
以前,我们还以为明义未必能如脂砚那样看到小说全书,现在看来,他读到过后半部部分稿子的可能性极大,或者至少也听作者交往圈子里的人比较详尽地说起过后半部的主要情节。如果我们说,明义绝句中提到后来的事象“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之类,还可由推测而知的话;那么,写宝王贫穷的“王孙瘦损骨嶙峋”,和写他因获罪致使心中的人为他的不幸忧忿而死的“惭愧当年石季伦”等诗句,是再也无从凭想象而得的。
上面所引之诗中的后两句也是如此:明义说,他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让宝、黛两个有情人成为眷属,把已断绝的月下老人所牵的红丝绳再接续起来试想只要“沉痼”能起,“红丝”也就能续,这与后来续书者想象宝、黛悲剧的原因在于婚姻自主多么的不同!倘若一切都如程伟元、高鹗整理的续书中所写的那样,则宝玉已有他属,试问,起黛玉“沉痼”又有何用?难道“续红丝”是为了要她做宝二姨娘不成
此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等末了数句,书中几次重复特意强调,甚至通过鹦鹉学吟诗也提到。可知红颜老死之日,确在春残花落之时,并非虚词作比。同时这里说“他年葬侬知是谁”,前面又说“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飘泊难寻觅”等等,则黛玉亦如晴雯那样死于十分凄惨寂寞境况之中可以无疑。那时,并非大家都忙着为宝玉办喜事因而无暇顾及恰恰相反,宝玉、凤姐都因避祸流落在外,那正是“家亡莫论亲”、“各自须寻各自门”的日子,诗中“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几句,原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怜落花而怨及燕子归去,用意甚难把握贯通。现在,倘作谶语看,就比较明确了。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迫离家出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这样,“花落人亡两不知”,若以“花落”比黛玉,“人亡”(流亡也)说宝玉,正是完全切合的。宝玉凡遭所谓“丑祸”,总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霉的。先有金钏儿,后有晴雯,终于轮封了黛玉,所以诗中又有“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双关语可用来剖白显示气节。“一别秋风又一年”,宝玉在次年秋天回到贾府,但所见怡红院已“红瘦绿稀”(脂评),潇湘馆更是一片“落叶萧萧,寒姻漠漠”(脂评)的凄凉景象,黛玉的闺房和宝玉的绛芸轩一样,只见“蛛丝儿结满雕梁”(脂评谓指宝黛住处),虽然还有宝钗在,而且以后还成其“金玉姻缘”,但这又怎能弥补他“对境悼颦儿”时所产生巨大精神创痛呢?“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难道不就是这个意思吗?这些只是从脂评所提及的线索中可以得到印证的一些细节,所述未必都那么妥当。但此诗与宝黛悲剧情必定照应这一点,大概不是主观臆断吧;其实,“似谶成真”的诗还不止于此,黛玉的《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也有这种性质。前者仿佛不幸地言中了她后来离别宝玉的情景,后者则又象是她对自己“泪尽夭亡”(脂评)结局预先写照
有人说,《葬花吟》是从唐寅的两首诗中“脱胎”的(《红楼梦辨》)。诗歌当然是有所继承借鉴的,但不应把文艺创作的“源”和“流”的关系颠倒了。说到《葬花吟》在某些遣词造句、意境格调利用前人之作,实不必明人集子中去找。唐初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类为人熟知的诗句还不足以借取利用吗?即如葬花情节,也未必径取唐寅将牡丹花“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事,作者的祖父曹寅的《楝亭诗钞》中也就有“百年孤冢葬桃花”的诗句,难道还不足以启发他的构思吗?但这些都是“流”,都仅仅是利用,既不表现诗的主要精神,也决不能代替作者源于现实生活创造何况,如前所述,此诗中,作者运笔鬼斧神工之处,完全不在表面那些伤春惜花词句悱恻缠绵
当然,《葬花吟》中消极颓伤的情绪也是极其浓重不容忽视的。它曾对缺乏分析思考能力读者起过不良影响。这种情绪虽然在艺术上完全符合林黛玉这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地位形成思想性格,但毕竟因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借所倾心人物之口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而显露了他本身思想的弱点。我们同情林黛玉,但同时也看到这种多愁善感贵族小姐,思想感情是十分脆弱的。
参考资料: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分类古诗宋词,求高手 救命

采薇。十五从军征,送别清贫乐村居。朝天子、咏喇叭。使至塞上。泊秦淮。无题(李商隐)。浣溪沙(晏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滁州西涧。如梦令(李清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请 按。律诗,绝句。诗经,乐府。分类。谢谢 @@@!!!
律诗 使至塞上 无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 泊秦淮 滁州西涧
诗经 采薇
乐府 十五从军征
词(曲) 清平乐村居 朝天子咏喇叭 浣溪沙 水调歌头 如梦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古体诗 送别(王维)
回答者: 风のカケラ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2-28 00:57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长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怜 无 数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毕 竟 东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闻 鹧 鸪 。•
回答者: 雪族公主月 - 见习法师 二级 3-1 12:14
我的想法和第一个差不多
回答者: 脑瘫Bo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3-1 19:42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回答者: 827930424 - 试用期 一级 3-3 19:49
古风
古筝曲:梅花三弄、月儿高、四合如意、汉宫秋月……
古琴曲:关山月、阳关三叠
西洋风格:
班德瑞:追梦人
琵琶相:月光
神秘园:莲花
回答者: 2003wtz - 魔法学徒 一级 3-6 20:08
十五从军征,送别。(乐府)
回答者: jnn0628 - 秀才 二级 3-8 01:52
答案

参考资料:http://www.stnn.cc/culture/poetry/t20060319_168869.html
回答者: BSRTMD - 试用期 一级 3-11 20:57
绝对正确
律诗: 使至塞上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绝句:泊秦淮 滁州西涧
古诗体:送别
词:清贫乐村居 浣溪沙(晏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如梦令(李清照)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曲:朝天子 咏喇叭
乐府:十五从军征
诗经:采薇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绝句简介
绝句来源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这里我们就把两种绝句分开讨论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已经具备了。
乐府诗的体名
"乐府"一词,最初是指主管音乐官府。乐府原来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合乐曲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后者,后来也用以称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编辑本段]词的分类
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 、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分。
元曲杂剧散曲之分。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①,
问君何所之②。
君言不得意,
归卧③南山陲④。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滁州西涧
唐朝诗人: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作者: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朝天子 咏喇叭
[明]王磐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采薇
[编辑本段]【内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十五从军征目录
原文
注释
【作者小传】:
译文
十五从军行
[编辑本段]【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编辑本段]清平乐(yuè)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wú)赖,
溪头卧剥莲蓬
搜趣网答者: 绛珠黛泪 - 试用期 一级 3-13 17:30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全诗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编辑本段]【韵译】
在剑南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 ●, ⊙ ● ○ ○ ● ● △ 。
[编辑本段]【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3.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4. 涕泪:流泪;流涕。
5.却看:回过头来看。
6.妻子:妻子和孩子
7. 愁:忧愁。
8.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9.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0.纵酒:尽情的喝酒。
11.青春: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者想象春季还乡,途中有宜人(妻子),和景色相伴。
12.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3.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4.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5.襄阳:今属湖北。
16.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编辑本段]【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编辑本段]【问题探讨
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读shang呢,还是读cháng?
答: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衣服,像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裳”读cháng,不能读成shang。
同样,该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有的资料上翻译为“老婆老伴)和儿女”。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重重苦难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安史之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分配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www.souquanme.com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减轻关中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www.souquanme.com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