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如何描写战争(结合兵车行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问一问)

兵车行战争带来的影响战争给人们,给士兵的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家庭缺失劳动力,亲人不能团聚,还要时刻忧心在外打仗的亲人,生活也苦不堪言。兵车行......

兵车行如何描写战争(结合兵车行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问一问)

兵车行战争带来的影响

战争给人们,给士兵亲人们带来了巨大痛苦家庭缺失劳动力,亲人不能团聚,还要时刻忧心在外打仗的亲人,生活苦不堪言
兵车行描写的是士兵出征送行场面凄惨征夫所诉之苦以及国土荒凉百姓凄苦的情景

兵车行描绘怎样的情景

  《兵车行》的主题是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天下苍生同情,所以杜甫是怀着怨愤情感书写的。诗歌开始展现了一幅凄惨的生离死别图景。

  大氛围粗略勾勒具体动作细致刻画结合,描绘了一个悲怆震撼人心的出征场面。诗的开篇展现出一幅出征图.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可以想见出征士兵之多,只待一声令下就要出发接着展现出震人心弦送别图。征夫的爷娘妻子纷纷地在队伍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的渭水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走”字刻画出眷属们在亲人出征时追来呼号和那一刹那的生离死别的情景。“牵衣顿足拦道哭”,连续四个动作,把进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细腻入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的重墨铺染,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感受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兵车行》写了怎样的内容

《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选自(《全唐诗》第216卷第011首)。全诗分两段,首段摹写送别的惨状,是纪事;问行人以下为第二段,传达征夫的诉苦,是纪言。此诗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在艺术上也很突出,诗人自创乐府新题写时事,为中唐时期兴起的新乐府运动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兵车行的赏析

求兵车行的赏析,字数不要太长,200多字就可以了
全诗可按记事、记言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叙写出征送别的悲惨场面。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写出征队伍。诗一开头,就先声夺人,以隆隆战车滚动声和萧萧的战马嘶鸣声,渲染出一派士率离家的悲壮气氛。“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写送别人群。其中一、三句勾勒送别人群情态。二、四句绘声绘色地描写送别场面。在第一句中,写爷送子、娘别儿、妻送夫,子哭父,纷乱奔跑殷殷相送。这一句既描画了送行人群扶老携幼送别的纷乱、凄哭与惶恐,又暗示出壮劳力后生活无所着落艰辛。句中一个“走”字,更把爷娘妻子送行时那种跌跌撞撞殷勤叮咛、依依fKoRrCG舍的情态勾勒了出来,但这一句还只是侧重他们送行时的依恋第三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才紧扣题旨写送行时的悲愤语句连用了三个大幅度的强烈动作,把送行人群那种生离死别、呼天抢地,悲愤欲绝的情态,鲜明地勾勒出来,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二、四句写道别场面渲染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尘埃蔽野。第四句写哭声震天,这既从声音色调两方搜趣网面描写了送行道口的实景。又和前面一、三句子情态勾勒互相呼应由于“走相送”所以尘埃迷漫,由于“拦道哭”所以声干云霄。这就展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造成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图景。为全诗立下一种浓重的悲剧基调。也为诗歌的后半部分重点书写“行人”的控诉作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部分“道旁过者问行人——天阴雨湿声啾啾”是记言部分,从兵役租税两个方面对不义战争进行强烈的控诉。
这里又可分两层“道旁——被驱不异犬与鸡”为第一层控诉征调频繁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诗中“道旁过者”其实就是诗人自己,也是这一悲惨场景目击者。通过他的询问,引出了“行人”的长篇怨诉。“但云”二字是传神之笔,表现了被问征夫心烦意乱情状。“点行频”三字,鲜明而概括地点问题核心,这就是行役不断征调频繁。这真是一针见血,要言不繁尖锐批判蕴含在普通叙述之中。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以行役地域之广,任务之繁说明“点行频”;说“十五”应征 ,“四十”营田,去时里正裹头,归来业已头白等等,以征戍时间之久说明“点行频”,使这三个字所蕴含的不满更加具体化,因而批判也更有力量。“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紧接这两句就是这种不满和批判的强烈喷发,以夸张的描写突出战争的惨烈,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后一句,直斥唐皇的穷兵黩武,表现出尖锐鲜明的批判精神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fKoRrCG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行人”怨诉致此,“道旁过者”不禁反问如此“点行频”百姓如何得了于是又引出“行人”更加深沉的控诉,进一步指斥兵役带来的灾难。“君不闻”是乐府诗中常见的呼告语,在这里它恰好又是“行人”的呼告语,以唤起“道旁过者” 的注意。“汉家”四句,具体描述民生凋敝田园荒芜景象。“山东二百州”本来土地肥沃平原地带现在却是荆棘丛生,一片荒凉。这既写荒芜面积之大,又暗点此处也和秦地一样的征调频繁,劳力锐减、生产荒废,2、4句更形象地展现出村落萧条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尖锐地揭示出盛唐后期日益暴露严重危机。5、6又写秦地士卒被驱征战如同鸡犬,备受苦难。以此收束,既和第一部分所写情况遥相呼应,又使人联想到秦地因征调频繁缺少劳力也必然是千村万落,荆杞丛生。这里通过明写暗点,穿插叙过,巧妙证明这种荒凉景象乃是开边战争带来的全国性灾难,绝非一时一地的现象
第二层“长者虽有问”——“天阴雨湿声啾啾”,控诉租税繁荣
可以想见“道旁过者”听“行人”怨诉田园荒芜之状,引起对开边战争的极大愤慨和对“行人”的深切的同情,于是又问及租税如何应付,就引出“行人”的再一次“中恨”。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他以今冬为例,一方面是关西戍卒“未休”又要征发戍边,另一方面是是朝廷催租逼税急如星火。征调还可以有“役夫”去应付,而“租税”却从何而出?这一反问,语虽平淡,情则峻急。这里既有愤怒,也有抗议既是揭露,更是谴责,这就把怨诉之愤推向更深层,最后得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这样一个和当时重男轻女习俗完全相反的痛苦结论搜趣网,“生男埋没随百草”一句,既是说过去已然,又无疑是说今后的必然;既是说别人的结局,无疑也是在说自己以后的归宿。这句话出自|“役夫”之口,就含有更为强搜趣网烈的痛苦、怨恨与愤怒。所以最后“役夫”又以“君不见”这一呼告语振起,描绘出青海边白骨遍地,冤魂哭诉的凄惨景象。说“古来白骨无人收”点明这种抛尸荒野现象自古而然。说“新鬼烦冤,旧鬼哭。”点明这种冤魂的悲愤于今为烈,这既是对历史上不义战争的谴责,更是对当时拓边战争的批判。这既反映了“役夫”内心的一腔怨愤,又表现了诗人对死难者的满怀同情。
主题
这首诗就是在送情场面的描写和役夫控诉的叙述中,深刻揭露了频繁征兵繁重租税带给人民的灾难,批判了玄宗的穷兵黩武。这是杜甫困居长安生活的真实感受,是他批判现实黑暗的最早诗篇,也是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光辉起点
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结构缜密,记事和记言前后呼应紧密结合,中间以“点行频”三字承前启后群体形象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而更具说服力,记事部分所写的喧嚣而又凄苦的场面是记言部分的铺垫;记言部分所写的战争灾难,又是记事部分的深化,二者互相映衬,因而更具感染力。前半部分写咸阳桥边行役者、送行者一起冲天哭声,以人哭始,以鬼哭终,前后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片悲剧气氛之中。
这是一首新乐府诗,“行”是为了区别一般古风而标的名目后人也称之为“歌行体”。但杜甫这首歌行体诗,却是“即事名篇,无受依傍”。缘事而发,自创新题写成的新题乐府。它的用韵非常灵活,富于变化;有平韵、有仄韵;有连句韵,有隔句韵;有一段一韵,也有段数韵。它的句式,在作为主体的七字句中,插入了五字句的段落,如“长者虽有问”以下八句,同时前后又夹有三字、六字、七字的句式,使全诗的句式整齐中有错综显得疏密得体节奏起伏抑扬,富于音乐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