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俗作文描写开封节日(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开封)

家乡风俗作文500字――开封?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

家乡风俗作文描写开封节日(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开封)

家乡风俗作文500字――开封?

按家乡的风俗习惯:“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去碾谷,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去宰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早上拱手。”从农历的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着过春节虽然天气寒冷但是大家仍冒着严寒忙着打扫卫生希望扫去一年的秽气。远在天涯海角工作亲人,也陆续赶回家和家人团渡新春佳节。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月小二十九,为除夕。除夕这一天我们家乡称为过大年,家家户户对联大人准备了满桌吃的,吃完晚饭,大家团聚一堂,一边电视一边聊天,直到十二点结束。鸣鞭炮大门,这就叫辞岁。接着守岁到黎明开门,又是鞭炮齐鸣,这就是象征开门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正月初一,小孩子们穿上新衣服给家里的长辈拜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哈哈,又轮到我拿压岁钱了。每年长辈红包时,总会说几句祝福的话语,比如好好学习,键键康康之类的话,儿孙们都说几句吉祥话。那时压岁钱不只是给孩子们快乐,也赋予老人们对孩子们的殷切希望和家庭兴旺美好希望。最后,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庙会,雄狮起舞,长龙游街,一片热热闹闹,这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元宵节。也是把过年剩余东西吃完,再吃一些汤圆,像征今年团圆圆,生活红火火,家乡的春节一年更比一年好。
家乡的民间风俗

家乡风俗作文500字――开封

我的家乡开封,有许多美丽的湖,包公湖就是其中一个。它由三个湖组成,被包裹城墙里,镶嵌在开封市中心。绕着包公湖走一圈,需要用很长时间呢。
包公湖的湖水和龙亭湖的湖水连在了一起,一年四季水都满满的,碧绿碧绿的,绿的象一块儿翡翠。湖的周围,是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围栏,人们走累了,可以坐着休息。湖边长着郁郁葱葱树木,绿树成荫,最漂亮的要数柳树,千万条长长的辫子垂向湖中,随风舞动,美丽极了!
每天早晨,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了包公湖边锻炼身体有的跑步,有的练剑,还有的打太极拳。湖上还有几条小船正在捕鱼呢。一网撒下去,就能捞上来几十条大鱼。还有一些人在湖边钓鱼,他们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鱼浮,不一会儿,就能钓着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呢!小鸟好象在枝头叽叽喳喳开会然后就一下子冲上了天空。包公湖的早晨可真美丽啊!
中午,湖面显得安静,象一面镜子一阵微风吹过,一层层波纹向湖边涌来。太阳照到湖面上,湖面银光点点。有一些老人在树荫乘凉,有的在下棋,有的在看报纸,还有的在聊天。中午的包公湖真凉爽啊!
到了晚上,西司桥上的霓虹灯亮了起来,湖边的古式建筑倒映在湖中,仿佛又多了一个水下城市,让湖面变得五彩缤纷。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湖边散步,显得悠闲自在。瞧,包公湖的夜景多迷人啊!

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答: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一年结束了,在除夕夜是团圆夜,我的家乡监利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的,庆祝一年平安结束,新的一年好的开始

  在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年夜饭的食材,一大早就能闻到鸡鸭鱼肉的香味。客人纷至沓来的来到我家,大人们就会给我们小孩压岁钱,我们小孩在新年里最开心因为就要放鞭炮了。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大人们把一串串的鞭炮,排在门口,把一个个的圆形鞭炮也放在门口。大人们拿着打火机把一个个的鞭炮全点上了,一串串的鞭炮“噼里啪啦”得响,圆形鞭炮“嗖”飞上天,再“轰”得一声爆炸。我们小孩子开心极了。

  放完鞭炮后,一家人就围着一张桌子吃团圆饭,还有吃饺子,吃饺子最有趣了,这吃饺子还能吃到钱,谁吃到钱了那谁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将是最好的,所以大家都争着吃,看谁也抢到那个有钱的饺子,但是不管吃到的也好,没吃到的也好,这种抢着吃饺子的气氛是最难忘的。

  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客厅

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尽快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一:咋家乡的习俗
  在我们这个民族,有许多的节日,而我们小孩总想着过节,因为,每逢过节,学校就会放假,虽然作业平时多一点,但还是闲暇玩耍的时间。
  我喜欢过节,最喜欢过中秋节,尤其是家乡的中秋节。因为八月中秋,正是收获季节,我们就可以沉浸丰收喜悦中。
  在我们这里可好了,每年临近中秋节,妈妈和奶奶就会给我们包月饼吃,因为,中秋节是要吃月饼、赏月的。妈妈和奶奶坐下的月饼可漂亮了。做下的月饼你别看表面上像是大饼,但上面图案就像是雕刻家刻出来一样,其中,我最喜欢桂花瓣的图案,不仅如此,还是用新鲜的面和陷做成的。主陷是:红糖白糖,然后再加上点儿芝麻、果仁、花生豆和葡萄干什么的。做出来的月饼,不管是蒸出来的,还是考出来的。只要端在桌子上,就会有一股清香可口味道都会让你的口水垂涎三尺
  我喜欢过中秋节,在院子里,全家人为主桌子,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赏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有时候,外出在外的家人如果不会来,我们就一边赏月,一边想他们,看到天上的月亮就想看到自己的亲人一样,俗话说得好:“每逢佳节倍思亲”。
  虽然现在街市上有琳琅满目的月饼,但我还是喜欢吃家里的,因为吃着家里的月饼,觉得好香好甜。
  我喜欢过节,但我更喜欢咋家乡的中秋节。因为中秋节代表团圆,全家人坐在一起吃着团圆饭多么好啊!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二:咱家乡的习俗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三: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是一个庞大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搜趣网字四:咱家乡的习俗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一个历史传说,这些传说有的是真实的,也有的是虚假的。
  在这些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春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逛庙会、赏花灯,每家每户都必须要贴春联,小孩、大人穿着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热闹了。
  春节这些特点是从一个传说中演绎而来的。传说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着一只怪兽,山下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兽下山来觅食,它找了很久,最终喜欢上www.souquanme.com了吃小孩。然而这一天刚好是正月初一,人们便把这只怪兽叫做年。连续几年,都在这同一天,许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们开始害怕起来。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个同样的、奇怪的梦:一位老者说:“年怕红色、怕鞭炮声,大家只要有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来了,来到山脚还是没有进村庄,因为它看到村庄里到处都是红彤彤一片,心里害怕起来,还看见几个小孩在放鞭炮,它吓得慌,逃走了,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村民们知道了这个喜讯,开心得不得了,于是就把赶走年的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为吓坏了,再也没有下过山,有人说它在山上饿死了;有人说由于那一次的原因,它吓坏了,回到山中就吓到死了……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他有着悠久文化历史,我要了解更多的传统节日,了解它们由来,让我对传统节日的了解更加透彻
家乡的习俗作文500字五:咱家乡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茂名,我们茂名有一个独特的节日——年例。顾名思义,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来由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也就是说,在年例那一天要进行游神,用于驱鬼。
  “游神”就是把神像抬起来,绕着村子走一圈,据说这样做可以驱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体健康,五谷丰登。说起游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故事:传说在光绪时期,有一个地方出现罕见的大旱灾当地的县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便开仓救人。谁知县官因为这件事得罪朝廷,有一大批官员上奏将他斩首示众。在他行刑前的一个晚上,他梦见了一位神仙,神仙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你不应该死的,当你重新生活后,要把我抬出来绕着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谷丰登。”第二天,他果然没死,他再三回忆着梦,发现梦中神仙与小庙里的安济圣王长得一模一样。于是这个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游神这样一个习俗。当然,每个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样,我们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观音菩萨像。
  年例不仅要游神,还要在家中摆上十几围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鸡、鸭、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户都要赶回家乡,准备酒席、食物饮料等东西。年例一定要吃鸡、鸭、鹅,这样可以保佑自家的鸡鸭鹅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养越多。
  年例是我们家乡一个独特的节日,它拥有独特的习俗,所以我们一直保留着这个节日。

作文六百字开封的民族习俗

作文六百字开封的民族习俗
社交礼仪食俗
  南部待客用茶,中北部地区不产茶叶,城市居民待客用的茶叶是从市场
  上买来的。农村招待客人也说喝茶,实际上喝的不是用茶叶泡的茶。有糖
  的人家,碗里放些白糖,用水冲给客人喝,叫糖茶。比较尊贵远道来的客
  人,主人家便赶忙给打(煮)荷包蛋吃,叫做鸡蛋“茶”。这种荷包蛋不能
  只打两个,因为犯了“二蛋”的忌讳,不礼貌,一般是打三个或五个,这才
  显得待客厚道。饭后若饮茶也很有讲究,如果客人想继续喝茶,则要保留杯
  中的残茶,主人将继续倒水;如果客人不想再喝,就将杯中残茶泼掉,主人
  就不再倒水了。平日开水也是如此,不少外乡人因不知此俗,往往弄得欲
  喝不能。
  中原人民凡遇红白喜事都要宴请亲朋。宴席上很讲究座次,上席(即首
  席)要给长者或最尊贵的客人坐。一般北方为上席,但要坐得稍偏一些,因
  正北方是老天爷位置,要留出来,东方为二席,其余为下席。有的看桌子
  缝,横向桌缝的内侧为上席,左为二席。也有看厨房坐向的,厨房门所对的
  右侧为上席。还有看椅子距墙远近的,距墙近的一方为上,远的为下等等。
  入席前,饭桌上要先摆上酒盅筷子,筷子要放到酒盅的右侧。客人坐定后,
  依次上菜。每一道菜都要先放到上席的面前尔后依次从上席往下轮。菜肴
  一般呈三角形摆放,最后摆成一朵花//www.souquanme.com。每道菜上席宾客动筷后,其他才能
  动筷。豫南地区,客人用完饭后放碗时,须双手将筷子横平托起,环视席间
  并说:“诸位请慢吃。”尔后将筷子放在左手一侧,以示吃饱(现在已不大
  讲究放筷子的位置了,多以语言代替)。陪客须等所有的客人吃饱后,才能
  放筷子。
  各地宴席的丰简,根据具体经济条件而定。中、东部地区将席面分为
  “水席”和“参席”两种。水席的酒菜多是四荤四素,饭菜十大碗,一碗一
  碗陆续上。十大碗又称为“十大件”,一般由鱼、鸡、牛肉、羊肉、猪肉等
  料做成。
  以海参领头的席叫“参席”,酒菜要有六荤六素,饭菜要多至十几道或
  二十几道。豫南一带的喜宴多以红色粉丝点缀,头道菜必须上鱼,以示吉祥
  如意丧事宴多有色粉丝这道菜,头碗菜必须上鸡,以示哀思。无论红白宴
  席,压桌菜均是丸子,以示事情圆满告成。中部地区喜事宴的头道菜饭是油
  炸糖包,以示生活甜如蜜,压桌菜是鸡汤。宴席无论好坏,禁忌八碗七盘或
  单数过去只有响器的才吃七个盘子八个碗)。烧大肠忌甜(因甜与“填”
  谐音,含有骂人之意)。
  开封等地的宴席上,如果有鱼,上菜时必须将鱼头对着长者或客人。鱼
  头对着谁,谁要饮酒三杯,然后大家方可动筷吃鱼,在豫南等地,有“鱼不
  让背”之俗。就是宴席上,鱼背不能对着客人,而要将鱼腹对着客人才合乎
  礼仪。这和一个历史故事有关相传春秋时,吴国的姬僚窃取了王位,史称
  王僚。他终日担心姬光(王僚的近族兄弟)要向他争夺王位,于是总想找个
  机会除掉姬光。而姬光也看出了王僚的险恶用心时刻谨慎侍奉王僚。表
  面上他对王僚十分尊敬暗地里想杀死王僚以取搜趣网而代之。一天,姬光趁着王
  僚的两个弟弟儿子都在楚国打仗的机会,请王僚过府吃鱼。姬光事先与勇
  士专诸密谋停当,将一把短剑藏于鱼腹之中。专诸将鱼献到王僚面前,为了
  不使王僚看到鱼腹中的秘密,特将鱼背朝着王僚。当王僚拿起筷子夹食时,
  专诸猛地从鱼腹中抓起短剑,将王僚当场刺死。从此以后,人们请客吃鱼,
  就将鱼腹朝向客人,以表示诚意
  “割完麦子打罢场,小两口双双去看娘。”在河南农村,每年麦收后,
  出嫁妇女都要带点心丈夫一起回娘家去。中年夫妇往往不带点心,而是
  用篮子装上雪白的新麦面馒头回娘家孝敬父母。一般的人家要给爹娘送14
  至16 个,大伯叔叔家各2 至4 个,这表示他家丰收了,并没有忘记娘家的
  亲人。临回,娘家还要让闺女带回2 至4 个馒头,叫“压盒”,表示来回
  不空,两家都富有
  豫北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送羊”的风俗。民间流传有“收罢麦子
  打罢场,妇女们篮去看娘,看娘不光为看娘,还为给孩子去要羊”。在这
  里,闺女馒头去看娘,一是表示孝敬,二是给娘家送羊的信号。五月里闺
  女看了娘,进入六月,舅舅就该给外甥“送羊”了。所以,一进入六月,乡
  间道上就又热闹起来了,男男女女的送羊人,有的篮子,有的抬食盒,有
  的步行,有的驾车,欢声笑语不断。说“送羊”,实际上是送一种做成羊形
  的面食。婚后的第一次送羊最为隆重。用白面制成羊形面食24 个(其中大、
  中、小各八个),其他的小飞禽走兽数量不等。用食盒抬着,上插鲜花,盖
  着红布,送到男家。主家要设宴三顿招待“送羊”人。第一顿有鸡蛋、花生
  米、芹菜豆腐、酒等(取吉、生、勤、福、久之意);第二顿有白馍和凉
  菜;第三顿是水饺、鸡蛋和豆腐汤。
  “送羊”习俗的起源也十分有趣。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妻,年过半百
  才得一子,十分娇惯溺爱。儿子长大成人以后依旧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不忠不孝,惹得老两口经常伤心落泪。孩子的舅舅知道这事以后,就牵着一
  只老羊和两只小羊羔来到他家,用“羔羊跪乳”教训外甥。从此,那孩子非
  常孝顺父母。母亲感激孩子的舅舅,收过麦,便带上孩子,着满篮馒头,
  给娘家行礼。这事传开以后,人们便纷纷仿效,送羊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起初,人们送的都是真羊,后来渐渐用面羊代替现在,人们除送面羊以外,
  还增加各种各样面制的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形成了一种特殊食品
  艺。“送羊”季节,是妇女们大显身手的时候,看谁家给外甥做的面羊好。
  “妗妗(舅母)不倒,送羊不了”。久而久之,在豫北出现了许多做“羊”
  的能工巧匠她们做出的面羊和各种各样的面制动物千姿百态乖巧可爱。
  2.婚姻食俗
  婚宴是最隆重的宴席,要举行三天。迎娶当天男方要设宴招待女方
  送客和“歪脖客”(抬嫁妆的);第二天宴请媒人送礼客;第三天,新娘
  回门,女方要宴请新郎。男方设的婚宴上,女方的主送客(一般是新娘的哥
  哥)要坐上座,男方不分老幼都为陪客。开宴前,端盘子的先端出“封子”,
  分放在歪脖客的面前,每人一包,三五元不等,这算是男方对抬嫁妆的人一
  路辛苦的酬谢。女方的主送客也拿出“封子”送给端盘子的人和厨师,也有
  酬劳之意,俗称“下厨礼”(第三天回门,新郎也要送“下厨礼”)。酒菜
  上齐(多为六荤六素,加果碟),在场者站起,端起第一杯酒,陪客中的长
  者用中指蘸酒在桌上点三下或将杯中酒倒在地上一点儿,以示先敬天、敬地、
  敬祖先,然后一饮而尽。客人也都像主人那样,这叫主不端,客下饮。宴请
  媒人时,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就是糖醋熘(或清蒸)鲤鱼,取鲤鱼跳龙
  门之意。俗说媒人吃了鱼尾巴嘴快腿勤。宴间酒过三巡,新郎新娘由司仪
  领着(新郎执酒壶,新娘端酒杯,司仪提酒瓶)“看菜”。名为“看菜”,
  实力敬酒。自长辈开始,每人喝新娘三杯酒,谁都不能推辞不喝。豫中地区
  的婚宴,客人们一般都不让苹上完,当菜上到十之七八时,客人就要谢绝
  菜,以示礼貌,也图个“富足有余”。如果等鸡蛋汤一端上桌,说明菜已上
  完。鸡蛋汤戏称“滚蛋汤”,“没趣汤”。鸡蛋汤一端上来,客人们一般不
  喝,就是说不能自讨没趣。
  豫东虞城等地办婚宴,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第三天回门(也称“认亲”)
  的新郎,在酒足饭饱以后,趁人不备,要偷岳家宴桌上的一双筷子和一个“花
  子”(岳家准备好的专门让偷的小花馍),藏在袖筒或衣袋内带回家去。女
  方家就是有人发现,也视而不见。筷子,就是快得贵子之意;花子,是祝愿
  生孩子要花着生,男孩、女孩都有。这不过是新郎或者说是男女双方的一种
  美好的愿望罢了
  3.生育食俗
  产妇饮食与禁忌:妇女生孩子是一件大事,饮食极为讲究,禁忌颇多。
  将临产的妇女,一般都要多吃些大肉、鸡蛋等滋补身体。孕妇禁食驴肉、免
  肉。俗说吃驴肉会延长孕期,吃了兔肉将来生下的孩子会是豁嘴有些地方
  还禁食鱼和辣椒。传说吃了鱼肉,生下的孩子身上会长鱼鳞相(蟒皮);吃
  了辣椒,孩子将来要得“烂红眼病”等。
  在虞城等地,临产前,孕妇的母亲要上米、糖之类的礼物看望临产
  的闺女,谓之“送饱米”,实际上这是对有恐惧心理的孕妇的一种安慰。如
  果到了产期还未生产,孕妇的母亲还要再次去探望。这次去一定要带去一点
  面条,做熟后让孕妇吃,这叫“催生面”。
  婴儿落地后,产妇就吃煮鸡蛋或荷包蛋。林县等地农村还要让产妇喝艾
  水,并用艾水洗产妇的手心。俗说这可以避风寒,健筋骨。南阳等地吃米花
  (爆米花加红糖,甲沸水冲后食)。襄城等地产妇只吃荷包蛋,不吃煮鸡蛋。
  荷包蛋放红糖是产妇“月子”内的主食,每天要吃五六顿。刚生产过的产妇,
  一般还都要在荷包蛋里放点米酒(用小米加曲发酵而成,电叫黄酒,在妇女
  怀孕后期就制好的),吃起来味道酸甜,略带酒香,可以驱寒活血。产妇未
  满月,除鸡蛋外也吃些稀饭(面疙瘩)、面条等易消化流质食品。农村产
  妇在月子里禁食肉类和水果(凡树上生长的都在禁食之列),还禁食五香
  料和烧糊的稀饭。待别是糊饭、芹菜和花椒搜趣网绝对不可吃,说吃了就会回奶。
  另外,豫北一些地区,如果家里有产妇,一个月内忌烧干锅,做饭也不准油
  炸和烹炒,认为如要这样婴儿身上会起泡。若必须这样做饭时,可以在锅台
  上放碗凉水,这样就算“破了”。
  吃喜面和送米面:吃喜面的风俗主要流行于河雨中部。旧时吃喜面条的
  范围限于亲朋好友,而且是生了男孩才吃,生女孩一般不吃。现在,生男
  生女都为“大喜”,形成了:“一家得子,全村吃面”的风俗。婴儿出生
  三天中午,得子之家即通知全村各家各户(每户派一到二人,多为老年妇女
  和小孩)去吃喜面条。面条都是擀成的,用大锅煮熟后捞出,再用凉水拔过,
  然后浇上臊子(多为萝卜丁、豆腐丁、肉丁掺和熬成)。不管大人小孩,像
  在自己家里吃饭一样,自己动手,吃多少捞多少。吃喜面的人进进出出,络
  绎不绝,多者可达几百口人。去吃喜面条,手不能空着,一般都带点红糖或
  鸡蛋,也有送小孩衣、帽、布料和钱的。
  吃喜面条的当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老娘姥姥)家里报喜,去时
  带点油馍和点心一类的东西,当面议定送米面的日期。一般是男孩在第9 天、
  女孩在第12 天,外婆家亲友将小米、白面、鸡蛋、红糖、挂面、衣服、布料、
  玩具等物用食盒抬上或装在篮子里用车推上,热热闹闹去送米面。得子之家
  要设宴款待来送木面的客人。
  有些人家为显示娘家的“势力”,往往借送米面之机,跟去很多的人。
  因此,民间有“娶得起媳妇待不起米面客”的说法
  开封一带生孩子的人家不吃喜面条。送米面(或其他贺礼)都在第9 天,
  俗称“做九”。邻居好友为产妇馈送礼品,没有时规定,只要是在一月之
  内就可以。主人要为馈送礼品的亲友回敬煮熟的鸡蛋。鸡蛋涂以红色,视亲
  疏远近、礼品厚薄,送6 至10 个不等,以示喜庆,俗称“红喜蛋”。报喜是
  在生产的当天,如为男孩要煮鸡蛋6 到8 个(必须是双数),染红后在一端
  涂以黑点,表示“大喜”;若得女孩,鸡蛋仅染红色,5 至7 个(必须是单
  数),表示“小喜”,由女婿亲自送往岳父家。“做九”时,岳家送的生鸡
  蛋,男孩涂黑点、女孩则无。其余的米、面等贺礼须用红纸封裹。得子之家
  要大宴宾客,热闹一场。
  4.寿诞食俗
  小儿生日,要为其煮鸡蛋,全家人都吃面条,俗称“嚼灾”。
  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祝寿,是儿女孝敬长辈的一种表达方式。祝
  寿的方法和送给老人的寿礼也是多种多样的。河南农村,大都是把庆寿叫“做
  生儿”。自古以来,不分贫富之家,在老人寿辰之时,都要庆贺。民间有不
  到花甲不庆寿之说,即60 岁以后才可以庆寿。每逢庆寿,除自家所有成员
  会祝寿之外,女儿、女婿们都要用白面做成寿桃、寿鱼前来庆贺。时近中午,
  女儿和媳妇们就开始忙着和面擀面条。人们都尽可能把面和得筋道些。把面
  子切得又细又长,煮熟捞出,浇上一勺又香又软的臊子,由晚辈双手递给老
  人。这腕面称为“长寿面”。而后就是祝酒,儿女子孙们欢声笑语,热闹非
  凡。
  平时祝寿是吃长春面,而到了66、73、84 岁的父母。祝寿就特殊了。“六
  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母亲66 岁的生日,出嫁闺女给母亲的寿礼,是一
  块肉。这块肉象征着女儿是娘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趁着六六大顺之年,女
  儿来报答母亲养育之恩,偿还母亲一块肉。买这块肉时,一不能和卖肉的讨
  价还价,二是要一刀下来,有多少是多少,不添不去,不能计较斤两,以表
  示孝敬母亲的诚意。卖肉的也都知道当地的风俗,只要听说是给母亲割寿肉
  的,便主动选择一块最好的,一刀割下来一大块,上秤称了,哈哈一笑放到
  你的篮子里,再多你也不能说不要。这个习俗是怎么兴起来的呢?相传以前
  有一位孝顺的姑娘嫁到了远方,多年没见母亲的面。母亲66 岁生日这天,姑
  娘特意割了一块肉赶回娘家。大家一见她这么远还带来一块肉给母亲祝寿,
  都夸她真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知道心疼娘。远村近邻出嫁的姑娘们知道了
  这件事,也都学着做。“吃到闺女一块肉,能活到百岁庆大寿。”当母亲的
  也都为能吃到闺女一块肉而感到荣耀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传说老人到了这两个年龄,就
  是到了“难关”,是不祥之年。因此,河南的许多老年人们到了73 或84 岁
  就忌讳,故意把73 岁说为74 岁;把84 岁说成85 岁,意即闯过了难关。做
  儿女的要帮助老人度过难关,趁父母生日时,买条鲤鱼,让老人吃了。鲤鱼
  善“蹿”,这一蹿,老人就算过了难关,太平无事了。其他生日祝寿目的“面
  鱼”也有这种含义。
  不管是什么方式的祝寿,寿宴席上都不吃包子和饺子,意在害怕成为“气
  包”,平日在家里多与
  5.丧葬食俗
  河南民间有“老人入土为安”之说,故而也称之为“喜”。人死以后,
  丧家注意挖墓坑的土工门的饮食,农村有“半响一小饮,开饭头把勺”的
  规矩。林县一带,待墓道挖成时,女儿、儿媳要身穿重孝携带着炊具到墓
  地给土工们烙饼吃。埋葬那天,亲朋好友前往奔丧,左邻右舍也要送葬礼。
  中午,丧家要治办丧宴招待客人和前来帮忙的人们。丧宴一般没有婚宴丰盛
  气氛肃穆。虽也备有酒,但一般都是“闷喝”,从不猜拳行令大多数人家,
  除下酒的四荤四素菜以外,都是将肉、白菜、粉条等放在一起,用大锅煮了,
  一碗一碗端上,每人一碗。只要一桌坐够八人就端菜,吃完就走,这叫“流
  水席”。馍一般是烙馍或蒸馍,也有蒸花糕的。吃饭时,孝子由一位长辈领
  着,向众人一一叩头谢恩,这时,客人要放下筷子,双手将孝子扶起。
  旧时的流水席,是富豪之家为了炫耀富贵装潢门面而特设的。丧事期
  间,不论认识与否,只要坐够八人就端上酒菜,此去彼来,川流不息
  老人去世,以三周年和十周年为大祭之日,届时丧家一般都设比较丰盛
  的宴席款待客人,并在死者神位遗像摆设供案(一般供有花馍、瓜果、
  点心、烟、酒等),燃香焚纸钱祭祀。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