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怎么描写(描写登高望远的优美句子)

登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并用什么来描写?登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并用什么来描写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登高怎么描写(描写登高望远的优美句子)

登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并用什么描写

登高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并用什么来描写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身世遭遇抒发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

形容登高的句子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欲渡黄河冰塞川,经登太行雪满山。
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描写登高望远优美句子

  ●一如花,艳时萦怀,萎时丢弃
二如秤砣,与物重则头低,与物轻则头仰;
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远,送翠成阴;
四如地,一粒种百粒收,默默承担
  ●登高望远,听耳边秋风萧瑟
采菊篱下,叹眼前人悲凉
  ●今生愿作人上人,登高望远皆为云。
来世愿为扫地僧,红尘万里皆为烟。
  ●然而,今早一走出西安火车站,在广场抬头一望,便已经解开了那困扰了我十年的谜了。我几乎可以肯定,西安城中是见不到这些山的。现在,登上大雁塔,登高望远,更可以证实这点。
看来,这几座山距离西安城区其实都太远,连最近的翠华、骊山,都远在至少三十公里外。所以它们历史上对长安的防卫价值可能不如当初想象中的那么重要而且可能也没有历代史家和诗人,所咏赞的那么险峻如果说长安有山险可守,那都不免是一种史家的滥调事实上,回想起来,唐代的长安城就曾经被人攻破了好几次。安禄山来过,黄巢也来过,甚至连“外国”的吐蕃军队都曾经攻进去过,掠夺了好几个星期退兵难怪,隋唐皇朝要在城四周围,建起一道长长的城墙,来作为第一防线了。 ----赖瑞和《杜甫的五城》
  ●一晃少年又去,青年又来
登高望远,只是不再俯视人间 ----雨季同一世界
  ●生活是一种向前,何苦那么拘束;生活是一份努力何必那么退缩?生活是一种登高望远的视野,生活也是一场扎扎实实的实践,生活不需要一种畏首畏尾的“不敢为天下先”。那些固执思维模式,那些落后处事方法,都需要一种积极超越,都需要一种积极的改变。 ----恒愚法师《活出生活的独立潮头》
 //www.souquanme.com ●有些人总想爬上巨人肩膀登高望远,但没有发现巨人自己却正在走向深渊
  ●正月正,看花灯,雪夜清冷门外等,来日再不相逢
二月二,龙抬头,杏花春意正浓,来日再不愿相逢。
三月三,祭福寿,桃林东风吹落红,来日再不愿相逢。
四月四,转清明,生死聚散转瞬空,来日再不愿相逢。
五月午,仲夏梦,毒阳烈日把伞撑,来日再不愿相逢。
六月六,小曲哼,荷叶如扇是非生,来日再不愿相逢。
七月七,瓜果熟,垂涎几疑在梦中,来日再不愿相逢。
八月八,盼中秋团圆正值复高升,来日再不愿相逢。
九月九,初踏秋,登高望远又一程,来日再不愿相逢。
十月十,寒气萌,初衷不改畏惧冬,来日再不愿相逢。
冬月东,看晨钟,青衫如黛迎客松,来日再不愿相逢。
腊月蜡,梦方醒,雷鸣电闪若山崩,来日再不愿相逢。
  ●多少次想登高望远,
才想起高处不胜寒
  ●登高望远,只是不再俯视人间。 ----《同一个世界》
  ●平湖将暮,山隐如雾,渔舟无人渡;登高望远,昨夜灯酒如故
  ●更深露重秋风寒,红蕊凋零梧叶残。繁华落尽,美景如烟。孤雁啼泪哀鸣撩拨乱绪万千,离人何在?情系长梦,牵思锁眉,苦浸纸墨间。岸柳断肠处,白露凝霜,菡萏消香,黄叶飘飞,瘦影独自怜!时光悠悠,心灰意懒。寂寥踱步难耐,登高望远,空阔残云漫卷,落幕化琴弦,独奏心韵魂梦牵。
  ●卿似罗兰我似露,露滑叶落空留珠。卿善拨弦能歌舞,弦断歌乱卿无搜趣网处。只盼念卿回首暮,使我思卿星辰溯。
愁心卿丝细细抚,不知卿心归谁属。卿心苦,凭谁诉?我常倚门盼卿顾。扶杖登高望远路,日落残阳人落幕。
2014.9.13
  ●时光若水,云在青天眷念与回望,还有对某个心境、某些花开、某条流水、某段时光,以及其他形式存在种种珍惜缅怀
风中的菊香如秋天的背景透露苍黄缘由,以及生命清脆绵长浓淡。生命的浓烈与淡然都是对自己了然和对命运坦荡犹如登高望远,山川河流的静美是为了诠释红尘跌宕柔顺对于是否出没尘世风波,我更愿意拾得一枚红枫,小坐秋天。 ----云水禅心之梦
  ●登高望远忘却人世繁华,
俯首聆音淋湿赤子之心
  ●看泉城美景公园,公园美景,纵酒放歌绘青春风雨彩虹,赋就磅礴轨迹
祖国大好河山河山大好,登高望远舒胸怀激扬文字书写大气人生。 ----墨菊
  ●知道正确道路的方法有两个,一是登高望远,另一是多走错路。可是这个世界比我站得高的人太多太多,所以我就只剩下了一个方法——多走错路。歧路我并不惧怕,我只怕不知不觉丢了自己。
  ●一个人时候不要登高望远,那样只会愁绪万千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经商出仕,登高望远。读书有大用。 ----柳下挥《逆鳞》
  ●宫闱重重,深似海。一朝入宫门,女人一生,青春、情爱荣辱、苦乐、悲痛,都扎根在一方天井中,演绎岁月峥嵘,花开花落。繁华锦瑟时,转朱阁,欲上层楼,而帷幕蔓蔓,一步一阶,一颦一笑,谁在明黄衣袂的招展中,护紧城池,登高望远,看云水枯荣,流转不息。 ----江晓英《才女集》
  ●端阳节的夜城,霓虹华丽无边
花灯游船锣鼓花脸幸福美满
登高望远,遗失你的风景,繁华萧瑟平淡。 ----王茂《醉江南
  ●鼓楼怀友之孙瑞
风萧叶条秋色晚,水泊江头暮色黯。
扶阁吹笛笛声凄,凭轩望月月影残。
鼓楼灯火催人悲,愁听弦瑟更幽怨
登高望远思亲友,醉倚山亭独潸然
念君仍在长安宿,一尊浊酒寄山南。
城楼外飘雪时,不知君身能西还?
暮江吟 北城怀友
叶落萧萧风往北,眺望南山雁跟随。环山上,鼓楼边,杨柳憔悴
青烟渺渺向天去,远望长安情相随。农院外,小楼里,故人已辞去。
相思扣
箫声乱,瑟瑟琴声残,暖阁香闺玉人怨,怨花开花谢,红颜憔悴,君王不记月下私语
奔马飞,腾腾战鼓急,尘飞剑扬君王念,念春去秋来铁马金戈伊人似忘楼前赠言。 ----雨寒
  ●凉蝉唱稀,我晨起添衣束发,看到大雁南飞,远影如行书,你提字几笔,抒写立秋时节翩翩落叶。
皓月千里,我执灯普渡孤魂,看到忘川彼岸粼粼如星沙,你莲灯放下,映照处暑时节的袅袅夜色。
丹桂飘香,我折花采露酿酒,看到蒹葭萋苍,玉露如流光,你在水一方,回溯了白露时节的浩浩烟波
燕去筝飞,我枕石细读古文,看到栖聒松鹤,泉声如妙铃,你溪边浣衣,浸湿了秋分时节的习习凉风。
金菊遍地,我重阳登高望远,看到悠远南山,白云如棉絮,你愁衾半拥,追思了寒露时节的熠熠银霜。
枫红似海,我披裘停步静悟,看到柳影萧疏,凉魄如残钩,你半掩幽窗,遮笼了霜降时节的冷冷寒月。
  ●前世今生,屈指一算近千年。五百年前终虚设,恰似那水没沧海杳然不见。红颜不寿,情深难圆,何处眠弦月?生生世世与君绝,绝了谁的情,断了谁的念?伊来此处君寻遍,芳魂辗转千年劫。登高望远,愿卿细辨,此夜此情漫无边。 ----《月沉吟
  ●我们应该登高望远,看到时代发展民族振兴趋势,看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摆脱不合时宜的旧观念束缚明确振兴中华的共同奋斗目标
——2013年6月13日习近平会见吴伯雄时讲话 ----习近平
  ●这一刻他是如此满足原来幸福就这么简单,只是希望每日睁眼间,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她,只是希望春来之时,能为她鞠一室芬芳博她展颜一笑;只是希望夏夜到临之际,能与她采莲湖中弹琴相伴;只是希望秋高气爽,能与她携手登高望远一舒情怀;只是希望隆冬冰寒白雪漫漫之时,能与她踏雪寻梅留一路成双脚印
  ●登高望远要骚气地念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林间漫步也要悠悠低吟一首“曲径通幽处”
吃到好吃的要大叫七言绝句“啊啊啊啊真好吃”
  ●只要足够努力,
总会有一架云梯
助你登高望远,
2018,撸起袖子
加油吧。 ​​​
  ●曾经我最大的期望,是身边有个爱自己的男朋友不和他人暧昧。有自己的性格稳定工作,令我欣赏的某种爱好。工作之余我们出去旅游品尝美食,一起登高望远享受自然然后用某种社交工具记录彼此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等到老了,在旧旧的老房子里,养花种树养鱼观鸟,我再给你做合胃口的菜,你还给我温度刚好拥抱

《登高》赏析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作者在夔州之时。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下面是我整理的《登高》赏析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沙:江边沙滩。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⑺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飞回。

落叶一望无际萧萧堕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

万里悲秋最恨常作过客,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深为憾恨鬓发日益斑白困顿潦倒病后停酒伤怀。

创作背景】

《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困苦身体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www.souquanme.com发了他身世飘零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一】

杜甫《登高》虽是一曲悲歌,但毫无哀婉自艾之心,悲途末路之感,相反激昂悲壮,壮怀伟烈,一扫凡冗,独标雄奇,隐然有凌云之意,每每读来都不禁人为之气夺。胡应麟誉之为千古七律第一,实不为过。

初遇《登高》,至于今日弹指二十三年,总是想书写一下对《登高》的观感,但数次提笔都茫然不知所云怅然辍笔而退,扪心自问,以我的才力学识,想要说清登高的好处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当初上海辞书出版《唐诗鉴赏辞典》,兴兴然翻找《登高》的鉴赏,却发现通篇只是翻扒了胡应麟的分析,舍此殊无新意乏善可陈,便又悻悻然撇在一边后来又见过一些鉴赏分析《登高》的文字,虽不乏可观处,但也都流于泛泛,用比较普遍说法分析十分特殊的《登高》,其言不及难以搔到痒处也就可想而知了。于是自己不免又要不自量力地提起笔来,试着说说对《登高》的理解,虽不敢说搔到痒处,但异于二三子者还是不忍珍为敝帚的。

个人以为,《登高》的特殊处在于寥寥八句,书写秋气悲怀,上不得仲宣《登楼》,下不济永叔《秋声》,却另标新意,壮怀激荡,读来不禁令人气夺,声势气魄何至于此?其间自然有杜甫心绪操守气节风骨,自然也有章法格局起承转合,二者缺一,断不会如此非史非野,于文质彬彬之间彰显如此强劲震撼力。杜甫自称早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不休”,自诩晚年“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如《登高》这样举重若轻,随意挥洒竟然卓然恢宏之势的神来之笔,想便是杜甫老去浑漫与的潇洒风流真实写照吧?

《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

《登高》其诗,八句皆为偶句,在律诗中已属少见,而其信手拈来,卓然成章,巧夺天工,全无痕迹,似无心为之,竟浑然天成通脱磊落,又足令赏诗者击节赞叹做诗者废然忘返。下面我就从结构上逐句分析一下,以资方家斧正

全诗以“风急”起句,不但抓住了了夔州峡口高秋之际的自然气象,更直接映衬出诗人心起伏波澜跌宕的主观情景,直接把读者带入诗人壮怀激荡的精神世界中。接下来的“天高”为“风急”提供了一个阔大无畴的背景空间,令长风激荡恍如天籁飞鸣,寥寥四个字便已有冲洒天地的磅礴声势,同时更为搜趣网明确地凸现了诗人长空般阔大的襟怀疾风般激荡的心绪之间相得益彰的恢宏气魄。但是这不是一种令人欢欣鼓舞的恢宏气魄,而是一种沉郁苍凉,悲壮压抑的恢宏气魄,正是这种沉郁苍凉和悲壮压抑,让曾经唱和着李白那对未来不乏憧憬向往不远千里送轻舟的依依惜别热切猿声,变成了风声呼啸中那痛彻心肠的哀鸣,“猿啸哀”因此成为全篇的题眼。在风急天高的寥廓江天之间,哭泣般的猿鸣仿佛也升入九天,与天风应和共鸣

如果说“风急天高”凸现了强势的动荡与碰撞,并籍此抒发了诗人胸怀激荡的内心世界,那么“渚清沙白”的静谧舒缓,便如天风激荡猿啸清扬的动感气氛中的一片清淡绿洲,为诗人的驻足提供一个稳定的空间,不但从字义上与风急天高形成工整对仗,而且在意境上也严丝合缝地成为上下偶句,既进一步衬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的气魄声势,又从结构上到气氛上稳定了全诗的走向。当然诗人悲秋的情怀心绪的主旋律还是激荡的动感十足的,只不过这种静谧的意境将有些暴烈的动感转化相对从容更舒缓的有些悠扬节奏,于是“鸟飞回”就成为水到渠成的静中有动的舒缓过渡。这种过渡将与“风急天高” 深深契合的诗人之心直接投射到另一番情景中。

从风急天高到渚清沙白便是全诗第一个节奏,在动静交叠之际呈现出江天一体深刻和谐的自然节奏,而这种节奏也恰恰是诗人内心深处胸怀激荡又渴望平静的深刻的内在节奏的曲折的投射。当然,这种让人叹为观止的节奏绝不是诗人刻意为之的节奏,而是老去浑漫与后融入诗人生命运动本身下意识节奏。

接着杜甫写下了《登高》中最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尽在眼底,飞鸟徘回,举目可及,似乎诗人的心情也因此从天风浩荡激越中平静下来,但是这种平静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弹和平庸失落,继之而起的深沉的压抑感更是让这种悠扬的平静生出一种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无边落木,萧然飘落,道尽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苍凉,不尽长江,滚滚而来,道尽了世事蹉跎沧桑,在尽在眼底举目可及之间,无边不尽陡然而出,直如异军突起,读来不由自主随着诗人一同扩大心胸开阔眼界,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渺小滔滔物议微不足道

诗人无意片面描摹自然景观之庞然大象,而是要在壮怀激烈昂扬主观中寻找自然万象与内心的契合点,这种自我的悲剧意识的彰显突出体现在这个“来”字上。这个“来”字是一个完整充分的主观视角,将天地万象与个人主观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个人主观将天地万象摄收在主观之心中,这个心便是天人合一的大心,而非蝇营狗苟小心,这个心便是可以容纳沧桑物易世事悲凉的千古同心,这个心便是可以承载苦难面对灾难躬行艰难而不轻言畏难坚忍不拔的深深扎根于现实主义的伟大诗心。正是这样一个心将《登高》这个普通的悲秋题材熔铸成一个惊天动地烛照千古的激昂悲壮的伟大诗篇。诗人不是远眺无边落木飘落,俯瞰无尽长江东流,一个“来”字,便是无边落木尽入怀抱,无尽长江流泻心田,这种顶天立地自觉,这种容天纳地的阔大胸襟,使全诗焕然生色不仅空前,亦复绝后,成为百代千古七律最为第一的绝笔

当然,这种尽收天地万象的伟大诗心,并非一味收纳容摄的“贪婪”,而是吐纳自如的挥洒奔放。从万里悲秋中,我们看到了那磅礴大气的喷放与张扬。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专写此心此身,心是悲秋心,身是多病身,但是身的有崖与心的无限再一次彰显了诗人的伟大与坚贞不屈,百年极言其去日无多,多病极言其每况愈下,但如此情形,其心不侮,尤心系万里,志念悲秋,恢宏气魄卓然大度不可一言以蔽之。流寓之客,多病之身,尤不能困厄这雄奇壮烈的诗心,江天浩荡,万里间关,诗人的情愫依然深沉宏大,恢宏鼓荡。登台一望,虽然也是故国千里的苍凉感慨,去国怀乡的忧思浩叹岌岌乎去日无多的绝望孤寂,但无一能遮蔽洋洋乎万里悲秋的天地诗心。

在此我们有必要着重提一下全诗的第二个节奏,那就是不尽长江滚滚来与万里悲秋常作客之间的节奏。滚滚来将天地万象摄收于心中,万里悲秋却形成喷薄而出的声势和气魄,这一收一放之间的节奏,其感染力尤胜于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那一动一静之间的节奏。一收一放之间,近乎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则天地万象尽在胸臆,弛则壮怀悲情挥泻万里,吞吐之间,八荒千古,任意为之。正是收摄的壮大铺垫喷发的声势,正是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的尽归胸臆,蓄积出万里悲秋的浩荡襟怀。这收放张弛的节奏将颔联和颈联紧密地陶铸在一起,既挥洒自如纵横不羁,又凝炼有力浑然一体。反观后学者,为律诗者大有人在,其颔颈二联不是局促逡巡于井蛙之域就是放任汗漫乌有之乡,或复言叠意,或不知所云,面对先贤,能无愧乎?

杜甫人称诗之圣者,不能忘俗正是其赤子之心。昊天无极,秋高万里,长风鼓荡,江流千古,病身百年,客寓无期,凡此种种,都不曾磨灭诗人激情鼓荡的诗心,最后诗人还是以其本色道尽了登高悲秋的苦衷心曲。艰难苦恨,词短意长,既有身世飘蓬的苦闷,更有国事艰难的怅恨,繁双鬓正道尽了诗人半生忧国忧民的内心苦难和亘古悲情。这里诗人并未把世事艰难与身心苦恨区分开来,而是混为一谈同作为繁双鬓的根源,从中我们似乎也略微可见,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忧思与丧乱无依的个人感遇已经交融,混为一体,正如其赋诗运笔的老去浑漫与一般,他的爱国忧世的圣人之心也不再是主观能动表现,而成为一种血脉交融的自然流露。这也许就是艰难苦恨繁双鬓之词短意长之最意味长处吧?它不只是点明登高悲秋的题眼,也是诗人一生人事蹉跎与文字光荣的盖棺式的写照。

当然,最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最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最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况且秋高万里,落木无边,伤时忧世,困病缠身,凡此种种,诗人慨以当慷,挥洒义气,志出八荒之表,神游六合之外,昂然举首顶天立地,吞吐天地的气魄胸襟,去日无多,尤不忘国难之伤,几近乎超人突然转而为一杯酒感叹平实亲切,自然真挚,既没有堂堂大言的矜夸,也没有飘飘高世的自许,而是一个平常的'多病老人。这婉转跌宕的收笔,不更显得六句奔雷之势一句黍离之情的难能可贵吗?不更显得伟大的诗心生自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惊心动魄BbINqUDEo与一往情深吗?这一句想要喝酒不可得的慨叹宛如劫火度尽后的山青水碧,轮回出落后的鼻直眼横一般,每读一次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每读一次都让我重新品味太白固不可及,至如少陵又何尝可及的绝望慨叹。

这就是《登高》,或者确切地说这就是我对《登高》的理解。其实这也是一些点滴之见,我想对《登高》而言还有很多可说,但我才学见识有限,也只能言尽于此了。

将要辍笔,我不免又想起那个老掉牙称谓,人言太白为诗中之仙,少陵为诗中之圣。后人大多认为太白奔放肆意飘逸无端,实不可学;少陵信实厚重,出落有据,且积跬步以至千里,可从而学。但学者多肢解少陵,黄山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略得其骨,陆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几近其容,其他或亦有可观,但总的说来据皮毛之士林比,得神韵之人全无。何以如此?大概因为仙可修不可求,圣可法不可师,一窥门径,便落环中。就像《登高》这样的诗篇,又岂是可随便拿来学习的?

【赏析二】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

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三、四两句写远眺之景,从大处落笔,上句写山景,承首句;下句写江景,承次句。山上江中,往复交织构成一幅非常生动的三峡秋景图,深秋风大,所以闻落叶之“萧萧”;峡深流急,所以见波涛之“滚滚”。“落木”而以“无边”来形容,则见其境界之阔大;“长江”而以“不尽”来形容,则见大江之无穷。在极其萧飒荒凉景象中,又充满着一种浑灏奔放的气势。两句又多用双声迭字,读来音调铿锵,充满着声韵之美。

“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以上四句写景,确实有力地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写出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秋之意,却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面,而是将这种悲愁之情渗透在具体画面之中。诗中所描写的这些自然景物,既具有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季节特征,同时也饱含着诗人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诗人特定的心情。啼猿作为一种动物,本身并不具有人的感情,但在“艰难苦恨”中的诗人听来,猿啼声却充满着一种凄哀的情调同样,那滚滚的长江,萧萧的落木,盘旋的飞鸟,冷清的小渚,也无一不起着渲染环境气氛、烘托诗人情绪作用。“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文心雕龙物色》),更何况眼前这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诗人触景生情引起相应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了。而这种心理活动与感情变化,又反过来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所以诗中的景物已不同于自然的景物,它是诗人主观化了的客观景物。在文学作品中,当景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特殊感情的时候,当作者的主观感觉和景物的客观特征得到和谐统一的时候,它对读者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就不是一般地描摹景物的诗句所能比拟的了。

五、六两句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上句写自己艰苦备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全诗就在沉重的感叹声中收结,结得悲愤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不仅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艰辛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广大人民的辛酸痛苦。“不眠忧战伐”,“无力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头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现在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情自然更加落寞,更加痛苦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沉郁不舒了。这种曲折顿挫的笔法,既使文势有波澜,也使感情表达更为深刻、沉痛

杜甫自己曾说过:“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登高》确实是这样一首精于诗律的好诗,历来备享盛誉。从艺术表现角度上看,本篇的独到之处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仗工稳,音调铿锵。即胡应麟所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薮内编》卷五),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仅对得自然、工整,而且还用了一句中自相对偶的当句对法,(如以“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极整齐。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不仅符合美学上的所谓均齐,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饰对称美感,而且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又多用双声迭字,旋律优美,音节和谐,大大加强了诗的珠走泉流而又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如尾联“艰难苦恨”四字,在句法上是并列结构,在声调上却具有抑扬顿挫四声的特色,读时应一字一顿;“潦倒”“新停”为双声迭韵,在声调上又有“上”“平”之分,故音节显得特别铿锵嘹亮,读时应两字一顿。“繁霜鬓”对“浊酒杯”,其声调的妙用,也在所谓“抑扬抗坠之间”。读者密咏恬吟,就能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前四句写景,是所谓“诗之媒”;后四句抒情,是所谓“诗之胚”。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啼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笔势却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一气直下,造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