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描写了什么内容(扬州慢的内容是什么)

《扬州慢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扬州慢小序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

扬州慢描写了什么内容(扬州慢的内容是什么)

《扬州慢小序》交代什么内容

扬州慢小序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

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灾难

作品赏析:

此词开头三句点明扬州昔日名满国中的繁华景象,以及自己传闻中扬州的深情向往接着二句写映入眼帘的只是无边的荠麦,与昔日盛况截然不同

“自胡马”三句,言明眼前残败荒凉完全是金兵南侵造成的,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创伤;“渐黄昏”二句,以回荡于整座空城之上的凄凉呜咽号角声,进一步烘托今日扬州的荒凉落寞

下片化用杜牧系列诗意抒写自己哀时伤乱、怀昔感今的情怀。“杜郎”成为词人的化身,词的表面是咏史、写古人,更深一层是写己与叹今。

全词洗尽铅华,用雅洁洗练语言描绘出凄淡空蒙的画面笔法空灵寄寓深长声调低婉,具有清刚峭拔气势冷僻幽独之情怀。它既控诉了金朝统治发动掠夺战争所造成的灾难,又对南宋王朝偏安政策有所谴责,有一定积极意义

扬州慢的内容是什么?

扬州慢
<姜夔>
中吕宫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深厚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另有
扬州慢
<南宋 赵以夫>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
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扬州慢
<郑觉斋> <上一首词的作者赵以夫得友人折赠琼花数枝,召聚咏赏,并作上一首词,而这首词是郑觉斋当时应和而作。>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尊前相见,似羞人踪迹萍浮。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日重游?我欲缠腰骑鹤,烟霄远、旧事悠悠。但凭阑无语,烟花三月春愁。

《扬州慢》内容赏析

1.综观全词,写扬州的过去的盛况,都是虚笔。
  --"淮左名都"不过耳闻,"竹西佳处"也非目见,"春风十里"既不指当时,也不是具体景物。但一组合,显出扬州昔日的繁华,为下文对比铺垫
  2.写扬州的今日,虽是实写,但只用大笔勾勒
  --善于选择最能表现战后百事萧条的典型事物来淡笔点染,留下开阔空间读者想象:说"废池乔木"、说"荠麦青青"、说"清角吹寒",并用"空"字轻轻一点,一幅城市破败、弦管不闻、人烟稀少图景便宛然在目。
  3.这首词里也没有一个字正面抒情
  --"厌言兵"的是"废池乔木(树尤如此,人何以堪?)",惊叹扬州的是"杜郎(面对破败荒凉的扬州城,恐怕再也做不成"扬州梦",写不出"豆蔻词"了)",凄冷无声是"月"(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开无主的是"红药"--用一问,以花的无知称人的有情。
  姜夔的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总是写得空灵、 疏淡,有时比起慷慨发怒、一泄无余,更能激起读者去进行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把"予过维扬"的过程写得很有层次、驻、看、闻、想,步步写来,有条不紊描写中很注意声色(如清角、荠麦等)、动静(如波心、空城等),很见作者功力
  思想内容:
  叙写金兵入侵对扬州城的严重破坏抒发悲凉痛惜思绪。但诗人怀念的是士大夫的野游生活,作品未曾深入接触平民疾苦
  这首词抒发了诗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的深情。但是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尽管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情调过于低沉;与辛弃疾、陆游等诗人相比,即可看出其差距不只风格不同而已
  写作特点
  1.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
  在这阕词中是比较突出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搜趣网,是非常精细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荡然无存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以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现今日之萧务。
  2.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写景物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服务。词人到达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他"解鞍少驻"的扬州,位于淮水之南,是历史上令人神往的"名都"。"竹西佳处"是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化出。竹西、亭名,在扬州东蜀岗上禅智寺前,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目疮痍了。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词人用"以少总多"的手法.只摄取了两个镜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和满城的"废池乔木".这种景物所引起意绪.就是"犹厌言兵".清人陈廷焯特别欣赏这段描写www.souquanme.com.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卷二)这里.作者使用了似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上片的结尾三句:"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却又转换了一个画面.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渲染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下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3.巧于用典.活于用典
  巧于用典.隐为对比.在对比中述悲愤."竹西"是用杜牧<题扬州禅智寺>中的诗句暗示扬州.与"淮左名都"对举成文.并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隐为兴旺与荒凉的对比.表达作者对侵略战争的怨愤之情.
  此词作于冬至."春风十里"是以虚拟之笔.巧用小杜诗句.尽写往日扬州的无限风光.和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冷落相对比."www.souquanme.com;二十四桥"句则化用杜牧对美好的古扬州的深厚怀念之yteksxUf情."水"."桥"."月"三个方面说明今昔的不同.能更好地表现"黍离之悲".
  活于用典.化为衬托.在衬托中抒胸臆."杜郎俊赏"一句.是借杜牧歌颂扬州生活留下的优秀诗章.从侧面说明扬州的兴衰变化.假设小杜重游旧地.也会目瞪口呆.惊讶不已.这是作者从虚处着笔.以虚衬实.用杜牧的惊讶来衬托自己的悲哀情怀."纵豆蔻词工"一句中两用杜牧诗的典故.却不用原诗意旨.而是化用杜牧的诗才横溢,再转进一层.说纵有杜牧这样锦心绣口的才华.也无法表达此时蕴藏在内心深处的"黍离"之悲.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悲愤怨恨.
  移情的运用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词人"解鞍少驻"扬州之时.是在金主完颜亮南犯后的十五年.战争的残痕到处可见.但词人却仅仅摄取了两个镜头:"尽荠麦青青"和yteksxUf满城的"废池乔木".这些景物所引起的意绪.就是"犹厌言兵".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以人所特有的思想感情.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人民对战争的痛恨与诅骂由此可知."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亦无此韵味"(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上片结句中."清角吹寒"四字的"寒"字下得很好.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而说"吹寒".好像是凄清的角号之声把寒意"吹"出来似的.这就突出了人为的感情色彩.这里.词人听到的是清角悲吟.感受到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到前面所看到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完全是一幅有声有色.惨淡寥廓图画.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交织在一起.统一在这座"空城"里."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
  下片第三句:"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性.这里的"冷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物象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