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妆容描写(唐朝女人的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描写1、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烛影摇红·芳脸匀红》宋代:周邦彦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

唐代妆容描写(唐朝女人的妆容)

古代女子化妆描写

1、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烛影摇红芳脸匀红》宋代:周邦彦

芳脸匀红,黛眉巧画宫妆浅。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早是萦心可惯。向尊前、频频顾眄。几回想见,见了还休,争如不见。

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当时谁会唱阳关,离恨天涯远。争奈云收雨散。凭阑干、东风泪满。海棠开后,燕子来时,黄昏深院。

释义:

香喷喷的脸儿。胭脂敷得均匀,黛色的眉毛,勾画得精巧玲珑。这淡妆正是宫中的式样。她那种天然生成的风流气质,全在一双娇波欲流的妩媚眼睛里。我们很早就互相属意称心,在筵席上常常眉目传情。也曾有好几次见面,但仅仅是见面,哎,倒不如不见面更好些!

红色的烛光摇晃着,更深夜残。筵席散了。美好的春宵,我们只觉得它太短。啊,当时谁知道会有唱《阳关曲》的一天?可是到头来竟是天涯远隔。离恨绵绵。有什么办法啊,一切都已经雨散云收了。当春天来时,我只能倚着栏杆,泪流满面,眼看着海棠花开尽,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还独自在黄昏的庭院里苦苦地思念着你。

2、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

《南歌子凤髻金泥带》宋代:欧阳修

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怎生书?

释义:

手持巴掌大小的龙形玉梳,用凤钗及金丝带把头发梳饰成髻。妻子走到窗下依偎在丈夫的怀里,问道“眉色深浅合不合适宜?”她的纤手摆弄着笔管,长时间依偎在丈夫身边,试着描画刺绣的花样,却不知不觉耽搁了刺绣,笑着问丈夫:“鸳鸯二字怎么写?”

3、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归国谣双脸》唐代:温庭筠

双脸,小凤战蓖金飐艳。舞衣无力风敛,藕丝秋色染。

锦帐绣帷斜掩,露珠清晓簟,粉心黄蕊花靥,黛眉山两点。

释义:

啊!多么漂亮的脸蛋啊!饰有彩凤的小篦子别在头上,闪着金光。她穿着旧日的舞衣,因风停息舞衣若无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与浅蓝色互相掩映。

锦绣的帷帐半掩着门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觉得清凉。她仍然戴着红心黄蕊色的花靥,眉间涂的黛色如两条远山。

4、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送妻》唐代:杨志坚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释义:

我平生志愿都在嗜学方面孜孜不倦,如今头上已经增添了白发。渔夫都知道溪谷深处鱼才更多,山妻却不信我的功名迟迟才能熬出头。她用荆条制作的鬓钗撩拨着鬓角,对着明镜化妆描眉。今天我们就成了互不相识的过路人了,再相逢也许就是下山的时候了。

5、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

《小桃红晓妆》元代:乔吉

绀云分翠拢香丝,玉线界宫鸦翅。露冷蔷薇晓初试。淡匀脂,金篦腻点兰烟纸。含娇意思,殢人须是,亲手画眉儿。

释义:

乌黑喷香的秀发像去一样堆拥,用玉还分扎成宫鸦翅的发式。在寒露浸润蔷薇花的拂晓开始梳妆打扮,脸上均匀地涂抹上淡淡的粉脂。细心衬饰插上金篦,再巾上香片花黄,面含娇媚,洋溢着无限的情思。定要让人为之神魂颠倒,再亲手描画娥眉。

唐朝女人的妆容

唐代女子妆容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速发达,文化艺术繁荣昌盛,封建文化灿烂辉煌的伟大时代。唐代女子的妆容更是别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妆顺序是: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描斜红—涂唇脂。
唐代女子化妆顺序图表
敷铅粉
  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用途跟现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于面部,涂匀,可以使整个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没有杂质,即使你脸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帮你达到掩饰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说是最常见的美容内容,一方面是因为胭脂已经有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历史,自从汉代被张骞引入之后,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睐,另一方面,制作胭脂的工艺越来越好,到隋唐两代的时候,胭脂已经成了女子化妆必不可少的化妆品了。
  唐代女子涂抹胭脂都非常厚,史书记载,杨贵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红色的,可见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曾描写过这样一个宫女:她在洗漱完毕之后,脸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层红色的泥浆,“金盆水里泼红泥”,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描述。
画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状有柳叶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搜趣网色。描上去更加妩媚、诱人。唐代妇女还很注重眉形的设计。当时流行的眉形有鸳鸯、小山、三峰、涵烟、倒晕等十几种。各种眉形都是将原有眉毛拔去,而后再绘制成的。眼眉处用青色的颜料绘出各种样式,统称黛眉。盛唐妇女盛行阔眉,也称桂叶眉,用黛色www.souquanme.com淡散晕染,将眉毛画得短而阔,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将其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两颊、嘴角。用来剪花钿的材料,记载中有金箔、纸、鱼鳃骨、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可收藏在状奁内。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来做花钿。化妆时用呵胶将它贴在眉心处。有的还在花钿上装饰各种缕金图案。
  “春阴扑翠钿”、“眉间翠钿深”、“鹅黄剪出小花钿”等诗句都是对唐代妇女贴花钿的描写。唐代花钿的颜色主要有红、黄、绿三种,红色是最常见的。花钿的形状种类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宝相花形、月形、圆形、三角形、锥形、石榴花形、三叶形以及各式花鸟虫鱼等30多种。
  花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据说唐代流行贴花钿还是从上官婉儿开始的,武则天当政以后,上官婉儿是执掌文书的女官,每次武则天召见群臣时,上官婉儿都躲在帐后记录。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儿偷偷地多看了几眼,被武则天发现,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儿的额头上。从此,上官就用花钿贴在额头上来遮掩疤痕。宫女们见了好看,也跟着贴,以至于花钿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流行开来。
花 钿
锥形花钿、点唇
圆形花钿、点唇
面 靥
  面靥可以是画的也可以是贴的,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黄色、墨色。
斜 红
  斜红是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点 唇
  在隋唐女子的妆面中,还有另外一项非常重要的步骤,那就是点唇,将唇脂一类的装饰品涂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口红”,主要是由朱砂融合动物的油脂制成,色泽感很强。当时点唇的手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当时是以娇小浓艳为主要特点,且变化多端。他们认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樱桃一样别致和鲜艳,因而女子在点唇时,往往先以铅粉涂抹整个嘴唇,然后再以唇脂点出嘴唇,来美化自己的唇形。点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几年的时间,点唇的样式就出现过十多种。还有一种颇具特色的面饰,指的是在妇女面颊上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绘出各种图形,如月形、钱形等。有的装是画帖结合,多作两颗黄豆般的园点,有的妇女喜欢用浅绛色点唇,这就是“故着胭脂轻轻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据说,我国古代甘肃祁连山盛产红蓝花,匈奴人称祁连山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制成膏汁、粉类,用于化妆。
染指甲
  “纤纤细手”是对女子双手的最好评价,古代女子爱美,对手指也是非常重视的,为了显示自己手指的修长往往将指甲留长,并进行修饰。唐代妇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记载,张枯在诗中形容:“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斜过翠云中。”据说,古人养壁虎,喂朱砂使它变红,将它捣碎,用红汁点染指甲。如果将这种红汁点在妇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测试贞节,若是贞节之人,红汁将会永不褪色,由于红汁是由壁虎吞食朱砂而成,所以又被称为“守宫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凤仙花。凤仙花腐蚀性很强,花开之后,人们将其花片摘下,捣碎以后加入明矾,就可以用来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样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将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体来说,就是将丝绵做成指甲的形状,放到制作好的凤仙花汁中,让它充分的吸收颜料,然后再用布条将染好的丝绵绑在洗净的指甲上,过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颜色。这种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时间长达几个月。
——来自于网络

唐妆的特点和来历

中国的五千年文化底蕴,人文的造诣自然不在话下,就连女人的装扮也颇具民俗感和时尚感。就拿我们唐朝来说,唐妆妆容特点就比较有特点,这个被后人誉为唐妆的妆容,即便到今日唐妆特点也很受大家喜欢。
唐朝时期,可以说中国是各国文化的起源地,而盛唐时期的长安就是当时世界的潮流中心,大唐美女们从服饰到妆容都能牵动时代流行的不断变化。而唐妆更是让中国女人的美丽容颜再无可挑剔。下面为大家讲讲唐妆妆容特点:
唐妆特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服装上用到大量的刺绣,以金丝或金线来装饰服装.服装上的图案根据身份地位的不同,地位越高的选择的金色会越多,金色作为中国的帝王色,象征了地位及权利;以胖为美。服饰一般宽衣大袖,、用以遮盖身体的不足、(黄、蓝、青)....
2、妆面特点:大气,艳丽,以线条为主,颜色以桃红,紫红均可,整体显得妩媚动人即可。妆容强调线条感觉,颜色多以紫红色、桃红色、深紫色等为主,整体给人感觉华丽大气,色彩和面部底色的强烈对比感更能显出女性的姿色魅力。
3、妆面粉www.souquanme.com底色:唐妆的妆面是采用了在古代很少被用的粉底。这个粉底颜色偏白,且唐妆上妆人都会涂上厚厚的粉底。整个粉底妆容比较接近现在人的化妆特点。
4、头饰和配饰会大量的使用到珍珠以及比较精美的金银配饰。
5、眼部特点:妆容的眼部都采用上翘的眼尾,睫毛厚重浓密,眉毛也会斜斜上挑直到头发的鬓角,可能是因为唐朝美女都是脸圆圆的,所以更适合这种可以拉长脸型的眉形和眼妆。
6、眼影的范围:顺着眼线斜向上拉长,眼线略长一些,颜色多用于红色为主,颜色有深有浅,根据服装定色,颜色越艳丽,代表地位越高;上下眼线在眼尾处连接会显得人比较凶犀利睿智,下眼线不连接会使眼睛显得更大,眼头会用金色或偏金的颜色提亮,晕染至眉毛的底线,根据眼线长度确定睫毛的长处。
7、眉毛:也可上扬,显出一些霸气。但最后还是应模特而定。现在的影楼很少有把眉毛画上扬的,都是根据情况而定。最早唐朝时娥眉,初唐时期是“柳叶眉”,中唐时期是“八字眉”,晚唐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桂叶眉”。
8、唇部妆容:点将唇为主(樱桃嘴),唇形适当缩小,看起来圆润饱满。
9、腮红:作用ijpBd修饰轮廓,衔接色调,从发际线也沿斜向晕染腮红,色调与眼影,口红协调。

唐代妇女妆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样的

唐代女子化妆有以下七个步骤:敷铅粉、抹胭脂、涂额黄、画眉、点口脂、画面靥、贴花钿。“范冰冰饰演的武媚娘额头上的花饰和两颊上的红点,就是花钿和面靥。”

1、 敷铅粉      

铅粉应该说是古代女子化妆用的最多的,也是最古老的化妆品,课追溯到夏商时期。铅粉古时又称铅华,故有词称:洗尽铅华。铅粉的作用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底妆,用于遮瑕。

清初戏剧家李渔对女子搽粉有此言论:“大有趋炎附势之态,美者用之,愈增其美”,“白者可使再白”,“黑上加之以白,是欲故显其黑”。由此看来,这无疑就是当时的BB霜。     

2、 抹胭脂      

胭脂是一种红色的颜料,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化妆品。写法有很多,如 “焉支”、“烟支”、“鲜支”、“燕支”、“燕脂”、“阏氏”等等。这些名称的由来,大多与其产地有关,古人认为胭脂产于匈奴境内焉支山。       

胭脂传入中原和张骞出使西域有关。所谓“胭脂”,实际上是一种名叫“红蓝”的花朵,它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花开之时被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淘去黄汁后,即成鲜艳的红色染料。      

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这两种燕支,都可经过阴干处理,成为一种稠密润滑的脂膏。     

《红楼梦》中对于胭脂的描写,说得非常形象。这种胭脂“也不是—张,却是一个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盛着一盒,如玫瑰膏子一样。

宝玉笑道:‘铺子里卖的胭脂不干净,颜色也薄,这是上好的胭脂拧出汁子来,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成的。只要细簪子挑上一点儿,抹在唇上,足够了;用一点水化开,抹在手心里,就够拍脸的了。平儿依言妆饰,果见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3、画黛眉     

画黛眉,即描眉。“黛眉”即青色或者黑色的眉。唐朝眉形有很多,名见经传的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在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      

温庭筠描写女人最多的是眉毛。就眉毛画出来的形状颜色也有很多讲究,或有个山一样的眉峰(眉黛远山绿、宿妆眉浅粉山横、一双愁黛远山眉、远山眉黛绿),或要细长(髻鬟狼藉黛眉长、频低柳叶眉、欲敛细眉归绣户),颜色也不全是炭黑色的(黛眉山两点、眉黛远山绿、谢娘翠蛾愁不消),颜色深浅也有讲究(妆浅旧眉薄、两蛾愁黛浅、眉浅淡烟如柳、眉黛薄、宫女愁蛾浅)。

可见唐朝人将女子容貌里的眉毛看得是非常重要的,甚至直接就用眉毛来指代女人们了(六宫眉黛惹香愁、翠娥争劝临邛酒、黛眉愁)。               

4、贴花钿      

贴花钿这种化妆方式,又称花子、媚子、贴花,施于眉心,形状多样。它并非用颜料画出,而是剪成花样贴在额间、鬓角等。       

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     

花钿的质地形状千差万别。最简单的花钿仅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有用金箔片、珍珠、鱼腮骨、鱼鳞、茶油花饼、黑光纸、螺钿壳及云母等材料剪制成的各种花朵形状,其中以梅花最为多见。这可能是承寿阳公主梅花妆的遗意。     

5、贴面靥     

面靥,即酒窝。相传,妇女在脸上注面靥,原来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的一种特殊标记。当一位宫女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而又难以启齿时,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即可表意。以后这种做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以胭脂点染,也有用金箔、翠羽等物粘贴而成。在盛唐以前,妇女“面靥”一般多作成黄豆大小的圆点;盛唐以后,有的形如钱币,被称为“钱点”;有的如杏核,被称为“杏靥”。也有饰以各种花卉的,俗谓“花靥”。

晚唐五代以后,妇女“面靥”妆饰之风愈益繁缛,除了施以圆点、花卉之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还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6、描斜红      

斜红是妇女面颊上的一种妆饰。从唐代墓葬里出土的女俑,脸部常绘有两道红色的月牙形妆饰,这种妆饰色泽浓艳,形象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状,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了两道伤疤。这种妆饰被称为斜红。               

7、涂唇脂      

古代称口红为口脂、唇脂。口脂朱赤色,搜趣网涂在嘴唇上,可以增加口唇的鲜艳,给人健康、年轻、充满活力的印象,所以自古以来就受到女性的喜爱。

这种喜爱的程度可以从《唐书百官志》中看到,书中记:“腊日献口脂、面脂、头膏及衣香囊,赐北门学士,口脂盛以碧缕牙筒。”这里写到用雕花象牙筒来盛口脂。

可见口脂在诸多化妆品中有着多么珍贵的地位!口脂化妆的方式很多,中国习惯以嘴小为美,即“樱桃小口一点点”,如唐朝诗人岑参在《醉戏窦美人诗》中所说:“朱唇一点桃花殷。”

发髻越高身份越尊贵:

除了面饰,头饰也是唐代女子妆容的重要部分。侯振兵告诉记者,唐代女子的发式分为髻、鬟、鬓三种。

其中,髻一般用于成年和已婚女子。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立在头顶上。唐玄宗以后,发髻的高度成了妇女身份的象征。发髻盘得越高,表示地位越尊贵。诗人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鬟,一般是未出嫁的女子梳的发型。左书侨说:“《武媚娘传奇》中,媚娘初进宫时梳的就是鬟。”侯振兵介绍,鬟分为双鬟、三鬟、扫闹鬟等。“鬓,有点像男子的鬓角。唐代女子的鬓,最初是直的,中晚唐后就有弯、圆等形状。”侯振兵说。

此外,在唐代,梳子、钗、簪等都作为头饰,插在发间装饰发型。“而在重大节庆,宫廷女子还会在发间插上石竹花、栀子花等鲜花,这在周舫的《簪花仕女图》中也能看到。”

唐代民风:

在民间,歌舞流行,民众生活较为自由,当时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较后来宋明时期为高。从唐代雕塑可以看出唐文化有“人化”这一特征。龙门石窟奉先寺雕像中,本尊卢舍那佛似帝王,二菩萨似妃嫔,迦叶、阿难似文臣,金刚、神王似武将。

唐代塑匠们多模仿伎女形象来捏塑菩萨,其他诸神也无不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模型。这种佛教塑像不同于魏晋时的佛像缺乏“人气”、面目生硬、程式僵化。总体上说,唐代人对他们的时代很自信,他们更关心的是此世而非彼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唐代女子如何化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文化

古装剧中各朝代的妆容,你最喜欢什么?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说到历史我们就会联想到古代的各个朝代,有盛兴也有衰落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几个经典朝代女子的妆容演变史。谈起古代的女子,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这般模样。形容一个貌美,气质佳的女子;其实也跟她们当代流行的妆容有很大的关系。 

先来看下汉朝的妆容,延续了秦朝所喜爱的杏仁眼化法;唇部的妆容开始了改变。这种桃心嘴唇也一直流行到了唐朝。在当代女子都喜爱将两边发髻留一束到耳前。这时候的胭脂还是比较浅的范围也不宽。这种妆容在当时盛行的原因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说汉武帝尤为喜爱这种妆容,于是大到宫里女嫔,小到民间之女。都流行化这种妆容。

再来欣赏一下唐朝的妆容,唐朝妆容可谓是经典。唐朝强大的时期,妆容也很有特色;都是有一点弧度的细眉,但是整个面部一定要化白妆。从现在日本艺妓的妆容就可看出唐朝妆容的影子,底妆是真的很白。唐代女子白面两颊的胭脂常抹成圆形,而且面积很大。后期由杨玉环发展出额头画花,在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更为霸气艳丽。 

到了明朝眉形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没有了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多的是自然;但是依然是细眉,眉尾偏长。明朝时期比较流行"桃花妆"和"酒晕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代时期盛产胭脂。就是现在俗称的腮红。还是觉得古代取名为胭脂好听些。这时候的唇色和化法,都比较接近于现代;唇边要干净线条要柔和。颜色也是偏红色,暗红色系的。明朝的整个装扮显得非常的端庄,娴淑,小编最喜欢的就是明朝的妆容。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