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描写家庭和谐的句子(论语关于夫妻和谐的)

论语中又没有关和谐的句子,有的,《论语第一·学而》,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

论语中描写家庭和谐的句子(论语关于夫妻和谐的)

论语中又没有关和谐的句子

  有的
  《论语第一学而》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
  【评析】
  这一小节讲的是礼的作用。这里的礼,不是外在的礼貌、礼仪,而是“整个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我们中华民族号称“礼仪之邦”,是一个非常重视“礼”的民族,并把“礼”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重要工具。
  《礼记》开宗明义:“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纷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庄。”
  《礼记礼运大同篇》中设想了一个以“礼”维系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现在我们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从论语中这一句来看,也不是什么新鲜的思想,孔子早就提出来了,不仅提出来,而且如何建设和谐社会,都指出了非常明确的道路——就是讲“礼”。
  相传礼为周公旦所定,东周时“礼崩乐坏”,所以孔子整理《礼记》,呼吁恢复礼。反观我们现在的社会,不说“礼崩乐坏”吧,也差不多了。经历了上个世纪半世纪的战乱,又经历文革的打砸抢烧、离经叛道,“孔家店”数次被打倒,然后是三十年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又一次的西学东渐,中国文化中传统的“礼”消失殆尽。
  我听一位CEO的讲座,他就讲到他上大学时,路上遇到学校的校长,他就深深的鞠了躬,说“校长搜趣网好!”结果校长愣在那了,不知如何应对,尴尬片刻冒出一句“你吃了吗”?他只好回答“还没有”,校长于是说“那赶紧去吃吧”!他就走掉了。我相信孔子的学生路遇孔子肯定不是这样的。连外在的礼都没有了,还谈何礼和精神“尊师重教”呢?
  下面又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下面举大小两个例子。第一个从大的事情上说,我们知道在尧、舜、禹的时代,是禅让制,类似现在西方社会的民主选举,让有才能的人当领导,这便是礼的精神的体现。第二个从小的事情上说,我们都知道一个词叫“画地为牢”,相传在很久之前的社会里,人们都很自律,道德高尚,如果有人犯了错误,就在地上画个圈把他限制住以示惩罚,即使这样,哪怕他身边空无一人,他也决不会提前走出圈子半步,这就叫“画地为牢”,这也是一种礼维系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难道圣人是有先见之明,预见到了我们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将会遇到一些问题?圣人就是圣人哪,不得不承认。下面又讲了不要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和谐呀、美好呀、歌舞升平呀,为了和谐而和谐是不行的呀,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当代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我们的新闻报道,多是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宣传部门就曾下了命令,不许报死了多少人,甚至不许记者进灾区采访。//www.souquanme.com后来风向才变了,变成公开透明,并欢迎外国记者到灾区采访。只报和谐的事情就是真和谐了吗?不报忧就没有忧了吗?
  再举一个例子,现在有些地方为了彰显歌舞升平的和谐社会,弄了很多形象工程,为了“绿化”,把秃山用漆涂成绿的;劳民伤财建设许多华而不实的“形象建筑”等等,都是所谓的“知和而和”,是“不可行”的。
  如何改变这种现象呢?“以礼节之”。一个地方官,想要开创一种和谐的社会局面,其实很简单,上面《礼记礼运大同篇》已经讲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小康”,如此就小康社会啦,就是和谐的大同社会啦!这不仅是统治者的追求,也是老百姓的追求,可惜千百年来,也没有这样一个社会。
  其实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建设,废弃农业税,推行社会保障制度,实行义务教育……走的正是这条路。

论语中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的句子

最好还有一些自信、追求、工作与生活之类的句子,谢谢!
“有教无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则》里面可以找找。

《论语》中有关和谐的句子有哪些?

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www.souquanme.com省也。

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搜趣网,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呼?

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0.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关于夫妻和谐的

论语中关于家庭和谐的句子 请问论语中有没有关于家庭和谐的句子啊?或者不是论语但是孔子说的 期待国学达人出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fen(坟音,果实硕大的意思)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论语中关于亲情的句子

【四海之内皆兄弟】
【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拼音】: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解释】: 四海:指全国。全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司马牛问孔子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害怕,经常反省自己。司马牛见到师兄子夏后忧愁地说自己没有兄弟。子夏安慰他说君子和人交往态度恭瑾而合乎礼节,那么普天之下到处都是兄弟
在与父母意见相左之时,当如何为才是合乎礼记的“无违”?对此,《论语里仁》有载:“事父母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言,见父母有不当之处,应轻微婉转的劝谏,见到自己的心意未被采纳,也应该恭敬而不忤逆,内心虽然为父母忧愁,但没有怨恨之意。由此,笔者不由忆起部分媒体对“孝就是顺”这一观念宣传。在老龄化社会,对“孝”这一传统观念进行宣传,使得个人和家庭能作用于社会,借以减少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压力,这初衷虽好,但在宣传时,如若不够谨小慎微,不注重遣词造句间的准确,很可能会造成与之截然不同的效果。且在原始儒家的观念中,“孝”也并不等同于盲目的顺从。
生事之以礼,是体现“敬”的重要环节。由《论语》不难得出,“敬”的基本礼节即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此外,还要做到“父母唯其疾之忧”“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综合上述种种,生事之以礼即事事为父母考虑,侍奉父母尽心尽责,熟知父母的喜好,熟悉父母生活习惯,同时注重精神的慰藉与物质的满足,且更加注重对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这同前文所提到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相对应。此处相对有争议的一句是——“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搜趣网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处的“色难”于理解上有两说,一说是子女侍奉父母时的容色,即指孝子在侍奉父母时,应当面带愉色,言笑晏晏。另一说则为侍奉父母的容色,使父母常带欢愉的神色。上述两种学说,一说旨在强调意见侍奉父母的礼节,另一说旨在强调侍奉父母的所应达到效果;但无论是两种中的哪一种,其本质都是对“孝”的强调。
将此时的“孝”同后来产生的“三纲五常”、“二十四孝”想对比,不难看出,《论语》中的“孝”所饱含的脉脉温情,这亦同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是相通的。所谓“仁”,即“仁爱”,即“爱人”,在儒家的体系中,“仁”,或者说“仁爱”是由近及远逐次向外推广的,由自爱推至家庭亲亲之爱,由之爱推广达国家之爱,再由国家之爱升华为兼济天下万物的爱。孔子曾言:“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而“孝”,毫无疑问是亲亲之爱中所必不可缺的。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