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天马山(描写家乡一处景物的文章300字描写茂名的)

描写朋友几件事情的作文有个小伙伴叫“老鼠”每次回外婆家的时候,都能看见“小老鼠”的身影。“小老鼠”是我的弟弟,今年两周岁了。白里透红可爱的圆脸,......

描写天马山(描写家乡一处景物的文章300字描写茂名的)

描写朋友几件事情的作文

有个小伙伴叫“老鼠”
每次回外婆家的时候,都能看见“小老鼠”的身影。
“小老鼠”是我的弟弟,今年两周岁了。白里透红可爱的圆脸,水汪汪的大眼睛,常常会出现奇怪的眼神,塌鼻子下有一张樱桃小嘴,他笑起来非常可爱,眼睛弯弯的,像月亮,嘴巴也是弯弯的,露出几颗小牙齿,嘴角旁还有两个深深地小酒窝,像喝了蜜糖似的,可甜了。
“小老鼠”可“贪吃”了。有一次,妈妈要帮他剪头发,他说什么都不肯,大家想尽办法骗他,但都被他识破了,说:“奶奶、小姑、大姑、大姐、哥哥……骗人!没有奶酪!”他把在场所有的人都一一念了出来。妈妈以为他念完了,准备给他剪了。他突然说:“大姑,埋(龙岩话的不要)咔嚓咔嚓。”最后大家被他弄得没办法,只好拿出“必杀技” 一一奥利奥饼干。刚开始拿出来一个空盒子,给他看说剪完头发就给他吃。他打量了一会儿说:“奶奶,骗人,打奶奶。”见这招被识破了,外婆赶紧去房间换成了真的“道具”才征服了这只“小老鼠”。“小老鼠”一拿到饼干,就把饼干放到背后,边放边说:“藏起来。”我心想,看来一块奥利奥能让他从山脚爬到山顶。和他一块玩时,总会觉得时间一晃而过。
记得上个月的一个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要去爬天马山,也把飞飞这只“小老鼠”带去了。那是个好天气的星期天,“小老鼠”和我一起坐在中间的座位上,看着挡风玻璃外五花八门的汽车,“小老鼠”又来劲了。这是什么车,那是什么车,“小老鼠”全都知道。我看见了一辆“星星车”,叫“小老鼠”看:“飞飞,你看前面有一辆‘星星车’。”飞飞观察了一会儿,口齿不清地说:“姐姐傻瓜,不是‘星星车’,是,斯巴鲁。”很快到了山脚下,准备好了后,我们一行人便开始向山顶进攻,飞飞才走了几个台阶就不走了,坐在旁边,说:“爷爷,抱抱。”外公正要过去,妈妈对飞飞说:“自己走,奶奶袋子里有奥利奥哦!”“小老鼠”一听,站起来,走了几个又不走了,坐在一旁,开始念英语单词了:“banana, bus, cake……”念了十多个小姨教他的英语单词,厉害厉害,佩服啊!我像他那么小的时候只会背古诗,不会念英语单词,我和爸爸在后面,把他“拎”上了几个台阶,他竟然背起了《小老鼠上灯台》来了。真羡慕他的记性,我总是丢三落四的,这不,今天中午又把手表丢在别人家了,哎……
这只可爱、活泼的“小老鼠”,这是聪明、伶俐的“小老鼠”,有你的地方就没有伤心和烦恼,只有开心和快乐!

描写自己的居住环境的一处景物50字

  茂名天马山,广东最美乡村旅游区,位于信宜市北界镇境内,北与广西容县接搜趣网壤,西与广西北流毗邻,总面积近20平方公里。景区距离信宜市区仅38公里,离西江温泉度假村23公里,二级硬底化公路直达景区,交通极为方便。天马山主峰海拔1080米,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上森林和地形的综合作用,景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堪称世外桃源。村里居住的村民不过千人,独特的环境使这里的居民尤其长寿,现在90岁以上高龄的居民就有13位,其中年纪最大的一对彭姓夫妇丈夫130岁,妻子101岁。该村已是远近有名的“寿星村”。当地出产的八角、鸡骨草、鸭脚粟、氹仔鱼、绿茶、土猪等也颇有名气。由于景区处在两广边境的偏远山区,远离工业的污染,生态环境没有受到人类的破坏,区内次原始森林植被繁茂,树木郁郁葱葱,在一个天然的森林公园中,形成了满目皆翠的绿色世界,据测,景区内的蝴蝶谷每立方厘米拥有十万个负氧离子,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置身其中,给人以“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感受。天马山生态旅游区包括服务中心、自然山水区、山泉浴场区、苗瑶山寨区、生态休闲度假FKklhvr区、万寿宫区、世界名将区、草原游牧区、粤西乡土文化生态博物馆,倾力打造广东生态旅游的精品。

文中是怎样描写天马的?从这些描写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课
我爱秋天的天马山短文是按从天马山脚到半山腰再到天马山顶的层次描绘了天马山的妖烧美丽。

描写桂林的文章片段

桂林名胜古迹
甑皮岩洞穴遗址
【甑皮岩洞穴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独山西南麓,距市中心约9公里。洞口向西南,高于地面约5米,洞口高8米,宽13米,洞穴分主洞、矮洞和水洞三部分,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66年试挖,1973年对遗址主洞进行正式发掘,出土的遗迹、遗物甚为丰富,经测定距今7500~9000年,为华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典型洞穴遗址。在洞穴中出土人骨30余具,其中较完整的有14具,葬式多为罕见的曲肢蹲葬和二次葬。二次葬中有一例"妇婴合葬"。年龄一般在40~50岁之间,其中一具超过60岁。遗址中出土大量的生产和生活用具。石器有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骨器有骨镞、骨?、骨鱼叉等,蚌器有蚌铲、蚌刀、蚌勺等,陶器有夹砂粗陶、泥质陶,器形有盆、钵、罐、碗等。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骨骼有陆栖和水生动物40余种,被命名为"甑皮岩遗址动物群"。其中哺乳动物有灵长目、偶蹄目、食肉目、啮齿目和长鼻目等5目12科25种。有水牛、猕猴、竹鼠、梅花鹿、苏门羚、椰子猫、板齿鼠和亚洲象等。在动物群鹿科中,发现新种属,定名为"秀丽漓江鹿"。遗址中出土的古植物是目前国内发现种属最多的古植物群落,以其用途归纳为食用、油料、药用、饲料四大类。甑皮岩洞穴遗址的发现,对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例证。1978年在洞口建馆陈列展出。�
秦城遗址
【秦城遗址】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地区兴安县境内,北距桂林约40余公里,是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屯兵遗址。秦城遗址分"大营"和"小营"。大营北起马家渡,南至灵渠口,东濒灵渠,西临溶江,纵约6公里,横约2公里,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其间尚存马家渡、七里圩、太和堡等城垣遗址。七里圩南有一处称为"王城"的长方形土城,被视为秦兵营地指挥部,东西横距300米,南北纵距200米,城墙高2~4米,厚约6米。内城之外有外城,外城埂高、厚均约1米,尚有马厩。整个遗址,地势平坦,两边高山绵亘,四面江流环绕,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是宿营屯兵的最佳选择。�
灵渠
【灵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兴安县境内。开凿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初名秦凿渠,亦称零渠、?渠,又叫兴安运河。秦始皇进军岭南,因给养不继,命凿渠以通粮运。以此将长江水系的湘江同珠江水系的漓江沟通起来,不仅有航运之便,且有灌溉之利。灵渠由大小天平、铧嘴、泄水天平、南北渠、陡门、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大小天平呈"人"字形,是建于湘江上的拦河滚水坝。大天平长344米,小天平长130米。坝高2~2.4米,宽17~23米。汛期洪水可从坝面流入湘江故道,平时可使渠水保持1.5米左右深度。因其可平衡水位,故称天平。铧嘴筑在大小天平之前的分水塘中,形如犁铧,使湘水"三七分派",即七分水经北渠入湘江,三分水经南渠入漓江。南北渠是沟通湘漓二江的通道,全长36.4公里,其中北渠长3.2公里,南渠长33.15公里,均宽10余米。泄水天平建于渠道上,北渠一处,南渠二处,用于二次泄洪。南北渠共建36处陡门(亦称闸门),通过启闭以调节水位,保证船只正常通航。全渠共设斗门36处。灵渠所经之处,大部分是岩溶地区,蜿蜒曲折,风光优美。灵渠设计灵巧,工艺精湛,与都江堰、郑国渠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芦笛岩、大岩壁书
【芦笛岩、大岩壁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北光明山芦笛岩、大岩内。现存壁书总计170件,其中芦笛岩77件,计南朝1件、唐代5件、宋代10件、元代1件、明代4件、民国4件,年代无考者52件。最早1件署"永明"年号,是南朝齐武帝时(483~493)的留题。其他壁书有题名、题诗、题记、题榜等,全属纪游性质。唐元和十二年(817)题名为怀信、无等、元业、惟则、惟亮等高僧,记述其游踪。另一则周禧、郭宝、孟祥等人题记,记述了营建靖江王府和王陵,派人四处采山取石的经过。此外"一洞"、"二洞"、"三洞"、"洞腹"、"笋"、"龙池"、"塔"等题字,说明了对芦笛岩考察及对钟乳石形态的理解。大岩现存壁书93件,计宋代1件、明代69件、清代7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15件。年代最早是宋代元丰七年(1084)的题字。明代题记最多,内容多为反映民间疾苦和避难的纪实,其中9则反映桂林地区的天灾人祸和人民生活困苦,如"人民有难"、"田禾全不收"、"拖欠钱粮到此"等。另有15则壁书反映了当时桂林地区农民起义和明王朝镇压起义史实,如明景泰六年(1455)、七年(1456)、八年(1457)义宁等地响应侯大苟起义时,攻城夺池、杀死官吏、抢劫银库、没收官印等情况。壁书大多出自平民百姓之手,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片段,对研究广西历史弥足珍贵。�
木龙石塔
【木龙石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叠彩山东麓的木龙渡畔岩石上。唐代喇嘛式圆形石塔。由塔座、塔身、塔刹、刹顶组成,通高4.34米。塔基须弥座由3层鼓形圆石叠成,鼓径1.4米,鼓壁有蝉翼纹和仰覆莲花纹浅浮雕。塔身形同宝瓶,四面有拱形浅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跏坐于莲花形须弥座上。塔刹为12重相轮,上覆六角伞盖,盖上冠以葫芦形宝珠刹顶。六角伞形盖均有穿孔,原为悬挂铜铁风铃之用。石塔古朴雅致,与山景、江景相映成趣。�
舍利塔
【舍利塔】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民主路万寿巷开元寺遗址内。原塔建于唐显庆二年(657),现存舍利塔为明洪武十八年(1385)重建的喇嘛式砖塔。1972年整修时,于内壁发现墨书《金刚经》全文。南面门上塑有"舍利宝塔"门额,其余三门门额以汉文、梵文塑"南无阿弥陀佛"佛号。门额两旁分刻八大金刚名号,东为赤声、火神,南为净水、持炎,西为紫贤、随求,北为除灾、辟毒。现塔由塔座、塔身、顶盖组成,通高13.22米。塔基底座为正方形,各边长7米,四面有门互通。塔身为宝瓶式,立于八角形须弥座上,每面有一佛龛,南面有一入口,内置有明、清时期盛舍利的陶罐10余件。塔刹似伞盖,相轮5重,上置铜质宝珠刹顶,铸60字铭文,款为"洪武十八年十月初七日题"。�
西山摩崖造像
【西山摩崖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西山公园内,主要分布在西峰、千山、龙头峰、立鱼峰、观音峰等处。现存佛像98龛,242尊,另有浮雕石塔1龛1座,灯龛29处,造像记、灯龛记7方。造像多为1龛3尊,也有1龛5尊、7尊、11尊者。造像最大者高1.65米,最小者仅0.05米。主要镌刻毗卢舍那和观世音菩萨像。现保存完好,确有纪年的为唐调露元年(679)镌于观音峰的李实造像,整龛利用天然山石高浮雕一佛二胁侍菩萨。中为毗卢舍那佛,佛坐高1.2米,面像丰满,鼻梁略高,两耳垂肩,衣纹纤细,清晰可见肌肤,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胁侍菩萨,头戴花冠,颈垂环佩,面长颐方,肩宽腰细,全身大部袒露,双手合十,趺坐莲花,侧身向佛。�
相思埭
【相思埭】位于桂林市临桂县境内,又名桂柳运河、南陡河、临桂运河,开凿于唐长寿元年(692)。主要工程有分水塘、滚水坝、东西渠、陡门等,全长约15公里。运河水源于临桂县泮塘村狮子岩,经分水塘分水,东经相思江汇入漓江,西经永福洛清河以达柳江。东渠全为人工开凿,西渠则以原有沟渠加以疏浚。为调节水位,减少落差,便于通航,设泥湖陡、磨盘陡等22处陡门。为便于行人往来,在渠上建良丰桥、庙门桥等10余座桥。现存陡门、石桥及碑刻文物20余处。运河所经地段为岩溶峰林地带,峰环水绕,风光明媚,一派田园风光。�
普陀山石刻
【普陀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普陀山,主要分布在元风洞、普陀岩、玄武阁、七星岩、弹子岩、省春岩、留春岩、冷水岩(曾公岩)、栖霞寺旧址等处。共有石刻251件。现存最早石刻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大历五年(770)书刻的"逍遥楼"榜书。石刻主要内容为有关历史、园林、民族、科技、宗教、纪游诗文传说等。有关史籍的石刻有明包裕《重修广西省城碑记》,有关山水园林的有宋刘谊《曾公岩记》搜趣网、梁安世《弹子岩题记》,有关科技的有梁安世《乳床赋》,记录了钟乳石的成因。宋李滋"安分身无辱,知几心自闲"的楹联,是国内现存较早的楹联实物。宋燕肃的悬针篆书题名,俞献可等人的篆书题名,柯梦得的隶书《方公祠堂迎送神曲》,清黄国材的榜书"玉笋参天"等均是书法佳作。有关宗教石刻多集中在玄武阁和栖霞寺旧址。明代殷正茂的《怀远纪事碑》、杨芳的《思明府纪事碑》、刘继文的《东兰纪事碑》等,均为研究明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起义的重要文物。�
铁封山石刻
【铁封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东镇路北侧的铁封山上。现存摩崖石刻6件,其中唐代1件、宋代2件、民国1件,年代无考者2件。石刻多为记事,并有图像、题榜等。最早为唐大历十二年(777)的《平蛮颂》,其颂由古文家韩云卿撰文,精于八分隶的韩秀实书写,大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有"三绝碑"之誉。《平蛮颂》记载了唐大历年间桂州刺史李昌郉持节招讨"西原蛮"首领潘长安的史实。孔延之撰《痤宜贼首级记》,记载了杜杞镇压宜州区希范、蒙赶等聚众反抗地方政权的经过。余靖的《大宋平蛮碑》,记载了狄青统兵20万,镇压壮族首领侬智高起义原委和斩首2000余级的经过。这些石刻对研究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虞山石刻
【虞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桂林市虞山公园内的虞山及韶音洞内。现存摩崖石刻65件。相传舜帝南巡曾游此山,东晋时在山南麓建虞帝庙。其摩崖石刻多为歌颂舜帝、赞美风景、修建亭阁、保护文物等方面内容。现存最早石刻为唐建中元年(780)的《舜庙碑》,由韩云卿撰文,韩秀实隶书,李阳冰篆额,是桂林最有价值的碑刻之一。宋淳熙三年(1176)由朱熹撰文、吕胜己隶书、方士繇篆额的《静江府新作虞帝庙碑》,俗称"四夫子碑"。元至正年间刘杰撰《帝舜庙碑》、清沈秉成撰《重修虞帝庙记》等,均记载了有关虞帝庙的兴衰和教化作用。此外,宋代方信孺的《古相思曲》,明代周进隆、曹学?、谢少南,以及清代郝浴、查礼、张联桂、谢启昆、李秉绶的诗文绘画,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学、艺术价值。�
独秀峰石刻
【独秀峰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靖江王府内独秀峰东南麓读书岩周围。现存石刻136件。最早的是唐建中元年(780)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李昌郉在读书岩前修建宣尼庙和学府的经过。宋代王正功《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首次道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元代李震孙《广西道平蛮记》,是研究广西人民抗元斗争的重要资料。明代靖江王及宗室、僚属之间酬唱碑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藩王的历史生活。此外,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张祥河的"紫袍金带",慈禧的"寿"字等均为桂林著名的石刻榜书。�
隐山石刻
【隐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西山公园内隐山朝阳洞、北牖洞。现存石刻85件。年代最早为唐宝历元年(825)吴武陵刊刻的《李渤等隐山题记》,记载桂州刺史李渤开发隐山经过和岩穴探奇的情景。山中石刻内容多属纪游诗文和描绘隐山六洞的作品。如宋吕愿忠的《六洞》诗,李曾伯的《游隐山》,明周于德的《六洞》诗,均是写隐山六洞的诗作。李渤隐山六洞洞名榜书,理学家张?�"招隐"榜书均有史学和书法价值。清两广总督阮元65岁生日为避僚属祝寿,独游隐山,刻有《隐山铭》。此外还有清乾隆间摹刻唐吴道子"观音童子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溪山石刻
【南溪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南溪公园内南溪山。山北的白龙洞、元岩、泗洲岩和山南的刘仙岩、穿云岩,现存石刻145件。内容包括记事、题诗、题榜、题名,还有铭文、歌诀、楹联、图画等。最早的石刻为唐宝历二年(826)李渤、李涉兄弟的《南溪诗并序》、《玄岩铭并序》,记录了李渤开发建设南溪山的经过。宋代关杞《游白龙洞记》、朱?颜与胡长卿《游白龙洞唱和诗》、黄应武《玄岩词》、谢启昆《登刘仙岩泠然阁和元人韵》等均为描写南溪山白龙洞、元岩的应景诗。刘仙岩石刻均与郡人刘仲远修道成仙、寿118岁有关。此外明李开芳题"蜕岩"榜书,清代范承勋《大空亭铭》、张遴《刘仙岩形胜全图》,均记载道教在桂林发展的历史。宋代吕谓刻《养气汤方》是桂林唯一的石刻药方,此药方经验证鉴定,确有延年益寿作用。�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
【叠彩山石刻及造像】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分布在桂林市叠彩公园的于越山、四望山、明月峰、仙鹤峰,以及木龙洞、临江上岩、临江下岩、瞻鹤洞等处,尤以风洞最为集中。造像主要分布在风洞两壁。现存摩崖石刻201件,其内容分别为记事、题诗、题名、题字、绘画等,现存最早的是唐会昌四年(844)元晦撰《叠彩山记》、《四望山记》和"叠彩山"、"四望山"篆书题榜。在石刻中,纪游诗占比重最大,有宋代朱?颜,明代周进隆、杨芳、刘台、傅伦,清代袁枚、张宝、女诗人严永华等声情并茂的诗篇。榜书有郭司经的"寿"、罗炳勋的"清风徐来"、刘心源的"来风",各具特色。另外,清广西巡抚谢启昆主持重修《广西通志》,暇日偕总纂胡虔、诗人朱依真同游叠彩山题名碑,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来桂讲学题记碑,以及宣统三年(1911)由刘绍香、房?珊、吴仲复等人发起组织的"崇华医学会"的《崇华医学会碑记》等,极具史学价值。叠彩山摩崖造像,现存24龛98尊。据记载,唐代刻有佛像,唐武宗毁佛,佛像受到破坏,现存多属宋代作品,造型风格较为朴拙,面型削瘦,神志哀戚,衣饰厚重,莲座低矮,莲瓣肥厚,背光从唐代的莲瓣状演化为椭圆形。有明确记载最早的为宋治平元年(1064)邓山孚和志华造像。�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
【伏波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伏波公园内。现存摩崖造像45龛219尊,多为唐大中年间(847~859)复兴佛法后作品。有明确记载年代者为唐大中六年(852)宋伯康观音造像。观音头戴繁密的花冠和宝珠,胸前佩带悬铃,遍身挂缨珞,左手略举,掌心托珠,右臂下垂,手持净瓶。最具代表性的是卢舍那佛造像。造像为1龛7尊,即1佛、2弟子、2菩萨、2供养人。佛像高0.6米,面像浑圆,神态庄严,左手轻轻按膝,右手抬起作说法状,结跏趺坐仰覆莲台上,身后有火焰状背光。左右弟子迦叶、阿难,侧身合掌向佛。二胁侍菩萨戴冠佩环,一手下垂,一手抚胸。二供养人,身着俗服,双手合十。造像生动、自然,接近现实。伏波山石刻112件,其内容多为赏景题名、题记、题诗、题榜、填词、营缮记事之作,兼有绘画艺术作品。石刻主要集中在还珠洞中,少数在听涛阁一带。现存最早的为唐咸通四年(863)赵格、刘虚白题名。较著名的石刻有李师中的《蒙亭记》、黄邦彦的《重修蒙亭记》、米芾与潘景纯题名,以及方信孺刻《米芾自画像》。另有大量的应景抒情诗,如章岘、崔静还珠洞唱和诗,任续、吕愿忠还珠洞唱和诗,朱?颜还珠洞诗,梁安世试剑石词,包裕等试剑石联句等。还有宋钟传的"桂州静江军"、杜易的"正夏堂"、清林绍年的"心迹双清"等榜书。�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
【龙隐岩、龙隐洞摩崖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在桂林市区七星公园龙隐洞与龙隐岩中。现存摩崖石刻205件,计唐代1件、宋代104件、元代1件、明代40件、清代24件、民国3件、年代无考者32件。这里摩崖石刻集中,有"壁无完石"之谓,又称"桂海碑林"。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现存石刻最早的是唐代乾宁元年(894)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有关政治历史事件的石刻有宋代蔡京书刻的《元?党籍》,狄青等平侬智高班师桂林所刻的平蛮三将题名,明代庄国桢的《右江北三平寇记》、汪道昆的《平蛮碑》、杨芳的《皮林纪事碑》等。尤以《元?党籍》著称。此碑反映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新旧两党斗争史实,是目前全国反映此事件仅存完好的碑刻。有关军事的石刻有宋陈弥寿的《犒赏库记》,有关发展农业经济的石刻有李师中的《劝农事》。尤其是梅挚的《龙图梅公瘴说》,该碑以岭南的瘴气比喻官场的五毒:租赋之瘴、刑狱之瘴、饮食之瘴、货财之瘴、帷薄之瘴,是一篇抨击时弊的檄文。此外李师中、米芾、程节、章岘、方信孺、谢启昆的题诗,曾布、刘心源、康有为的题记,李世美、傅恩荣的题榜,以及清初阳刻线描《观音像》等,都是石刻中的精品佳作。�
象鼻山石刻
【象鼻山石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桂林象山公园象鼻山水月洞内外。现存石刻64件。最早为唐代元结题"水月洞"3字。石刻内容有诗词、铭文、传记、胜迹、纪游、营缮纪事等。著名的有宋张孝祥《朝阳亭记并序》和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分别刻在水月洞的南北两壁,对水月洞命名为"朝阳"、"水月"展开了未见面的文字之争。最后以"水月洞"更恰当,作为争论的终结。两件石刻,文辞书法俱佳。杜思恭的《陆游诗札》是国内不可多得的石刻手迹。宋代张维、张自明、曾宏正等人的诗词均属佳作。清舒书的《象山记》写出了象山怪异奇特的特征。清倪文蔚的《皇清中兴圣德颂》是记载镇压太平天国的难得史料。张釜、范藻等5人水月洞题名,陈畴水月洞题记,卓樗、赵繇夫等21人水月洞题名,均为书法上乘之作。�
花桥
【花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七星公园内灵剑溪与小东江汇流处。创建于宋代嘉熙年间,名"嘉熙桥",初为亭式5孔石桥,元末被洪水冲塌,为避洪水,升高桥基,建为3孔亭式石桥。后又被洪水冲垮,明景泰七年(1456)桂林知府何永全重建石基木面桥。每值春深,山花怒放,木桥映衬在花团锦簇之中,更名"花桥"。嘉靖十八年(1539)大水,木桥倾圮,靖江安肃王妃徐氏,发"内帑",倡修石桥,东段为4孔水桥,西段增修7孔旱桥。旱桥桥孔由东向西渐次缩小,汛期可增大泄洪容量。历经100余年风雨,西面复倾。康熙二十年(1681)巡抚龙嘉德选石购材、择其坚者以为基搜趣网,浚深以缓 涫?筑堤以当其冲,重修此桥。因东崖有小山如柱础,更名"天柱桥"。此后多有修葺。1965年经城建局拆除复原重建,面貌焕然。现全桥长134.66米,其中水桥59米,旱桥73.66米。水桥宽6.9米,旱桥宽5.3米,桥上长亭覆以硫璃碧瓦。由月牙山伴月亭览眺,桥拱倒影,如明月浮水,极为雅致。�
靖江府城池图
【靖江府城池图】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城北鹦鹉山南山腰。为抵御蒙古军队南侵,广西制置使兼知静江府李曾伯,主修桂林宋代新城,此后由广西经略使朱郋孙、赵汝霖、胡颖继修,于宋咸淳八年(1272)竣工。修竣后刻《靖江府城池图》于鹦鹉山。图高3.2米,宽3米,分城图和图记两部分。城图以混合比例尺方法对原城池作了简略描绘,重点突出新建部分,并用30多种制图符号标示山川、城池、关隘、房屋、道路,以及军营官署分布状况。图记,记于城池图上方,详细记载了4位主持人所修筑的起始地段,高广尺寸,以及工时费用等,对桂林城建、军事防务的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靖江王府及王陵
【靖江王府及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王陵位于桂林东北尧山山麓。明洪武五年(1372)建府邸,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堂有宝善、尊乐、日新,亭有清越、喜阳、望江、拱秀,台有凌虚,馆有中和,室有延生,轩有可心,所有修玄。御园中的月牙池可以泛舟。独秀峰矗立城中,峰顶建有玄武阁、观音堂、三官庙、三神祠等,尚有乐山、探奇、瞻云3处,可备凭眺。清顺治七年(1650),明降将孔有德领兵攻克桂林后,封定南王,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顺治九年(1652)农民起义军李定国攻占桂林,孔有德兵败,举火自焚,历时280余年的靖江王府,付之一炬,现仅存城墙、城门及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雕栏玉砌和云阶玉陛。靖江王府中曾居住过藩王14任,其中第一任朱守谦,因"好比群小"、"淫虐于市",被召还京师戒谕,死于南京,葬南京钟山之阴;第十三任朱亨FKklhvr嘉兵败被擒,押送福州幽死;第十四任朱亨?,在孔有德攻克桂林后,弃城而走,不知所终。其余朱赞仪、朱佐敬、朱相承、朱规裕、朱约麒、朱经扶、朱邦?、朱任昌、朱履焘、朱任晟等均在尧山建有陵墓,称"靖江王十一陵"。陵墓大小不等,布局均呈长方型,墓园有内外围墙。中轴线上依次有陵门、中门、享殿及地宫。神道对列华表、石人、石兽,多为11对,或有神道碑。墓园大的有21万平方米,小的仅占地4600平方米。除悼僖王墓坐东朝西外,其余均依山构筑,朝向各异。其中第三任靖江王朱佐敬及其妃合葬墓于1984年按明制复建陵门、中门、玉带桥、享殿和左右厢房。复建后的庄简王陵,红墙碧瓦,肃穆庄严,再现昔日王陵风貌,被辟为靖江王陵博物馆,陈列展出墓群出土文物。�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
【蒋翊武就义处纪念碑】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市翊武路南段东侧。纪念碑为青石砌筑的塔式方锥柱形,底座为3级,高0.8米,碑身呈四方形锥柱体,高3.55米,碑顶为四角金字塔形,通高5米。碑正面阴刻孙中山楷书"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12字,其余3面按顺时针方向阴刻胡汉民所撰蒋翊武革命事略。蒋翊武追随孙中山革命,武昌起义时任总司令兼武昌防御使,后随孙中山参与讨伐袁世凯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由湘入桂,至全州黄沙河被巡防营统领秦步衢部所捕。同年9月1日解押至桂林,9日袁世凯电令处死,时年28岁。1921年孙中山来桂督师北伐,亲临就义处悼念,并立碑纪念。�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
【李宗仁故居及官邸】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位于桂林市临桂县两江镇郌头村天马山北,占地506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9平方米。按照扩建顺序,先后建有安乐第、将军第、学馆和客厅等。故居有7个院落,13个天井,113个房间。尚有庭院、花园、果园、粮油仓、作坊、厨房、猪圈、牛栏、鱼塘、水井。各院落楼轩、廊庑、庭院相接并以月门贯通。安乐第为第一期工程,建于清末,为3开间,分上下宅。将军第为第二期扩建工程,约在20年代初,前后2进4开间。20年代后期进行第三期工程,修建了5开间学馆、3进5开间的客厅。整个大院建有高大围墙,对角设两处炮台,前院辟出花园,种有古杨、桂花、山茶、苏铁,并建有"推龙"门楼,后院水井作了细微调节。故居规模宏大,风格朴实,既有庄园气派,又有桂北民居特色。官邸位于桂林市文明路16号。坐落在杉湖之畔,为中西结合建筑。兴工于1942年,完工于1948年,历时6年。占地4321平方米,由主楼、副官楼、附楼、警卫室、花园等组成。主楼坐西向东,两层,建筑面积818平方米,内设会议厅、会客室、书房等。其拱形大门、半圆阳台、室内壁炉、浴盆是西洋风格,而歇山顶、屏风、大红窗户则是中国传统风格。完工之时,恰逢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成功。一年后,李宗仁代理总统。1948年4月至1949年11月,李宗仁在此接收了李任仁等人的《和平建议书》,接见广西大学的请愿学生,与白崇禧、黄旭初等8人密商拟就了《李代总统同居正、阎锡山、李文范三委员谈话记录》。1965年李宗仁归国后,曾旧地重游。�

漓江
【漓江】源自兴安、资源两县交界的越城岭主峰猫儿山。上游主流称六峒河。南流至兴安县司门前附近,东纳黄柏江,西受川江,合称溶江。在溶江镇汇灵渠水,流经灵川、桂林、阳朔至平乐,长164公里,称漓江。漓江河床主要由砾石和砂石

相关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