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阅读(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效果)

谈景物描写的作用论文,景物描写在散文和小说中经常出现,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就课文来谈谈景物描写的作用。,一、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散文中......

运用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阅读(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效果)

谈景物描写的作用论文

  景物描写在散文和小说中经常出现,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就课文来谈谈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散文中的景物描写
  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多为用景物衬托歌咏对象特征,为下文做铺垫。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样写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绿的呢,是麦田,和风吹起一轮轮绿波……黄绿主宰,无边无际坦荡如砥。”作者开篇成功勾勒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明的高原壮美景象,交代了白杨的生长环境。生长环境越辽阔、平坦,越能衬托白杨傲然挺立的形象,同时为写白杨的不平凡及白杨的象征意义做了铺垫,渲染了气氛。
  二、小说中的景物描写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作用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烘托人物心情。如《我的叔叔于勒》,当菲利浦全家认为于勒是个福星、富翁,满怀希望、充满愉悦地开始哲尔赛岛旅行时,这样描写大海:“海www.souquanme.com水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宁静、喜悦。而当希望破灭――船长发现于勒是个贫穷的老水手时则是:“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绿色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表现了人物沮丧、失望的心情。文章借助两次景物描写,形象深刻地反映人物因美好愿望破灭而产生的微妙心理变化。
  2.渲染气氛。景物描写还可以渲染气氛,提供人物活动场所。节选自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人生》,作者运用景物描写为人物设置活动环境,极力渲染气氛,突出人物思想感情。课文开始这样写:“保尔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松林跟前,他在岔路口站了一会儿。在他的右面是阴森森的老监狱,它用高高的尖头木栅栏和松林隔开,而它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从前的监狱”给人一种十分沉重的感觉,而“阴森森”给人一种冷寂压抑之感,这样的景物描写充分渲染了一种冷寂、萧条、沉重的气氛。但在这阴森冷清的气氛中又有虽处于萌芽状态却富有勃勃生机的景象,课文描写烈士公墓地“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坟墓,小小墓地周围种植了一圈苍翠的青松”及小镇尽头“田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气息”,渲染了一种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氛围,这样两种氛围就表现了保尔对牺牲同志的沉痛悼念之情,又表现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情怀,同时也为下文抒情打下了基础。
  3.衬托人物性格。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为例,靠窗病人为病友生动描述的景象:“一座公园,公园里有一泓湖水,湖面上漫游着一群群野鸽,公园里孩子有的扔面包喂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情侣携手树下,公园里鲜花盛开……”而这一令人向往的景色却是靠窗病人靠想象编织的。这样就巧妙地衬托了靠窗病人善良无私、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热爱。
  4.深化主题,前后呼应。运用景物描写可以达到深化主题、使结构严谨的效果。如彭荆风的《络绎梨花》,开头写淡淡的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洁白的梨花花瓣,把作者带入了优美的意境之中,结尾写“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想起了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再次人花相应,使主题得到升华,结构上收尾呼应。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的小说离不开成功的景物描写。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景物的描写。
那么怎样鉴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呢?
首先,必须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景物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其次,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相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RuQYmvgMDz。再次,理解景物画面情景的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具体来说,小说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的一个搜趣网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作者活画出一幅萧条荒寂的故乡冬景图,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这是闰土生活的典型环境。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孤独之旅》中写道:“一早上,天就搜趣网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这里的景物描写就渲染了暴风雨来临前令人压抑的气氛,烘托了杜小康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
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例如《孤独之旅》中对暴风雨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杜小康的成长以及变得坚强埋下了伏笔。
四、突出主题。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揭示主旨,这一作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结尾。例如《故乡》的结尾,作者再次描写了海边的景色:“我在蒙眬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是“我”对故乡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表现出“我”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CR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搜趣网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在社会中生活与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阶层(本处不用阶级这一字眼)。而作为具体的人,其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含有各自阶层的特征。
社会对人来说总是个具体的存在,社会群体的活动,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民族的,民俗的,地域的,流行的等都会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产生影响。当社会大动荡时,如战争,如我国十年动乱时,人受其影响之巨是可想而知的。和平时,则其周围的各色人群,各种信仰,各种学说,都对人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小说中社会环境的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形CR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这个环境甚至对于人生价值的形成都会产生长久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有无完整的社会环境描写以及它能否充分展示历史真实和民俗真实从而成为一幅真实的风俗画,是区分小说艺术价值的试金石。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等。在回答其作用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作用
一、反映(暗示)社会背景
峻青《党员登记表》中一开头便这样写:
“暴风雪在飞扬着……
一九四三年的海莱山区,颤栗在凛冽的寒冬里。
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
这些景物描写,暗示了时代背景,借暴风雪肆虐,反映了海莱山区白色恐怖的残酷。黄淑英为收藏保护党员登记表而从容就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
《党员登记表》中有一段写刑场的文字:
沉默、寂静。听得见寒风掠过雪地扬起的烟雾般的雪粒的沙沙声,听得见沟底下水在冰下流动的丁冬声,听得见不远处狗子们为争吃死尸的咆哮声,也听得见四面村落里雄鸡报晓的喔喔声……
作用:黎明前的黑夜,寒风的沙沙声和狗子的咆哮声象征着罪恶势力的挣扎,而冰下流水的丁冬声和雄鸡的报晓声,则预示着春天和黎明的到来。(暗示社会环境)
至于小说结尾写“春天,来到了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山野见一片嫩绿”,则更是把自然的春天和社会的春天揉为一体了。这两例都是以自然环境来暗示社会环境的典型例子。
二、渲染气氛
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鲁迅的《药》
开头对时令的描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作用: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几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时沉寂而肃杀的气氛。(渲染故事气氛)
三、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荷花淀》开头有一段文字,“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的很,干净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这些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美丽、洁净又温馨的自然环境。有力地烘托了水生嫂的形象;美丽、勤快、利落、善良。
四、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药》中,华老栓买到人血馒头后,“在他面前, 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写出了华老栓认为儿子的病有药可治的兴奋,充满希望的心境。
鲁迅《药》中写华老栓去为儿子买药,有这样一段:
“天气比屋子里冷得多了;老栓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
揭示人物心境:马上就能买到人血馒头了,儿子的病也就能够得到根治了,如此,华老栓心里怎不会产生一种幸福感呢?
孙犁在《荷花淀》中,有一处自然环境描写:“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这风是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 银。”
空气的燥热,水面的空旷,很好地揭示了这一群青年妇女探夫未果的无限失望的心境。
峻青的《党员登记表》,有一段文字是写黄淑英走向刑场时黎明前山野的景色和人物的感受的:“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啊!妈妈,天晴啦!”
揭示人物心境,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黄淑英此刻是走向刑场,而她感受到黎明前的雪野是一个粉妆的世界,因为她正是为这无限美好的江山而献身;她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无比坚定。
五、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风雪的描写,虽着墨不多,但确实给人以“风大雪紧”的印象;更重要的是,风雪的变化不断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被摇撼、压倒,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进了山神庙,才用巨石顶住大门……直到暗中听到仇人陆谦等人的谈话,林冲才奋起杀敌复仇,在性格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又如《荷花淀》中对荷花淀正午风光的那段描写:“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不仅如此,对荷花的形象传神、充满寓意的描写,还在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
六、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通过“我”的感受描写了一个祝福景象:“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在这里,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边是鲁四老爷之流兴高采烈地为自己来年好运祝福,一边是被压迫者在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祝福声中惨死在雪地里。这样,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鲁迅语)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忘记小说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任何文章中景物描写一般的作用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显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读者身临其境。景物描写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景物描写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时也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例如叶圣陶的《夜》开头写道:
一条不很整洁的里里,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惨淡,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
这句景物描写用了“黄晕”、“ 模糊”、“ 惨淡”、“ 阴暗”四个形容词,来烘托小说的典型环境。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夜里,一个令人恐怖的夜,一个心头笼罩着阴暗的夜。通过景物描写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
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例如高尔基的《母亲》中写道:“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他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既写出母亲此次行动的时节,又烘托了紧张的气氛。而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以及“每次开门的时候,就有一阵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于是她把冷空气深深地吸进去”等描写又显示母亲从事革命工作时的兴奋之情,为塑造临危不惧的革命母亲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三、展示人物性格
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例如鲁迅《祝福》中对鲁四老爷书房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送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从对联和书籍的内容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他懒散、自私伪善,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
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例如《祝福》中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祝福本身就是旧社会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动,所以在祝福时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理学观念也表现得最为强烈。在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沾手的告诫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权力。她为了求取这点权力,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赎“罪”门槛,但得到的仍是“你放着罢,祥林嫂”这样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一切挣扎的希望都在这一声喝令中破灭了。就这样,鲁四老爷在祝福时刻凭着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淫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特定的景物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描写了一幅恬淡朦胧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先生的情感。朱自清是一名新文学运动的战士,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给他心灵上投下了落寞的阴影,他既对黑暗的现实不满,又不愿投身革命,所以幻想超脱现实。他借荷塘月色抒发的正是这种幻想超脱现实的情感。

相关推荐文章